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身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现状探析
摘要:为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过去20年间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1994-2020年间CNKI数据库中所发表的3337篇社会体育指导员科研论文进行分类、归档,总结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现状类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类较少;培养方面研究较多,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较少;整体性研究较多,单个组织研究较少;单一性研究较多,协同发展研究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以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现体育强国,并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省市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党政政策频出,不仅为全民健身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99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数据库中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3337篇。
中职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设置
摘要:纵观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其中篮球、排球、羽毛球与游泳等体育项目都来自西方,可以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内容可谓少之又少。健身气功作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中职学校开始着眼于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旨在推动传统体育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然后从课程设置现状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希望本文可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传统项目;中职学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健身气功课程开始成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体育教学进行了合理补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目光[1]。这种背景下在中职学校中设置健身气功课程,可推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同时还能起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该课程在实际推广实施中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善于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技巧,提升其教学质量。
一、中职院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的现状
当前中职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学科设置问题。从整体来看,该课程教学被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且按照3∶7的比例进行课程设置,虽然从表面看该课程设置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突显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3]。但是在将该课程设置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却根本不够,并且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内容也就是技术操作,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从当前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学校中可以看出,多数学校制定了教学大纲,但却只有少数学校配备了课程评价标准,可见健身气功课程目前尚未被这些学校列入到正规体育课程之中。要想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好这门课程,就必须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科学引导中职学校在健身气功课程建设上的发展。除此以外,在当下,中职健身气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度和宣传力度不够
就当下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领导的重视度对于一门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而当下中职院校领导对于健身气功这门课程重视度并不理想,总结而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校领导对于健身气功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对于健身气功有一定的误解,因此在情绪上较为抗拒;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健身气功宣传力度不够、不到位导致的,就目前而言,健身气功尚未科学、全面的进行宣传,大多数人对其认知来自于影视剧当中对于气功的夸张描述,因此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健身气功这项运动,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目的不清楚,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访谈专家学者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考察。从界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及分析其作用出发,总结和梳理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政策演变,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回顾,探析了目前的培养模式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发现还存在着行政管理的色彩较为浓厚,与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背离,培养体制还尚未完全理顺,培养机制存在明显滞阻,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营利性体育组织处于缺位现象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模式;成效;问题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国家也将全民健身作为战略的层次来发展、推动、普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大。不断提升与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机制,为培养出数量与质量“双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大重点任务。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趋势与相关政策演变、形成与成效,深入探析我国社会指导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参考。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及其作用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实就是在一个群体性社会体育活动中,泛指为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提供技能传授、运动指导、组织管理等服务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三类,即指导类、安全类、管理类,其中指导类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等指导大众健身运动方法、技能,安全类主要是负责检查体育器械、运动场地的安全性及为大众在体育健身中给予安全保障等,管理类主要是指负责组织管理大众开展相关体育健身活动。[1]从类别上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职业型和非职业型(公益型)区分,在本项目研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特指的是职业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为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为社会体育指导员。
1.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探析。在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活跃指数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项目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促进各类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市场经营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自身因对体育的热爱、坚持、自律等正能量气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群外,同时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全民健身”时代,也可以在抖音、微视、B站、朋友圈等多元渠道中,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普及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在体育运动中扮演的是师者的角色,肩负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对大众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对象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已经从学校中毕业进入社会的人群,但在面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传授、方法指导时,却依然是一个学者的角色。所以,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般对人们进行指导,使得群众在把握科学健身运动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激情,从而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其中。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体育锻炼逐步从感性层次的出汗快乐转向理性层面的科学健身,追求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方向,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仅在指导大众开展体群体研究育运动和健身休闲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还在引领全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法、健身技巧的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开展模式与对策
摘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是沈浩精神诞生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十大名村之一。通过对小岗村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现状与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出具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特色之路”的小岗村发展模式: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解决认识不足问题;自给自足与按需投入相结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村企或单位合作并资源共享解决设施不足问题;组织开展特色项目,传承民俗体育项目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特色问题;以不同内容为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娱活动解决内涵问题。对策:加大健身宣传,积极引导,变“静态宣传”为“动态宣传”;规划健身圈,建设适合的场地设施;预算专款资金,通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传承民俗体育活动,并组织和宣传适合老年人的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开展特色旅游,留住客人,增加创收,留住年轻人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八大会议中都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时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小康不仅仅是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社会健康水平达到“小康”。社会健康包括公民身体健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饮食、环境、卫生等的健康。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是沈浩精神诞生地,是全国十大名村之一,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小岗村也在积极响应。小岗村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小岗村,村貌在发生变化,生活也富裕起来,小岗人的思想也在变化。尤其是小岗人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理念的增强和深入改变着小岗人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身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小岗村村委班子为民所想,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和锻炼条件。据本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数据,小岗村体育人口达标率29.4%,超过了到全国平均28.2%[1]的水平,可以说小岗村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做的非常好。因此,对小岗村体育公共服务开展模式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岗人的精神生活水平,也为当前城镇化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提供一定的资料和经验借鉴。
