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交叉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阶梯式写作教学高中英语论文
一、阶梯模式写作训练的阶段性内容
学生个性的差异表明一种模式或相同写作教学内容很难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门、渗透式、有针对的写作策略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在写作难度的分层循序渐进、阶梯上升,为英语写作学困生大面积提高写作质量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具体分为三个操练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1.训练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2.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句型造句或者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种类转换训练。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这阶段以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写周记等形式错综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学生模式化写作能力。1.配备英语字帖练习书法,分析研读高考写作纲要并辅助印发一些优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专项、“书信,写景,叙事,议论,说明等”和限时训练,加强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3.最后进行综合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写提纲,打底稿,分析段落结构,段落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通过教师对个别学生作品的面批,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训练格式化和综合写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创新及写作教学的目标突破
英语写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1.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考虑,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发展进步。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写作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3.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多难度、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使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质,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
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概要总结。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分析工具,对2011至2020年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检索统计,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等维度进行进展分析。研究发现知网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视角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未来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需要走“外语+医学”跨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以培养更多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挑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一、概述
目前根据我国一些高校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1]目标中提出的创建专业特色及加大实践环节等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2],本文提出了“全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我校土木工程实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开出的实验项目偏少。目前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部分设备正处在调试和采购阶段,有些实验项目无法开出。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都没有实验学时,没有开出相应的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之间联系少。开出的实验项目各自相对独立,联系较少,学生兴趣及目的性不强。3.与其他实验室开出的实验项目联系少。学生不能将力学实验、建材实验项目与结构实验项目相互联系,实验室之间缺少沟通。4.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由于大型设备台套数少,每组实验只能有一组学生进行,其他实验设备只能闲置。5.实验时间难以保证。例如建筑结构实验学时为8学时,学生课表中安排为8学时。但实验需要分组、分批进行,每批均需要8学时实验时间。这样就需要找学生的业余时间完成。6.学生在实验中思考较少。由于实验均为实验教师事先安排、设计,学生只是机械参与,未在实验中真正设计、思考实验方案,更不会提出修改方案。7.实验教师缺少自信及实验教学兴趣。实验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实验人员科研能力有限,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让土木类各实验人员参与进来,有利于提高自信,增加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三、“全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
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注重学生会计信息化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针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无纲可循,教材内容滞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背景,以学院会计系2013级学生为对象,深入开展会计信息系化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应用研究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财会理论和实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应注重学生会计信息化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纲应能起到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教材应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1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音乐学科教师教学修养的思考
摘要:在当前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出现部分教师对教学把握不到位,以致教学效果“缩水”的现状。笔者有幸观摩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先生的优质课程《唱响国歌》,其和蔼幽默有风度的个人魅力,环环相扣有广度的教学设计,贴近生活有深度的教育思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引发了笔者对音乐学科教师教学修养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学修养
一、对“教学”的阐述
新华字典中,将“教”字释义为向人传授知识或技能以及教育、教导两个层面的意思,即为教师对受教育者本体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其有计划、有目的、有导向的教化培育。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则可概括为教师在微观角度对课程内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在宏观角度的组织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概念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对音乐本体进行教授的基本能力,包括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的教学能力等;对教学进行设计的能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对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包括音乐教材的研究能力、音乐教法的研究能力、音乐教学评价的能力、音乐教学实验的能力、音乐教学论文写作的能力等[1]。该项技能宽泛的概念之中,对音乐本体教授的基本技能与本书中所提到的其他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大量的交叉融合之处。另外,教师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即教师在各种主导教学活动的场合中,能把控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积极性的能力;能够预设有效的活动流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机智的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提升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策略的能力。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水平的不一,教师常常将固化的教学思维整体迁移到相同类型的课程中,却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兴趣点燃、正确引导、个体差异的问题,学生不能更好地深入到音乐课堂中,从而导致音乐课堂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例如,教师笼统的预设欣赏曲目所表达的情感问题,易导致学生无法进入音乐进行深度思考;再如教师繁复的教学方式看似“热闹”,但却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以及预设的教学效果等,与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产生了分离。