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历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与历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与历史

设计与历史整合创新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摘要:以结构主义和系统耦合方法为指导,构建了“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历史教学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历史,整合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等建筑学教育中,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历史教学共同构成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两大主干教学体系。建筑历史教学通过系统讲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和演化的规律,通过系统分析经典建筑的设计经验、设计手法和设计理论,拓展了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方法,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认知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建筑历史教学和建筑设计教学相互独立与隔离,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研究不能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因此,通过建筑历史教学与建筑设计教学的系统优化与整合创新,构建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深度耦合、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背景与思路

惠州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广东省内继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后创办的第五个建筑学专业,2016年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单位。从2003年9月开始,在全面研究、总结国内外建筑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仍然局限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部调整、仍然按照单向片面的线性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必将事倍功半,不能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就是要构建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系统优化、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基本目标就是要发挥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1+1>2”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聚合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晓峰在《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一文中,对国内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教学过于界限分明的现象提出了质疑,指出:“在当今世界极为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运用的大背景之下,设计和历史这样原本关系密切的建筑学‘子学科’更有必要在一定操作层面上进行整合。”李晓峰总结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系列化”和“建筑设计课程主题化”的双向教学组织框架,逐年深化和拓展,并有意识地结合到设计课程中。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徐震、顾大治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建筑历史教学模式整合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出了通过“典型案例建模与分析”“历史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专题研究”等三个阶段的教学和实践训练来整合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教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卓男、吴晓君、刘晨阳等人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整合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学整合的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案。例如,在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体现“历史、文化、生态、技术”的“一体化”整合;在五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通过“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走出自己的路子。华南农业大学屈寒飞、陈方慧、姜磊在《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课程的整合》一文中,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总结,指出:“建筑设计同建筑历史课程作适当的整合,是可行而有明显成效的。”“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何在,我们建筑创作的方向何在,关系到建筑历史教学的方法和落脚点,即将各种建筑理论的学习最终着落于建筑创作中,在设计中深化、发展理论、加强教学体系的内部联系,探索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整合之路”。“传统建筑教学”正是这一层面的具有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分别以“岭南博物馆”“岭南文化艺术中心”“广州某城中村保护与利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等为题进行了一系列传统意象设计教学,取得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虽然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改革给予了持续关注,但总体来看,建筑历史教学尚未真正融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之中,建筑设计教学也未能为建筑历史教学提供有机融合的平台。相关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由于受到固有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导致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历史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受到制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尽管许多研究强调打破“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的绝对分野”,但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所要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针对性、关联性与可操作性。2)缺乏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教学系统优化、整合创新的理论研究,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教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撑。3)没有形成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和示范推广价值的成熟教学模式,缺乏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完善、充实、提高和拓展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逐步构建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整合创新的建筑学本科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建筑学专业人才提供具有针对性、关联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

2实践与探索

自2003年以来,我们以系统耦合理论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为达到应用创新型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了“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整合创新”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具体从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两个方面展开。

阅读全文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

摘要:城市历史建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行了保留,需要得到较好的传承。而建筑周边环境设计对建筑保护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分析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意义的基础上,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城市空间

1引言

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给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致使城市传统空间格局难以得到保持,最终导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损害。而想要避免历史建筑被城市开发所吞噬,还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以保证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保持协调,继而更好地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因此,还要加强对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研究,以便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建设。

2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意义

2.1维护建筑历史氛围

一直以来,建筑都诞生和存在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而单纯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将导致建筑孤立地存在于陌生环境中,无法得到特定群体和时空的支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历史建筑为城市集体记忆场所,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与思想流保持连续。历史建筑所在的旧城区,是经历多年历史形成的,拥有特定的肌理和空间格局,为周围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外化形式,能够使群体回忆得到延续,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认同。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历史建筑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而并非是被藏匿于城市的某个角落。

阅读全文

历史建筑保护化学策略

摘要:历史建筑传承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文化脉络,现如今,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使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呈现出消失的趋势,大部分历史建筑也处于被人遗忘的落寞角落,非科学化的保护让哈尔滨乃至我国历史建筑风格遭遇毁灭性打击,利用科学化手段保护历史建筑刻不容缓。保护历史建筑,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经济文化两不耽误为原则,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同时也不能影响经济发展。文章从化学角度为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建言献策,同时结合文物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哈尔滨历史建筑的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化学手段

1解读“历史建筑”

1.1“历史建筑”的定义

首先明确一下“历史建筑”的概念。历史建筑(HistoricBuildin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5世纪,19世纪后被广泛用来指受保护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专指有重要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建筑。到了现在,“历史建筑”这个词已成为人们对广义建筑遗产的一种很笼统的概括性称谓。根据相关条例,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建筑物、构筑物。

1.2哈尔滨的历史建筑

或许因为“级别”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高,也或许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人们重视较少,历史建筑逐渐被人遗忘,受到各方面的破坏,并且正处于逐渐消失的阶段。1994年01月04日哈尔滨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哈尔滨有着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历史建筑,例如教堂、纪念碑、历史名人旧居、历史文化街区等等。随着哈尔滨市第五批历史建筑普查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列入名单,例如哈工大土木楼食堂及规划院、李兆麟故居、万福广火磨厂房、花园邨宾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没有正确的修缮理念,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较低,无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原因,哈尔滨的很多历史建筑经历了强拆、朽蚀,例如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院内的一座挂牌保护的、砖木结构的俄式历史建筑,因建设需要而被拆毁;哈尔滨百年气象台被违法拆除;哈尔滨原犹太国民银行旧址被拆除等。

