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工业化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工业化技术

建筑工业化中的建筑设计标准化

摘要:建筑工业化现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方向。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主要阐述了建筑工业化中的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意义,并结合某建筑工程实例论述建筑设计标准化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设计;装配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标准化设计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为了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必须重视准化设计手法的推广与完善。

1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但是长期以来,分散的建筑手工业生产模式无法跟上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伐,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明确工业化生产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1.1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强调实践性、兼顾经验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发挥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作用。随着建筑行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使得当前侧重于现浇混凝土工艺范畴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拥有了更多新的内涵。为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与当前行业状态相契合,有必要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从而完善课程内容,培养行业急需人才,助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建筑工业化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且更强调经验性的课程[1],涉及到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等施工工艺、工艺原理和关键环节,目的使学生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使学生具备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能力;通过学习施工组织概论、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相关的组织原理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法与技巧,并使学生具备能完成工程项目财务分析与社会评价的能力。当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现浇混凝土建造模式(见图1)具有普遍性,这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要代表的工业化建筑由于其质量好、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等综合效益显著[2-4],近年来由于节能环保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工业化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方向,受到了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5]的颁布促进了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建筑的初期发展,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7]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8]则全面推进了包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性能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的工业化建筑的全面发展。在工业化建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反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其仍然集中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技术方面,与行业现状有所脱节,进而造成学生施工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从一个方面制约了个人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在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目标的内涵延伸

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但其更多针对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内涵稍许相关的结构安装工程章节仅针对单层工业厂房的预制安装技术,与行业当前热点推广的主体结构预制、装饰装修一体化等先进理念明显存在差距。因此,作为课程建设的思想龙头,应结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热点,对课程建设目标的内涵进行适当延伸,进一步强化及突出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内容方向,这是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建设内容的不断更新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一门偏重实践的课程,由于建筑行业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新工艺、型技术层出不穷,其内容滞后性是长期存在的弊病。在建筑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该矛盾则越来越突出。由于传统现浇混凝土工艺和工业化建筑工艺存在源头上的差异,技术通用性明显存在障碍,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业化建筑的相关工艺及技术基本上需要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而纵观当前国内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普遍未将工业化建筑工艺与技术的相关内容系统地囊括进来,或点滴未提,或蜻蜓点水,这对工业化建筑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内容不成体系使得学生接收和掌握知识点很困难;另一方满,会让学生觉得工业化建筑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因此,应在内涵延伸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深入结合当前行业应用成熟的工业化建筑工艺与技术,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进行彻底修订,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可靠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念与先进的工艺技术,培养行业急需的建筑工业化人才。在课程建设内容的更新完善中,考虑到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以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为主体,同时当前建筑工业化主推方向仍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议主要考虑系统增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可包括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构件、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预制构件生产、预制构件运输、预制构件吊装、预制构件安装质量控制等内容。

阅读全文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探索

一、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阅读全文

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实践与创新

摘要:总结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一些创新做法,探讨了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提出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创新方向是将建筑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新技术深度融入盾构标准化作业全过程,加快盾构施工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工厂、智慧工地,推进绿色建造,实现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实践与创新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7年底,我国大陆33个城市、161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营运,总运营线路长度达4712km;在建线路228条,总线路长度达5636km。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85%以上采用了盾构(或隧道掘进机)施工。目前,市场对建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促进管理创新。通过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施工等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标准化,实现盾构构件部品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生产高效化和决策科学化,将有助于推动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对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一些创新做法,探讨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提出盾构施工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创新方向是将建筑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新技术深度融入盾构标准化作业全过程,加快盾构施工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工厂、智慧工地,推进绿色建造,实现盾构施工高质量发展。

1将建筑工业化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建筑工业化凭借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特征为实现建筑业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1]。可将建筑工业化理念融入盾构施工标准化作业,在盾构管片工厂化预制、临时设施构件装配化、施工机械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实施模数化设计和加工制作、标准化作业,以提高构件部品加工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盾构施工效率。

