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身康复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指导员职业化社会体育论文
1完善和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体育劳动力市场
目前,安徽省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偏少,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立足于市场.对此,安徽省应在体育劳动力市场引入市场准入制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优势,对像AASFP(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证书)、NSCA-CPT(私人教练证书)等国际知名或社会认可度高的社会资格证书予以审核并公示,逐步取缔其他非法证书,明确规定无证人员不得上岗,进而促进体育服务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安徽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2.4%,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7.6%,配比严重失调,这无疑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打通就业渠道,进而为体育健身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安徽体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工作积极、在全民健身取得突出贡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予以表彰,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认可、尊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良好氛围.
3推行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服务
安徽省有大批农民体育健身广场、社区体育辅导站、乡镇健身广场和晨晚练点,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很大.政府应在市场职业化的前提下,发挥其强大的协调、统筹能力,通过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积极促进其从公益性向职业性转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市场激励等手段,营造全民体育健身氛围和全民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投入,尤其注重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多类别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多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专项基金,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应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前提下,向群众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津贴、表彰资助等可从社会资助及体育彩票专项金中划拨;落后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地区,更要高度重视人才观念,积极促进体育人才市场、技术咨询市场的形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切实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待遇;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条件的纳入事业编制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约束和奖惩机制;加大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再培训,将其纳入社区体育指导体系,对其开展的体育服务予以补偿,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构建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下医工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为适应现代医学及医工专业发展,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和良好临床及实践技能人才,研究构建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及具体举措。分析当前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分别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建议和具体举措,为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高速发展,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日前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1]。作为地方医学类院校医工专业,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形成一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学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工程师之间的相互深度融合,针对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举措和策略进行了研究。
1医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
1.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境。1.1.1教师团队意识不强传统高校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尽管教学内容存在交叉,但多数情况下每位教师各自为战,只关心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缺乏教研室内部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甚至院系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这极大阻碍了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严重制约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1.1.2教师培训培养制度不完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很少关注应聘者过往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实践成果。很多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新教师入职后,尽管进行了岗前培训,但只重视教育及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及工程技能的培训。1.1.3教师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关注和做好学科基础研究外,还应该树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意识,要关注学科的应用开发研究。而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只关注基础研究,缺乏与实践结合,服务社会能力和区域发展意识不强,导致其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其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1.1.4缺乏系统的激励和保障制度目前,由于“双师型”教师还属于比较新兴的教师类型,相比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师,高校所制定的激励和保障制度较少。具体体现在:教师是否属于“双师型”教师,在角色定位及在相应人事制度中没有体现,而绩效往往仅体现在学历或职称上,教师在成果转化或实践方面的成绩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教师的收入和心态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高校在职称、待遇或发展上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双师型”这一类型对于教师没有很大吸引力[3]。
