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鉴赏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鉴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鉴赏论文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教学中。美术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打造全新、立体的教学场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探析了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提出了应对教学挑战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美术;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应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中学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存在内容抽象、思维性较强等特点,对此,美术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促使美术知识形象化,但其教学效果一般。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感知、模拟环境和传感设备等虚拟仿真世界,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人机交互,这引起了美术教育领域的关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施虚拟教学,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营造真实、立体的美术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虚拟现实技术相关概述

1.虚拟现实技术含义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创建与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集合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和仿真技术等构造模拟环境,三维立体动态视图,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的模拟,使人身临其境。虚拟现实思想最早出现在1963年之前,经过长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其理论得到进一步应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推广,并被应用于医学、教育、航空、科研以及工程建筑等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行业迅速发展。

2.中学美术实施虚拟教学意义

阅读全文

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

(一)对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几年,我国军事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仍然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且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离它所能发挥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军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员对公共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管理部门仅仅把军校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岗位任职教育,没有理性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军事理工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只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检查的时候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其在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比如,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学目的,成为展示学校艺术素质的“窗口”。学员普遍认为军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素质就够了,他们从内心排斥公共艺术课程,即使选修了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学习。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文知识的欠缺

《方案》中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军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员人数严重不足。军事理工科院校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员,主要靠学校少数几个艺术教员和人文学科的教员来兼职。艺术教员主要从艺术院校毕业,受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还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走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存在许多缺口,艺术课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简单,很多院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较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导致了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三)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

公共艺术课程是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质量把控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军事理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出现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随意性较强、课时不足、缺乏总体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选修学生不普及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因人开课的现象,教员往往依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来要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员艺术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军事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阅读全文

浅谈古代文学课考试题型的策划

一、首先是基础层的内容

如果把《古代文学》课程视为一幢完整的建筑,经典文学作品和基本文学常识无疑是构筑大厦的砖瓦。熟读成诵的文学经典越多,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就越深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记诵呢?这与《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有关。诗人杜甫教育儿子宗武,便使用《文选》这种唐代的“古代文学”选本作为教科书。其《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诗云:“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又,《宗武生日》诗曰:“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诗圣不要求儿子宗武像老莱子那样挖空心思地“彩衣娱亲”,只要他多多诵读《文选》中的美诗、美文,其就感到万分欣慰,甚至乐意亲自督促。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指导儿子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极其简单:“诵”至“熟”,自然就能够领会到文学和创作之“理”。俗话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古代文学》没有速成法,只能靠基本的记诵,记诵多了,就渐渐渗入人的精神并最终成为气质的一部分。因此,检验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基本功,是本课考试必须加以重点注意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可以把这部分设置20至30分值,题型是“诗词填空”。在诗词填空的具体考试方法上,给出一句诗文,学生根据提示写出另一句。因为背诵的目的是掌握和汲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但是再经典的作品,篇幅稍长就不可能字字珠玑,没有整体背诵的必要。选择题也非常适合考核基础层次的内容。它应用范围极广,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例如学生答题速度快、教师阅卷工作量小等等。

试举两例:1.下列不属于骈文特点的是。A.骈偶B.用典C.用韵D.藻饰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A.《豳风•七月》B.《小雅•小?》C.《小雅•采薇》D.《魏风•伐檀》第1题中,“骈文”是散文的一种,而“文”与“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不用韵,所以应选C。骈文的文体特征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常拿来作为分值更高的简答题来考,这里却使用选择题的形式,可见选择题弹性较大,考核的知识点可大可小,灵活多变。再看第2题。学生们可能都曾使用过题干中的成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知道它们出自《小雅•小旻》的却不多;更有意思的是,袁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根本没有选入这首诗,如果学生没有作过大量的课后阅读,接触到此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从表面来看,这道题有超纲之嫌。但是,剩余三个选项中,《伐檀》诗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七月》、《采薇》二诗,都曾作为重点作品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过,学生使用排除法便可以迅速找到正确答案。因此,这道题实际上考察的是《小旻》之外的其他三首诗,内容含量很大且命题思路别具一格。

二、其次是中间层的内容

适用的题型是诗词鉴赏。给出一篇经典作品,让学生分析其结构、技法、韵律,或者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品的情感特征,使学生不仅知道作品是否好,而且能说出好在哪儿。蔡元培先生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格养成作用,我们才把培育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列为本课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阅读全文

学生经验的文学教育探讨

摘要: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可以形成文学教育的四个维度。《大学语文》是文学的浓缩和基础,其视野开阔,体系完整,涵盖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有效平台。教师应满怀文学教育的热情,充分重视和提升学生的四重经验,创新文学教育路径。

关键词:文学教育;四重经验;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

文学是喂养灵魂的,有无用之大用。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现在校园越来越大,文学与诗意空间却越来越小。锁定大学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建构有情怀、有方略的文学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何谓文学教育?其内涵与外延很丰富,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的文学教育,指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使学生掌握文学语言,提高文学感受力、鉴赏力和表达素养,丰富其心灵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文学教育。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经验是搞好文学教育的关键。