1.1临时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化

城区盾构作业场地通常都比较狭窄,而盾构机和配套设施体积较大,如何合理规划设计盾构施工场地,将临时设施构件装配化以便于安装、拆除和重复利用,是临时设施规划设计应考虑的重点。为此,将盾构作业场区规划设计标准化,对盾构管片存放、周转材料存放区等实行标准化布置;创新盾构管片存放支架,设计了专用支架;采用型钢焊接,与管片接触面采用橡胶衬垫,以保护管片;管片架与地面采用钢筋固定,保证支架的稳定性;盾构管片存放支架采用工厂化生产,安装和拆卸快捷方便,可周转重复利用,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利用率。盾构作业场地标准化布置见图1,盾构管片存放支架见图2。在盾构隧道内对管线和走行系统作出了一些创新,实现了标准化布设,将“一纤二道三水三电”和走行系统分别设置在盾构隧道两侧,位置固定,提升了盾构隧道内的整洁美观性(见图3)。用于固定盾构管线的定型挂钩、水管抱箍连接式钢管、镀锌钢板整体冲压走道板、槽钢轨枕、管片存放专用支架等均采用模数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统一标准、集中制作,以降低成本,确保加工质量,提高临时设施部件的周转利用率。盾构隧道的电力系统采用扁铁定型加工挂钩集中挂设固定;照明灯具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带,挂于挂钩最上方,顺次再挂设光纤、照明电缆、洞内施工动力电缆、盾构高压电缆等。盾构排水系统水管采用抱箍连接式钢管,可分节安装,方便安拆、堆放和运输。为便于区分水管用途,水管上涂以不同颜色,其中循环水管为黄色、污水管为暗红色,表面再配以文字标明用途和水流方向。盾构隧道内走行系统中的走道板采用镀锌钢板整体冲压成型,反向排孔增加结构刚度,并分块制作,极大地提升了走道板的防滑、耐用性。布设后的走道板美观、便于清洗。盾构隧道轨道系统水平运输采用43kg/m钢轨,定制槽钢轨枕;轨枕与轨道采用卡槽连接,限位牢固可靠,免螺栓安拆,安装和拆卸方便快捷,极大地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阅读全文

地方建筑经济

一、产业化引领,推动生产制造与创新

支撑双加强培育园区式的产业集群。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与建材企业的互动融合,进一步推动以龙信、中南、南通三建等建筑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海门建筑经济升级版海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龙企业与宝钢、中建材、海螺水泥等优势建材企业为主体的紧密型、合作型、互补型产业联盟建设,加快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与应用的产业链,以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为主导、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工业化生产施工为手段的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水运交通不断改善的现实条件,加快培育“项目施工在外地,部件生产在海门”建筑经济新业态。突破关键性的产业技术。要注重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牢牢占据行业最前沿,形成企业的核心资本。集聚高层次的产业人才。要着眼于推动“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变,更加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全方位揽才、宽领域育才、大力度用才。既要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学者,又要充分发挥海门建校、中南学院、龙信学院以及各企业职工业余学校等作用,把建筑施工工人转变为建筑产业技工,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多元、实践能力强,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代化追求推动经营管理和绿色低碳双转型,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上出实招。在经营运作上求突破。要通过强化银企合作,创造条件加快上市等途径,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互补,推动更多的建筑企业由单一的工程建造者转变为集投融资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为一体的跨行业复合式经营者。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切实加强资金链安全管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健康稳健发展。在绿色建筑上树品牌。依托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开发低碳建筑工艺、技术和材料,推广各类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利用建材,降低建筑产品能源消耗。

二、结语

在企业发展上重战略。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明晰定位,确立路径,引领发展。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筑好企业之根,塑好企业之魂,激发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致力打造百年企业、长青基业。

作者:姜龙 单位:海门市委书记

阅读全文

建筑工程结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1实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当前,建筑工业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进而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在一体化施工中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建筑工业化中大量结构部件的相互连接,实现较好的连接。我国建筑工业化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作为施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其一体化就能够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一体化的施工技术

2.1施工设计阶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应做好相关的施工设计,优秀的施工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过程提供指导。①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中装配式结构的设计是其重要内容,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是连接结构水平与竖直结构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与传力的关键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较为复杂。因此,对其设计至关重要。②构造设计。完整的构造设计能够将计算设计中没有考虑的因素考虑进入,也能够为计算设计中的一些理想假设提供保证。从施工设计中可发现构造设计大多是依靠结构设计理念而做出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原理而构造出的设计要求,往往需要实践做支撑。③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节点也是关键部位,占着重要地位。由于钢结构设计中受到较多因素,要想实现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化就必须提高施工的机械水平。④一体化设计。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求节点的设计尽量满足一体化的要求。当前,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发新的节点方式,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在满足建筑构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满足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

2.2施工过程阶段

①建筑物的基础浇筑。一方面,做好桩基础施工。桩基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台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性浇筑,不可在台阶位置留下缝隙。对已经凝固的混凝土在进行拆卸时,应确保模板足够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对于大体积的基础施工。在每一次浇筑完成之后,应对浇筑效果进行重新检测,在进行第一次振捣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振捣,两次振捣之后要确保层层之间没有缝隙。若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此外,对于条形基础施工。在进行浇筑前应在两侧设置一些标高线,根据标高线进行逐层施工,每一次的浇筑应实现无缝衔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浇筑应确保在2~3米之间,确保在细节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墙浇筑。可在墙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进行浇筑,可确保混凝土的结构不被破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混凝土浇筑,而这种浇筑可在窗户洞及门洞等位置留取适当的缝隙,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对墙面上出现的洞及孔位置在进行浇筑时,将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内墙及外墙的接口位置完成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擅自挪动钢筋,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减少钢筋的受损程度。③实现主体结构与围护机构的一体化。在施工组中充分考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工序、工作面空间及其所需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统一安排,确保两者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阅读全文

