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交际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论文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根据海默斯等人所提出的理论而随之产生的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根据交际能力的要求,交际语言教学法将语言当成是一种交际用的工具,学生学会一种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形式和语法规则,还需要学会如何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具体应用,还要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这样的运用方式才是合理的,最终达到能够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顺畅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目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中使用的起着传递和负荷信息的工具,而语言能力则是“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合二为一,即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词汇,语法等的使用规则,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使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翻译教学法等方法只注重语法规则和词汇的使用,结果导致学生能够做到语法熟烂于心,考试无往不利但是到了实际应用中却处处碰壁,无法适应社会所提出的交际需求。
首先,语言交际不是静止的、抽象的,而是相对动态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这首先需要从实际环境出发,让学生能够自然的融入进去从而自由的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这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下工夫,需要选取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所熟知的片段来构建场景,如校园生活,上课学习,休闲娱乐,出游购物等,从而调动学生的交际积极性。在日常的场景中学生很容易放松下来,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交际的欲望,想要知道“如果有这个意思需要如何用外语来进行表达”,自发的产生想要用语言来与人进行沟通的愿望,进而获得真实有效的交际能力。这种学习模式被英国语言学家W.Littlewood称为自然学习模式(NaturLearningModel)。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将集中在获得交际能力上,而不仅仅限于习得语法和词汇相关知识。教材内容也将从以语法内容为中心来安排课时转变为以交际内容为中心来划分。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体现了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教师由教学指挥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助者,负责激发学生的交际愿望,在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自主进行寻找发现语言运动规律的活动。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负责进行语言运动活动,而教师则扮演着导演的角色,通过给学生设定好不同的任务场景,在学生在实际解决任务过程中,独立完成交际过程。以德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为例,德语中共有6个不同的情态动词,用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所附带的感情色彩不尽相同。教师在课程开始时不讲授任何与情态动词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听和阅读一篇具体文章,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这个交际场景出现的情态动词的用法。
文章内容是精心设置的,其中多处都应用了情态动词来进行表达,之后学生需要完成教师设置好了循序渐进的问题和任务,开始可以是“母亲过生日需要选购礼物”,接下来是“询问他人意见购买何种礼物比较恰当”,最后进阶到“与朋友一起在商场里进行购买活动”。通过解决这几个学生平日熟悉的任务,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情态动词的具体使用规则,不同场景下不同情态动词的恰当选用,同时还能够理解这些动词所附带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些细心地为学生准备的新鲜有趣同时又切合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他们对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自信。
应用语言学SSCI期刊论文语步的短语学
近40年来,语类分析,特别是对国际期刊论文的语类分析,一直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焦点。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国际期刊论文是前沿学术知识的集散地,也是其传播的重要渠道。其次,它的发表与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声誉直接相关。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有的语类,也有其特有的话语社团和交流机制。想要加入这一话语社团,就必须在此社团的规约下从事写作活动。但跨文化研究发现,众多二语或外语科研人员虽已掌握了英语的词汇、语法等特征,但是对交际和修辞策略的使用常常达不到本族语者的期待。在语类分析的背景和理论框架下,交际和修辞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结构上,表现为语步和步阶的选用;第二,在实现方式上,表现对为特定短语序列地运用。在这两个方面中,学术界对第一个方面研究得较多,而对第二个方面研究得较少。本文从短语学的角度,对应用语言学类SSCI期刊讨论部分中“结果与文献对比”步阶进行分析,希望建立这一步阶和某些短语序列的关联,为学术英语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语步
‘语步’这一概念最早由Swales在提出语类分析时提出。Swales把语类定义为“一组交际事件,其成员共享一组交际目的。这些交际目的可以被相同话语社团的专家成员所识别……”[1](P58)因此,语步也被命名为“用于实现连贯交际作用的语篇或修辞单元。”[2](P228)与语步这一概念直接相关的,是步阶这一概念。步阶是“一起或以某种组合实现某一语步目的的多个文本片段。”[3](P24)语步和步阶的区别在于,它们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对文本片段的阐述更概括,而后者更具体。换言之,步阶是实现某一语步的具体修辞策略。Swales最早使用语步和步阶分析了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结构,并提出了著名的CARS模型,也即“创设研究空间”模型。随后,这一分析方法被众多研究者不仅用来分析其它多种语类,如硕博士论文,申请信,编辑信函等的写作结构,还用来揭示期刊论文其它部分的写作结构。Yang和Allison借助Swales的语步和步阶分析方法,分析了应用语言学领域期刊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结构,并对其提出了一个写作模型。[4]这一模型把讨论部分描述为七个语步,它们分别是:背景知识、报告结果、概括结果、评论结果、概括研究、评价研究和研究推论。这几个语步中,只有语步四“评论结果”是必要语步,其余都为可选语步。由此可见,这一语步在讨论部分写作中的重要地位。Basturkmen也指出,这一语步是论文讨论部分最重要的一个语步,因为作者通过这个语步,表述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贡献,并展开学术话语交流。[5]这一语步可以由四个步阶来实现,它们分别是:阐释结果、结果与文献对比、解释结果、评价结果。遗憾的是,Yang和Allison虽勾画出了讨论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但并没有对实现这些语步或步阶的语言机制进行分析,而后者也是语类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Moreno和Swales把实现语步或步阶相对应的语言机制的研究称为语言功能与语言形式的联结研究。
