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焦虑心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承诺疗法在国内护理研究领域文献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接纳与承诺疗法在国内护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完善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发表在国内期刊护理研究领域中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文献,使用NoteExpress、Excel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发文量从2014年开始呈上升趋势;文献来源于26个省、直辖市,72.38%的文献作者来自医学院校、学校附属医院;文献合著率为81.90%;基金论文占文献总量的39.05%;实验研究和类实验研究占58.10%;研究对象以癌症、抑郁焦虑、慢性病患者为主;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周、2周、4周,2篇文献涉及随访;评价指标以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等为主。结论接纳与承诺疗法在我国护理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地区分布不平衡,尚未形成核心著作群,且研究严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增加干预周期与进一步的随访,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接纳与承诺疗法;文献计量学分析;机构;基金论文;文献类型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一种基于关系框架理论与功能情景主义的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行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浪潮”[1-2]。ACT的核心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更充分地利用当下的资源,从而可以改变行为或为实现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懈努力[3]。2009年刘兴华等[4]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接纳和觉知疗法述评中首次提出ACT,并指出其是有效治疗PTSD的方法之一。近年来,ACT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肿瘤、心理疾病等多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5]。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ACT在我国护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与筛选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0年7月,检索国内所有期刊中发表的关于ACT的护理文献,检索词为“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和“护理”,逻辑为“和”。文献纳入标准:文献内容必须与ACT相关;内容重复的文章仅算1篇。排除标准:征稿启事或者会议通告;仅有ACT等字眼但未深入分析的文献;未找到全文的文献。
1.2筛选文献
工程技术英语学生焦虑情绪探讨
摘要: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是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极易受到学生心里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妨碍语言的输人与产出,造成语言学习和交流上的障碍。本文以语言学家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为指导,探究了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焦虑情绪;措施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针对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调查并找出产生听力焦虑的因素更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一、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
Kim曾对韩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听力焦虑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准确的测试学习者的听力焦虑,Kim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听力学习的焦虑量表。结果表明,在测试学习者听力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时,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成为了后来诸多学者研究语言焦虑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分析总结了学者们对英语听力焦虑来源的研究之后,笔者归纳总结了三大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和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Kim的焦虑量表进行了稍微的调整,设计出了适合本研究的英语听力焦虑量表。
思政融入留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探究
摘要: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引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三全育人”政策要求高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针对留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日益凸显等问题,高校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进行创新,不断促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相向而行。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一)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随着中国国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早在2016年中国便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留学目的国,以至2018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突破49万人。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伴随着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新闻和舆论对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跨文化适应困难、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成为引发在华留学生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状况的主要成因。近期一项关于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出于遵守留学国和就读学校的政策和要求,学生因无法跨境、返校而产生心理影响;离家求学越远,受到的心理影响越大;留学生对家人的健康和安危产生担忧;研学交流、毕业典礼等活动的推迟引发情绪低迷;由传统课堂向线上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网络设备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无法参加线上课堂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焦虑情绪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革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面向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任课教师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施动者,从施动者的能动性而言,应最大限度地从教师个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应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作为相较于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大学生更青睐教师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法等实践性强和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有关高校网络课堂学生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业任务的研究发现,学习者、教育者、同伴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即学生个体的自主动机、积极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等越高,个体在线学习投入度越高;教师的教学临场感、师生互动和对学生积极支持的程度越高,学生在线学习中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投入度越高;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线上课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便捷,同伴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以及家庭成员的良好沟通、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产生积极影响。
论钢琴演奏中焦虑心理的解决对策
【摘要】钢琴演奏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奏者常常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我们知道紧张与放松是两种对立的关系,只有平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完整流畅地演奏,如何解决演奏中的焦虑心理已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哲学、运动心理学等研究与论述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第一部分从演奏者角度出发,阐述了演奏者的练习过程以及焦虑症状的表现并分析焦虑心理的成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这种焦虑心理应该使用哪些方案来进行缓解,着重运用心理学对演奏者进行引导。
【关键词】焦虑;心理;缓解;钢琴演奏
我国钢琴起步比较晚,在钢琴演奏心理方面的研究是有所欠缺的。笔者查询了与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相关的论文有两百多篇,调查中显示,有16%的人表示自己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重视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立足于演奏者的角度,对他们如何产生这种心理进行了分析,运用心理学分析,让演奏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钢琴演奏中焦虑心理的症状以及成因分析
(一)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的症状基本概述
