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研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1定远营的营建
对定远营兴建的研究分析,清代定远营建设之前,该地区称为“葡萄泉”,曾为清政府的军马场,称“御马圈”。1726年清代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营建定远营,1730年竣工并刻碑,定远营的建筑历史在碑文中得到佐证。碑文中提及定远营所在的贺兰山地区是“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且形势扼瀚海往来之捷路,控兰塞七十二处之隘口”等原因,“奏旨特设一营,名曰定远”。该地区是清朝北方的屏障,通往西北沙漠的咽喉要塞,邻近宁夏地区,遥望新疆哈密、巴里坤。在军事、交通上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岳钟琪在该地区请旨设军营。同时,清初蒙古各部落占据着漠南、漠北、漠西地区,康熙三十五年漠南、漠北蒙古均已加入清政府,而漠西蒙古只有和硕特部落加入,其余部落有的与清朝对立,有的虽并入但还有“放抗之心”,定远营的营建起到了对蒙古部落的有效控制,也促进了清朝边疆的稳定。
2定远营社会文化背景
1731年清政府将其赐给为维护西北边疆稳定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和硕特蒙古王爷,入住这里的第一位王爷是二代扎萨克王阿宝。清政府在蒙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册封蒙古贵族,这是清政府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策略。定远营内的绝对领导者扎萨克蒙古王爷是政治、宗教、军事三位一体的绝对领导者。“扎萨克”是清政府赐予的爵位,蒙古语为“治理”。定远营地区的蒙古族主要是和硕特蒙古族,其八代九王(加上民国末代王爷达礼扎雅为九代人)中七代人与满清皇族联姻。和硕特部落世代与满清皇族联姻,这是清政府恩威并施的抚绥政策。清统治者为阿拉善王在京城之中建有府邸——阿拉善王府,蒙古王爷和福晋会频繁的往来于北京和阿拉善之间,带来了京城地区先进的文化与营造技术,甚至直接带来京城的建筑工匠,民国时期定远营有“塞外小北平”的美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20年代,我从苏联回国,经过蒙古国,到过定远营,那可是个好地方,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座了不起的城市有哪些建筑特色?
3定远营古城布局概述
3.1定远营周边自然环境
几百年来定远营的山脉水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定远营的山脉是贺兰山余脉,城内将近一半的面积都是山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城北最高处的喇嘛庙山,占据了城内制高点,可观察城内外情形,同时也供王爷及官员祭祀用。东部高低起伏的山体为防御营造创造了先决条件,军事防御体系的营建与山脉走势密切相关,东城垣结构体系建在山脉之上,东北角伸出一段墙体修建角楼。城北深约6m左右山沟为北部的防御提供天然屏障,定远营周边山体共修建有6座营盘驻扎军队,战争时期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援。定远营的水系均发源自贺兰山,城南有三道河沟,城北山沟内也有河流,河沟处形成的涝坝可以有效灌溉农田。定远营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山脉水系的风水说,定远营处在城南南梁山与城北后营盘山之间的盆地,俗语“二龙戏珠”。同样,城南三道河沟与南城门伸出的南大街形成汉字“王”,定远营城垣结构体系与城内喇嘛庙山构成“白”,上白下王为“皇”,当然这些也只是民间流传的说法。
工业建筑论文:坊子区建筑历史价值研究
本文作者:李敏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
坊子区工业建筑的价值
在西方列强中,德国作为后起者在海外的殖民地不多,尤为胶东半岛为重。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的建筑破坏严重,原生遗留较少,现存的大量建筑均为二战后按原图纸重建的。而坊子区工业建筑大都建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年代久远,是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址。此外,旧工业建筑也较完整地折射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段沉重历史,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亡我中华的历史见证,历史价值尤为显著。坊子自1898年门户开放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历代在此生活,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记载着百年的沧桑,工业发展带来的模式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给此地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这些工业建筑的建立正处于欧洲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受浪漫主义、新兴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建筑思潮的影响,虽没有高的建筑,但形象典雅自然,施工工艺精细,又不失活泼,比例尺度适宜。艺术风格既有西洋流派的风格,如廊、老虎窗、穹顶、烟囱、尖塔等,也揉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形成中西文化的合璧交融,施工工艺具有独创性。体现了工业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技术与艺术价值较高。
坊子区工业遗产如同一本厚重的工业历史教科书,记载着煤矿业和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大量的真实性建筑,为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珍贵的人文景观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教文化价值。对于遗留下来的旧建筑,若置之不管,会加速这些建筑的老化。在寻求保护的过程中,可与再利用相结合,特别是工业建筑,具有大跨度、大空间的结构特点,灵活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可省去重复性基础建设,节约拆迁和建设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经济价值巨大。坊子区工业建筑主要围绕铁路和煤矿而建,分布相对集中,保存完好,虽有些废弃,但没有经过大量的开发改造,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价值。较完整的社区、路网结构和城市肌理,对以后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坊子区工业建筑的保护
早在2008年,坊子区政府就委托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及其团队成员对坊子老城区及其周边进行了整体规划,努力打造具有百年历史、浓郁莱茵风情的“坊茨小镇”。如三马路西首的德式豪华官邸区已被开发商改造为坊茨小镇,院内的原日本小学改造为1898啤酒吧。同济大学此方案虽有创新和优势的方面,还原德国历史风情,但整体偏向于改造性再利用,加入了一些商业元素,效果并不明显,且破坏了原有建筑的风貌。在坊子区文物局工作的于平副局长,对此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有较深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认为对于坊子区工业遗产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在合理的保护利用时,不能过分与商业携手。坊子的未来众说纷纭,坊子区新的规划还在运筹中。
根据本区域现状和对坊子区民众及相关部门的走访,对坊子区德日式建筑的保护,既不是福尔马林式的严格保护,也不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要以建筑的保护为主,利用服从保护。在确保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使近代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并与现代得城市的生活相交融,恢复历史街区的活力,达到保护的目的。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国外的有英国的铁桥峡谷博物馆,德国鲁尔区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遗址公园等;国内的如上海8号桥创业产业园,北京798艺术工厂等。左琰在《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一书中说:“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实体向公众传播的最佳手段就是把厂房直接改造成博物馆,而且是展品与旧建筑形成冲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让大众在浏览现代艺术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到高大宏伟的建筑体量所散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工业文明精髓。”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结合胶济铁路做成野外博物园的模式加以保护。