1.2校企合作的发展状况:以长治医学院为例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健身器材专业制造商,也是全球优秀的专业健身器材供应商。企业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新型工业园,企业产品主要包括各种有氧健身器、专业力量训练器、运动康复及医疗器材、室外健身路径等十几大类600多个品种的系列健身器材,领导着国内健身器材新潮流,能满足俱乐部、会所、健身中心、社区、公园、康复中心、医院等场所对健身康复的器材需求。已荣获国家及山西省200多项殊荣,企业通过了ISO9001等多项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长治医学院与澳瑞特公司都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山西省长治市,这也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长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与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初步搭建好合作平台,在建立长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澳瑞特校企联合实验室、澳瑞特公司-长治医学院运动康复产品联合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发项目等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澳瑞特公司为适应国家“大健康”产业布局,企业研发方向正向着康复器械研发生产发展,与本专业先后进行了适用于人体康复的“测功车”等科研项目合作。
2校企合作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策略及举措
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公平创新探讨
1.高等学校特殊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1体育保健课开课状况没有有效落实。
目前国内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单设体育保健课、随普通班就读、免修体育课。体育保健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运动损伤和个别高龄学生开设的一门体育教育课程。课程以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太极拳、五禽戏和西方体育疗作为健身康复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掌握科学锻炼理论与方法,制定健身运动处方,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康复疾病的目的。随普通班就读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对病残学生来说力不从心的课程,把每一堂体育课当做负担,导致相当部分同学体育课成绩不及格,对体育课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加重,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平等的。而免修体育课看似是对病残学生的关心、照顾,实际是从根本上剥夺了这部分同学接受体育教育、从事健身锻炼的机会,更无从谈起教育过程的平等。
1.2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目前高校招收的病残学生主要有肢体残疾、暂时性运动障碍,心血管、呼吸系统缺陷,肥胖和个别高龄学生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内容多以中国传统养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养生气功及走跑练习和简单的球类项目为主。传统养身方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现有教材忽视了体育保健课的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各高校教学资源不足,体育保健课教材只能满足普适性,无法满足个体的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进而影响健身效果和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1.3体育保健课评价方式不全面。
《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等。现今体育保健课评价中过多的强调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参与保健课的学生身体状况差异很大,难有统一的标准进行个性化的衡量,造成评价过程不客观,甚至有填报成绩时注明“保健及格”等字样,致使学生在评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方面受到影响。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探讨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健身更加便利,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健身指导更加科学,健身组织更富活力,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1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带动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2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水平。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城镇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场地设施100个以上。加大小型冰雪设施和类冰雪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冰雪或类冰雪设施80个。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器材设施补短板项目1200个以上,新建或改扩建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5000个以上。新建足球场地600个以上。新建健身步道3000公里以上,打造“三山三江两湖”全民健身设施品牌,建设“三山”登山健身步道体系、“三江”健身长廊(带)、“两湖”健身圈。(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各市人民政府)
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开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突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逐步扩大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覆盖时段和覆盖面。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持续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建立全民健身设施定期检修和维护机制。(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各市人民政府)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积极参与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协同举办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长三角体育节等区域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好各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合肥国际马拉松、亳州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具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常态举办全民健身“三级联赛”,逐步向“五级联赛”拓展,打造“一市多品、一县一品”特色品牌。开展年度省级十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十佳社区品牌赛事评选。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赛事管理和服务,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引。(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