一、学生经验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人类拥有三种能力,即经验、先验、超验。众所周知,作为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最基本而得力的武器。与文学教育相关的经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这四重经验表明:文学即生活,它内在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中,可以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一)生活经验

文学即生活,文学教育只有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找到孕育文学素养最坚实的土壤,诗意精神与人文品格也才可能实现。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与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审美至关重要,即用生活的文本,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诗意。比如,有以下生活情景:在某一小区附近,每天下午四点钟,总能看到一对温和的老夫妻,80岁左右。老先生坐在轮椅上,老太太推着,他们边走边谈笑,老太太不时还要将耳朵凑到老先生嘴边听他说。虽然旁观者听不到老两口说笑的内容,但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连续很多年,天天如此。后来老先生能柱拐杖走路了。夕阳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牵手相伴,点缀了风景,诠释着爱的真谛。面对老伴生病可能有三种态度:愁眉苦脸,把病视为负担和不幸,想不开甚至嫌弃,这是俗人;麻木漠然,视为不得不伺候,习惯性地尽义务,这是普通人;坦然接受,乐观面对,将病痛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视为夫妻恩爱的体现和升华之事,这是诗性的人。生活中不缺乏美、善,但缺乏发现的眼睛和感受美、善的能力。这些平常的情景,充满了生活的诗意。文学教育就是要观照生活,指引学生把生活所见与诗意联结起来。

阅读全文

建筑艺术设计文化习俗探析

摘要:

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

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阅读全文

高职教学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目标相对接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的良好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满怀激情地奔向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除了要准确定位一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外,还要明确其专业化目标。所谓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文本蕴含的专业因素结合专业特点而确立的目标。专业不同,专业化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建筑类的专业特点,把专业化目标确定为:结合文中的建筑描写,分析建筑描写对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学习《诗经•定之方中》时,我们可以将专业化目标定为:本诗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理念?整体结构不以时间为序,而用插叙手法,原因何在?又如岑参的《登慈恩寺》是怎样将建筑、自然与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塔的高大之美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现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专业特色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动力,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方向来组织的,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为此,我院选用了由熊子龙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教材《大学人文基础教程》,这本教材由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三个模块组成,并附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大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两部分内容。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和选用上突出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是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学生精心打制的精神拼盘,非常适合我院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使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度处理,将第一、第二模块的内容略讲,其中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重点讲授第三个模块,即人文与建筑与我院学生的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讲授建筑民俗、民居特点、宗教与建筑、诗词与建筑、小说与建筑、散文与建筑、楹联与建筑等章节时,选取了《诗经•定之方中》、《登慈恩寺》、《沧浪亭记》、《黄冈竹楼记》、《平郊建筑杂录》、《乔家大院》、《滕王阁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巴黎圣母院》、《罗马》、《再别康桥》、《都江堰》等诗文,鉴赏、临摹雕塑作品和书画作品,播放《莫高窟》、《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这些内容既满足了学生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需要,又迎 合了学生的专业“胃口”。事实证明,这样的内容选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放纪录片《圆明园》、《莫高窟》时,许多学生都流泪了,看后,学生都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大都情真意切、言之凿凿。这一课不仅是一次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的欣赏课,更是一次人文情怀的培养课,很好地实现了大学语文的多重功能,是一次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典范。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受学生欢迎,不符合学生需要。结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院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择其一二加以具体说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语言、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与建筑类专业有关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学习“文学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先设计情景问题,要求学生在在观看视频资料时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如何?二是文学与建筑的融合是怎样体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地的民居图片、《中华民俗大观》和《中国古建筑》纪录片选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各地民居的风采。看后,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课后,要求学生以教材中出现的诗、文为蓝本,谈谈自己对“建筑和文学二者是如何互融的”这一命题的所思所想,将其写成字数600-1000字不等的短篇论文。这一节课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讲授《宗教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在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先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宗教对我国文学、建筑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宗教与文学、与建筑的关系,老师将学生带到基督教堂、清真寺和佛教寺院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宗教、对宗教建筑有了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参观完毕,教师现场布置了下节课的辩论题目:宗教风水是迷信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两个正方组、两个反方组开展辩论。这样,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资料、撰写辩论稿、模拟辩论,通过这一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一次参观法、实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大集合”。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高中美术教学浅议(7篇)

第一篇:高中美术教学多媒体的整合运用及作用分析

摘要: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具有文字、声音、图像、影音、FLAS效果等多种媒体特点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课本受听视觉的限制,使课堂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多媒体应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达到良好的美术教学目的。

关键词:

高中美术 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果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让美术课堂气氛活跃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好的课堂气氛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积极性。在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如在上高中美术鉴赏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出示各个城市不同的生活面貌,让学生描述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对美术课本中名作的欣赏,让学生根据思路描述出眼中这些场景代表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很多时候,美术理论是枯燥的,教师大量的语言讲解是美术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反感、厌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热爱美术学习。

