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中级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SCI期刊投稿策略
2011年国家科技部的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并首次将SCI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同时,通过CNKI知识元中的指标平台发现:从2011年开始,学术界对SCI及其投稿策略方面的学术关注度,出现了1969年以来最快的持续增速;而用户关注度从2008年达到最大值(用户下载量为1355)开始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学术传播度从2015年却出现下降。究其原因,无论是SCI平台利用的研究者还是其使用者,一直固有的关注点为JCR模块下的论文总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研究、使用者有:彭奇志、刘小鹏等、李建辉等、柳卸林等、胡惠芳、党亚茹、任胜利等)及其投稿审稿周期(研究、使用者有:高继平等、鲍芳等、王伟等、刘金芝、董翔、张润芝、陈淑云、胡惠芳等)等一系列指标。忽略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后,在WOS平台下新开发的模块INCITES提供了一些新的分析指标(古兰•托来西等、林涛、郭冬梅、蔺梅芳等),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活动。上述文献均未对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中国本土论文发文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也未对期刊源的持久力即预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阐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论文产出宏观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其发表的期刊刊源的影响因子与论文发文量的二项式回归,对其发表的期刊研究方向和持久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三种(初级、中级和高级)投稿者的投稿策略。
1数据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所有SCI论文检索结果都来自于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与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及InCite,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和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iors)。所谓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指刘加平院士和杨柳教授。检索具体数据基础为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下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X-PANDED),时间为2000年至2017年12月。检索策略如下:(ad=(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altech)orog=(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logy))AND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其精炼依据:作者:(LIUJPORYANGL)。即首先通过机构检索得出本校SCI总产出为2158篇,进一步限定作者,得到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2000年至2017年12月发表的论文检索结果。
1.2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2.1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科学论文的整体情况
浅析建筑电气设备用能控制
【摘要】近年来,智能建筑规模不断扩增,与其相配套的建筑电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掌握建筑电气的技术发展规律,能够进一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智能化建筑的稳定运行。文章研究探讨了电能质量监控节能、调整智能照明系统的负载率、多专业的技术协调,并通过实证验证。期待通过本研究,为同领域内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技术;热点问题
1引言
伴随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的快速推进与发展,建筑行业电气设备的运行能力全面提升[1]。智能建筑规模不断扩增,极大提升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2]。首先只有确保电气设备节能及质量监控稳定运行,才能真正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3]。其次保证建筑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同样对建筑物的运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4]。
2建筑电气设备用能控制情况
2.1电能质量监控节能
电能质量监控是指广泛长期监测各点电力运行情况及电能质量情况,以此来合理分配供电资源,并且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耗能是一项重要问题,电能从生产到传输,或者是分配与使用均是同一时间完成,主要因为电能自身具有的连续性,以及即发即用的特点。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的出现,是由绝缘损坏所致,从而影响到电力用户的使用,也会引发电力设备受损。而相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电气使用系统而言,变压器一旦出现故障,极易产生短路电流,若未快速切断电源或启动保护,轻者会导致设备损坏,重者则会爆炸。因此,对变压器而言,电力运行情况和电能质量情况需要被长期监测,监测结果有利于资源分配得合理性。通过长期监测及时提供报告反馈,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能够自动形成故障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帮助建筑电气工作人员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与防范措施,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建筑电气设备用能控制探讨
【摘要】近年来,智能建筑规模不断扩增,与其相配套的建筑电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掌握建筑电气的技术发展规律,能够进一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智能化建筑的稳定运行。文章研究探讨了电能质量监控节能、调整智能照明系统的负载率、多专业的技术协调,并通过实证验证。期待通过本研究,为同领域内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技术;热点问题
1引言
伴随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的快速推进与发展,建筑行业电气设备的运行能力全面提升[1]。智能建筑规模不断扩增,极大提升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2]。首先只有确保电气设备节能及质量监控稳定运行,才能真正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3]。其次保证建筑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同样对建筑物的运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4]。
2建筑电气设备用能控制情况
2.1电能质量监控节能
电能质量监控是指广泛长期监测各点电力运行情况及电能质量情况,以此来合理分配供电资源,并且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耗能是一项重要问题,电能从生产到传输,或者是分配与使用均是同一时间完成,主要因为电能自身具有的连续性,以及即发即用的特点。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的出现,是由绝缘损坏所致,从而影响到电力用户的使用,也会引发电力设备受损。而相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电气使用系统而言,变压器一旦出现故障,极易产生短路电流,若未快速切断电源或启动保护,轻者会导致设备损坏,重者则会爆炸。因此,对变压器而言,电力运行情况和电能质量情况需要被长期监测,监测结果有利于资源分配得合理性。通过长期监测及时提供报告反馈,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能够自动形成故障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帮助建筑电气工作人员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与防范措施,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高校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0%相继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从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等方面入手,探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做法,并使之落到实处、长久不衰。同时阐述了校企合作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以加快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环境,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得不到真实的实践环境,技能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现状
城市地下空间基坑支护设计要点探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坑支护设计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中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坑外侧竖向应力标准值、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系数、水平荷载和抗力标准数值等设计关键点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地基工程;基坑支护;应力标准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将建筑工程拓展到地下空间,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内容,切实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质量和水平。