野外博物园是在室外展示人文、建筑、野生生物、地质等历史遗产的场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研究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施工管理在是绿色施工的基础上而出现的一种管理方式,通常由五部分构成,分别为工程组织管理、工程规划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评价管理以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与健康管理,它要求从事施工的企业应建立健全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各种机制,并制定与工程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与目标,以便实时了解工程进度,实时监管工程施工情况,尤为注重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可靠。绿色施工管理明确指出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奖励绿色施工工程,严惩违规施工,做到奖罚分明,以此减少能源消耗,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确保经济增长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二、绿色施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有限,综合素质较差,在建筑工作中并未意识到节约能源、减少消耗的重要作用,致使能源浪费严重。同时,国家提倡使用的环保材料相对较高,通常是普通材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政府不是强制要求使用这些材料,很少会有建筑施工企业会主动应用这种材料。再加上绿色施工在我国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其相关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其施工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出现漏洞。此外,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建设中依然采用原来的施工方式,不规范操作现象普遍存在,绿色施工管理意识还为真正形成,这些都在影响绿色施工管理进程的推进,致使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绿色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由于我国绿色施工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应的管理机制还未形成,致使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绿色施工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为解决这种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SCI期刊投稿策略
2011年国家科技部的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并首次将SCI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同时,通过CNKI知识元中的指标平台发现:从2011年开始,学术界对SCI及其投稿策略方面的学术关注度,出现了1969年以来最快的持续增速;而用户关注度从2008年达到最大值(用户下载量为1355)开始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学术传播度从2015年却出现下降。究其原因,无论是SCI平台利用的研究者还是其使用者,一直固有的关注点为JCR模块下的论文总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研究、使用者有:彭奇志、刘小鹏等、李建辉等、柳卸林等、胡惠芳、党亚茹、任胜利等)及其投稿审稿周期(研究、使用者有:高继平等、鲍芳等、王伟等、刘金芝、董翔、张润芝、陈淑云、胡惠芳等)等一系列指标。忽略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后,在WOS平台下新开发的模块INCITES提供了一些新的分析指标(古兰•托来西等、林涛、郭冬梅、蔺梅芳等),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活动。上述文献均未对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中国本土论文发文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也未对期刊源的持久力即预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阐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论文产出宏观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其发表的期刊刊源的影响因子与论文发文量的二项式回归,对其发表的期刊研究方向和持久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三种(初级、中级和高级)投稿者的投稿策略。
1数据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所有SCI论文检索结果都来自于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与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及InCite,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和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iors)。所谓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指刘加平院士和杨柳教授。检索具体数据基础为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下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X-PANDED),时间为2000年至2017年12月。检索策略如下:(ad=(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altech)orog=(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logy))AND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其精炼依据:作者:(LIUJPORYANGL)。即首先通过机构检索得出本校SCI总产出为2158篇,进一步限定作者,得到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2000年至2017年12月发表的论文检索结果。
1.2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2.1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科学论文的整体情况
国际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作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各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然而,我国学者投稿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基本上是由一些国际著名出版公司所拥有。这些出版公司委托专业能力强、且有一定期刊运行经验的专家团队(主编、副主编等)负责论文质量把关,同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协助论文审稿和出版工作。这些国际学术期刊没有明显的学校、学科属性,而是按照国际化规则进行审稿、运营,依靠期刊自身建立起的学术影响力维持正常运转。因此,总体上看,期刊只有学术属性。然而,随着我国“双一流”(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科研成果的发表,还是科技创新力的不断提升,都需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开展。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更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其兼具科研成果首发、学术评价把关、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播推动等多方面作用[2]。一个国际一流的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是将这些成果零散地在已有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强力打造与自身定位和发展相匹配的新的国际刊物?这两种做法从表面看似乎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涉及科研成果的话语权、影响力、认可度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于2008年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建筑模拟》为例,阐述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与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1《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创办背景及运行经验
