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基础知识

论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阅读全文

大学建筑基础课程改革透析

 

一、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建筑空间设计能力和训练造型能力的重要方法,已经在各个教学机构中普遍设置。就武汉工程大学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开设了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等相关的课程。可是随着课程的逐渐开展,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并未能像预想的那样通过建筑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步掌握中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反而在后期的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直接暴露出建筑平面功能以及空间设计能力的不足。目前,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问题。目前,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类教材很少,大部分教材都是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因此在内容上较为专业。就建筑初步课程为例,大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多以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为教材,课时的安排大概是上下两个学期来完成,上学期为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技法训练,下学期为建筑的形态结构和设计方法入门。而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来说,用两个学期来上这门建筑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的建筑初步课程的讲授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教案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后没有相关的教材来回顾和复习。   2.课程设置问题。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于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第1、2两个学期,有建筑初步、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四门,加起来总学时也仅为182课时。在这短短的182课时中,学生要从建筑的门外汉做到能够进行中小型建筑设计,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建筑设计这门课程,课时仅为44课时,面对种类繁多的中小型建筑,在短短的课时中让学生掌握其设计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合理,一些必要的建筑基本知识如结构、构造等往往在教学中被忽略,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建筑室内空间或室外空间设计中,缺少建筑构造细节的处理,使原本精致的设计粗陋不堪。   3.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为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建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好的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及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调整与结构体系的优化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对环境艺术的学生进行建筑启蒙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   1.使学生能发现、了解和培养专业知识兴趣,寻找自身的专业潜能;   2.掌握规范的建筑设计的表达,熟练利用基本工具进行建筑制图、模型制作、掌握口头表达及文字交流能力等;   3.建立初步的设计理论体系及专业的基础知识;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由于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学专业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课程结构的设置必须顾及经济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应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教学应够用、管用、实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专业素养侧重于适用而不侧重于前沿,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而不侧重于理论。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针对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我们尝试以2011级新生作为改革试点,在建筑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上做一系列的调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课程内容上,增设建筑构造、材料相关课程;二是课程调整,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拆分细化,比如分为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这样针对性更强,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掌握建筑基础课程由原来的两个学期调整到了三个学期。   在总的课程安排上比以往更合理,取消了中外建筑史课程,而将其内容放在了建筑概论中,增加了建筑空间造型、建筑材料与构造,同时将建筑设计课程拆分为了小型住宅建筑设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两门课程。课时也由原来的182增加到了266课时。   在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了40学时建筑概论课程,主要来培养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兴趣,了解当代建筑的发展和流派。实践环节上安排学生进行建筑大师的作品分析及抄绘,这对于刚接触建筑设计的环艺学生来说是入门的捷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建筑师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下学期则专门安排了建筑空间造型这门课,来解决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不足。在空间训练环节上,尝试让学生在掌握单一空间构成方式基础上,合理地将多个单一空间组合成有趣而生动的空间序列,将建筑空间引入空间构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空间三维性的同时,帮助他们用抽象的图示语言与其所表现的空间之间建立关系。在一年级的结束阶段,则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进行空间设计。如选择他们每天生活的宿舍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首先是通过教师讲解,再进行测绘,了解平时自己生活空间的大小和家具尺寸。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求对宿舍进行改造设计,在形式上不予限制,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形式,并通过模型制作表达出来。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今后的室内空间设计的学习有初步的了解。   在二年级上学期则开设建筑制图、建筑材料与构造基础课程,为今后建筑设计及建筑室内、景观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应结合课程实践来完成。通过对市场建材的种类、价格等调研,使学生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有充分的了解;同样构造做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参观施工工地,现场讲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节点抄绘,则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则开设小型住宅建筑设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工作后接触住宅设计的比率较大,大多是在家装公司工作,因此专门从原来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分出来小型住宅建筑设计,让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了解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在课程作业安排上,考虑到课时较少的问题,采用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法。如个人独立完成图纸,合作完成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学习和启发的作用。同时通过模型的制作,学生更容易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形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学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基础课程改革在目前也只是在探索阶段,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建筑知识掌握能力和建筑空间设计能力就会加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阅读全文

高职园林建筑论文

1基于培养职业能力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构建思路

1.1根据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学习模块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课标建设根据新疆园林职业岗位群特点出发,从学习内容上总共划分了4大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旨在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职业岗位技能,学生掌握了某个模块就可以进行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

1.2以课程核心能力(技术)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本门课程以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为主线,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4大学习任务与这门课程的4大学习模块相对应,每个学习任务就是要掌握某项技能应该完成的所有工作,完成这些工作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被转化为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此,这门课程标准体系始终贯穿学生技能培养,该课程标准共划分成4个学习模块及学习任务、13个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

1.3将社会标准、企业标准作为检验课程质量的标准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调研新疆北疆地区50多家园林企事业单位,联合奎屯市林业园林局、奎屯市市政工程公司、新疆天北河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由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园林施工员、设计员、预算员、监理员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最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将通过采取学生实习或工作后的社会、企业反馈信息来评判。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当代建筑实践对结构专业和建筑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配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其不足进行了分析。对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旨在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在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教学改革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标准:坚固、实用和美观[1]。我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两者大同小异,说明建筑方针在经历千年后,基本保持不变。