二、短语学
短语学是“对词语组合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的研究。”[7](P31)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列入词汇学的一门子学科,用以对词语组合而非单个单词的研究,直到最近它才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词语组合的方式和长度有所不同。这些多词组合也就被用不同的命名方式来命名。就组合的方式而言,有些多词组合,相对固定,已成为人们熟知的习语,而有些在不同的语类中有不同的表达序列(如,正式语体表达中,常有这样组合的表达decisionastowhether)。这些连续的或非连续的词语组合在不同文献中的名称包括“词块”,“复现词语组合”,“短语学单位”,“多词表达”,“短语序列”,和“程式语”等。本文遵循李晶洁和胡文杰的研究,使用“短语序列”这一术语。[8]对短语序列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根据语意和句法,对文本进行的人工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借助于语料库和软件的频率驱动方法。前一种方法为多数研究所用,因为学界对语类分析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语类分析需要业内人员人为操作,因为它是一项复杂的认知任务,而去交际目的的理解和阐释需要涉及到复杂的理解和推断能力,这一点计算机软件很难做到。后一种方法于最近十几年内开始流行,它是一种通过在语料库中检索出多样的词语组合,然后筛选出那些达到设定频率的词语组合的方法。前一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由于是业内人士人工分析,对实现某一交际功能的短语序列地辨认会更加准确,也不会遗漏出现频率低,但也同样实现相同语篇功能的短语序列。但缺点是,它属于劳动密集型方法,耗时耗力,因此所能分析的语料有限,而且也缺少量性的数据支撑。后一种方法的优点是,研究结果有大语料支持,也有量性的数据支撑。但缺点是,它考察语言功能与语言形式联结的方法是间接的,因此很难把那些真正能够反映步阶语篇功能的短语序列和那些仅仅是因为高频共现的多词序列区分开来。其次,由于它是一种频率研究,未达到研究所设频率,但却能反映相对应的语篇功能的短语序列会因此被排除在外。再次,这些研究通常把多词组合的“多”设定为四,考察多词组合也因此变成了考察共现的四词组合。这一设定,忽视了两词或三词,以及多于四词的组合在实现语篇功能中的作用。如实现期刊引言部分的步阶之一“表明研究之不足”的语篇功能的短语序列可以是两词组合,如welack。但这一两词组合在这种研究设计下会被排除在外。
三、短语学与语步的关联
众多研究表明,语言特征和修辞语步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短语序列自身所带有的词汇语法特点,能够反映出某一语类的语篇功能。Swales是确立这一关联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勾画出了期刊论文引言部分的语步特征,还人工分析了每个语步和各步阶的语言实现形式。如,他分析出语步一,“确立研究领域”,主要靠三点语言形式来实现。第一点,通过对该领域重要性的评价性陈述(itiswell-knownthat);第二点,通过提及前期研究(recently);第三点,通过引述动词(show,establish,claim)。[2](P89)利用相同的分析思路,语类分析家们还分析了多种语类的语步或步阶的语言实现形式。在期刊论文中,由于受到Swales的影响,对其引言部分的研究最多,而对其它部分,尤其是讨论部分的研究较少,对讨论部分各语步或步阶的语言实现形式的研究则更少。其主要原因是,这一部分语步较多,之间的结构较复杂,且语步之间的界限有时也并不清晰。这些原因都为分析具体语步和步阶中的短语序列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这一部分短语学的研究,通常采用的都是间接的语料库和频率驱动的方法。这些研究中,一部分研究把整个讨论部分的短语序列作为研究对象,但并不把它们对应到某个具体的语步或步阶中。例如,利用语料库方法,Gledhill发现,在期刊论文的讨论部分,that大部分被用于that从句中,充当句子的补语成分,且具有评价结果或阐释结果的语篇功能。[9](P231)另一部分研究,根据设定的频率,首先从语料库中提取出短语序列,然后再把它们对应到不同的语步或步阶中。例如,Le和Harrington根据一定的频率,首先在语料库中提取出14个关键词,然后利用协同工具检索出带有关键词的三到八词短语序列,之后再把它们对应到“评论结果”这一语步的前三个步阶中,以此用来分析这些短语序列与步阶的关联。[10]如前所述,频率驱动的方法虽然证明了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联,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其对理论的贡献比对教学的贡献更大。正如Moreno和Swales所言,虽然数据证明短语序列atthesametime与“总结方法”这一语步关联密切,但我们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必然关联。这些缺乏微观语境的短语序列对学术英语的教学贡献也因此相对有限。相反,由于人工对短语序列的分析方法更机动,更全面和准确,提供的微观语境也更多,从教学的角度说,它的研究成果对教学的帮助更大。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Yang和Allison关于讨论部分的语类结构,人工分析其语步四“评论结果”中第三个步阶“结果与文献对比”中出现的短语序列,以期为学术英语的写作提供指导。选择这个步阶的原因有二。首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已有文献进行对比是期刊论文讨论部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步阶,它实现着重要的语篇交际目的。通过这个步阶,研究者加入学科知识的对话,展示自己对学科领域的贡献,也确立自己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威信和地位。其次,众多关于期刊论文引用模式的研究,基本使用地都是频率驱动的方法,得出的数据都较宏观,本文期望从微观层面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补充。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国际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以及英语作为国际学术通用语地位的提升,英语学术期刊论文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学术期刊论文作为一种体裁,具有高度的语篇结构性及规约性,多遵循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的宏观构式,但也可能因不同行业或学科社团的行业规范与社会认知差异,在宏观结构上表现差异性。此外,学术期刊的各个次语体之间以及相同次语体在不同语域下也可能呈现差异性。学术期刊摘要是学术期刊体裁中的关键次语体。作者通过摘要高度浓缩研究内容,展示研究意义,以达到对研究进行介绍及推销的目的。摘要关系到学术论文是否可以被发表,其不仅因内容的高度浓缩而帮助读者节省寻找相关文献的时间,而且因其交际目的的互动性和推销性而影响读者,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因此,摘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极为关键,在语言及构式上具有特殊性,从而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理论框架
