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力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
摘要:基于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应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的需求。基于文献统计法,以“建筑结构”、“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获取建筑结构涉及内容和课程改革方向。剖析了传统工科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力学基础薄弱、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弊端等。结合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提出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期为建筑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结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1-2],强调把握人才培养工作新形势,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需求,增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及高质量就业机会。随着工业智能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引领新的建筑方向、建筑设计和建筑理念转变。同时,伴随着学生培养目标改变,需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及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性人才。建筑学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广,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建筑结构技术教育必不可少。建筑结构是面向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程知识点作为建筑行业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学习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性,研究建筑构件设计类型、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等问题,使学生具有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公式繁杂冗长、工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系统知识、轻专业需要的问题,违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学习建筑智能技术,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一、建筑结构文献统计分析
为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达到理性认识,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直观展示所选文献资料的关系网络、学科分布和论文数量统计等。以“建筑结构”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66278篇,涉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等方面,论文内容大多数与工程实际相关,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应用等。论文研究基础与建筑结构课程关联度较大,运用建筑结构课程知识较多,凸显了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以“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566篇,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关键词涉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高职院校等,文献涵盖了课程的开设群体、开设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方向。其中,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相关联的论文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基于文献统计法对开设学时、开设专业、学生类别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如表1所示。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外界因素,又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本文基于文献统计汇总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两年面向建筑学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授课情况,阐述影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土力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 创新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既需要优秀的内在因素,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不是单靠教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学校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创新人才,但是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创新人才的成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2]。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工作。高等学校要在“三保”工作中保证学生的就业稳定,同时推进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中[3],高职高专类学校、民办大学、普通全日制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高职高专类学校主要开设职业性课程,培养职业型人才,而大学中的课程设置应反对随意性,坚持课程设置的体系性;反对分化性,坚持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反对职业化,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反对肤浅性,坚持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在目前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保障学生就业,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密切加强学生职业化实践技能培养,统筹兼顾教学环节的学术性与职业实践性。如何把握创新性人才培养与职业化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难点。 本文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土力学》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阐述在《土力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既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得到技能实践的职业化教育。 二、《土力学》教学现状[4] 1.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 当前,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来,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这样就使专业课程的学时越来越少,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也随之削弱。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现象更加明显。近年来,地基勘察和土木测试的技术发展迅猛,地下工程的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但《土力学》课程内容偏于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 3.课程横向跨度大、难度深 《土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课程的横向跨度大,它与工程地质、水力学、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理论等课程有密切联系,与这些课程的交叉加大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4.教与学的矛盾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理论过多,实践性环节偏少;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启发式、讨论式少;课外学习疏于指导,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自学能力差。教学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课程的改革持续进行,如调整专业设置、大平台招生、推行学分制、开设通识教育课、本科教学评估等等,有了一定进展与成效。但总体而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处于“应试教育”、“填鸭教学”体制之下。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社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脱节,虽然试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模式未变,教学的效果并不太明显,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这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在社会中的声誉不高,“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会干”的印象。 本文认为应在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推进研究实践型的教学理念[5]。研究实践型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根据“研究与实践”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取向 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侧重于引领学生从学术探究过程的思路出发来理解各个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与局限性。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现有知识讲解,更重要与更关键的是讲解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师的研究经验以一种更加弥散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学是过程指向而不是结果指向,这里的过程既包括知识的创造过程也包括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有效应力”知识点讲解中,就应阐明为什么要引入有效应力的概念、有效应力的实际物理意义、间接获取有效应力的方法等等[6]。 2.实践为本 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活动或对实践环节的讲解来阐明知识产生与运用的背景与用途,使学生能够将教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能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实践为本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主要围绕实践性教学活动展开,而不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教师需将在研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区分不再泾渭分明;实践与教学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促进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土压力”知识点讲解中,不仅要讲解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的求解公式,更重要的应阐明土压力中存在三种土压力的物理实质,以及不同土压力在常见的不同工程实践中运用的领域。#p#分页标题#e# 3.研究与实践相互支持 以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作为事实根据支持教学;运用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工程实践案例融入教学活动中;为促进知识的掌握需要在课堂之外参与实践;教师应将自身的研究与工程项目实践融入教学之中。例如:有效应力的工程效应教学环节,引入地震工程的砂土液化灾害机理的讲解;土压力知识引入到基坑工程的工程实例中;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与土的结构性前沿科学研究相联系。 四、教学方式 1.以“问题解决法”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7] 以知识点问题为框架和载体,以探究、研究学习的方式讨论问题,最后以知识点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从而实现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应设置相应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热情。 (2)问题的设置要针对教学目标,具有系统和逻辑性的特点,而且问题应尽量简练。 (3)问题的解决过程,应体现探究学习的思想,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土力学》的“单一压缩层的变形量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讲解以“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作为主线,结构不够清晰,不易于学生对“分层总和法”计算原理本质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容易生硬死板,加之“分层总和法”计算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此种计算方法,课后的练习只能参照例题,依据计算步骤生搬硬套地进行计算求解。以“问题解决”教学思想贯穿教学过程中,通过①如何分层;②计算深度如何确定;③单一压缩层变形量如何计算三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原理,从土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思路。整个过程由师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教师独自生硬地介绍计算方法。