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筑材料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
1.关于建筑钢结构材料的检查
1.1关于钢结构材料的性能
一些材料在进行性能判断时,应该按照各项相关的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判定,在对检出材料性能进行判定的过程中,应该对其数据进行采集,并且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例如:钢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以及年限、产品说明书以及牌号等。由于钢结构自身在建筑上具有庞大的市场,并且还具有着自身所具有的性能优势,因此在建筑工程这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针对钢结构体系而言,不仅制造的过程中具有工场化,并且其施工的工期相对来说也比较短,没有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钢结构深度不断的发展,一定会在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2关于水泥材料的性能
针对水泥产品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材料,水泥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的载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对水泥的施工性能进行有效的保证,水泥调和水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多余水泥水化水量的一到二倍,这多出的水分会在水泥运过程中渗透到混凝土的表面,这就是水泥的的泌水性,但是抗渗性主要指的就是构件抵抗水渗透的作用。
1.3关于砂的性能
砂的细度模数将会对其颗粒的精细程度进行有效的反映,然而细度模数并不能够反映出级配的情况,在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砂的细度模式进行考虑,对于强度比较高的混凝土应该要选用中砂,然而细度模式大概是在二点六左右。砂的坚固性对于一些存在着抗冲击和耐磨要求混凝土的砂,其循环之后的损失率不可以超过百分之八。砂中的最大杂质含量以及对于具有着抗渗和抗冻要求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三,泥块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一。要是砂中含有着硫化物以及盐酸盐,对其进行耐久性的测试,以此来满足在以后当中的使用。
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课中的可行性
1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在第二天上课前,让学生在网上观看实验的整个过程,使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可以将携带方便的仪器拿到课堂上来,先让学生根据互联网上的试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实验过程有偏差的话,就由教师从旁进行纠正与引导,这样既省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让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更加烂熟于心。
比如说在混凝土实验中,学生对组成建筑的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如何搅拌混凝土使它达到建筑工程的要求,这一些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老师再为学生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的演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显著增强。除了课堂实验,老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因为网络和实验毕竟不是实际操作,应该结合实践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实际操作技术,这样就可以检验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例如教师在教授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时候,可让学生走进工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尝试写一写报告,讨论在工地上看到的建筑过程。
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百度有一个提问的功能叫做“百度知道”,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思考《建筑材料》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百度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再拿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形成头脑风暴;同时,老师可以利用QQ建立一个“建筑工程群”,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要学的建筑学知识。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现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从网上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相同地,互联网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教学课程,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有相当大的帮助。
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是当前建筑行业的一大趋势,木质工程材料包含多种类型,力学强度高,在建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论文主要针对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木质工程材料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木质工程材料;木结构建筑;应用
1引言
木质工程材料在木结构中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木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无法充分满足木结构建筑行业的使用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木质工程材料的设计应用研究,明确木质工程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设计应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木质工程材料的应用效率和应用价值。
2木质工程材料概述
2.1木质工程材料的类型
根据木质工程材料的加工处理特点,可以将木质工程材料分为胶合木结构、胶合板、大片刨花板等多种类型。工程木质材料保持了原有木材的无辐射、减震、调湿的优势,且能够有效解决木材易发生火灾、易被虫蛀以及容易变形的缺陷,也是当前建筑行业进行新型木结构建设的首选材料。胶合木主要是采用小方材或者板材,按照木纤维的平行方向在长度、宽度以及厚度方面通过胶合而制备成的木材产品。胶合木制造的构件尺寸可以打破树木尺寸的限制。胶合板普遍应用于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墙面板、屋面板以及楼面板[1]。大片刨花板指的是长度为7cm、宽度为2cm、厚度约为0.8mm的大片刨花。平面结构上随机铺装制成工程用单板层积材也被称之为切片,胶合木质量轻、强度高、耐候性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定向刨花板以木间伐材以及小径材等为原料,通过专用设备加工成长条刨花经过定向铺装、施胶以及干燥之后,热压成型的人造板为定向刨花版。定向刨花具有线膨胀性小、结合力强、强度高、耐水性好以及握钉力高等多种优势。
多孔结构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探析
【摘要】多孔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制备较易,成本较低。相对于一般连续介质材料而言,多孔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表面积高、相对密度低、重量轻、隔音、隔热等优点。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排列规则、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在建筑材料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因此,对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课题。论文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和均匀孔洞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受力性能,更好地进行多孔建筑材料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多孔建筑材料;非均匀孔洞;均匀孔洞;力学性能
1引言