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学论文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自十一五以来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提出了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方针。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通常认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所有阶段,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污染的目的。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一般是指建筑的建设、运营等环节中的节能,侧重于材料和综合用能的节约,而绿色建筑的概念则比建筑节能更为宽泛。从建筑的生命周期来说,包括从规划设计开始到后期的建设运营等过程;从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绿色建筑更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应该是提供最佳环境且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全国各地绿色建筑工作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一头热”,而在开发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那里“遇冷”的情况,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推动实施的难度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依据经济学的原理,如果自然资源没有被过度使用,不存在自然垄断,也没有经济外部性等问题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实现最高效率。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所谓经济外部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经济,另一类是外部不经济。根据一般规律,市场会优先甚至过度生产外部不经济的产品,而外部经济的产品则会出现生产和供货的不足。绿色建筑则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的产品。当边际内部收益曲线MPB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于a点,此时价格为P1,产量为Q1,但这个产量并不是社会最优产量,因为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没考虑在内。考虑到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于是产生了如图所示的第2条需求曲线,即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当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b点时,价格为P2,产量为Q2,此时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在缺乏其他调节措施的自然状态下,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总是倾向于低于社会需求,达不到社会最优产量。另外,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良好的外部效益产生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也就是说,开发商等绿色建筑的生产方作为投资人和成本承担者得不到所有的外部效益,造成了内外部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如下:内部收益(成本)+外部收益(成本)=社会总收益(成本)因此,在没有外部干预或调节的情况下,生产者得不到外部收益,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提供绿色建筑产品的积极性则不高。

3解决外部性问题,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调节措施

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显然是收效甚微的,在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或许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补益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新技术的运用、经济激励的实施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1加快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建立

阅读全文

墙材创新与节能探索

作者:田磊 单位:邯郸市墙改节能办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过渡破坏换取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近年来经济利益的迫使之下,粗放经济发展形势愈演愈烈,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文件,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成效不大,为此,应该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有限,工业生产商家的环境、能源意识不强。所以在粘土砖的批量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大,能源耗费高,尤其是墙材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建筑材料,应用面积和数量相对较大,只有对其生产进行有效地节能减排管理,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污水的排放,才能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另外对于新型代替墙材的研发,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受到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业生产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仍没有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粘土砖的主要生产材料为大量的粘土,随着建筑施工事业的发展,墙材的使用数量增加,因此需要大量的粘土,为此,粘土砖的生产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破坏,以获取粘土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破坏土地-生产粘土-粗放施工-墙材使用增加-破坏粘土的恶性循环。面对当下的这种建筑发展模式,需要及时进行墙材的革新,通过研发新型的墙材来减少对粘土资源的大量索取,并通过新型材料的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节约经济投入,促进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化。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实现建筑工业化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炙手可热,大量的经济开发商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房地产事业,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受到企业经济效益追逐的影响,大量的施工建筑单位与开发商,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减少成本的投资,逐渐在施工建筑工作中引进质量低劣,甚至是存在严重质量的建材,这就加大了施工建设的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展开。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的建筑施工工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逐渐实行建筑工业化进程,所谓的建筑工业化就是对建筑施工的建材生产进行批量的机械操作,这就能够一定程度的遏制在生产过程中的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保证建材的基本施工质量,并对施工现场的建材进行逐一的质量检查,检查工作应该由专项质检人员操作,并秉承对施工建设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质检工作,对于发现的质量不合格建材及时退出施工现场,并对相关的负责人追究责任。经过以上严格的建材生产和检查工作程序能够保证建筑施工的基本质量和建材标准,有效地遏制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现象,实现建筑节能的既定目标。

潜心钻研新技术要开创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依靠产品提档升级。因此,国家首先要逐步淘汰落后的砖瓦企业,降低新墙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并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墙材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其次,我国要投入一定资金,扶持新墙材产品研发中心的创建,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有力的平台。再次,砖瓦企业要加强新墙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积极构建低碳型新墙材产品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要强化产品认证,从根本入手,加强墙材质量监管,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新型低碳墙材产品。

完善相应的法规法律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可以见到明显成效。建委是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要担当起应有的带头作用,认真研制发展节能建筑事业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经济、城市管理、房产住宅、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不断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新型墙材和节能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建设行业还要严格遵循国家颁发各项有关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定,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提高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环保工作人人有责,为了保证建筑施工新型墙材的顺利研发,促进节能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树立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首先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建筑施工单位应该综合考量建材的质量、性价比以及环保性能,并杜绝高环境破坏建材的使用,这就能有效地遏制这类建材的生产;其次,提高墙材研发人员的环保意识,墙材研发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同时具有明确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环保墙材的研发。最后,提高广大建筑用户的环保意识,相对于普通建材来说,环保建材的价格可能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广大消费者在环保意识的影响下,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环保性能的建材,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所有人员的监督意识,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破坏能够进行及时的揭露和汇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新型墙材的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定会顺利实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