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历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独特的建筑特征和文化特征。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创意营销的驱动下,通过挖掘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给予受众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价值重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营销;文旅融合;价值重塑
1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近代福州市历史变迁,是福州近代史的缩影。福州市仓山区的老建筑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浓缩,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这些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云集福州市仓山区,因此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1]。
2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物保护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凭借风格多样的老建筑成为福州市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昔日风采已不复存在,保护和修复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2]。福州市仓山区现存的老建筑仅占原有的一半,而且大多已经残破不堪。目前相关的文物保护法不够系统和全面,对这些非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还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2.2文化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传播,特别是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福州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对于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了解不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方式让人们了解并参与到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文化挖掘中,并且需要将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万国风情和时代风华这些文化价值与受众生活相结合,使受众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产生共鸣。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
摘要:城市历史建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行了保留,需要得到较好的传承。而建筑周边环境设计对建筑保护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分析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意义的基础上,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城市空间
1引言
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给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致使城市传统空间格局难以得到保持,最终导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损害。而想要避免历史建筑被城市开发所吞噬,还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以保证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保持协调,继而更好地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因此,还要加强对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研究,以便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建设。
2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意义
2.1维护建筑历史氛围
一直以来,建筑都诞生和存在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而单纯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将导致建筑孤立地存在于陌生环境中,无法得到特定群体和时空的支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历史建筑为城市集体记忆场所,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与思想流保持连续。历史建筑所在的旧城区,是经历多年历史形成的,拥有特定的肌理和空间格局,为周围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外化形式,能够使群体回忆得到延续,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认同。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历史建筑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而并非是被藏匿于城市的某个角落。
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摘要:该文从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方式,通过对南京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剖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结合不同的街区环境设计案例研究其表现形式,从而探索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以期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良好思路。
关键词:南京;地域文化;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南京地区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这些地域文化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而且对现今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城市大兴土木,导致“千城一面”的事件不断上演。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地域文化不断丧失、城市情感归属逐渐消亡等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保护和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南京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地域文化保护、应用、传承的经验。因此,研究南京地域文化和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地位和优势。南京城东临钟山、西据石头城、南向秦淮河、北朝玄武湖,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长江下游中部地区,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历史上,南京城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文化上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秦淮文化等。这些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反映在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市中,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如玄武湖、明孝陵、南京总统府、雨花台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等。这些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景点使南京形成了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代、传统与创新相互协调的城市风貌。南京历史悠久,既经历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昌盛,也经历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衰败无奈;秦淮河畔有过灯红酒绿,金陵城中也曾经意气风发;总统府内传过先进之识,抗日战争时也受过屠城之苦。南京城具有的地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结晶。城市街区环境作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在建筑风格、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南京的城市设计结合了地理条件和环境风貌特征,充分利用了龙盘虎踞、山水环抱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有机结合的优秀范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奠定了南京的古城风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汲取了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内容,在街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不同风貌和特征。