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已成为语言学及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分析非文学类语篇时最常用到的理论框架,也是指导写作、阅读及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研究者将体裁理论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School”、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和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ESPSchool认为,体裁由一系列交际事件组成,参与其中的社会成员可通过体裁来达到共同交际的目的,其中,交际事件包括语篇和事件的参与者,以及语篇的作用和产生及接受语篇的环境,包括历史及社会文化因素。澳大利亚学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框架,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新修辞学派认为体裁是一种社会活动模式,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了解及分析体裁。可见,三个学派虽然在体裁概念的表达上不同,但是都认为体裁是社会交际模式,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习惯性,受不同社会文化及语篇变量的影响。从分析方法看,三个学派体裁分析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ESPSchool为文本驱动;新修辞学派则是情景驱动;澳大利亚学派则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把社会语境作为研究焦点。基于三个学派的体裁及体裁分析理论,研究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体裁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体裁知识体系,将相关体裁知识运用到社会交际中,以充分掌握并运用体裁。通过基于体裁的写作教学,教学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裁语篇模式及理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Swales针对学术期刊论文引言部分提出了Create-A-Research-Space模式,其语步、语阶概念后被广泛运用于教授专门用途英语;澳大利亚学派主要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中小学及成人的语言课程中,指导写作教学;而新修辞学派则从社会情景出发研究语篇的社会性,主要教授英语国家学生正确认识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更好地使用体裁。三个学派的教学法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使学生习得体裁,更好地达到社会交际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WebofScience核心集刊数据库中,先以1990—2019年、主题“Abstracts”为检索条件进行初步检索,文献数据截止到2019年5月9日。通过初步分析检索结果研究者发现,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主要来自语言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和信息检索领域。鉴于此,在其他检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研究把检索领域限制在语言学、教育学及信息科学领域,进行第二次检索,得出5210个检索结果。两位应用语言学博士通过认真研读标题和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基于三大体裁学派对体裁分析的定义,筛选出体裁分析视域的摘要研究文献209条。研究者将输出的文献导入Citespace,利用软件析出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及关键词厘清摘要体裁文献并做摘要研究展望。
三、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体裁研究热点
经统计发现,近三十年的摘要体裁研究有上升趋势,国际学者发文量在2003年低潮过后不断攀升,于2018年达到顶峰(如图1)。据Citespace分析结果,研究者主要以“ESPSchool”的体裁理论为依据,融合澳大利亚学派的社会文化及社会认知体裁分析路径,以语料库为工具,研究摘要体裁的语步结构及词汇语法特征。文章将结合Citespace共被引图谱详细介绍摘要体裁研究的路线及具体研究方向。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能简单地“以本为本”,教材是死的,但是人的思维是活的。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的条件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所传达的情绪、景色、感觉中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表演等多方面能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触觉,使其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来。这样不但能够使其高效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主旨、文章框架等,还能给予其新鲜的审美触觉,这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云的种类、变化过程、对应天气状况等,这些本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到的东西,再经过这样系统、形象的指引,学生的思维顿时打开,对大气变化的理解也更加理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规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为此,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课堂导入法
课堂进入是最难的,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强化学生的第一印象,因此应采取课堂导入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日常生活的新鲜事、名人名言、课文之间的联系等,将要讲授的文章引导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就可以先导入古代科举制度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够使其认识到这种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深化对文章的认识。如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将文章的各个细节穿在一起,从而提升课文学习效率。
中外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
1.语类分析与学术论文引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类(genre,亦译为“体裁”)曾经一直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但自从Bakhtin(1986:60-102)将语类概念引入非文学领域以来,语类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已被用来指所有的语篇类型。同一语类的语篇在研究目的、语篇结构、文体风格和目的读者方面都呈现出类似的模式(Swales1990:58)。与应用语篇分析的其它三个层面(语域分析、语法修辞分析和交互分析模式)仍停留在对语言进行表层描写相比,语类分析层面则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从而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因此,语类分析具有了解释性的特点,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Bhatia1993:5-22)。当然,文体的分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种文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王晓军2008:32)。