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欣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欣赏论文

高职教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目标相对接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的良好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满怀激情地奔向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除了要准确定位一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外,还要明确其专业化目标。所谓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文本蕴含的专业因素结合专业特点而确立的目标。专业不同,专业化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建筑类的专业特点,把专业化目标确定为:结合文中的建筑描写,分析建筑描写对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学习《诗经•定之方中》时,我们可以将专业化目标定为:本诗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理念?整体结构不以时间为序,而用插叙手法,原因何在?又如岑参的《登慈恩寺》是怎样将建筑、自然与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塔的高大之美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现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专业特色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动力,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方向来组织的,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为此,我院选用了由熊子龙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教材《大学人文基础教程》,这本教材由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三个模块组成,并附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大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两部分内容。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和选用上突出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是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学生精心打制的精神拼盘,非常适合我院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使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度处理,将第一、第二模块的内容略讲,其中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重点讲授第三个模块,即人文与建筑与我院学生的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讲授建筑民俗、民居特点、宗教与建筑、诗词与建筑、小说与建筑、散文与建筑、楹联与建筑等章节时,选取了《诗经•定之方中》、《登慈恩寺》、《沧浪亭记》、《黄冈竹楼记》、《平郊建筑杂录》、《乔家大院》、《滕王阁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巴黎圣母院》、《罗马》、《再别康桥》、《都江堰》等诗文,鉴赏、临摹雕塑作品和书画作品,播放《莫高窟》、《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这些内容既满足了学生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需要,又迎 合了学生的专业“胃口”。事实证明,这样的内容选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放纪录片《圆明园》、《莫高窟》时,许多学生都流泪了,看后,学生都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大都情真意切、言之凿凿。这一课不仅是一次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的欣赏课,更是一次人文情怀的培养课,很好地实现了大学语文的多重功能,是一次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典范。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受学生欢迎,不符合学生需要。结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院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择其一二加以具体说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语言、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与建筑类专业有关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学习“文学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先设计情景问题,要求学生在在观看视频资料时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如何?二是文学与建筑的融合是怎样体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地的民居图片、《中华民俗大观》和《中国古建筑》纪录片选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各地民居的风采。看后,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课后,要求学生以教材中出现的诗、文为蓝本,谈谈自己对“建筑和文学二者是如何互融的”这一命题的所思所想,将其写成字数600-1000字不等的短篇论文。这一节课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讲授《宗教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在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先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宗教对我国文学、建筑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宗教与文学、与建筑的关系,老师将学生带到基督教堂、清真寺和佛教寺院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宗教、对宗教建筑有了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参观完毕,教师现场布置了下节课的辩论题目:宗教风水是迷信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两个正方组、两个反方组开展辩论。这样,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资料、撰写辩论稿、模拟辩论,通过这一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一次参观法、实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大集合”。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室内设计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装修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装修市场需要一高多能的人才,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应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高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建筑装潢、工艺美学等多方面技能的基础上尤为精通某一项技能;多能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在培养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把学生、教师、实训、学院、教学质量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顺利上岗。在教学设施方面,数量上应该满足学生需要,质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室内设计专业的最新技术。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机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场所供学生实践操作。另外,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实践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培养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知,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增添教学设施。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模式,进而确定教学内容。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这一目标指引着后续的教学活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以适应该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置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应多介绍美学、建筑学、力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注重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达到一高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高校园林设计个性化研究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强调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也是近年来各高校顺应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除了在知识内核上作出相应调整外,外在硬件的个性化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顺应高校园林的时展趋势,结合当下高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环境作出高校园林设计的个性化分析。

[关键词]

高校;园林设计;环境;个性化

1高校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个性化

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是核心。高校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园林设计也就成为高校建设的支架。园林设计的最基础材料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自然的、朴实的、简单的存在的[1],在高校园林设计中要想利用好这些自然淳朴的材料就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别是针对高校中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环境欣赏者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对美的绝对渴望。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就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这里要体现写意般的美感,用较高的审美标准及严苛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自然景观的美感。千篇一律的简单规整显然是满足不了以上较高的要求,所以本文提出以功能性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形式的改变。比如对区域的划分,着重强调实用性为准。自然交通道路更是有很大的个性化文章可作,这是一个校园的灵魂所在,是校园园林建设“不起眼”的关键。所谓这“不起眼”是因为它不以自我存在为主导,它不是一道主要的风景线,但却联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处风景,可以是林荫路,可以是鹅卵石道,无论怎样的存在都是设计和建设中的关键一笔,而结合校园交通建设更需要个性化的体现。所以这些自然景观的建设设计如进行个性化的释放,那么基础的色彩就不同于其他了,也为整体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园林设计与人文环境的个性化

阅读全文

传统风水理论在居住建筑设计的运用

摘 要: 传统风水理论经过历年取精去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大量融入古建筑设计中,为规范建筑设计、提升文化内涵、营造宜居环境等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建筑设计语言的创新与应用。以传统风水理论为研究视阙,重点分析了建筑设计、选址、规划、色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居住建筑; 传统风水理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