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常态举办冰雪嘉年华、冰雪文化节、欢乐冰雪季等群众性冰雪活动,推动冰雪项目进校园,办好省轮滑锦标赛和轮滑联赛,实现1000万人次上冰雪。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建立衔接有序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培训体系,办好省级青少年“三大球”锦标赛,推广普及县域足球;开展“三大球”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武术、龙舟、围棋等传统运动项目,培育户外运动、水上、汽车摩托车等休闲运动项目。(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市人民政府)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就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容与属性进行了探讨,在对其发展背景及主要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农村体育经济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形态的特征。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能够增强农民体质,避免农民及其家庭出现“因病致贫”的窘境,能够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当前农村体育发展存在诸多障碍,如农民健身意识淡薄、体育活动环境不理想、农村体育人才数量与质量不高等。要摆脱这些困境,必须坚持教育与宣传并用,集中力量培养农民的体育意识;吸纳农民个体、私营业主、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本,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并引导大学生、体育教师及民间人才积极参与到农村体育教育工作之中。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体育发展;经济价值;优化路径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农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能够增强农民体质,避免农民及其家庭出现“因病致贫”的窘境,能够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指导意见》对农村体育事业做了长远规划,重点强调尽快补齐农村体育“短板”,这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农村体育是专门围绕农村地区,面向农村居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标在于强健农民体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生产发展。受季节、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农村体育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第一,农村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农村体育活动时间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极大,农忙时节的农民持续性进行高强度的农业劳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但是农忙过后,农民便有了大把闲暇时间,随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农村体育活动空间选择比较随意,农民通常会就近选择健身场所,自家庭院、街道两旁及周围空地都可以成为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第二,农村体育活动的项目特征。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地域特征等各不相同,农村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也风格迥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腰鼓等诸多民间体育活动层出不穷,既有助于锻炼身体,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相比农村生产劳动的高负荷,以娱乐身心、丰富精神生活为目的的农村体育运动的负荷量要小得多,例如,农村居民限于场地、运动设施等问题,最常选择的运动项目是跑步。第三,参与农村体育活动的对象特征。从宏观上讲,不同地区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缺乏组织性,多数情况下,农村体育活动处于村民自发的初级阶段,这同时反映了参与对象的不特定性。另外,农村体育活动参与对象的不特定性决定了其同时也具有广泛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年龄、喜好、健身需求等存在极大差异,导致农村居民的参与动机也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发展农村体育的经济价值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农民个人、农民家庭乃至整个农村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第一,从农民个人及家庭角度出发,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农民强身健体,降低家庭“因病返贫”概率。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生产劳动是体力劳动,那么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更何况体力劳动的强度往往高于体育运动强度,据此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体育运动是不必要的。不可否认,农业生产劳动的确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但若将其完全取代体育活动显然是不明智的。毕竟生产劳动中的多数动作都是单一性、重复性的,轻则促使劳动者疲劳,重则引发职业病。而体育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劳动者消除疲劳、缓解疾病疼痛,这一优势是普通体力劳动所欠缺的。在农村医疗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患病后的巨大医疗费用,“一人患病、全家致贫”案例数不胜数。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增强村民体质、预防多种疾病,避免村民陷入“因病返贫”的困境。进一步讲,将有限的资金从医疗费用支出转移到子女教育、自主创业等方面,更有利于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发展农村体育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健康是人力资本的基础与前提,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生产效率以及市场参与状况。从这一角度看,农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就业能力,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效益。为获取最大效益,应当将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移到人力投资上面,而发展农村体育、鼓励全民健身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发展农村体育事业,能够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患病概率,提升其健康水平,进而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及生产效率。第三,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分析,发展农村体育能够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乡村自然条件开发的休闲景区,具备健身、养生及旅游等多种功能。