根据《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科素养的界定与解读来看,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2]。作为声音的艺术,是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完成对其体验和感知,逐渐提高对美的认知,概括而言,教师要对音乐学科开展中的音乐性、审美性及过程性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前提下进行对教学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的提升才会不偏离道路。音乐学科有别于其他文化学科,其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在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音乐的特性决定了音乐教学的过程性及音乐教学方法的复杂性。有的教师“饱腹诗书”,在音乐专业里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在面对学生时,学生常常像在听天书一样,不能理解老师的讲解;有的教师专业能力稍弱,但在课堂教学中却能利用教学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音乐当中,甚至点燃其对音乐的终生探究与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教学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是音乐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教师将输入更好地输出帮助教师较好的驾驭课堂及课外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将输入更好地吸收和升华并帮助学生生成认知架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给学生有秩序的建立学习音乐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情感态度提升的“敲门砖”[3]。只有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稳定,使音乐常态教学成为现实,不仅是对个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职业的尊重,音乐教育事业才能走向更加积极的发展形势。
二、对音乐学科教师修养的思考
(一)以个人魅力为引,激发学生音乐兴趣。校园内所有的学科当中,艺术学科几乎已成为“美”的代名词,该学科教师无论从外表穿着,至内在精神,也成为学校中“美”的代表,深受学生的仰慕和喜爱。此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曾提出,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再加之作为校园美的风向标,艺术学科教师本身便具备了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从内心赢得学生好感、兴趣的心理优势,这为艺术课程的深入展开奠定了基础。在《唱响祖国》的公开课堂上,年近七旬的李存老师仍然是以挺拔的身姿进入课堂,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并不因公开课而使用表演性的语言和声调,如常态课中松弛的状态,也让我们的观摩者能够从中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为音乐教师在常态课程中应该达到的外化标准,通过使用语言以及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兴趣氛围,从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比如在面对出现问题的教学课件时,李存老师用一句“它可能也感冒了”,缓解了紧张的公开课课堂气氛。课堂上,李老师从展现自己对音乐,对音乐的姊妹学科,以及本课程背后文化背景的热爱出发,为之感动,从自己的沉浸与热爱中感染着学生,激发着学生,以对音乐的爱,延续到对学生的关爱,用爱沁润着课堂。当然,一名音乐教师的学识也非常重要。在教师外表魅力的驱动下,教师愈发丰富的只是水平决定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和理论水平。提升教师本身的基本专业素养,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程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
(二)由音乐本体为主,培育学生情感共鸣。在当前的国家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当中,分为了欣赏、唱歌、器乐或创作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或模块课程,但在这不同形式的课程形式的外表下,都是从音乐本体的内核出发,提高音乐审美体验,进入音乐本体的深入学习。在《唱响祖国》课堂上,李存老师从听辩大、小三和弦的音响效果入手,使学生在和声中切实体会光明有力、暗淡柔和的音乐色彩;紧接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同学生探讨使用国歌的场合,最终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国歌。进而,李存老师用国歌的相关知识的探讨、音乐本体知识的教授、其他学科与音乐学科的相关性的思考中,在教师的指挥中感受国歌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堂上紧凑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国歌作为课堂主线,并在其精心设计中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对国歌形成高度的认识、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课堂生成,最终在结尾部分达到本堂课的高潮,让国歌的魅力深深烙印在学生以及在场的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心中,并在热泪盈眶中结束了《国歌》一课。当下,许多年轻教师的优质课程大多受到授课形式日渐丰富的现状的束缚,常常忽视了音乐本体,反而在如何展示教师个人技能上下功夫。李存老师却能够始终以音乐本体为重点和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内涵以诠释音乐意蕴,创设课堂情境以随时进入学习,激发审美情趣以引导创新思维,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多个有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连续性的故事,在循循善诱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这是一名教师反复思考、斟酌和打磨的结果。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然、淳朴的教育思想中提升高度,注重体验、关注过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并不意味的强调课堂中的趣味性或方式的丰富性便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应走入音乐教育的误区。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是一项时间的艺术,教师更应突出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审美性、过程性,贴近音乐本体的内核而最终回归内核,才能称之为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共7篇)
第一篇
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时分配不合理
高校为物理实验教学分配的课时一般为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并介绍相关器材,学生需要撰写实验原理,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实验教学来说捉襟见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大部分都是向教师请教,得到答案就万事大吉,虽然这样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但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何谈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大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只要背会定理和定律,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足够了,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认为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理实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器材、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物理实验。
大学英语阅读研讨(4篇)
第一篇:建构主义下大学英语阅读研究
摘要:
文章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经典阅读作为切入点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指出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就如何提高大学英语阅读能力提出建议,意欲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阅读研究置于建构主义的学术理论视野之中,以求强化英语阅读研究的理论张力与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
阅读经典;建构主义;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公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根据调查,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人均纸质阅读量尚且如此,那经典文本的阅读情况又如何呢?本来最有机会接受经典文本熏陶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典阅读情况又是怎样呢?大学生阅读英文经典对英语学习有无影响呢?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试图探寻上述问题,意欲揭示大学生英文经典阅读与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关系,推动学生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