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师大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大学教育论文
一、教育的大方向
1.关于学生。
依据大学生的高考分数、知识量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普通学生、聪明学生和智慧学生。其中,普通学生不仅高考考分不高,学习技能也一般,在中学到大学学习过程中,仅能获取部分的已知知识;聪明学生具有一些学习技能,高考考分较高,但学习过程中仅在获取和学习获得已知大部分相关知识;智慧学生不一定有很高的高考分数,却在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因此,如何培养出智慧学生,使学生具有探索和批判精神,实现不断提问和再提问,这是当下的关键性问题。能够或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是设计研究型、探索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过程应是实现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教学过程。同样,我们也需要梳理学生高中之前缺失的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在大学教育期间,引导他们做具有良好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2.关于教学。
教学模式或方法已经从启发式发展到引导式,再到探索式或研究式的发展过程。从另外一个视角,由第一个阶段,纯粹的传授知识,发展到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的第二个阶段,再到第三个阶段,师生、生生、校内、校内外和国际化互动。促使学生和教师质疑和批判,挑战权威和未来的态度。好的教学不仅要有非常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也要有精确、完美的教学设计。良好的硬软件配置,促进各类交流。最佳的设计,教育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包括,如何最佳地发挥硬软件平台,优化和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特别是明确教学体系或课程的真正意义、目的和作用。
3.关于考核。
一直以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或者水平,多数都以结果考核为主,且多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为主。但是分数可以代表素质和技能吗?我们如何去评价?因而,伴随与国际更深层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考核从结果考核,变成结果和过程的混合式考核。此外,鉴于过程考核的时间长、准备复杂、层次深,必须建立可行的考核制度。
教育学教师选题研究情况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研究内容,达成研究目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中都会选用两种甚至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统计的研究方法百分比之和超过了百分之百也是源于这一原因,具体比例分布情况3。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对教师进行研究,相关作者结合论文内容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了阐释。但是研究更多侧重于定性研究。随着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到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兴起,近些年一些实验法、实证研究法被运用到研究中,增加了学科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院校分布
288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来源可分为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两类。其中师范类院校论文数为230篇,占总数的79.86%,仅华东师大(84篇)、东北师大(36篇)、北京师大(34篇)、南京师大(26篇)四所高校就占全部论文的60%,其余为西北师大16篇,华中师大9篇,上海师大8篇,华南师大、陕西师大、湖南师大各4篇,山东师大、福建师大各2篇,首都师大1篇。综合型大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例较低,仅58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0.14%,且绝大部分集中在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其中比例最高的西南大学(31篇)其前身有一部分亦是西南师范大学,其余论文数量分布为为华中科技大学12篇,北京大学4篇,厦门大学、河北大学、苏州大学各3篇,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各1篇。
三、选题特点分析
1.选题受国家政策影响,反映时代需求: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大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因此,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部分博士生就将目光投向了教师研究,随着2007年新课程在全国普通高中的全面实施,也迎来了教师研究的高潮。
2.研究主题越来越全面,并体现学科特性:随着论文数量的逐年增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刻。主要表现为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注重对“教师”职业的细化研究、对教师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改善教师生存加大人文关怀等,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但部分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因此还需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教师全方面的发展,避免受短板限制而不能更好发展进步的“木桶效应”这一现象的产生。
谈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育体系的革新
一、研究方法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1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职能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很多高校每年都要引进大批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新教师,以笔者所在高校的最新招聘为例,招聘条件不仅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本科阶段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硬性条件。因此相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青年教师大都拥有博士学位,甚至拥有博士后或国外学习经历,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对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关注较多,大大减缓了知识的老化,能够紧跟学术前沿,较好地弥补新旧知识的断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从学术魅力上吸引、影响、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教、研相长的良好氛围。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没有参加过教育见习或实习,同时又缺乏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仅凭个人摸索,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又对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学校整体教学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正在向教学科研型或者是科研型转变,这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只能分解为教师的岗位任务和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和教师往往看重的是研究的课题、获取的经费、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等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无法指标化的一线教学。笔者认为,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等学校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培养,科学研究倒是其次。大学肩负着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欣慰的是,相关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支持、职称评定等方面已经开始向教学倾斜。如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消除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什么,如何教,都是需要教学理论支持并进行系统设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首要任务与基本目标就是胜任教学,上好一门课,这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笔者所在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工作量的测评方法。从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来看,我们主要从社会、个人和学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学校因素主要包括考评机制、奖惩机制、扶持政策、教学督导等。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参与问卷的27人中,有21人(占比77.8%)的青年教师认为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导向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宏观因素。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基础之上的,而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又是学校各项措施例如考评机制、经费支持、奖惩机制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因素具有很强的指导效应。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最主要的直接因素,从问卷的情况来看,有26名教师(占比达到了96.3%)认为考评机制会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关联效应,其中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和岗位任务会直接左右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精力投入。另外,只有55.6%的青年教师认为学生的评价(学评教)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激励作用。从个人因素来看,有70.4%的青年教师认为个人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因素。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住房问题、孩子的抚养问题以及子女入学问题导致了青年教师经济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如图1所示,关于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量化,即课堂授课和教学研究,其中课堂授课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教授课程的门数、出勤率、学生评价(学评教)等;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主持或参与的教学项目、出版的教材、发表的论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毕业论文等。在合理选取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加权方法进行汇总,给出教师的年度“教学分”,其中质量越高,权重越大。教学分与科研积分可以等同互换,只要总分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完成岗位任务。这种考核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获取教学分,而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这样既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3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影响青年教师提升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出台合理的考评政策,以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由于青年教师大都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势必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如何帮助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1改革考评机制,促进教学良序发展