1.1期刊支撑学科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学科是《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要支撑学科。该学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员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环境科学、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城乡能源系统和国情政策与战略4个主要方向。经过60多年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学科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行线。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拥有“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此外,还与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主办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IEA-EBC)执委和中国代表,近十位教师在行业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50~60篇。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顶级研究人员与研究生进行常态化的密切交流。经国际评估,本学科被认为是在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领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丹麦技术大学齐名的三大国际一流学术研究团队之一。
1.2期刊创办背景简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本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尽管十几年来不断添加新的跨学科元素,该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基本上被几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大型国际学术期刊所垄断。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专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建筑模拟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专业又长期在建筑模拟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国际上认可的数个建筑模拟软件平台。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创办国际上首个专注于建筑性能模拟的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英文名称定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简称BuildingSimulation。由一个并不算大的学科创办国际学术刊物,这在当时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也招来一些怀疑的声音。幸运的是,该想法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织了具有办刊经验和热情的教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及可行性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为联合出版方,对期刊定位、出版、发行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编辑队伍参加期刊筹备及后续运行工作。出版发行所需经费也主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200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高效的筹备,《建筑模拟》首刊正式发行。期刊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为主编,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比利时列日大学的JeanLebru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iMalkawi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为副主编,聘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赵彬、燕达、夏建军3位副教授为助理编辑(现赵彬教授为期刊副主编,后又分别聘请了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学者BingDong和YixingChen两位博士担任助理编辑),协助主编和副主编工作。聘请了建筑模拟领域40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由曾洁编辑领衔的编辑出版队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级编辑参加期刊的各项工作。期刊分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步发行,为保证纸质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额外费用全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开始发行时为季刊,每期发表10篇论文,按照主题分5个固定栏目(A、B、C、D、E)。5年后改为双月刊至今。
1.3期刊运行及管理
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以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基于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建构了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的论述框架,并简述其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口述史在两种不同倾向建筑史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各自的特点及整体方法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口述史;综述;方法应用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视野,由改革开放后的“二元•比拼”,走向近十余年“交叉•发见”的内省,进而从内需出发对建筑历史与理论进行思考重构,构成了近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术前沿[1]。2018年是中国当代学人从口述史视角重构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的重要时间节点——第一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在沈阳建筑大学召开。至2021年已是第四届,众多学者借助这一交流平台“把握学术‘要津’,进而不断开辟新的工作‘大场’”①。第四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圆桌会议上,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口述者记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群体访谈所展现出的更好的约束机制;访谈前及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现代口述史自1948年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开始,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已应用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在建筑学领域,虽然国内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系统的综述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清晰。以第四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笔者梳理了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口述史的论文研究情况和发展脉络,以期为后续建筑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1建筑口述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框架