如,玄武湖一带受城墙文化与沿线历史古迹的影响,周边的建筑以低矮型为主,建筑风貌相对较为古朴,色彩也较为沉稳。位于大行宫的总统府是南京的重要城市节点,周围的1912街区和梅园新村受民国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和街巷布局上具有明显的民国特色。夫子庙地区作为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南京秦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整个街区的风貌以仿古为主,建筑新旧融合,水系和街巷相互穿插,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完整展现了秦淮文化。刚刚经过老城改造的太平南路街区面貌一新,从原来的老旧杂乱,变成风格统一的民国风情街区,不仅展现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而且提升了旧城区环境系统机能。以上是在宏观层面分析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从微观层面上说,南京地域文化也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呈现。桥梁设计、建筑物上的雕刻和装饰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南京的地域文化符号。南京博物院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飞檐建筑形式。秦淮河夫子庙风景区渲染出桨声灯影、烟雨霏霏等意境。在色彩的运用上,秦淮河夫子庙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冷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秦淮河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平和的氛围。南京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不仅实现了将商业街区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利用。如,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作为如今的办公大楼等。另外,南京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现代风格,对南京市的不同街区实现多种功能的规划,实现不同街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文化特点上共同发展。同时,南京作为文化历史古都和现代特大城市,其在街区环境设计中要求将两者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当今的南京城市规划设计正是本着这一设计理念展开的。如,1912街区在作为历史文化集聚地的同时也是商业场所。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
摘要:璧山区大石塔村是重庆市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其位于重庆市西部丘陵区域,整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近些年由于璧山区的快速发展,大石塔村内历史文化的保护受到严重的挑战,本文在系统梳理大石塔村文化遗产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大石塔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建议,主要强调实行分类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改善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规范管理及合理开发等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大石塔村;保护与开发
0引言
历史文化名村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特征,对研究区域社群聚落发展和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乡快速融合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正面临现代化与历史性的冲突,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璧山区大石塔村是重庆市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其位于重庆市西部丘陵区域,整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村落因明清时期徽商的往来以及文化交流逐步形成,后续建筑匠人营建的住宅,与村内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村庄还保存有诞生于清代的笙家湾谢氏民居、万寿桥、汉代的新民崖墓群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璧南吹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近几年璧山区的快速发展,大石塔村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笔者以大石塔村的实地调研结果为基础,对大石塔村的保护与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问题所在,尝试提出相关建议。
1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及保护对象
1.1历史文化名村概念界定
2008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需要具备如下条件: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③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④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探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深入分析挖掘,系统整理街区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以进一步深化街区的文化内涵。针对街区历史文化的特点研究相应的保护方法,研究合理的利用途径,加强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大兜路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利用,提高街区品位。
关键词:大兜路;历史街区;规划设计
1概况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京杭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市大关桥至江涨桥段运河东岸。大兜路历史悠久,自明代已有南起霞湾巷西端,北至玉兔路;自北向南有沙河弄、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香积寺巷等老街巷。至今仍保留着国家厂丝仓库、清末民初民居等风貌独特的历史建筑。最为著名的香积寺历经百年沧桑,现仅存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的石塔一座,是杭州目前唯一保留的清初佛塔。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其中一个街区,总占地面积约9.5hm2,现状总建筑面积约61965m2。保护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完整性,既要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发扬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无形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实物之间能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对其中的建筑、巷弄、地形地势、绿化景观等,要视为构成其总体价值的组成部分予以保留,并进行必要的整治。
2现状分析
2.1功能混杂,设施简陋。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街区内的企业陆续搬迁,遗留下来的库房部分空置,部分外租作为仓储用房;原来的附属宿舍楼散落在街区内。大兜路东面香积寺巷两侧还分布有成片的低矮民居,其间加建、违章搭建较多。居住、工业、仓储等用地交错混杂分布,造成该区域功能分区混乱,整体风貌处于不断损毁及破败之中。该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总体较差,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受到运河内运输船埠噪声污染、水体发臭等环境恶化影响严重。
2.2文化功能衰弱。街区内曾经兴盛百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以及历史上一度兴盛的“湖墅八景”,因年代久远,历史变迁等原因,除少数几处文物保护地如香积寺石塔(西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残迹犹存外,大部分街区特有的历史风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已湮没。
古镇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初探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热门话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发展过程,并以合肥市长临河古镇为例,介绍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长临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策略,以期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长临河古镇