多孔材料内部有一系列相互连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状结构。多孔材料性能优良,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面积、良好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吸附性能和渗透性能。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功能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材料、过滤分离等领域,并作为催化剂、超级电容器、吸附剂和过滤装置等使用[1]。但是多孔材料在制作工艺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制作材料时,孔洞要与承压面垂直,这就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在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上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在制备过程中,对材料中的孔径及孔隙度等微观结构仍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与调控。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对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孔结构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很多,主要集中在砌筑材料和混凝土材料,如焦渣空心砖、水泥空心砖、小型混凝土砌块、空心粘土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以及加气混凝土、大孔性混凝土、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多孔材料中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基于ABAQUS软件,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分析研究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2多孔材料的特性
多孔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看作材料与空气的复合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材料的质量,又可以很好地实现各种功能。由于具备很多优异性能,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建筑工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①质量轻,强度高。多孔材料内部有很多孔隙,或分布均匀,或分布不均与,比强度和比模量高。例如,泡沫铝的表观密度为200~500kg/m3,屈服强度为20~60MPa,比强度在0.04~0.3MPa·kg/m3,远高于普通混凝土0.012MPa·kg/m3和低碳钢0.053MPa·kg/m3的数值[2]。轻质高强材料应用于新型墙体中,既能确保材料轻质环保又能满足高层建筑墙体要求,促进了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②吸声性能好。多孔材料由于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孔洞和孔隙,当声波射入内部时,会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孔隙内空气的黏滞效应导致曳力引起空气表面产生剪应力,从而产生声阻尼,使声能转换为热能[3]。在材料进行安装时,多孔材料背后留有空腔,低频的吸声系数会有所提高。例如,无机高强隔声板是一种既可以隔声又能够防潮防腐的板材。当室内湿度偏高时,多孔结构可以吸收湿气,调节湿度,使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3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增强现实技术对建筑类期刊的启示
媒体出版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呈现新的形态。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可以实时计算摄像头影像位置与角度,并实时加载预先存储的图像、视频、三维模型和音频,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增强现实技术”和“AR技术”,共检索出815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为1988年至今。经过筛选后得到30多篇与出版领域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2013年以前国内对AR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技术的算法、跟踪技术等技术层面,仅有为数不多的学位论文探讨了AR技术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如AR技术在儿童出版物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2013年以后,A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少儿图书、教材、科普图书、报纸、数字出版等方面,而期刊AR应用研究论文仅有6篇。由此可见,国内对期刊AR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较少。笔者在国外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学术类期刊AR出版应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期刊AR技术出版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传统期刊AR技术出版融合研究。刘浩以康泰纳仕集团杂志的AR技术应用为例,认为传统杂志虽然面临着挑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增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温尚超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少儿期刊AR应用为例,探索提升儿童期刊读物阅读体验的策略,认为在儿童期刊出版中引入AR技术,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阅读内容,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知识的理解,而通过实时互动为读者打造沉浸式的阅读环境。(2)科技期刊AR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徐玲英[5]从科技期刊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提出科技期刊出版应加强与AR技术的融合,改善读者阅读体验,实现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周丹等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新技术应用的层面,提出科技期刊在封面设计中应利用AR技术的优势,在科技期刊广告经营和科学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郝淼闻认为AR技术提供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路径,为高校科技期刊开辟新的传播空间,并提出了提升高校科技期刊信息传播维度的方法和策略。(3)科技期刊AR出版应用经验总结研究。陈研等以《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为例,分析AR技术在医学类期刊出版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医学科技期刊AR出版形式比较新颖,AR技术与期刊的整合实现了读者与阅读内容的交互,对助推医学同质化教学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期刊AR出版技术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科技期刊AR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层面,研究对象以少儿期刊、高校学报和医学期刊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AR技术在期刊出版的研究,对国内科技期刊的新技术出版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系统地梳理期刊AR出版现状与趋势,借鉴其它商业期刊的AR出版应用经验,提出适合建筑类期刊AR出版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参考。
1新技术融合下的期刊AR出版
1.1新技术推动期刊跨媒体融合
媒体的发展一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媒体的呈现方式也从单一向复合型转变,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变化,新科技的应用为传统媒体的出版形式与传播方式带来新机遇。图像识别、4G网络、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纸质期刊变成复合型媒体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也是提升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纸质期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二维码技术、AR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移动社交媒体等,实现了纸质期刊与数字媒体的有机融合,尤其是AR技术的应用,不需要依托专用的穿戴设备,利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AR专用App,就能实现纸质媒体与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的融合。