适度的焦虑心理其实是正常的状态,可以促使人去完成迫切想要达到的任务,但是这种焦虑心理时间和程度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状况。焦虑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性焦虑,表现为没有确切对象与理由的坐立不安、焦虑烦躁、时常担惊受怕、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容易被激怒;另外一种是躯体焦虑,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呼吸急促等症状。放到钢琴演奏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更多的情况是躯体焦虑,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比如轻则流汗导致滑键,重则会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一些演奏者甚至出现忘谱以及手指不听使唤的情况。
(二)钢琴演奏焦虑心理的原因分析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中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思路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扩充与完善,是提高德育时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把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做好,让心理素质教育更有新意?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有特色、抓关键、见实效。
1有特色
除了常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外,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体现职教特色。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和心理障碍。凡事缺乏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更有不少中职生对学习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就成了“学困生”。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自卑心理严重,缺少成就感的现状,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就是让学生扬长避短、以“技能”为突破点,变自卑为自信,变眼前灰暗为前途光明,让学生能走出来、站出来、高出来。职业学校的技能鉴定、校园吉尼斯、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了全员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平台。学生们首先要在班级小组海选中胜出,才能代表本专业在学校里比赛,学校比赛再胜出,进而参加市级、省级以至国家级比赛,就这样,学生们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角逐中不断增长才干,也不断增强战胜对手的自信心。即使只能参加最初的比赛,每个学生也会充满斗志和乐趣,为了获得胜利,每个心理教师一个学期最少给学生做一次学习方法训练和考试、赛前心理辅导,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借助体育课开展意志训练,借助心理课进行放松训练,借助班会课组织人际交往训练、实训操作的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在以技能为核心的竞争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调动学习和训练的热情和激情。比如在校园吉尼斯比赛中,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实验的快乐,享受动手的愉悦,成为操作“能手”和“标兵”。这种“以技促学”、“以比促练”的职教模式潜移默化地寓有形的心理训练于无形中,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2抓关键
2.1师资培训到位。中职学校除了专职心理老师外,都是班主任兼职心理老师,为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每学期我们都聘请省市心理教育专家、大学教授进行讲座,最近一次我们聘请了访美归来的王欣教授给全体教师做了《系统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心理学讲座,此外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心理培训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和专业知识培训。
2.2科研整体推进。学校心理教研组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以培训促研讨,以研讨促提高。比如心理教研组以省科研课题为契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活动形式的策略》进行了立项研究。
2.3辅导、活动落实。心理教师定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重点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集体活动,如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曲比赛、书法绘画作业展等等活动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视野开阔、心胸更宽广,及时化解孤僻、郁闷、焦虑等心理困扰。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摘要: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阅读疗法因其简便快捷、经济、操作简单等突出优点,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本文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分类及心理作用机制,并探讨把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阅读疗法概述
1810年美国著名医生拉什(Rush)呼吁精神病医院面向病人提供有益健康的读物,让病人通过阅读减轻压力,并调节情绪。1848年高尔特(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会上报告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是有关阅读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有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面向包括情绪困扰者、药物依赖者、精神疾病、残疾人、临终病人等需要心理及情感支持的群体,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都适合。1.阅读疗法的含义。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出自于希腊语biblion(图书)+therpeia(治疗),也称作图书疗法、读书疗法或书籍疗法等。韦氏词典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使用阅读材料来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或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由此可见,阅读疗法既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辅助手段,也可以用于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辅助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或者指导性阅读,可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以此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心理治疗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阅读疗法可以解决或者得到极大的缓解。2.阅读疗法的分类。王波在2004年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分类,共有11种分类方法。台湾学者王万清先生将“阅读治疗”分为“临床的读书治疗”和“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两类,他认为“临床的读书治疗”一般是指医院精神科医师或咨询师提供给患者阅读材料,注重读书的心理治疗效果,主要是为了辅助心理治疗而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解决个人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工作。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则一般是在医院之外实施的,注重的是文学作品对阅读者人格的熏陶,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有预防和疗愈的效果。
二、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机制
阅读疗法产生作用,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解释。从心理方面分析,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够使人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现象。阅读让人产生美的享受,或激发崇高的感情,或可影响一个人的信念、处世态度等,从而达到调节心理,改变行为方式的目的。从生理方面来看,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受到阅读所激发的思考和想象影响,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关于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原理普遍被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还有一种是认知—行为理论。1.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认同,就是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与读者的经历、性格或面临的困境具有一些相似性,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从中获得认同与支持的力量与勇气。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紧张、恐惧等情感,自身的焦虑也会引发出来,通过把作品主人公当作自己会有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从而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在认同与净化的基础上,读者深刻反省,整合接收到的新的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此为净化。阅读治疗过程中,首先,治疗师会与求助者讨论阅读材料的内容,引导求助者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完成认同。在阅读过程中,求助者被卷入故事中,自身被压抑的情感也得到宣泄与释放,这样情感得到了净化。在宣泄之后,阅读治疗进入到领悟阶段,求助者开始反思产生情绪及行为的原因,导致自身情绪困扰的具体事件及认知,从而使问题得到减轻乃至解决。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也是一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理论,该理论结合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求助者的行为以及认知、看待事物的方式减少失调行为,并让求助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建立于认知—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阅读疗法主要帮助求助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觉察自身被压抑的部分,通过阅读和练习重塑自身的经验,提高求助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