风水理论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传统风水理论文化就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也被称为“地理堪舆学”。在中国古代,虽然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系统理论方面还缺乏研究和总结。在古人推崇的风水学说中,对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建筑与规划领域的理论体系。然而,“风水”二字一直被大众视为迷信的代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被学术界视为糟粕[1]。张金秋院士曾说过,建筑应该遵循“虚实、时空融合、情景交融”的三维融合。它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从建筑文化、生态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编写了《风水理论研究》一书,该书收录了23 篇关于传统风水文化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客观科学部分[2]。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手段,去除封建迷信的不良方面,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开始得到国内外生态学研究者的肯定。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强调整体性、自发性和协调性。它包含了重要的审美元素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研究将人、建筑、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对以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传统风水理论和文化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并认为传统风水理论是古代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传统风水理论引入现代住宅小区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价值。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是指依据自然生态的实际情况,建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科学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的正确含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查验使用,与现代要求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赋予其现代含义,使之更好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规划中运用传统风水理论文化,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的效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 居住建筑设计中传统风水理论的应用

与城市功能性修建相比,居住区建筑设计的位置相对自由,其修建规划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反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约束,由于需依据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创造性地规划设计与使用其土地利用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传统风水理论为基础,侧重特殊地域条件下的基础环境为住宅修建规划提供参考。在发展中的后工业地球村的前史回顾上,前史与其经历和奇妙功能如出一辙。传统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设计联系紧密,并且是一种互补存在关系与建筑规划本身的相似性解读。面对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客观地结合传统风水理论寻找天然的“宝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 1 建筑外形设计的应用

阅读全文

山地景区建筑设计解析

【摘要】在旅游业和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下,山地景区建筑大量兴建。建筑发展的推动力源于经济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基本需求。而景区建筑发展也带动了景区建筑研究。针对快速发展的山地景区旅游建筑设计特点提出的要求,论文从设计角度入手,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对山地景区建筑的入口设计、大堂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山地景区建筑;入口设计;大堂设计;景观设计

1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山地景区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于山地景区建筑功能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山地景区建筑除具有建筑使用功能外,还承载展示当地的文化气息与景观特色。然而,由于受到地形这一显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山地景区建筑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施工,都极具挑战性。

2山地景区建筑入口设计

建筑入口是从外界缓慢进入建筑内人工环境的通道,承担为人们留下建筑第一印象的重要责任,而且也是最容易被人视作建筑形象标志的部位[1]。如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融合,则建筑入口作为媒介,将人们从外界带入到室内是极为重要的。在许多山地景区建筑中,其入口均为大面积空地,经过空地才到达大堂。在此暗示的手法是可以参考的。一些山地景区建筑的入口设在高坡上,人们想进入建筑必须先抵达坡顶,俯瞰周边其他建筑,能形成良好心理暗示;一些建筑的入口选在河流尽头,人们需要通过小桥和石板路才能进入建筑,视线从幽径变得开朗,找到园林入口,而入口具有的隐蔽性特点会使人们产生憧憬与期待。

3山地景区建筑大堂设计

阅读全文

建筑艺术设计文化习俗探析

摘要:

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

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阅读全文

学生经验的文学教育探讨

摘要: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可以形成文学教育的四个维度。《大学语文》是文学的浓缩和基础,其视野开阔,体系完整,涵盖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有效平台。教师应满怀文学教育的热情,充分重视和提升学生的四重经验,创新文学教育路径。

关键词:文学教育;四重经验;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

文学是喂养灵魂的,有无用之大用。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现在校园越来越大,文学与诗意空间却越来越小。锁定大学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建构有情怀、有方略的文学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何谓文学教育?其内涵与外延很丰富,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的文学教育,指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使学生掌握文学语言,提高文学感受力、鉴赏力和表达素养,丰富其心灵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文学教育。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经验是搞好文学教育的关键。

一、学生经验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人类拥有三种能力,即经验、先验、超验。众所周知,作为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最基本而得力的武器。与文学教育相关的经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这四重经验表明:文学即生活,它内在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中,可以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一)生活经验

文学即生活,文学教育只有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找到孕育文学素养最坚实的土壤,诗意精神与人文品格也才可能实现。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与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审美至关重要,即用生活的文本,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诗意。比如,有以下生活情景:在某一小区附近,每天下午四点钟,总能看到一对温和的老夫妻,80岁左右。老先生坐在轮椅上,老太太推着,他们边走边谈笑,老太太不时还要将耳朵凑到老先生嘴边听他说。虽然旁观者听不到老两口说笑的内容,但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连续很多年,天天如此。后来老先生能柱拐杖走路了。夕阳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牵手相伴,点缀了风景,诠释着爱的真谛。面对老伴生病可能有三种态度:愁眉苦脸,把病视为负担和不幸,想不开甚至嫌弃,这是俗人;麻木漠然,视为不得不伺候,习惯性地尽义务,这是普通人;坦然接受,乐观面对,将病痛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视为夫妻恩爱的体现和升华之事,这是诗性的人。生活中不缺乏美、善,但缺乏发现的眼睛和感受美、善的能力。这些平常的情景,充满了生活的诗意。文学教育就是要观照生活,指引学生把生活所见与诗意联结起来。

阅读全文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环境设计

摘要:本文详细研究分析了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空间环境组成内容及特征。在充分了解职业教育实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设计创作实践,对基地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创作方法,为今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室内外环境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