农村地区受工业污染程度不高,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势明显,在深入挖掘当地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好当地温泉、沙滩等原生态资源,打造集体育、旅游、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养生康复中心、健身观光生态园区等,这无疑能够为农村居民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与此同时,还彻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增加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残疾人锻炼现状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按全国31个行政区域(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综合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第5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总成绩排名两个因素,依次分成一类(前10名)、二类(11-20名)、三类(21-31名)3个层次,每一层次选择排名列前的两个城市(省和自治区则以省府代表)作为抽样调查的城市。这3个层次的6个城市分别为:第一类北京、上海,第二类石家庄、长沙,第三类太原、西宁。课题组对这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残疾人健身锻炼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 1.2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研究目的,专门设计了“中国城市残疾人体育锻炼抽样调查表”和“中国城市残疾人体育锻炼课题联络员专题调查表”两种调查问卷,分别提出了14组和13组需要调查的问题。 按照6个城市残疾人的数量,确定上海、北京、石家庄、长沙、太原、西宁抽样调查比例分别为29.8%、24.4%、15.8%、14.8%、11.2%、5.0%。随后再从残疾证号码倒数3位数字中抽取1500个残疾人作为本项调查样本。由当地残联指派1名负责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同志担任所在城市联络员,帮助被抽样的残疾人填写“中国城市残疾人体育锻炼抽样调查表”。另外,由联络员直接填写一份“中国城市残疾人体育锻炼课题联络员专题调查表”,着重反映抽样城市残疾人体育宏观管理的情况。 调查结果,共回收1208份调查表,回收率80.53%;在1208份调查表中,实际有效问卷为1015份,占回收问卷的84%。 2结果与分析 2.1残疾人参加健身体育锻炼的广度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015人中有420名残疾人参加过健身体育锻炼,仅占41.37%。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每周参加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30min以上、中等强度运动)计算,有222人属于体育人口,占所调查对象的21.9%。我国在经济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去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基础十分薄弱,现在能有21.9%的残疾人体育人口,说明近年进展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这个比例与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体育人口31.4%比较,我国城市残疾人的体育人口少了近1/3。再看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美国残疾人体育人口为28%-35%,日本残疾人体育人口为30%左右,德国统计听力残疾人体育人口为60%,等等。 2.2不同类别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情况 对肢残、聋哑、盲人、弱智、精神病及综合残疾6类不同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情况的统计显示,肢残人和聋哑人参加体锻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4%和27%,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残疾人。 大多数肢体残疾人不同程度保持有身体活动的能力,他们也可部分地利用普通人用的体育设施进行健身体育锻炼。因此,健身锻炼条件相对方便。聋哑人参加体锻比其他残疾人都方便,基本上属正常健康人的体锻方式,他们都能参加,其体育人口比例也较高,已接近我国正常体育人口的比例。然而,需要专门设施和专人帮助、指导的盲人、弱智等残疾人,体育人口比例就明显小了。 2.3不同文化程度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情况 被调查的1015名残疾人中,文化程度小学者321名,其中体育人口27名,比例很小,仅占8.4%。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694名,其中体育人口195名,占28.0%,其比例明显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我们认为,文化程度低是影响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之一,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过短,对于健身的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掌握得太少,加上因残疾而引起的其他条件的影响,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更少了。 2.4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420名参加过体育锻炼的被调查残疾人(包括没达到体育人口标准者)中,以健身为目的的225名,占53.6%;以康复为目的的87名,占20.75%;以娱乐为目的的46名,占11.0%;;为了参加比赛的28名,占6.7%;其他目的的占8.1%。 2.5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与场地 被调查对象中(420名)体育锻炼方式主要集中在做操的138名(占33.3%)、跑步130名(占31.0%),游泳46名(占11.0%)、打乒乓球42名(占9.8%)、其他64名(占15.2%)。这说明他们的体锻方式很单一。同时也反映出,体育工作者对于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合适的体锻方式是很不够的。从城市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场地来看,主要集中于社区场地(占31.5%)、体育场馆(占12.6%)、学校(占25.7%)、家庭(占17.1%),以及其他地方(占13.3%)。这体现了就近方便的特点,适合残疾人的需求。作为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应当更多地关心这部分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想方设法为残疾人体锻增加一些专用的健身设施,加强指导,给予优惠,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 2.6残疾人健身体育的管理和规章 从调查情况来看,六城市残疾人的健身体育工作主要属本市残疾人联合会文体宣传处管理,市体育局的群体处协助管理。但是,这些部门管得较多的还是残疾人的体育比赛。除北京市已制订了有关残疾人体育的规章之外,其他城市都还没有这类规章。在国外,体育发达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为残疾人体育制订了专门的法规规章。 2.7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北京市政府对残疾人体育有专门的财政拨款,上海、石家庄等城市无专门的财政拨款,有时搞体育活动(比赛等)由残联文体处调配一些经费,有的城市开展残疾人体育比赛时,还会得到一些企业的少量赞助。 2.8影响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 妨碍残疾人开展健身体育锻炼的因素,除了部分残疾人生活保障问题未解决外,主要是缺少经费;缺少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场所;缺少适合残疾人锻炼的专用设备和器材;缺少组织体育锻炼活动的骨干;缺少辅导书籍和专人的指导、咨询机构。从课题联络员调查表反馈结果看,在管理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残疾人体育比赛、轻健身体育锻炼的认识问题;缺少有关支持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法规规章及优惠政策;组织专业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培训,专用设施、器材的研究开发,合适锻炼方法的研究等做得不够;缺少专门的财政拨款。#p#分页标题#e# 3对策 3.1必须树立和宣传残疾人体育的正确理念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我国残疾人健身体育的首要因素是有些管理人员(包括媒体)对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存在着重视残疾人运动会,而忽视残疾人健身体育的误区。