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概论

建筑学概论9篇

第一篇

一、词源的追溯

在18世纪英语中的“landscape”主要采用的已是其艺术上的含义,意在描述自然风景。这与英语中之前所主要使用的同类型词汇“garden(花园)”和“park(林园)”有着本质的区别。欧洲18世纪以前的自然风景不能称为“garden”,只能称为“park”。这个“park”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完全不同的,指的是纯自然的风景,“garden”则是指人工建造的花园。而从“landscape”其词语的构成形式(land-scape)上来看,它亦可以被更精练的翻译成“地景”,这也正是现代景观建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事实上,“地景(landscape)”就是指人类生存状态在大地上的具体表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达了文化的内容。因此也不难看出,“landscape”与“garden”及“park”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描述的自然风景不仅包含着纯自然的风景,更加包含了“人化自然”的成分,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是一个融合了“garden”的人工意义与“park”的自然意义的词汇。而景观建筑学的前身风景造园学(landscapegardening)亦可以从词组的构成上证明其“人造自然”的含义。

二、交融的历史

“landscape”具有人化自然的意义,这与当时自然风景园林在欧洲的流行密不可分,而追溯其历史,中国传统园林在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自16世纪开始,西方政治体制及经济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新兴,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可能性。而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更急切的需要一种与现有西方文化不同的形式来作为与封建教会对抗的武器,这更加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兴盛。作为中国建筑文化载体的中国园林艺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欧洲。16世纪末,利玛窦的书信出现在西方,标志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识由之前的臆想时代进入文字时代,《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新图》、《中华新志》等一系列文字读物在欧洲出版,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自由、不规则布局的形势也为西方人所周知,在英国,政治家兼作家坦博尔(SirWilliamTemple)首先谈论了中国园林,他在《关于园林》一书中提到“中国园林的美不在于整齐的布局和对称的安排,而恰恰在于不整齐的布局和不对称的安排”。无疑,在这种布置里,许多不协调的东西放在一起,但看起来也使人感到无比的舒畅。这亦是西方人对中国园林自然美的一种文字上的认可。然而,仅有文字描述仍旧是远远不够的,传教士马国贤于1724年将《避暑山庄铜版画》带入英国伦敦,标志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了图像时代,也为“英中式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避暑山庄铜版画的传入,中国园林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西方人更直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另一位推动中国园林西传的重要人物则是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他将圆明园40景图副本寄往巴黎,促就了中国园林图像资料的再次西传,更重要的是在理论方面,他还论述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重自然意趣而不尚人工雕琢”的重要什么原则,这一论述以书信的形式于1749年首刊于《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并在西方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的形成

18世纪之前,处在造园时代的欧洲园林,除少数主题园林以外,大多数只是建筑的延伸和扩大部分,是室外的绿色建筑,还不存在系统的“景观”的意义。在唯理主义的西方经典哲学观念影响下,其规则的几何式整形园林与中国的自然式山水派园林还处在完全的对立中。《避暑山庄铜版画》与《圆明园40景图》的西传以及两个世纪以来中西方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在欧洲大陆刮起了一种“中国热”,而且还极大的推动了西方园林的发展。就在这时,一种全新的造园形式在英国出现了,即英国自然风致园。这种造园形式在其产生后迅速席卷了欧洲大陆,颠覆了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思想,引发了西式造园艺术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新的造园形式的产生,最大的推动者们并非造园师,而是英国的众多诗人、哲学家、学者等文化精英。这也正体现出了一种“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对抗。而在这种对抗中,“诗性思维”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为艺术想象在逻辑思辨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即使是深受唯理主义和古典文化影响,并将规整、秩序、对称的古典主义造园视为最高艺术杰作的法国,也不得不在大革命之后回过头来,重新拥抱“英国自然风致园”并将其引入国内,命名为“英中式园林”。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场造园艺术上的革命,更是西方世界对景观认识上的一次提高。回头来看,当“自然风致园”席卷欧洲大陆之时,中国造园思想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早在马国贤带着避暑山庄铜版画及其学生一行六人返抵意大利,并在其间途径英国停留时,他便受到了英国伯灵顿勋爵的友好接待,并将一批铜版画赠与勋爵,而此时的伯灵顿勋爵正和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的奠基者之一肯特(WilliamKent)合作,虽无法证实马国贤是否与肯特见过面,但肯特从中国园林铜版画中受到的启发则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此之后,肯特更加坚定的走上了自然风景式园林之路。他说:“大自然是厌恶直线的”,并以中国“曲径通幽处”的方法改造现实中几何式的林荫大道与园间小路。除此之外,他还培养了另一位在英国非常有名的人物——勃朗(L.Brown)。作为肯特的学生,勃朗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意大利几何式园林,全部改造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人们都称他为“万能的勃朗”。而勃朗的继承人赖普敦(HumphreyRepton),则首次提出了在景观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风景造园学(LandscapeGardening)”并将“风景造园师”定义为是及风景画家和园丁(花匠)两者的才能合二为一的园林艺术家。“风景造园学”的提出,不仅为现代景观建筑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也给造园师这一曾代表着“匠人”的工作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阅读全文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概论课程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备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模式,旨在克服以往实践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感受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建筑概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比较重要的理论课程,将其课程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效教学。文章主要针对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建筑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建筑概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奠定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建筑概论》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迎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理论加实践的教学需要,在其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情与学生实情来将其与《建筑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1《建筑概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师要注重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尤其是结合新课程理念来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由此,归述出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建筑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广泛而教学方法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广泛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切忌泛泛而谈,容易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2)在当下的《建筑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够丰富,或者不够科学合理[1]。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已经涌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已经有一些方式方法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验证了教学效果。若是《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师没能跟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步伐,则难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3)有些《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的贯彻与落实。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当前高校教学的一个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要求各专业和各课程教师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融合与发展。