在知网、万方和维普围绕“建筑口述史”中拆分的多种关键词组合为语法限定进行论文(2000年1月—2021年10月发表)检索,共检索出285篇研究论文,整合筛选后共提取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110篇文献。结合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四辑(2018—2021年出版)中的103篇论文,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将研究方向总体分为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三类。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史关注中心层面的近现代史研究,包含建筑教育史、建筑师历史及建筑项目或机构历史;乡土建筑史中的研究对象为符合带有“本土建筑”“民间建筑”“自发建筑”等描述性特征的建筑②,藉命名为此方向,其下细分为地方建筑史料挖掘、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及社区营造。口述史方法应用包含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两方面。综述层面聚焦于其方法应用的研究(图1)。
2建筑口述史发展情况综述
2.1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现状思考
摘要:
文章选取了土木工程学科的17种中文核心期刊为样本刊,运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的方法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的相关数据,选取了样本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数据进行了解读,发现基于文献引证分析的计量评价方法与传统的期刊品牌和影响力的同行评价并无矛盾,用好这些数据将对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有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品牌和影响力;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
1引言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发展和交流的工具,既积累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术人才。在当今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虽然学术成果、发表的渠道日趋广泛,传播变得相对容易,但作为学术论文定向的媒介,学术期刊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随着学术资源的不断整合,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成果群体。具有品牌和影响力的核心学术期刊,即便是以市场规律去运作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考察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以《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影响最为深远。自其1992年首次研究报告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成为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要目总览》2011年版在“TU建筑科学”类共收录了263种源期刊,并遴选出33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占比为12.5%,低于《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平均选出率[1]。核心期刊不论是论文质量还是出版的及时性、规范性都得到了社会特别是学术界的承认和重视,也是绝大多数优秀论文在国内的首发平台。系统梳理、了解、评价土木工程类的核心期刊,可以让学界特别是作为个体的读者、作者能较为宏观、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高端期刊,更加便于选择性阅读和投稿。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和编辑的《要目总览》已历时二十余年,在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在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变相演化成为对论文质量评价的一个手段。由于《要目总览》只公布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并没有公布具体评价数据和过程,故不能对每一种期刊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而由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则公布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近6000种期刊数据,可以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要目总览》与《年报》都是建立在CNKI原始数据基础上的成果,二者在数据源和统计覆盖范围上高度重合,不同的是《要目总览》在原始数据上增加了同行评价的矫正和二者在统计口径和具体的学科范畴划分上有所差异,因此可以借用《年报》的相关数据对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中,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可以通过恰当的指标进行呈现和分析。在当前普遍采用的文献指标之中,影响因子及由其拓展开来的相关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该期刊在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占有的相对地位,影响因子越高表明其所刊载的论文对学术研究所起到的借鉴价值和参考作用越大,反之则表明价值越低或关注的领域过于薄弱;除此之外学术期刊的平均引文数等指标则表明在既有的学术规范框架内论文对既有成果的借鉴程度,平均引文数越高表明学科体系愈发成熟和严谨,而事实也证明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与论文的严谨度、引文质量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受关注程度方面,随着大型学术成果数据库的普遍使用,使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判有了更为直观的方式,《年报》中统计了不同期刊的下载量与web下载率,能够对土木工程学科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阐释。基于CNKI的基础文献源、借用《年报》公布的期刊数据,笔者运用国际通用的学术文献引文定量评价方法,对《要目总览》中已经筛选出的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进行比较分析,期望对该领域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解读。
2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样本群
建筑学期刊论文中图片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其下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3个二级学科,均是以图纸绘制作为学科的研究基础,因此建筑学期刊的论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图文并茂。作为学科特色,建筑学专业的论文配有大量的建筑图片,而且种类繁多,有工程图、技术图、效果图、模型图、实景照片、历史图片等。建筑学期刊是图片的载体,有的论文中图片往往占文章很大篇幅。比如《南方建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时一篇文章字数为6000字左右,文中的图片就达30~40幅。从版面上来看,图片多的文章,图片往往会达到篇幅的一半,可见建筑学期刊论文的图片,有着不容忽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图片出错,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进而误导读者。因此,图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质量,也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息息相关,为此,结合建筑学期刊论文中图片普遍存在的问题,探析图片编辑与校对的改进措施。
1建筑学期刊论文中图片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图片为网络图片,非作者自己的一手资料,欠缺清晰度和说服力
很多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去实地或现场做调研,不拍摄照片或者绘制图纸;有的作者则缺乏做学问的精神,闭门造车;不重视图片的收集与保存。在投稿时,许多期刊又要求作者必须提供插图,图文并茂。这些作者于是就自作聪明,也为了贪图方便,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图片。由于版权问题,多数网络图片并非原图,清晰度不够,影响文章质量,而且如果一篇学术文章中过多使用网络图片,缺乏作者原创,文章显然也缺乏创新性,文章的学术质量亦会因此大打折扣。
1.2历史图片的清晰度不够
许多建筑学期刊论文,尤其是建筑史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历史图片,纸质历史图片多出自于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等收藏的相关书籍或者旧图纸。由于年代已久,纸质图片本身就陈旧、发黄,加上要转化为电子文件,不可避免要使用拍照或复印等手段,于是导致图片更加模糊、不清晰,严重者甚至无法看清图中内容。
1.3技术图片过于细致,导致看不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