阅读全文

文学创作的欣赏教学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学不分家,当今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特点是语言运用、文节熏陶并重,分科教材、综合教材并存、综合型教材似乎大势所趋。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倩品都跻身于语文课文之列,文学教育成为!吾文教育的重要组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下少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真正给文学留下多处地盘,把文学课处理成或归并人语言课已近乎天经地义。原因很多,如片面强调语文果的工具性,认为文学是语言的附庸,或者苞得语文考试不重文学。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却并非不愿上文学课,“非不为也,是不能包”。   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困扰着教师—文,管课应该怎样教!课堂内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课堂外文学欣赏的思路应该是一样的,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见律中或许能得到一定启示。   文学欣赏有三种态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仃一些人从实用的角度欣赏文学,或者出于好奇、觉得有趣,或者为了消遣、为了换换脑子,甚至热衷于从作品中寻觅饮食色砍的快乐满足生理的欲求。这是文学欣赏的刊欲态度。另一些人则带着历史学家、政治‘:簧家、经济学家甚至数学家的眼光来欣赏文常作品,以此来获取知识,这是文学欣赏的杖知态度。文学欣赏的第三种态度是审美态!变、即从美学的角度用艺术的眼光来观赏、体味文学作品、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井对艺长形象作出审美评价欣赏者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作品呢?交学欣赏,能使人感到愉快•产生快感•但这不是反映纯物质的或肉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纯生理反应,不是“被粗糙的实践需要所支配的感觉”,而是欣赏者受到作品的引导,进人审美境界产生的审美快感,是同理性和幻想力等精神力量相联系的赏心悦目的愉快。可见,文艺欣赏是审美的,是伴随着快感的审美活动。   文艺作品也能给人以知识,因为文艺的认识职能要求作品能够反映现实,帮助人们认识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称赞艺术大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但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文艺欣赏的目的也不在于求知。我们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文艺反映现实的目的,是要向人们传达作家被生活所唤起而又深深地体验过的思想感情,即传达审美体验,因此,文艺的本质在于其审美特性。文艺欣赏的正确态度,是审美的态度。   同文学欣赏一样,文学教育也有三种态度。   为消遣,为迎合学生趣味,以插科打浑为能,或者为了炫耀某种特长,这是狭隘的实用态度。确有个别人,脱离作品内容,无视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山吹海侃。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改革传统的语文教法既是发展趋势也是社会要求,有的教师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人略知皮毛.迫于形势或为了标榜时髦也挂起了教改的羊头,生吞活剥地铺垫“情境”、开设“茶馆”.舞一阵’‘花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暂时紧张、校园一孤岛”的暂时存在,使一些教师心态失衡,或借讲台发牢骚.或借作品发挥•暗示学生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这些实用利欲的做法,是有悖于审美教育宗旨的。   从纯政治或纯语言的角度仅仅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或语言因素,‘把文学课上成政治课或语言课,这是理论的求知的态度。特别是后一种倾向较为普遍•它不能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来对待文学教育,其做法通常是程式化的字词问题、语修逻文、人物性格、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思想教育。空洞地分析人物,冰冷地理解意境,抽象地进行说教,单纯地讲解语言,最终导致课文支离破碎。同是长,你在哪里》,有人教得满堂低泣、四座动容,也有人讲来课堂似一潭死水,文学的韵味荡然无存。难怪学生说:自己看津津有味,教师讲索然无味。值得注意的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偏重于教学与考试的对口,只注意了课文的知识点(也是以后的考点),全然不顾作品的整体性。   文学教育,正确的态度应是审美教育的态度,即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来鉴赏。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理解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深刻性,又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并对艺术形象作出一定的审美评价。文学形象是内部与外部、主体与背景、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情感与理智的完整统一,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侧重认识作品中形象的典型性、情感的感染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通过鉴赏教学•使学生再体验作家的审美体验•“皿脉涌张•心动神驰”.“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并进而转人深层的思索,获取美的洁彪、,进人审美理想境界、得列撼动心魄的力量,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当然,文学教育不能忽略语育这一因素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也要承担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语文基本训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文学是语言艺木•它以语言为物质材料塑造形象。   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可以多方面展示社会和人的整体•细致入微地传达作家的审美体验:语言能够把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心理隐秘都生动地立体地描绘出来:同时语言比之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蕴含有更为确定的思想。文学审美教学,应该通过理解语言而进人内容的领会。比如《济南的冬天》,我们只有借助于朗读、体味、讨论和精心板书,通过分析作品准确优美的语言,比喻拟人的修辞,正写侧写反复比较的写法,才能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独到的体验。“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JL”是比喻性拟人的儿化量词,描写形象,画面和谐,充满生机。“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拟人化的动词“卧”把物写活了,却又保持了画面的静态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高尔基称赞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语言,“好象是用油画的颜料描绘”,“以至使人不禁想伸出手去抚摸所描写的人和物”。#p#分页标题#e#   (《论文学》第183、188页)作家通过语言使形象从纸上立了起来,语文教师也应该让那文学的非视觉性的间接的形象,在课堂上立起来,并移植、复现和再造于学生的头脑中,决不能使跃然纸上的形象倒在讲台下面•另外,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美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类于建筑的结构美和类于音乐的语言美(韵律与节奏)。挖掘欣赏作品的形式美•理所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