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专题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健康专题

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摘要]大学生活本是美好快乐的,但由于学业、就业、恋爱、离家等因素,大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自杀、抑郁、人格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形式局限性、教育效果难以深化和跟踪。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和校园生活的第二课堂,应该充分履行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与环境优势,主动参与并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如系列专题讲座、建设专题阅览室、追踪借阅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荐图书、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等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应在指导理论上有所创新,结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沈阳工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建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探索,形成能够适应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旨在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公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背景的相关探索。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或必选课。由于生源和办学层次的不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

一、制定课程目标

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为学校通识必修课,制定和编写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目标,就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力争将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融入授课内容中,细化到专题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维护和心态调整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心理技能,以及提升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2.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人格与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3.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

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

沈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参考国内外和省内优秀教材,精心编排教学资料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从教材编排内容上看,这些参考教材基本适合目前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没有与民办高校学生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自编。通过从教材中提炼出重要知识点,适当删减或合并教材章节,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部分非重点内容可通过课外自学方式进行涉猎。通过课内、外实践环节强化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学校现已形成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内教学实践采用校园心理剧模式,校园心理剧作为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被学生广泛喜爱,它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采取“导入—表演—分享—评比—反馈”五阶段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程要点,健全心理结构,优化心理品质。课下编排,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分享、评分、反馈。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实践分为网络自学实践和课程方法实践两部分,网络自学实践要求学生下载学校购买的应用软件,免费学习教师指定的网络课程视频,学习后上交撰写自学报告。课程方法实践要求学生在每一专题的课程学习后,积极主动的将所学到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实践内容包括:第一专题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实践;第二专题情绪调节方法实践;第三专题人格优化方法实践;第四专题提升人际关系技巧方法实践;第五专题培养爱的能力方法实践。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回顾与实践体验,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和对自身改变起到的深远影响,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

阅读全文

移动设备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分析

摘要:本文在调研健康管理与健康信息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健康信息服务需求;通过对当前国内常用的4种移动技术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应用WebApp技术搭建符合新时期用户使用习惯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主题图书馆为例,并分析该系统的优势与特点,以期为医学图书馆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移动设备;WebApp

中医健康管理是运用中医“治未病”观念,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给人们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其涵盖内容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本文在调查国内外健康管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及用户需求基础上,借助当前先进的移动技术,提出中医院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自身资源与人员优势,自行开发设计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探索搭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适宜技术,以期更好地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1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概述

1.1研究现状

2012年,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把“中医药等传统医学行动计划”和“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列为战略重点[1];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要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积极性相结合,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等[2]。充分表明国民健康管理和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开始顶层设计及统筹规划。美国学者盖尔得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调动个人积极性,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健康效果”[3]。健康信息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哈佛大学汤姆•费格森较早就“健康信息学”概念进行解释,“它融合了护理信息学、公共卫生学、健康促进学、健康教育学、图书馆学和传播学等多门学科,分析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研究和实施如何在用户中传播健康信息,是将用户需求融入医学信息的一门交叉学科”[4]。大数据时代下,用户可借助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而由信息技术、设施、技术人员、患者及家属、健康信息资源、健康服务机构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体系[5]。我国在健康管理及健康信息化领域起步较晚。2000年,张继可等[6]将健康管理概念引入我国;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在客观上对健康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吕欣航等[7]经过系统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82.82%,同时分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系统功能建设单一,导致利用率低,无法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信息等。王桂雁等[8]认为在数字化转型大环境下,新一代健康信息区域平台的技术架构应以“云原生技术”为大方向。肖征等[9]研究设计了“军队疗养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梁锦雄等[10]提出“港口从业人员适岗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人群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要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提升健康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务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健康维护需求,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管理要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蕴含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精髓,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理念相契合,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可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特色优势。因而,基于国民健康管理信息需求,将中医药理论方法与健康管理科学理念相结合,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对于提高个体健康管理能力、维护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需求分析

