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案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课例研究大学英语论文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略论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一、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不足及对策
一、教师知识情况
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期望从语言理论知识、英语专业实践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等三个方面了解教师的知识状况。
1、英语理论知识情况和。有关英语理论知识,涉及了普通语言学和英语语言理论知识两个题目。虽然对这两项知识选择“了解”或“学得较好”以上的都超过半数,这说明超过半数的英语教师已经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选择“基本了解”或“学得一般”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2.3%、40.2%,还有个别选择“不了解”或“学得不好”。
2、实践知识情况。有关英语实践知识,从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词汇量两方面来了解。需要注意的是:33.7%的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只是基本了解,41.7%的教师词汇量没有过万。这部分教师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已经滞后,必须引起重视。
3、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学科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教材教法、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管理知识,“非常了解”和“了解”的教师合计约占67.7%。“基本了解”的教师占29.2%,极少数教师选择“不了解。”可见,关于教育教学理论,大部分教师是了解的。这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对此了解不够,这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这将有碍他们的发展。
二、教师能力情况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从语言能力、教案设计能力、教学基本技能、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了解教师的能力状况。
“除了……都”语言点教学设计分析
【提要】“除了……都”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语法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本篇论文正是围绕语法点“除了……都”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的探讨,首先分析了该语法句式的特点,然后研究探讨相关的教学方法再具体进行微课堂教学设计,给出相关教案示例,以期对“除了……都”这个初级汉语语法点的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教案设计;除了……都”
一、“除了……都”句式分析
吕叔湘先生(1980)是最早对汉语“除了”句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的,他将汉语“除了”句式的语义明确地分为了三类:首先是排除特殊,强调一致性,后面常用“都、全”等与之呼应;其次是排除已知,然后补充其他,后面常跟“还、也”等与之呼应;最后是“除了……就是”,表示两者必选其一。吕叔湘先生虽然只是对“除了”句式做了简单的分类,没有对“除了”句式做全面深入地分析,但他揭开了学界对这一句式研究的序幕,具有开拓之功。范先钢先生(1991)则从区分语里意义和语表形式两个层面研究了“除了……都”句式,更为具体地分析了“除了”句式,将“除了……都“句式定义为是除字句中谓语动词前有副词“都”出现的一类句子。他还从句式的语义出发考察“除了……都”句式的语义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关系。本篇论文探讨的“除了……都”教学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吕叔湘先生分析的语义,并依据肖溪强前辈搜集的外国学生“除了”句式的使用情况,具体探讨“除了……都”在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具体语言点的课程设计是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一个有科学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指导性的,课程设计框架的思路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则又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展开。因此,笔者认为该语言点的教学应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因材施教原则。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李爽,1993)。在此,笔者就“因材施教”中的“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指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培养对象——学生,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范畴;二是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辅助材料,属学科知识的范畴,这里具体指“除了……都”语言点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教学资源。二者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对外汉语语法点教学时,教师要以此原则为首,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二,学生为中心原则。它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母语背景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进行“除了……都”语言点教学时,教师应该考虑所教授对象的具体情况,给出的例句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话题应日常生活化,选择较为常用、实用的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它涉及的是具体教学内容的问题。“除了……都”属于“除了”句式中的一种,它还包括“除了……就是”“除了……还/也”“除了……”等不同语义内容的,而本篇论文选择的是初级阶段学习的“除了……都”进行探讨设计,就是为了体现语法教学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契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教学效果,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学习者讲汉语语法不能只讲语法本身,生搬硬套语法结构模式。我们不单单要对各种句式本身的结构特点、层次关系作出科学的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讲明这种句式的使用条件,即必须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要表达什么意思才能使用这种格式。因此本次课程的设计,笔者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讲授法、展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也利用视听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除了……都”微教案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一更新: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中地理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各科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高中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能将地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激活,同时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门在政策规定中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这一理念,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区域性与综合性,其中存在的部分教学内容十分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科研究方向时代性较强,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觉难以理解,尤其是在面临高考的压力下,更是无法对地理课程产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信息技术作为当今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是它具有信息性、互动性以及技术性,能够作为辅助手段来展开地理教学,这样就能有效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和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分析:
1.因材施教
首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人文、自然以及区域地理知识为主,这些教学内容研究方向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地理教学课堂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合理选用信息技术手段,不能机械化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思想。PPT作为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不考虑内容是否适合,直接应用PPT课件来呈现教学内容,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的,比如,在进行“从宇宙看地球”这一单元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若是直接应用PPT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依然还是枯燥乏味,但是,教师若能借助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中的数字星球系统来为学生演示出穹顶,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到一些卫星、银河等动态的虚拟演示,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动态且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构建高效地理教学课堂。其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体系、个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所以,在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地理教学课堂的时候,教师除了要结合教材实际来进行因材施教之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来为其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一个课后知识巩固习题库,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来为其设计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按照自身需求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来合理挑选课后习题,这样才能将其应用效果发挥到最佳。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遵守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真正构建出高效地理教学课堂。