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易于理解计算原理的本质,容易把握计算思路。 2.将科研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8,9] 教学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必须设计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应注重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岩土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只有把反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新的教材及课堂中去,才能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其次,是教材的更新。更新现有教材内容也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不断有“新教材”出版,但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都是根据“新规范”将原教材进行修改变为“新教材”。教材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已过时,但仍列为重点讲解内容,所以教师必须经历备课的艰辛,认真研究教材,参阅国内外资料,收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了解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并有取舍的用于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以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10,11] 《土力学》是指导实践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还要具备将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实际效能的实践能力。 首先应注意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实验在《土力学》的学习阶段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快的适应工作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安排内容适当的实验课,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实验室结合,进行实际工程实验教学,这样从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资料整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工程实验数据把知识讲深讲透。在实验教学中可注意加强教学研究,选择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意与毕业论文的设计相结合。学生毕业论文是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工民建方兴未艾,地下建筑、水利工程、路桥工程的大规模开展,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地基基础问题在实际工程中遇到很多,软弱地基加固、深基础开挖、桩基工程等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已成为学生论文题目的首选。为此,《土力学》课堂教学结合《土力学》理论,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与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有关的习题课或大作业。例如:地基应力与地基沉降计算;挡土墙设计与土压力计算;排水固结系数的确定与孔隙水压力的计算等等,以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理论计算问题。 4.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土木建筑人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肩负重大责任的,建筑物质量的优劣、造价的高低都和建筑人才的素质有密切联系,他们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也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事业心表现在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专心致志,孜孜以求,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做则已,一做就追求做好、做出色,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作为、有创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事业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具有广阔前景。 土木工程通常都耗资巨大,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养成严格要求、耐心细致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五、结语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实验、注重实践、依赖经验,教学改革难度较大。近年来土力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岩土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时代要求,既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兼顾大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使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p#分页标题#e#
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针对建筑施工课程实践性强、综合性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建筑施工课堂教学,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建筑施工;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建筑施工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科学组织施工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学科。该课程也是全国注册一级、二级建造师及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工程施工中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均要涉及到该课程的运用。我校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工程施工一线,所以本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1)实践性:建筑施工课程本身是工程施工实践的总结,其研究内容均来源于丰富的工程实践,又将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针对各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筑施工的学习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施工现场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综合性: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技术所含理论知识涉及了建筑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等多门课程 ,而施工组织则融技术与管理于一体,既需要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独立性:施工技术包含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体与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等章节,各章节只介绍本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而各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或联系较少,相互独立;这些独立成章的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很多,难记、难懂,学习难度较大。而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则更是跨越了技术和管理两大学科,相互之间反差很大,甚至可以单独成书编写教材。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摘要]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入手,总结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三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和措施,提出学校应采取“积极引导、全员参与,严格要求、教学相长”的总体方针,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青年教师培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近十年来,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如何进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问题,备受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以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近五年来,在校内21名专兼职教师中,30岁以下刚从事教育的教师有7名,30岁至45岁年龄段的一线骨干教师仅有3名,其余均为48岁以上老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提升教学团队整体专业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竞赛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改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本科或研究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理论化强,所学内容与职业院校开设的大量职业岗位技能性课程内容有一定差距,需要青年教师进一步大力加强学习。
2.青年教师长期从事学科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情特点等缺乏了解,上岗前缺乏充分的教育教学准备。
3.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职业岗位技能和业务学习,对职业岗位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不到位,进步缓慢,影响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课程改革论文(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不太了解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教学在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概念、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便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理论知识基础足够,可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只能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充实理论知识,造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面。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一些管理游戏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难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因此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教室里,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讨论时间较短,而且本来自律性较差,有些讨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没有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和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三、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我校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以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能难度,因为班级人数100多人,对平时成绩的认定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够。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未能形成管理思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3篇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篇1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主干核心课程,具有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范围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本身来源于工程实践,是工程实践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础理论包括建筑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及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涉及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土木工程施工工艺与组织管理方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也需不断发展与更新。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相关专业工作的比例高。调查表明,由于工程设计行业招聘门槛的提高及社会需求等原因,近年来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相关的企业就业。如北京工业大学从2011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其在工程施工与监理企业工作的学生占总就业人数的60%以上;长江大学土木工程方向2006届毕业生该比例则高达80%。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工程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