学术论文是受专业学科语篇社团所制约的专业语类,论文作者既需向读者客观地传达研究结果,又需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读者取得情感上的认同(高霞2015:30)。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阅读学术论文有助于了解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而相对快捷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就是阅读引言。论文引言(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s,简称RAIs)位于论文正文的开头,起着引领读者了解论文后续部分的详尽信息并提供解读视角的作用(Weissbery&Burker1990:20),相当于全文脉络的“路线图”,已被确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集聚说服/推广力的论文组成部分(Loi2010:267-279;Swales2004:226;Samraj2008:55-67),具有阐明研究目的、综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评估标准等功能。但引言也被认为是一篇论文最难写的部分,作者必须采用规范的撰写方法和组织形式来阐述论文的主题,同时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涉及大量研究信息,反映本研究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有关引言语类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Swales(1990:137-166)采用其语步—步骤(move-step)分析法建立并逐步完善的CARS(CreateaResearchSpace:创建研究空间)的语篇研究模式(PrototypicalModel),该模型是Swales在其代表作GenreAnalysis(《语类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CARS模型从三个语步、11个步骤(每个语步包含数个步骤,每个语步都是通过具体的步骤而实现)解析了学术论文前言部分的交际过程,即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语步2:确立合适的研究地位;语步3:占据研究地位,这是Swales基于其建立的110篇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的研究成果。CARS模型中的三个语步通过不同的功能划分,环环紧扣,构成了相互衔接、相互承启、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借助于言简意赅的语言和清楚严密的修辞结构达成了作者劝说和推广自己学术成果的目的。Swales尤其强调论文引言的推广作用,指出:论文引言推崇研究的原创性,论文竞争趋于激烈,而引言对学术的推广性和助推作用更加凸显”。此后围绕该分析模式的引言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众多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实践或验证CARS模型的真实性。Ahmad(2012)对60篇伊斯兰论文引言的修辞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严格遵循CARS模型的引言数量很少;Samraj(2008:55-67)在美国对三个学科(biology,philosophy和linguistics)的硕士论文引言进行了对比性话语分析。根据研究实践,Swales(2004:232)后来又将CARS模型中的第三语步调整为“呈现当前的研究”,并将三个语步中的步骤进行了从内容到顺序的调整,改进后的CARS模型在引言必备的几个步骤之下,增加了一些必须的和可选的实现各步骤的具体小步,更加完善了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近年来国内有关引言的语类研究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两个方面:1)从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譬如,徐有志等(2007:47-51)依据Swales提出的CARS“三语步”语篇分析模式,对我国北方六所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蒋婷、徐娟(2013:203-208)采用语料库方法,选取30篇中外法律权威学术论文,探讨了语类分析的框架,对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对比分析,并探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等。2)从不同的视角对引言语类的研究。譬如,何建敏、于建平(2006:104-108)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经验功能的理论,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实现经验功能的途径,通过对实际语篇的量化分析,归纳、总结和描述了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域特征。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且样本量偏小。有些研究只注重理论评述,缺乏实际步骤分析,应用研究力度不够深入。近几年国内实证性研究虽有上升趋势,但非实证性研究仍居垄断地位。其次,对论文引言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中英)语际对比,缺少进行语内对比研究或者跨学科的实证对比研究。迄今为止,从语类分析的视角,把引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用大样本的实证性语料库方法综合研究引言语类特征的研究依然为数甚少。因此,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论文引言的对比研究,由可比的或等价的语料构成的较大型可比语料库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引言语类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研究思路与框架
研究采用了Swales(1990:141,2004:232)的关于引言语类分析的CARS语步模型。在分析具体的语篇时,研究人员通常以语步和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语步这一概念可被表述为由一组表现同一意旨取向的语言特征组成的,表达一定交际功能的语篇片断。在语类分析中,每一语步都从语篇功能和语境出发,通过语篇中的语言线索来辨认和确定。如果一组句子传达同一类交际信息,那么他们就被认定为同一语步(Swales1990:58)。Swales&Feak(2010:167-180)认为,语步是一组完成特殊任务的文字,是一个功能性而不是语法概念。语步的长度不同,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语步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步骤组成。步骤也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的一部分、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来表达。
2.1引言语类的修辞结构
Swales(2004:232)的CARS原型模式由三大语步组成,这三个语步又各自包含一个或多个步骤。CARS模型体现了人们可以在不破坏语类基本结构或者语类原型(prototype)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即作者可以在这三个语步的框架下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步骤的组合而传递个人意图。在这个模式中,语篇按照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语步构成,每一语步由几个可供选择的步骤来实现。
2.1.1Swales的CARS引言模型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一、前言