一、 前言
2014 年 2 月 25 日,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重点提到 :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1]近年来总书记也多次在公共场合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两会期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话题也激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代表都就此提出了诸多建议。如“文化遗产犹如金山银山,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能够对地方文化传播、旅游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产生积极影响等。”[3]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力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干扰而已。”[4]随着业界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热度的不断上升,合肥市为打造特色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对一些古村落、古镇、城市文化景观节点等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性的保护实践。尤其在“十三五”政府规划中提出长临河古镇适当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和养老产业,并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20 年)》中,将长临河古镇列入合肥市辖区重点发展区域,还将长临河镇定位为特色旅游镇、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度假胜地。2018 年长临河镇也成功被评为“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镇”。长临河古镇位于合肥市东,西连接合肥市滨湖新区,北连接肥东撮镇,紧邻环境优美的巢湖风景区,距离合肥南站约 20 公里,距安徽省政府大约 15 公里。它拥有的湖岸线长达 19.8 公里,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生态环境极佳,符合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的要求。[5]近年来,长临河镇立足于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长临老街、六家畈古名居的修复和保护 ;四顶山、红石咀公园、振湖塔等自然资源文化的开发等。其实,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价值,包括古代遗址、重要的近现代历史遗址、代表性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建筑、寺庙、石雕、壁画、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等。然而,每个城市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所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好各地的资源与文化,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浮于表面进行形式化的保护。
二、长临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
长临河老街在鼎盛时期有近百家各式各样的商铺店面,它们分布随机却又均匀,独特的造型下是连成一片的青砖红瓦古建筑群。像“测绘将军故居”“百年邮局”“留真照相馆”“准提寺”“青阳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都能展现出古镇独有的魅力。在长临河古镇的恢复性重建及开发的过程中,长临老街沿街店铺中多出了许多现代化功能的商铺,例如婚纱影楼、健康养生馆等。这些店铺的存在不仅破坏了长临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而且影响游客游览古镇的连贯性,使之无法体验到长临古镇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少了特色古镇的历史文化氛围。而通过笔者的随访提问,来往游客普遍认为长临河古镇现代化、商业化气息严重、历史文化体验感不够。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原因有三,首先是当地气候多变,加上人为使用频繁、时间过于久远等因素导致部分历史建筑破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生活条件,一些居民自行拆除并重建了部分原有建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风貌。近几十年来,现代化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农村流行建造二层小洋房,从而将古建筑老建筑分割开来,零星散落在新建筑物周围,古民居与周围建筑物不兼容,整体极其不协调、排布混乱。这也导致了六家畈古民居的历史格局以及文物古迹完整性的破坏,六家畈古名居的六大片古建筑现仅存三大片,并且零散地分布在村民居所里。最后再加上当地居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他们大多希望是赚钱盖楼过上现代化生活,不同的生活经历跟理念导致了长临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在随后的深入走访过程中,还发现了长临古镇也存在目前国内古镇的通病即“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如六家畈古名居的游览线路不明晰,景点很分散,古名居藏在居民住所里,让游客找寻较为困难。景点之中没有导览图,进入景点游客不知所云,需要帮助时也难以找到管理人员。并且对古镇环境的保护也不到位,古镇修缮不够及时。这是由于古镇的旅游忽略了管理与规划的整体性,理念不够新颖、缺乏创新,极少考虑游客存在的需求问题,没能兼顾环境保护与新理念下的旅游开发,这种混乱的管理无助于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低级别的维护取代了高级科学和有效的资源保护方式,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在长临河古镇的随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询问村民、商铺管理人员以及景区的一些工作人员,发现古镇的资源收录不够清晰全面,部分景点古居记载不够详细,存在名称、区域大小、位置、地区、年代等各种材料内容模糊的问题。由于收录信息不够仔细会导致保护措施混乱或者不够细致,因此,在长临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中对于古镇文化遗产进行归档整理是极有必要的。
三、长临河古镇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策略
文化保护论文:名城镇文化保护及运用思索
本文作者:张燕妮 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南阳知府衙门是国内保存完整的古代府衙,是元、明、清地方行政长官办公的地方,同时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中央殿堂,布局多路,院落数进。周公的祠庙坐落于洛阳,周公既是完成礼乐之制的人,也是洛邑的营建者。南阳的武侯祠也为河南文化平添了风骨和传奇。第一座官方建筑的寺庙是洛阳白马寺,为洛阳奠定了佛教首传地的崇高地位。郑州的禅宗少林寺,永泰寺塔群,嵩岳寺塔、法王寺塔、净藏禅师塔等众多的寺塔建筑。所有这些为河南省增添了肃穆和朴雅的风韵。
九朝古都洛阳有东汉、西晋、北魏各朝帝陵和唐高宗太子李弘恭陵,郑州新郑市和巩义市有后周皇陵和北宋皇陵。其次还有商丘的宋国国公陵墓,汉梁王陵墓群,此外南阳张衡墓、张仲景墓也是河南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构成。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镇)的文化因素构成主要有:学术文化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围绕着洛阳为中心的中华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同时是这里作为程颐、程颢讲学之地,是二程文化的重要资源地。名人逸事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这些都给河南历史文化建设增添了无数魅力。文学艺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被后世的画史列为神品,而且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后世的高度重视。另外朱仙镇的木刻年画也是一绝,以民间题材为主,在清代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朱仙镇的岳庙众所周知,明清时期朱仙镇是全国大镇之一,其他是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南来货物,可由朱仙镇转销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它成为一个水陆转运码头,是开封的外港。”工艺特产洛阳牡丹、洛阳宫灯、洛阳唐三彩、汴绣、汴绸、花生糕等是河南的著名工艺特产,提到这些工艺品就会联想到河南,不仅给河南增添了文化氛围,而且也给河南带来了经济收益。