阅读全文

民宿建筑设计在传统民居建筑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民宿成为了当今热门旅游的新方向,而传统民居也与此同时成为旅游的新宠儿。正基于此,重视民俗建筑设计在历史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并对历史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当今文旅项目设计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宿;建筑设计;传统;民居建筑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旅游方式也从原来的标准化向个性与多样化发展,游客们愈发想让自己的旅行更加具有独特性,满足自身文化体验的需求与愿望。正是基于此,传统的民居和民宿建筑成为旅游的新的热点,增加对这些新热点的研究与应用,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提高文旅项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民宿相关概念概述

1.1民宿的概念

民宿作为一种介于家庭居住和酒店之间的居住形式,一般是指屋主将自己的闲置(或改扩建)住宅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进行适当包装,来为游客提供短期住宿,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的一种服务形式。

1.2民宿的特征

阅读全文

历史风貌建筑工程技术应用

摘要: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式走向了中外荟萃,百花齐放,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他们对于凸显天津城市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天津从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工作,其中整修技术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关键词: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整修;工程技术;应用

根据保护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为了配合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围绕着建筑保护、结构加固和功能提升,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其一,根据建筑保护的原则,展开相关基础研究、确定整修方案;其二,针对建筑结构老化、外檐破损等问题,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进行整修;其三,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在保护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生活及工作的要求。

1修复与加固

1.1主体加固

阅读全文

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以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基于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建构了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的论述框架,并简述其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口述史在两种不同倾向建筑史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各自的特点及整体方法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口述史;综述;方法应用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视野,由改革开放后的“二元•比拼”,走向近十余年“交叉•发见”的内省,进而从内需出发对建筑历史与理论进行思考重构,构成了近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术前沿[1]。2018年是中国当代学人从口述史视角重构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的重要时间节点——第一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在沈阳建筑大学召开。至2021年已是第四届,众多学者借助这一交流平台“把握学术‘要津’,进而不断开辟新的工作‘大场’”①。第四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圆桌会议上,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口述者记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群体访谈所展现出的更好的约束机制;访谈前及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现代口述史自1948年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开始,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已应用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在建筑学领域,虽然国内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系统的综述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清晰。以第四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笔者梳理了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口述史的论文研究情况和发展脉络,以期为后续建筑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1建筑口述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框架

在知网、万方和维普围绕“建筑口述史”中拆分的多种关键词组合为语法限定进行论文(2000年1月—2021年10月发表)检索,共检索出285篇研究论文,整合筛选后共提取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110篇文献。结合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四辑(2018—2021年出版)中的103篇论文,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将研究方向总体分为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三类。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史关注中心层面的近现代史研究,包含建筑教育史、建筑师历史及建筑项目或机构历史;乡土建筑史中的研究对象为符合带有“本土建筑”“民间建筑”“自发建筑”等描述性特征的建筑②,藉命名为此方向,其下细分为地方建筑史料挖掘、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及社区营造。口述史方法应用包含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两方面。综述层面聚焦于其方法应用的研究(图1)。

2建筑口述史发展情况综述

2.1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独特的建筑特征和文化特征。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创意营销的驱动下,通过挖掘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给予受众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价值重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营销;文旅融合;价值重塑

1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近代福州市历史变迁,是福州近代史的缩影。福州市仓山区的老建筑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浓缩,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这些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云集福州市仓山区,因此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1]。

2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物保护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凭借风格多样的老建筑成为福州市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昔日风采已不复存在,保护和修复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2]。福州市仓山区现存的老建筑仅占原有的一半,而且大多已经残破不堪。目前相关的文物保护法不够系统和全面,对这些非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还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2.2文化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传播,特别是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福州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对于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了解不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方式让人们了解并参与到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文化挖掘中,并且需要将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万国风情和时代风华这些文化价值与受众生活相结合,使受众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产生共鸣。

阅读全文

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探究

摘要:文章基于对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六大文化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进行长春市历史街区的价值分析,根据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五方面提炼出15个影响因子,并对各项影响因子进行解析从而构建长春市商业性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体系,为今后的历史街区动态保护提供参考性指标。

关键词:商业性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体系;影响因子

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一直是建筑类专业讨论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从商业角度去研究历史街区动态保护研究较少。历史街区动态保护设计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商用,在保存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促进历史街区经济发展,使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体系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依赖专家的建议,尽管专家的意见通常比较权威,但没有具体量化的数字依据更科学与直观,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使得历史街区合理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不尽人意,所以构建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体系刻不容缓,量化的结果作为制定保护性设计方案的科学理论基础,是对整个城市历史的尊重。

一、层次分析法研究过程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春市历史街区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提取影响因素指标,再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次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结构模型。图中目标层表示长春市商业性历史街区综合价值评估。准则层表示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表示影响长春市商业性历史街区综合价值的指标,然后再细分,直至最终解析出的指标可以量化。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综合国内外现有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以长春六大历史街区:人民大街街区、新民大街街区、伪满皇宫街区、南广场街区、第一汽车制造厂街区、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街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五方面对长春市商业性历史街区综合价值进行目标层次化,分层次的进行影响因素分解,最终形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