语言学与外语都是应用于研究语言的科学,因为语言这一共同点为两种科学带来了密切的联系。语言学在其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学多流派和理论,这些流派和理论应用于外语科学中的英语并且对其教学带来了诸多便捷。所以语言学作为专门研究语言的一门科学与英语教学之间有着必要的联系。从两者的辩证关系来看,一方面,语言学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方法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课堂实验,也在从实践的角度检验着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与素材。我国的英语教学根本目标不只是要求学生具备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外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英语的综合素质。语言学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主要在英语教学的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编写英语教材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制定教学方法,培训选拔优秀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真正了解掌握这门语言后,才能更有深度的认识到我国同西方的文化差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英语老师就应该认真学习了解语言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派及代表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带领学生领会学习这门语言文化。在我国教育部门最新颁布的指导文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基础英语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基础英语作为大学英语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一直倍受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无论是开课时间,还是教师队伍的投入,基础英语这门课程在日常课程安排里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这种高度重视的课程安排下,基础英语教学的成果却一直不尽人意,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并未完全达到老师的要求。在长此以往的情况下,老师和同学以及各级教育界人士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基础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情况,结合语言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基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语言学影响下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然后分别对不同语言学流派影响下的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编综合英语》,以此来探讨语言学流派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方法的联系。
二、基础英语传统教学方法反思
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方法简称为“3P”教学法,是属于交际语言学理论的产物。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于我国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更好的适应基础英语教学,它细致地将语言学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演示———操练———成果。在基础英语的课堂上具体展示为,以老师为课堂中心,通过反复呈现和练习的手段达到学生掌握基础英语知识的目的,然后再让在课堂中处在受控制或受半控制之下的学生进行假设交际,最终完成基础英语中的语言输出。在我国的传统基础英语课堂上,对这种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方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语法翻译。语法翻译的本意是为了在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赞成文章中语言的机械对比,翻译时主张逐词逐句翻译,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熟练记忆各种语法结构,达到老师所想要看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却无疑使得英语老师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给予的标准进行翻译与记忆。语法翻译教学把语言看作需要传播的知识,注重字词句的枯燥训练,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是老师强制的授予,学生被动的接受,不仅会使学生感觉枯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更对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无太大益处。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得上外语聋哑病,所以基础英语的这一教学方法值得反思,需要改进。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同传统的“3P”基础英语教学方法一样,任务型教学法也是在交际语言学流派下影响产生的。只不过两者不同的是,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方法是弱版交际语言学教学方法的分支,而任务型基础英语教学方法则是强版任务型语言学基础英语教学法的代表教学模式。与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方法不同,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老师不再承担课堂中的中心位置,而是转变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一开始就将学生设计为基础英语课堂的认知主体,通过完成任务的手段,让学生先以完成课堂任务为开始,等到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后,再将其课堂注意吸引到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英语语言上来,而在学生掌握这些语言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点明和指正。这种基础英语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传授,学生接纳的被动单一模式,而是通过双向语言信息传递,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探究学习,并且最终评估一开始的任务是否完成。基础英语教学的这种双向模式,不仅能打破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高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张维友、舒白梅总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编综合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Reading1课文“TheBeauCatcher”为例来说明怎样具体实施任务型教学。这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综合英语》,是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程学院等多个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使用的教材,它所编写的第一册到第四册主要是应用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课堂的。