首先是地理因素在文化名城形成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交通的便利给文化名城形成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如开封众所周知是七朝古都,北宋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它处于黄河、汴河、惠民河和广济河河的集中点,广济河位于开封东北部,汴河引用黄河之水,距开封稍远,广济河又名五丈河,惠民河也称蔡河,《东京梦华录》记载:“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它是开封通往外界的一条古老河流,水运为开封当时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其次是政治、军事因素如洛阳、郑州、安阳、南阳、商丘和濮阳。都城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重点建设的城市,一旦条件允许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都城,都城在格局、文物古迹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遗址城垣周长近七千米,面积三百十三公顷,城东北有大面积宫殿建筑遗址,是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再次是经济原因,北宋定都开封工商业变的非常繁荣,打破了之前坊市的界限,商店遍布全城,皇城正南门南去的大道叫御街,两旁准许商人交易,相国寺前门到新宋门有鱼市、肉市、漆铺等。东京寺院、道观、庙宇林立,庙会繁多,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市场。“东京相国寺乃瓦市地……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仅有娱乐活动,而且进行各种商业活动。这些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地位。
目前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当前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前威胁名城、镇发展的最大杀手就是拆迁“,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每一分钟,都有一大片历史文化遗产被推土机无情地铲去。而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的人文创造才形成的。”。在对历史文化名城(镇)的拆迁中,一方面定位不准确进行商业开发从而导致发生破坏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坚决杜绝以保护的名义进行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是绝对的,世代传承到如今很大程度上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开发,强调度的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中显得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村)由于资金有限,虽然编制进了保护规划,但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其次是历史文化名城(村)的历史环境亟待改善。
全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再次旅游开发性破坏时有发生。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商业利益而对其原有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进行改变,严重破坏了其历史原貌。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上设立立法,国际组织制定了有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约和章程,如《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华盛顿宪章》。《威尼斯宪章》提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包括从过去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5)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立法保护2005年7月30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立法的颁布给日常的保护工作提供可参考的借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惟有此才能够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落到实处。立法颁布之前很多时候以行政管理代替立法的实施,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河南省颁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草案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进步。其次是专项资金的利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保护,两者是开展保护工作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政府拨款专项资金给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对文化名城进行修缮,因此保障资金的发放到位和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任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真正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所长。再次是开发利用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现今通常的做法就是将名城发掘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这种做法不仅宣传了文化名城(村、镇),而且也增加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也是为了保护和利用它,如何利用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可以吸收周庄的经验,例如开发沈万三文化,让观光的游客知道了解它,扩大对其的宣传力度。河南可以开发某名城(镇)的特色文化旅游,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总之历史文化名城(镇)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又和旅游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今后的河南省文化建设工作中能够做到开发有度,保护合理。#p#分页标题#e#
区域视角下历史城市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摘要:基于区域视角对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不同时期西安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历程的比对思辨,认为西安城市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应当继承和借鉴传统城市营建的区域历史人居思想。针对当下西安城市历史保护过程中,缺乏大尺度的整体保护、“碎片化”和“孤岛化”,以及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融合不足等问题,提出建构区域文化空间格局,织补历史文化空间单元,建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护与文化传承;区域保护视角;整体性;关联性
0引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至此,中央文件已基本涵盖了文化遗产的几乎所有类型和保护传承体系[2]。自1982年,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始,伴随着40a的技术实践与理论发展,逐步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级保护体系[3-4],这一保护体系对于我国历史城市的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一方面包括了全国性历史保护的网络系统的构建,通过打破行政边界,加强文化互联,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以此达到古为今用、继承创新的文化传承目的[5];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历史维度,建立对区域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全新理解,将历史遗产的孤立要素,融入到城乡建设的空间整体中。唯有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并举。
1区域视角的西安历史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
1.1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形成,是经历了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6],这其中既包含了历史演进过程中历史遗产及历史文化空间遗存和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也包括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古人对区域人居空间的主动营建[7]。厘清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格局特征,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就是要在对城市历史空间的营建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历史要素的空间结构联系[8]。这些关联性,体现为区域的时间联系、区域的空间联系、区域的文化联系,以及区域的历史功能联系[9]。因此,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个体要素的保存和维护,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空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的系统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