1.2读者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加速期刊AR出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随时随地的内容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新的阅读习惯。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使得图像传播与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这是读者碎片化与浅阅读的体现,也加速了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下滑。AR技术集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于一体,这种新颖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不仅深受读者欢迎,也让部分期刊尝试利用AR技术提升内容传播效果,拓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全球首本AR杂志———《摄影之友》通过幻境App扫描期刊封面,使读者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视频获得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提供的多维感官体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1.3数字化营销为AR出版创造条件
建筑学居住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低碳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同时,伴随人们节能意识水平的提升,设计与开发人员对低碳绿色建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建筑并不是新兴领域,它只是建筑领域在低碳文明时代下的产物而已。论文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应用
1引言
城市中低碳建筑的存在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住宅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且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果想要在城市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就要先明确低碳设计理念的内涵与内容。
2低碳设计理念的内涵
低碳设计理念是低碳时代的产物,是维持当今自然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环保理念。低碳设计理念的内涵是指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品质,能够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污染颗粒进行有效吸收,从而缓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处境。依托低碳设计理念的内涵所衍生出的低碳建筑也就是人们口中常提及的绿色建筑。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将建筑建设中所使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选用环保或者安全的施工材料,以此来减少人类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除此之外,低碳设计理念是以对资源的节约为目标,在进行低碳建筑的施工设计时,将低碳设计理念渗透施工过程的整个环节,提高建筑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率,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对社会环境负责,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进行绿色住宅设计,满足人们居住的正常需求,做到安全、舒适、便捷。
3城市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灾后重建环境设计策略
摘要:本文对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羌族地区传统民居在现代建设中传承的方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并结合实例着重论述了对传统空间的整体借用、模拟与升华及意境追求的重建方法,以期对震后羌族地区新民居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色;艺术价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对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区参观,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风貌。受此影响,原来封闭的羌族聚居地区不再封闭,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县城建设成“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指导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复工作也以发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观价值为目标来进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
一、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专家学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荣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论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学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对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绍,但都只是从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叙述,没有专门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专著《中国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专门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区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物质见证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国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考察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于羌族建筑遗迹的保护研究已逐渐升温并进入到一个高潮,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新民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汲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如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针对震后羌族地区新城镇建设的建筑创作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总结,几乎无人提及。从目前大量的重建实例中,我们发现了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转型不当和不合理的很多问题。比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任家坪一线的震后农村住宅及新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态非常混杂,有的住宅在一栋之中竟混杂了现代、传统汉民居和传统羌民居等多种元素,羌族传统民居中很多精髓的东西却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单一,多处重建的居民点建筑只有石砌屋类型。而石砌屋类型只是羌族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种类型。重建的设计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的应用,新羌寨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才更有长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则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参观兴致。而有的村寨细节元素过于杂乱,现代化的设施细节没有很好地作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羌寨传统特色的风貌。在羌族地区地域性建设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参考,避免盲目的开发和重建,探索和总结出羌族传统民居适应现代民居建设的策略和传承之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之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现代化特色重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