1基坑支护设计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基坑支护设计和质量对施工进度、安全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大对基坑支护设计的重视力度。第一,基坑支护自身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能够保证基坑四周的土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满足地下环境施工保留充足的活动空间,换句话说,其也是地下空间施工的必要条件[1];第二,基坑支护还能够保障四周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多种地下设施在施工期间不受损害,其中包括基坑坑壁土体变形、地表面及地下土体出现垂直或水平位移等情况,能够将以上情况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第三,基坑支护能够通过截水、降水和排水等措施,保证基坑工程施工作业面保持在地下水位以上,能够有效避免水量过多对地下施工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对基坑支护进行优化设计,同时还要对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建筑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地质水文情况、人流密集程度等,切实突出基坑支护设计在城市地下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基坑支护设计的关键点
职业教育培训中扶贫高质量发展探索
【摘要】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在该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给予充分肯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具体实施方案中的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有一点是说要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同时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中,就有一点是说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教育培训还有助于缩小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差距,增加社会资本,增进社会福利与公平,降低犯罪率,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那么,如何利用企业和学院各自的优势,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本文就围绕在“精准扶贫”中高质量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应用研究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训;高质量;扶贫
一、引言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在该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给予充分肯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方案中的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有一点是说要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自2019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中,就有一点是说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职业教育培训及继续教育被认为是促进国家和组织经济增长的一个积极因素,也是劳动者不断丰富知识、更新和提高职业能力、提高人力资本、保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培训还有助于缩小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差距,增加社会资本,增进社会福利与公平,降低犯罪率,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那么,如何利用企业和学院各自的优势,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为国家培养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本文就围绕在“精准扶贫”中高质量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应用研究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在“精准扶贫”中高质量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应用研究
本论文以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经费自筹)“提高职业教育培训及继续教育质量探索研究”的研究为基点针对职业教育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问题,探索职业教育培训在精准扶贫中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1.“中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实践性应用研究项目: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办学方法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争创一流科技期刊的对策
科技期刊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具有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1],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过去的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都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2]。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我国学者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世界第2,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在世界第3位[3]。但是,绝大多数最新科研成果首发在国外英文科技期刊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4]。若要改变“中国人撰写发表—中国人花钱在国外出版—中国人再花钱购买阅读版权”的怪象,将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5]。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领域,在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倡导学术争鸣、激发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前沿、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河北省的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与建成科技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增强科技期刊科技创新、学术引领能力,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接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搜集、现场调研、专家论证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深刻地剖析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发展经验,提出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目标的对策建议。
1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期刊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但1977年以前仅有27种,目前的期刊总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81种,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省内主管74种(68.6%),中央部委主管34种(31.4%),中央部委主管期刊占比居全国之首。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4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36种(33.3%),科研院所主办期刊24种(22.2%),学/协会、基金会主办期刊19种(17.6%),省属企事业单位主办期刊17种(15.8%),信息中心主办期刊11种(10.2%),其他1种(0.9%);主办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家,主办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12家,主办1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6家。在108种科技期刊中,属于非法人编辑部的期刊共80种(74.1%),属于企业法人的期刊共19种(17.6%),属于事业法人的期刊共9种(8.3%),可见,具有法人治理期刊仅占1/4。河北省最早创办的科技期刊是1917年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1.2期刊覆盖学科比较全面
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8种(7.4%),理学类期刊5种(4.6%),农学类期刊10种(9.3%),医学类期刊26种(24.1%),工程类期刊42种(38.9%),科普期刊2种(1.9%),其他类期刊15种(13.8%)。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26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24.1%。绝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为学术类期刊,也包括一部分技术类期刊,涉及到工业、医药卫生、地质勘察测量、建筑工程、石油煤炭、物理化工、农林牧渔、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材料等领域,期刊覆盖学科相对比较全面。
1.3期刊经营状况尚可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