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思考
[提要]虽然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长,但仍面临角色边缘化、特色不突出、师生结构不合理、学科关系不顺畅、人才培养不连贯等诸多困难。专业发展的首选出路是依托一级学科建设二级学科,改变专业的边缘化角色;次选出路是维持现状,但要强化专业联系,将土地资源管理打造成测绘、遥感、地信甚至城乡规划的技术载体。不管选择哪条出路,都需要重塑专业特色、恢复连续招生、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质量、强化社会服务。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发展出路;江苏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借鉴前苏联土地管理模式,主要在一些农林类院校开设了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类专业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生态学、区域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也从农业土地利用拓展到城乡用地规划、3S技术应用、耕地保护、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市场与不动产价格评估、城乡融合发展等多个方面。1998年,教育部调整全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将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与利用等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是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含香港)、100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专业设置背景不同,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主要表现为在土地经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工程、土地信息系统等方面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众多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国土规划、耕地保护、城乡建设、不动产评估、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可是,江苏师范大学(下文简称江苏师大)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下文简称土管专业)近年出现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客观梳理专业生存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发展出路显得尤为迫切。
一、江苏师大土管专业发展简要回顾
江苏师大的土管专业可追溯到1999年徐州煤炭干部学校首次开设的土管专业专科班(徐州煤炭干部学校同年并入江苏师大)。2005年,学校首次招收本科生,同年停招大专生。2014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硕士点设在哲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下文简称哲管学院),实际招生在测绘学院。2016年,本科专业被学校安排隔年招生,单数年停招。土管专业发展的同时,专任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从1999年的1人发展到如今的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助教1人,15人中有10人拥有博士学位。因为专业最初设在徐州煤炭干部学校的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与测绘工程专业有颇深的渊源,所以江苏师大的土管专业有浓厚的工科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土地利用工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土地复垦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后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壮大以及教师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大学生培养计划几经修改后专业课程覆盖面更加广泛,包括土地政策、土地经济、土地规划、价格评估、测绘、遥感、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自然地,专业原有的工科特色变得不再突出。2014年,土管专业所在的测绘学院与城市环境学院合并成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下文简称地测学院),专业数量也增加到8个。相对于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等老牌专业或省级特色专业,土管专业不仅缺乏特色,更不具优势。2016年,学校决定对土管专业隔年招生,专业发展变得举步维艰,甚至还面临随时被取消的风险。
二、江苏师大土管专业生存发展困境及形成机制
江苏师大土管专业走到如此窘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梳理专业生存发展困境及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
高校特色学科硕士论文质量保障建设
摘要:“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一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介绍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为地方“双一流”高校特色学科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特色学科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而且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关乎国家希望和未来的大问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1],为我国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研究生培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2]强调,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以地方“双一流”高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对纺织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在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往往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研究生课题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盲审”及答辩四个环节。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研究生群体素质、价值观的变化,从近几年我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依靠上述四个环节并不能有效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对近几年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盲审结果、研究生督导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抽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影响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必然带来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总体上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偏少,选拔余地有限,优秀生源第一志愿报考比例不高等因素制约了研究生生源质量。
(2)开题报告把关不严。从毕业论文“盲审”专家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在论文选题的科学性上存在着空泛等问题。如果在开题报告环节进行严格管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发现并加以改正,不会在论文完成之后才被发现。
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的检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篇好的论文,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及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对某医学院校2014级本科生130份毕业生论文进行数据统计,从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医院等因素着手,研究分析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1]写好论文,需要熟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本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学习及论文写作,可以很好地整合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年来毕业生人数猛增,2017年普通本专科预计毕业生数达到7,804,685人[2],加上高校的“严进宽出”,使学校对论文质量的把控不严,进而导致学生及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态度上的松懈。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层出不穷,粗制滥造的拼凑,使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下降。本文以某医学院校2014级本科生毕业生论文为样本,通过对毕业论文分数、指导教师职称、实习医院等级、参考文献的引用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某医学院校2014级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共计130篇毕业生论文,对130篇论文按照论文成绩进行抽样,将60分以上的毕业论文分成4组,组距为10,每组抽取1/3,共计38份,逐篇阅读后从选题、措辞、写作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调查方法
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一、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强化学生对冶金工艺过程的全局观
网络是现代社会良好的资源平台。在冶金行业,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钢铁大学网站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在网站上,可以使用钢铁生产的所有原理,包括基本知识、冶金工艺、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等。然而网站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涉及炼钢生产的像游戏般的模拟。这对于年轻大学生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国际钢协举办的网络炼钢大赛给予了高度关注。经过两年时间对该赛事进行深入调研和初步探索之后,于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协办的“2012全国网络虚拟炼钢大赛培训班”,事后就培训的相关内容结合钢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发展成专门的一门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到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同时每年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全国炼钢大赛。2013年3~4月,还曾协助河北省冶金学会承办了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获集体三等奖。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