1小岗村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模式
1.1政策宣传,积极引导解决认识不足问题
行动的改变需要从思想认识开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小岗村村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村民的健康和娱乐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和手段对健身政策加大宣传,从思想上做工作,解决对健身认识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广场和路边建有特殊的两层多用路灯灯箱,灯箱上部可以作为宣传栏镶嵌有健身知识、国家政策等的宣传资料,也有尊老爱幼能反映良好村风村貌的宣传图画。灯箱下面是垃圾箱,灯箱与垃圾箱合理结合,可谓“一举多得”。
1.2自给自足与按需投入相结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市政办慢性病防治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政府决定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和综合防控措施,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将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等有机结合,探索以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服务单元,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求,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高职课程改革教学分析(4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一、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落伍.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旅游业服务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方式的院校并不多,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还应该融入旅游专业的内容教学,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并没有与专业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方式上仍采用了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学时的安排上明显不足,不符合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新颖,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使用教材也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今时不同往日,如果一味地使用以往一成不变的教材,不进行必要的改变和完善,单单进行知识的系统性地传授,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足,在教学实践课时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课本的教学内容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降低了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分析
摘要:体医融合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它不仅为体育健康产业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将促成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说是体育健康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体医融合需要实现体育运动促进健康过程的量化控制,实现医学治疗与运动锻炼的完美结合,因此它是新事物,需要从基础研究到管理、实施全方位的创新与构建。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健康产业;公共健康;大数据平台;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事业也真正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健康体育提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把全民健身和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体育健康事业开始迈向精准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体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功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概念提示下,我国全民健身的口号被进一步强调落实,提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就是行动与目标要高度统一,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口号和行动而忽视目标和结果的单向政策指令。对于与体育健康事业相关的企业而言,体医融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政策导向,它将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空前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可能性。
1体育健康产业与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辨析
1.1我国体育健康产业的萌生与发展
体育产业的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新概念,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只要有市场、有需求的地方就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的一种需求也必然会引发供需间的经济活动,由此奠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作为国家公益由政府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生产、经营活动也由国家统一经营和管理。当国家鼓励体育作为产业而发展的时候,体育这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似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容易被分得很清楚。经过几十年探索式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对传统的体育产业进行了统计分类,2019年又根据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之前的分类进行了修改,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旅游活动、体育健康服务、体育彩票服务、体育会展服务、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体育科技与知识产权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2]。这种分类并不代表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以上各个分支都已成熟到一个相对的产业板块儿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分类是对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指导,而对当下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统计工作的方便。从以上统计分类中可以找到体育健康的地方,一个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另一个是在“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的二级目录下的“体育健康服务”。这种分类方法显示,体育健康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事实上,体育健康产业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容易清晰地从体育产业中的某个分级目录中明确列出,但如果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目的来看,目的无非三大类,一是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比如:专业运动员、专业体育工作者;二是休闲娱乐,现有的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是游戏,而游戏是伴随人类进化、发展的本能活动;三是体育健身,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体育健康产业。我国自体育产业化发展以来,最明显的新生行业就是健身俱乐部行业,它是典型的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式。体育健身功能得到大众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达到世界顶峰,人们似乎已没有那种期盼金牌的渴望,转而更加关注体育运动对我们自身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运动缺乏导致的疾病越来越普遍。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运动不足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井喷式”增长,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公共健康危机[3]。既然许多慢性疾病是由运动缺乏引起,那么从事运动锻炼便能有效地防治这些慢性疾病,典型的比如: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体育健康产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尽管目前体育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网络还并不十分清晰,但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1.2体医融合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找到了归宿
小工作坊教研模式助推幼儿教师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即从新手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是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保障。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在观察、解读幼儿的基础上不断生发和推进课程,促使幼儿获得发展?这使得研究幼儿、研究课程、研究指导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难点。教师解决这些难点的途径主要依靠有效的教、研、训活动,通过阅读、观摩、听讲、行动、反思、研讨,在保教实践中、在行动研究中、在持续学习中去解决专业难点问题。传统的教、研、训活动是通过集中培训、全员教研、同步学习的形式解决教师共性的问题,在传递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小工作坊”教研模式,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学做日常小研究,及时解决日常问题,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一、幼儿教师“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含义
“工作坊”一词,一般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厂”概念是相对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及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工作坊”模式传入我国后,在教师培训、会议、研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工作坊”的形式也很多,有名师工作坊、骨干教师工作坊、线上工作坊、线下工作坊。福州市鼓楼区的“教师小工作坊”是借鉴“工作坊”研究的模式,着眼于教师身边的小问题,通过小团队自主的协作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方式,来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样的“小工作坊”由教师主导,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二、“小工作坊”教研模式的实施———以健身区的“小工作坊”为例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研究的道路是否幸福,在于研究的自主性和成果的实效性。为了支持教师做好日常工作的观察、研究,我们先给出了“小工作坊”教研的基本概念,拟定基本流程:专题引入—案例分析—群策群力—得出结果,并以一个“小工作坊”为试点,逐渐推广,展开实践。
(一)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从了解教师的需求出发,让教师明确“小工作坊”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大胆地提出成立自己“小工作坊”的设想和研究方向,通过宣讲和竞选的方式“招兵买马”。户外健身区“小工作坊”的成立,是基于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开学初,幼儿园有了新的活动场地和新的设施,需要设置适宜的户外健身区的课程。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大班年段的部分教师成立了健身区“小工作坊”,共同研究和推进户外健身区课程。“小工作坊”组织应当逐步覆盖教师全员。教师可以按需建立或加入不同的“小工作坊”,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不同经验的教师成为协作学习的同伴。各教研组长、行政人员也可以成为受邀对象。“小工作坊”组织应需而生,管理者退位,成为支持者,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