一、建筑实践与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国当代建筑实践中,对于大部分普通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而言,很少思考对方专业的考虑因素,常因相互不理解而发生矛盾。结构设计作为从属工作,常被认为是限制建筑师创造力的原因[2]。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方针较难全面贯彻。目前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套用之前的经典案例,基本能保证建筑方针的贯彻,但结果使设计缺乏创新;另一种是盲目冲锋,对新奇形式狂热追求,结果基本上是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方针的全面贯彻。施工和设计常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工作,但当面对复杂结构时,会出现施工困难,设计目标较难实现的问题。就现象而言,上述问题是由设计师导致的。但归根结底,却是建筑结构课程的教育教学出了问题。在中国,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的教学是完全分置的。同时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重艺轻技”的倾向[3],导致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在各方面的融合是相对薄弱的。在建筑实践中,通常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只是通过计算使建筑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并未真正参与到设计和施工当中。教学目标应对接社会实践需求,学校应为行业培养其需要的人才。在日本,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是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中(道路、桥梁、地下等专业设置在其他学院),在大二结束以前,所有学生要同时进行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的基础课学习,并非常注重学生建造施工思维的培养,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这对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之后学习工作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之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提供有力支持。在欧美,受其科技文化的影响,虽然学科分置,但从教育、设计到行业学会等各个方面,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的融合程度,以及设计和施工的配合程度是相当高的,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各方面的认知上是基本一致的。如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基本知识,并能将其与结构施工知识融合,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育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不足。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分为结构工程的基本知识部分和结构工程的专门知识部分。基本知识部分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和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专门知识部分包括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和结构工程施工[4]。建筑结构课程体系应包括结构工程基本知识和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和建筑工程施工。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中,作为建筑结构实践的重要背景知识,建筑基本知识的相关课程是长期被忽略的。在建筑实践中,该部分成为结构工程师的知识盲区,与建筑师之间的不理解也由此产生。目前,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是落后于建筑实践需求的。2.教学内容存在不足。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稳定分析、荷载分类、可靠度分析、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工程施工等。教学内容呈现条理化和公式化,重视结构计算,以定量计算分析为根本目的。与建筑专业的关联度不高,使学生缺乏对建筑的定性综合认识能力。同时,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与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内容是相互独立的,融合度较差。学生学习枯燥机械,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停留在为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层面上,缺乏把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建筑实践中需要的知识的能力。因此,通常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还是不能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或施工控制及组织管理。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存在不足。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存在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的情况,教学方式以讲授知识点为主,对知识点的应用缺乏介绍。学生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学生在学习时较难将各个知识点连成串,形成整体结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建筑结构真正的思考,导致在之后的设计工作时缺乏创新能力。施工课程教学方式分为授课和实习两种方式。授课同样也是以知识点为主,施工实习通常设置为4周,只能看到很少的施工内容。缺乏对施工的整体认识,导致在之后的施工工作中缺乏控制管理能力。建筑结构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该种考核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分析

[摘要]现阶段环保问题已经深入人心,环保工作的开展不断持续,在此基础之上,诸多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可以对学生的设计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以及建筑环境分析能力等进行培养。为了使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提高,为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概述

要想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必须要学好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可谓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基础概念理论,并在后期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三大构成设计理念以及方法。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不仅会对学生的建筑环境分析设计能力进行培养,还会对学生的空间意识、设计思维等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以及原理,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设计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2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传输,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即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提起重视。

阅读全文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1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设计入门;学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参观实例和踏勘现场等;观摩学习优秀作业,学会分析优秀作业的好与坏;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了解一些建筑史、建筑材料和技术等基础知识;调动集体学习研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制力,能自我把控作业时间,调配好生活学习两不误。如此看来,建筑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几个意义:

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学会自我提问和尝试找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脑手结合,也就是思考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所以,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基础认知能力训练、空间形态认知能力训练、理性表达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综合训练。

2循序渐进、培养踏实的设计综合能力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既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也决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循序渐进认知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掌握。我们原来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是参考别的院校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基础表现训练占用了学生很多的时间,虽然集中训练有明显效果,但是学生做完了基础作业后,根本无法理解基础作业与建筑表现力的关系。很多表现类的作业最终判定成绩是靠成图的整体效果。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会把原来徒手的绘图变成尺规作图或者原图拷贝,而老师无法把控绘图过程中的拓图现象。

2.1基础认知能力训练

阅读全文

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东北林业大学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构建了“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主干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支撑课程、体系扩展课程,涵盖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所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新时代风景园林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1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着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日益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双创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需要各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新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门类,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特色。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林”)风景园林专业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激发创新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是该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与布局,对于学生专业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概述

2018版的《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掌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学的基本设计方法”[2]。风景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传统风景园林中的四大构成要素。既涉及了建筑学专业的中小尺度公共建筑设计的内容,又与风景园林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配合。基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风景园林建筑主干课程应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和理论、建筑设计基本方法和技能、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法规等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构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支撑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过程。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小品设施设计等,该类课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较广的实践领域。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3风景园林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

阅读全文

中职建筑专业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增长,各领域对建筑工程质量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在当前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较为老旧等问题,使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建筑技术人才数量较少。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有效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研讨,旨在提升建筑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建筑专业学生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有效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建筑专业需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施工基本技能为主,顺应职业为导向教学目标,为社会供给大量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为切实提升建筑专业教学有效性,相关教育工作者也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创新建筑教学模式,为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积累奠定建设基础。

1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为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建筑专业型人才需求量,国家及教育部门对当前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为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指明了改革方向。建筑专业教学模式受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情况影响严重,不同时期的教学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性[1]。在传统建筑教学中,专业及专业覆盖面积小,知识体系老旧,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建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使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脱离严重,学生难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专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城市化发展需求,因此需相关教师在做好传统教学内容创新工作的同时,加快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程。

2当前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期间存在问题

2.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