阅读全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随着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公平化,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及省市教师培训的情况,结合调研问卷,分析了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专职教师对未来培训的需求,基于此,探讨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积极发展趋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春教育局下发的《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长春教育学院在2011年、2012年连续对长春地区570多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初级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首次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初级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从已取得初级岗位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选拔了市级骨干及工作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岗位培训及资格认证,共培训了100名教师。其培训目标是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能力,强化心理咨询理论及运用的能力,打造一批理论素养高、咨询能力精、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实现其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推进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基于现有心理健康教师中级岗位培训现存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结合专职教师的心理需求,探索出更优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及更明确的培训方向,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不足,参培机会受限。现有的培训多数是学科培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而是以活动设置的,导致有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科培训。现有的培训工作不受重视,一年仅有的几次培训,只能是一些好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普通学校甚至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根本没有机会。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过培训,做得相对较好的教师(由各区进修院校筛选)也从未参加过省、市级培训,更没参加过国培,他们进修的主要途径就是县市级的继续教育、社会开办的各种自费学习。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参培教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初级、中级的8次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学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有具有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有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还有一些班主任是因为工作需要,其专业水平相差很大,同一期的培训很难保证其效果。因此,培训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其具有层次性。第三,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前几期培训的准备阶段,项目组都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调研,但由于参培者不都是本专业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稍显困难;且多数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前就已经设定好,在培训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因此,调研结果只能在下次培训设计内容时才能予以考虑,而下次参培主体又发生了变化,其培训需求仍然没有满足,培训效果很难保证。第四,形式单一,参培教师参与感差。往期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专家讲座、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其共同特点是“一个人在讲,所有参培学员在听”。设置的讨论环节,时间仅安排5~10分钟,多数学员很难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近期的培训增加了体验式课程,但学员反馈没有学到知识,只有体验过程,没有体验收获。第五,培训时间长,参培教师接受稍显困难。国培、省培、市培的时间多为7—11天,教师工作很忙,很难保证每天的出勤。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的电话不断,尤其兼任学校其他工作的就更难完成学习,即使在听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如果按每天2个专题来计算,他们在培训期间要学习14—22个专题,即使有些专题讲一天,也至少有10个不同内容的专题,这对参培教师的能力是个考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短期内过多的知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因此,培训时间和内容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六,后期追踪缺失,很难检验培训质量。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是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者、受益者,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优良差,培训主讲团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效果的质量检测。对指标的评估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培训效果。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参培学员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但对此的检测较难实现。一是参培学员较多,后期追踪耗时、耗力,难以检验其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忽略了参培学员的反馈机制,无法对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检验还有待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目前,长春市各级教育部门都很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指导,给教师培训搭建了平台。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培训时间设置、培训内容和形式选择、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围绕“人”这一主体开展“按需设培”是首要前提。这符合当前动机理论的理念,即关注学习者的自主、能力、情感,保证其能够完全沉浸在培训课程中,引导学习者实现最优体验,激励其更愿意付出努力来提升自我。因此,培训不仅要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更要注重其形成积极参培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优化培训效果。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态度、习惯等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实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辐射各学科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中,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要重视其基本素养、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明确教师应如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当下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打造积极的心理课堂才能更有效。同时,要转变视角,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弥补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因此,培训者要帮助教师改变僵化的教学形式,以发现、创新区域的固有优势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培训时,首先要对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参培教师的专业背景及教师的专业需求进行真实且客观的分析,再以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教师,实现培训的双赢目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具体工作中要考虑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以及培训评价这七个因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确定正确的培训目标。按需设课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在每次培训的准备阶段,都要对参培学员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分析,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调研报告,包括学员的专业背景、专业需求、所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等,并认真分析当前相关的文件精神,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以便为确定培训目标提供保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时间,安排有效的培训内容。切实考虑连续几日的培训且保证每天的出勤对他们确实有些困难。对此,可以开设2-3天的专题讲授与体验,这不仅能保证学员对每个专题有充分的时间交流,而且也能平衡工学矛盾。另外,培训内容要同时具备理论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尽量围绕专题安排较充足的培训体验,让参培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就能操作。三是设计新颖的培训组织形式,为参培者提供热情服务。组织形式的新颖、热情优质的服务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针对2-3天的专题培训内容,可选择小组讨论、专家解疑、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外出考察等方式,尽量保证每位学员的发言权、参与权、体验权,使他们能体验到培训的自主性。要以优质的服务来体现新型的培训管理模式,如在培训伊始增设破冰之旅,既能激发学员的热情,又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组研修。摄像跟踪记录培训全程,留住精彩瞬间,在课间播放,既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回顾的机会,又进一步调动了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参培期间有种“回家”的感觉,一个专题下来,学不够,还想再来。这不仅体现了培训的人文性管理,更能提升培训的效果。四是开展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积累经验。培训质量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培训的组织者要进行自我评价,即依据培训的标准做出自我评估,整理资料,找出不足,同时还要接受他人评价,包括学员的反馈、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要全面了解学员对内容安排、方式设计,流程实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认可度,分别在培训中、培训刚结束、培训效果显示期内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悉。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则是由专门的评估部门来进行,发挥监督、指导的作用,这对培训的改进有较权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立足于培训对象即教师本身,满足其心理需求,发挥其优势,开展积极的培训工作;要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师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培训工作;把握培训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培训模式,开展创新性的培训工作,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初探