从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和国外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经验来看,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残疾人体育,必须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残疾人体育的正确理念:即为促进残疾人的康复、增强残疾人的体质和自信心而广泛、经常地开展各种合适的体育活动。组织残疾人运动会,搞一些竞技体育,其目的决不是为了破残疾人运动会纪录,而是为了鼓励、推动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健身锻炼行列中来。 3.2明确树立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届时我们不仅在正常人、残疾人奥运会上要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更要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尤其是对残疾人来说,要明确提出2008年参加健身锻炼的目标。我们认为,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2008年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体育人口也要达到体育强国的要求(达30%左右)。诚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央和地方都还要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残疾人健身体育的工作计划,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并将其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3建立残疾人健身锻炼的基层组织 建立城市社区的基层残疾人健身体育组织,是推动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重要组织保证。鉴于体育先进国家的经验,在街道、居委会的帮助下,依托社区,组织基层的残疾人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就近开展日常的残疾人健身锻炼,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4健全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的规章制度 按章办事是发展残疾人健身体育的基本保证。据调查,除北京市外,其余城市均未制订有关残疾人健身体育的规章制度。这是管理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在近一二年通过必要的程序,尽快把各地残疾人参加健身体育锻炼的规章建立起来。 参照体育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制订残疾人体育规章时应考虑:残疾人与正常人同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建立开展残疾人体育的基层组织;鼓励每个残疾人积极参加健身、娱乐、竞技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防止残疾人体育活动中事故的发生;给残疾人参加健身体育以优惠的政策和免费规定;扩大为残疾人体育作贡献的志愿者队伍;为地方政府部门有关决策者和体育健身工作人员安排残疾人体育的特殊课程,组织相关会议;对观看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观众予以教育。 3.5积极为残疾人参加健身锻炼创造场地、设施、器材等条件 残疾人开展健身锻炼需要适合于他们特点的场地、专用的体育设施、器材。由于过去重视不够,这些方面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实际问题。今后要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健身体育,必须在为残疾人优惠开放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的同时,设计、增添必要的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运动器材。在建设社区健身设施时,也要兼顾残疾人的特点,做一些专用的附件。 3.6多渠道为残疾人体育健身筹集经费 经费保障是广泛开展残疾人健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被调查的6大城市虽然情况不完全相同,但缺乏经费是共同的问题。个别城市有点财政拨款,基本上也都用于残疾人运动会的开支。根据体育先进国家的经验,残疾人开展健身体育的经费以“多渠道集资”为主,即财政每年拨一点,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收入分一点,绩优企业和个人资助一点,以及有条件的残疾人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搞些创收,等等。有条件的还应努力建立残疾人体育基金会,使经费更有保证。当然,这种“多渠道集资”光靠残疾人自己去奋斗是不行的,主要得由管理部门给政策,社会各界积极帮助。 3.7大力开展残疾人科学体锻的研究,悉心培养残疾 人健身的体育指导员残疾人科学地开展体锻,既能有效地康复肢体,提高健康水平,又能防止受伤。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对各类残疾人体锻项目、体锻方法、手段的研究。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业余或兼职的残疾人健身体育指导员(纳入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计划),采用适合残疾人的科学健身锻炼方法,具体而直接地帮助指导各类残疾人正确地开展体锻活动。建议在培养体育师资的有关高校教材中,增加指导残疾人开展健身体育的内容。尤其要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搞好特教学校的校园体育活动。出版社也要兼顾残疾人体锻的需要,争取出几种指导残疾人体育锻炼的专业书籍。 3.8定期表彰、奖励残疾人体育的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 评价、奖励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都应像奖励残疾人运动会冠军那样,定期的表彰、奖励开展残疾人体育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并将纳入整个“全民健身”的评比奖励工作,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强化。这样坚持几年,一定会对我国残疾人健身锻炼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探析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十三五”时期,全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54%,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7%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2名。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人均体育场地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水平显著提升,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体育产业较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三)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1.推动城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抓好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广呼和浩特市绿色步道(滨水型、公园型、郊野型、山地型、社区型、草原型)建设经验,支持各地区新建改建健身步道(绿道)。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1497号),支持包头市先行先试,对既有城市公园实施提档升级改造,植入体育元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在全区普及。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库建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体育局,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