这套教材包括说明文、叙述文、描述文、议论文等不同的文体,主题更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方面领域。每个单元都设计有不同的任务版块,所有活动设计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要作为示例的“TheBeauCatcher”是一篇记叙文,第三人陈讲述了一个不自信的女孩变得自信而美丽的故事。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运用交际语言学下的任务型教学法,本片文章可以被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课堂设计。第一阶段,老师通过任务的形式,分派学生收集内在美的故事以及如何变得自信的建议,并且让每个搜集材料的小组各派一个同学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上台演示讲解。第二阶段,让学生熟悉这篇课文,老师布置任务,允许各小组间用中文交流课文内容。第三阶段,老师下达任务,学生详细了解课文内容,以此来培养考察学生的使用典型语言能力。第四阶段,主要任务围绕课文内容通过完成练习熟悉语法词汇和句子,这是采用的结构型任务设计模式。第五阶段,要求学生将课文故事改编为英语话剧,并在课堂上分组表演,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活跃气氛,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基础英语课堂中去,让其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基础英语教学成果。通过这篇课文示例,笔者简单地介绍了如何在基础英语课堂中应用交际语言学来进行基础英语教学,以此来达到基础英语教学最佳效果的目的。
四、交际教学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欧洲的语言文化教学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二战后,受美国的听说教学法和西欧的视听法的影响,语法作为欧洲的外语教学法教学重点,到1988年出版的两部论文集体现一些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有兴趣。其中法国的代表Zarate(1986)提出了两种互补的文化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文化知识和较新的体验是学习和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的对比。英国的代表Byram(1989)主要研究了学习者心里、认知和情感发展过程的文化教学框架激起与外语教学它层面的关系。此后,一系列的文化教学措施在欧洲各国展开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欧洲全面实施。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对外来文化过分谨慎的态度和文化教学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教学的认识,妨碍了文化教学的有效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的著作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版,如:邓炎昌(1989)、顾嘉祖(1990)、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戴炜栋,王雪梅(2006)、高永晨(2006)、许力生(2007)。这些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文化教学的进程,为文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文化教学与职业英语教育联系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但是就正规的学校外语教学而言,提高学习着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意义系统,通过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参考框架。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的教学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和。在美国1996年的“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对于语言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工程提出了《外语学习标准:面向21世纪》。强调了外语学习中的五个主要目标(5C’s)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联系(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其中之一是文化教学目标;另外在11个具体标准中有4个涉及到语言教学中文化传授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理解外来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差异比较,应是我们职业英语教学中的目标所在。(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时代下最明显的特征。作为公共必修课,职业英语教学应该是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熟练英语交际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遇到许多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生活、公司的发展、国家的前途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气到了重要的作用。(3)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职业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化构成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多数仍已语言教学为主,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只能依靠母语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交际规则来表达思想,从而引起误解甚至产生冲突,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可见,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因此,我们建立的“基础英语模块+行业英语模块+素质英语模块(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英语模块”模块化体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1.设置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自09级学生起,我院建构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确立了以发展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遵循学生在校英语学习不断线的原则,灵活设置课程,选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英语模块”和“行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一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上)即“基础英语模块”的教学。本课程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第四学期我们完成《职业英语》(下)即“行业英语模块”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场听、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较为流畅的英语交流和表达,同时兼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完成“素质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在第二学期学生可以完“成素质模块”课程,可选修《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入门》、《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鉴赏》,其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三学期学生可以完成“专业模块”课程,可选修《食品英语》、《药学英语》、《医疗器械英语》和《物流英语》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2.