2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围绕着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或者课题来展开学习的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设计学习方案,并将相关项目落实,再进行有效的评价[2]。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如今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建筑概论》课程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教学价值的。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专业历史感,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今土木工程的辉煌成就及卓越工程师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执业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业奠定了思政基础。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爱国精神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属于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了解该专业所涉及的具体领域,通常设置在第一学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到的领域,有房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中占比最高)、水利工程、基础工程、铁路机场、市政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工程、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矿山建设等。鉴于该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以简单概念为主,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建筑物,这样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本专业。

1课程培养的计划

大学期间知识信息量较大,大学生应养成如下良好的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广阔领域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或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培养他们具备土木工程事业的责任和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他们对传统土木工程的认识,学习中国先人们的工匠精神、刻苦耐劳、爱家爱国精神。

2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1]。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入到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可以起到乐观积极的影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2]。首先中国古代的赵州桥、都江堰,完成时领先于世界水平几百年,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其次中国近代的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一代代先辈们凭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专业精神和爱国精神,完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工程,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中国现代的上海金茂大厦、港珠澳大桥,在土木工匠精神下独立创新、排除万难,使我国的设计水平、施工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增加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自信心。把学生培养成热爱所学专业、肯吃苦、有责任心、有创新意识、有爱国精神的人才。土木工程概论知识点多,大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直观。需要把爱国精神、职业责任融入具体内容中,教书与育人并重,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有厚度和温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先导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德育培养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综合分析该课程目前授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的德育培养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从而实现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德育培养

一、引言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专业相关的先导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和这一学科所含的大致内容,知晓国内外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展望未来,告诉学生如何成为合格的一名土木工程师。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知识面较宽、启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然而,该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授课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本文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理念的改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养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改变该课程目前的授课状态,实现该课程的先导作用。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土木工程概论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学分、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即对后续课程的讲授没有直接关系,同时认为该课程对于评奖评优的贡献程度也不高,因此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并没有竭尽全力,抱着“敷衍”和“差不多”的态度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阅读全文

建筑学课程生态设计教育建议

[摘要]

针对当前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探讨了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态设计意识的必要性,建议把生态设计教育融入到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程之中,并提出相应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生态意识;建筑学;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极端气候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2015年11月30日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主席明确指出,要以“最大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的发展方式、城市规划的布局、建筑设计的形式,各个行业都在提倡生态思想,呼吁相关的专业人员具有生态设计意识。生态意识简单来讲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的认识和维护心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等。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就是要以复合生态学的思想,认识人、建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树立一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生态思维意识指导建筑设计,建立自然生态价值观、人类经济价值观、道德与审美价值观[1-2]。

一、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智能建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针对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

智能建筑概论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及系统集成等,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工程实践性强、知识点多面广、基础内容丰富、新内容新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也存在学时少、学科交叉内容多、重点不易突出等问题。目前,智能建筑及相关系统的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而教材中对应内容基本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对近年来涉及的新型设备和新技术介绍非常少。根据这一情况,授课时可以适当将教材进行调整,保留基础内容,删减淘汰不用或者落后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相关系统、技术的有关知识,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比如,现场总线技术包含内容十分广泛,有几十种常用的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场总线,而且每年还有各种新产品新总线技术不断应用,课堂上除了介绍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要充分注意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应用的行业特点,重点介绍几个常用于楼宇控制领域的总线技术,如LONWORKS,BACNET,PROFI-BUS等;又如空调系统现今发展的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变频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等都是近年来的主流技术,可教材中对于空调系统的介绍依然以传统的空调系统为主,课堂上除了介绍中央空调的监控原理和基本控制要求时,也要与时俱进,对这些新技术新系统进行介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基本的比较充足的课程参考资料,补充课程中应有而没有的和最新的相关材料,给学生比较足够的可读信息,让学生预先进行了解和阅读,这样就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以便充分地展开互动教学活动。相反地,对于一些过于烦琐和故作高深而又没有多大理论思维价值的内容则予以删减,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和富于逻辑化。这些措施不但丰富了课程的知识面,而且直接支持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活动。

二、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模式,由学生为受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型学习,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一)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想“为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更注重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发问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定位之中,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展出自己的思路和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与解决方法。孔子《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明性。可以说,研究行动型参与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早已行之有效的古老教学方法的一种回归和在新的时代的一种探索式运用而已。教学过程中首先列出智能建筑所涉及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明确课程主要概念和所要传达的主要理念,明确体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简明的课程逻辑框架。课堂教学中注意分解每章节的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的课时分配课程内容,把每个章节的内容分解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组成部分,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参与教学活动,课程整体衔接性好,便于从课程一开始的“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简短的随机讨论”到后来比较深入的“分组讨论并汇报”再到“参与式自由讨论”“、模拟体验”和最后的“自由畅想活动”,成为一个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行动能力、逐步持续发展、最终全面提高的逻辑化过程。同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课下继续在相关内容上扩展知识面,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教师要听取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还要听取学生在教师教学思路、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必须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教学模式研究(9篇)

第一篇:高校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也就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因为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管理的效果,提高管理的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研究分析

前言:

对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来说,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好课堂上的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且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了专业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课程环境设计本科教育分析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