临床药学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后续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临床药学;教学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建于1997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懂医精药,能力为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1-3],成效显著。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养[5],以利于课程论文和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在丰富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便利文献检索的同时,也为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当前形势,实现我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等措施对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服务于后续的综合技能实验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撰写。因与前期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明显脱节,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理论课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缺乏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欠佳。如能在进行药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整合与之相关的课程,适时安排相应实践操作,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文献检索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6]。针对上述情况,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本课程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或科研设计的流程,使其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后续综合技能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及进一步深造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作用,明确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重要作用。在授课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突出重点,适当讲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获取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增加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使用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文献的方法及途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案设计时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合理用药”“精准医疗”等科研实例,讲解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班级竞赛的方式,在同时上课的两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提问或者让学生推荐的方式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作为班级的课程平时积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7]。在课程安排上,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上机实践,同时将临床药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实验安排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周,并将综合技能实验内容与数据库检索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上机实践和后续的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概述、中英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从教学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设置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课程相关性不大,知识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理论部分教学,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8]。因此,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科研实例或话题,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给出的科研实例或话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在讲授数据库检索及应用时,以学生所熟知的我院某个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例,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用药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检索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应用合适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学术规范时,向学生介绍2017年湖北某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避免不端行为,通过积极讨论、主动答题等方式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微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1网络资源应用的现状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不仅是在就业竞争中的显著优势,更是一项生存的技能。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逐步完善,并在教学的运用实践中日益显现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网络资源引进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代教学的状况,它是真正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体现,弥补了以前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教师依据本校的具体的条件,并根据网络的环境和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和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重新安排,设计网上实践的课程,以此来补充课堂的传统的教学这很好的缓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更新换代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的现状,提高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2网络资源的优势
网络资源是整合了的在网络上所能够找到的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所涵盖的信息量大,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特征。凭借网络的通信功能,能够使网络资源平台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学生接受知识信息,教师接受反馈信息。因而在高校的计算机课堂中可以具备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第一,网络资源的可增值性。我们都知道网络上传递的信息可以说处在不断地更新中,而且更替的时间很短,这种高频的运动是的各种信息处在不停地增加中。将网络资源引进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中,可以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的完善、更新和重复运用。而且网络资源的迅速更新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获得最新的资源如研究的最新的成果,刊登的最新的论文等。学生在这个信息量丰富的高频更新的平台中,可以快速的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自主的制定学习的计划。第二,网络资源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共享性。
网络资源凭借跨国网络通信和超链接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或地点查找不同地方的不同时间的信息。它是面向所有人的,任何人都有权利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现放入资料库中,与别人分享信息。第三,网络资源具有反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聊天、交友的软件层出不穷,如:微博、QQ、微信、飞信、论坛、博客等,这些软件的开发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我们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教师提出疑问,反馈信息,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学生解答疑惑,传递信息,及时准确的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甚至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这不仅建立师生间友好和谐的关系,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及时的做出合理的课堂规划,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进行远程教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概念,而远程教学就是正对这两个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远程教学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时远程教育:一是以网络环境为主要支撑,借助网络这个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辅导资料和练习实现沟通的非实时远程教学。”网络资源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课件,供浏览的网站和相关知识信息,形式与课堂上的教学稍有差别,可是知识体系却基本相同。
3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课程,而在我国当代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教学水平、课堂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机会较少,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丰富,动手能力却不足的现象,即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因而将网络资源引进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课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而言,依然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重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来安排课堂学习内容,而学生则只需要被动的接受,通常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无法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来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的进程,这也极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根本达不到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而且在社会竞争中不具备优势。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大学生不可能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接班人,不仅个人的升值空间有限,对于社会和国家所能够做出的贡献也是极其有限的。而将网络信息资源引进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