制定文化教学课程目标我们通过修订《职业英语课程标准》将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夯实于职业英语教学中,即在《职业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在借鉴James的跨文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订了文化课程目标主要有:①理解并掌握英语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问题,包括目标语(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等。②理解并掌握尊重目标语与本族语(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性,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异化和文化同化问题。③要求学生在英汉文化差异中进一步理解自身文化,提供文化认识的新角度,意识到民族中心思想存在的及危害性。④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观察文化现象,采用灵活、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p#分页标题#e#
3.采用多维的文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从目前我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语境出发,结合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发了一下如下方法:(1)文化导入法。教师是文化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领悟到文化多元性的意义和具体表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学到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蕴涵。(2)情景模拟法。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国外的文化发展变化,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项目,为学生设置跨文化交际情景,鼓励学生模拟表演经典的英语小说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英语语境下的不同文化。(3)亲身体验法。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外国留学生及工作人员在华数量与日俱增的大好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创造机会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指导学生并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职业高中英语句型操练实践
【摘要】
本论文主要发现以下几点结论:句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很有帮助;强调语言情景的作用;在操练中学习基本的语法,在情景中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要熟练掌握一种英语句型,达到应用自如,脱口而出的程度,就必须做到循序渐,从情景交际创设和句型结构讲解入手,反复进行机械训练,不断在情景交际中应用提高。
【关键词】
职高英语句型;句型操练;创设情境;句型结构讲解;机械操练;交际;运用句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而英语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科目,它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据一项调查表明,职高学校基础较差的学生占到60%,单词和句子读、写困难。30%的学生基础稍好,可是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时而学几天,时而又不想继续坚持。10%左右基础较好,能够完成基本的读写,但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职高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心,认为自己学不会,提不高。课上不愿张口,课下不想模仿交际,甚至连该背的单词和句子都不记。再则,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数、英作为文化课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学好专业课才是必要的。因此,若能从英语句型训练入手,进行由浅入深的有效训练,将会对学生英语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单词、句子、课文的理解,从而实现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具体实现职高英语句型的高效训练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导出新句型。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表达其确切的意义。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英语导师所言:"成功的英语教学应当是先听、说,后读、写”。先在情境中听、说,进行模仿交际。如,多看英语电影,英文杂志,听英语广播,到英语角与同学、外宾用英语交流等。在课内教师也要通过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情景来导出新句型。在情境中,让学生先听,说,然后进行模仿交际。在此基础上导出新句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等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或表演一段对话等,引出新句型。例如,职高英语基础模块(上)Unit1Welcometoourschool一课中,有一重要句型是,“therebe句型”。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利用教师里存在的实物用”thereis/are...on/in/under/behind...”表演一段对话,然后改为问句和学生进行英语对话。这样进行两轮对话之后,学生通过这种情景交际,已经初步接触了新句型,大体能感知句型的基本含义,从而激发他们对新句型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板书此句型,练习读写新句型。
其次,在句型结构讲解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板书呈现新句型后教师要对新句型进行简要分析。具体做法是:解释新句型所具有的特殊语言,形式结构特点,中英文表达的差异,以及其确切的中文意思等。这种解释应当简洁明了,力求达到句型化,图表化。如上文提到的therebe句型,该句型需要解释清楚的是“therebe”的意思是“某处有...”用于“therebe(am,is,are,was,were)+主语+状语”结构,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其中be的使用要注意就近原则,即当主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时,be要与跟它最近的名词一致。如,Therearetwoapplesandapearonthedesk.与Thereisapearandtwoapplesonthedesk.有一样的意思,但两个主语中,单数在前用is复数在前用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