摘要:运用用户驱动的产品设计理念,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的基本原则。据此提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路径,实行分年级、分专题、分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共性心理问题集中辅导与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咨询相结合,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更有效地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设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需求分析

人类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环境变化如生活事件影响、家庭环境改变等方面。从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根据一项对中国12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方面专业帮助,而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被忽视或者轻视,这也从侧面表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2]目前高校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测试、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干预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依次是: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学业压力、爱情困扰、挫折应对等。近30%的大学生会遭遇个人心理问题,而在遇到心理困扰时,60%以上的学生渴望寻求“一对一辅导”。但是调研发现,却只有40%的大学生“很清楚”和“听说过”能进行“一对一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具体位置。这表明,大学所提供的条件与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学生对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很高的支持度,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对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认同。但也有42%的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满意,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不能完全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其他问题如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要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有更深体会。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除被动接受外别无选择,这种课程安排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3]

阅读全文

健康科普类期刊出版路径

新时代,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16年10月25日,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正式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科普类期刊作为提升民众保健意识、普及医疗知识、助力民族健康的有效途径,其在出版路径上的创新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健康科普类期刊的新要求

“健康中国2030”战略是集医药保障、公共卫生、社会生态、全民健身等多领域于一身的系统工程。该战略的提出为健康科普类期刊的出版指明了方向,并在其营销模式、品牌打造、传播手段、内容制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的业务要求。这就需要健康科普类期刊从宏观层面布局,从时代诉求入手,深耕内容生产和平台运作,朝精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传播内容适应行业分众发展趋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的重要节点,而全民健康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一环。众所周知,人的体质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素质都不尽相同,且健康医疗科普本身就是一项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辩证发展的攻坚工程。“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求健康医疗刊物在内容上深层次把准脉搏、认清形势,切实深挖底层逻辑,掌握各层级受众的健康养生需求,做到由浅入深,以融促传,以媒通心。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传播内容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思维革新。对于健康科普类期刊来说,要培育“1+2+N”的创作理念,即“一期节目+两手策划+多个版本+多元素材+多方向主题”的平衡架构。只有将以往单向输出议程设置的被动状态转为精准把脉健康医疗行业各个风口和分众发展的趋势,才能主动迎合与满足多元市场生态的全媒业态。

2.传播形式满足受众个性化知识需求

进入数字时代,受众对医疗健康知识呈现个性化、精细化的心理需求特质,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健康科普类期刊在传播形式上需要协同智能时代,进一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而言,为应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健康科普类杂志在传播形式上要兼具图片、文字、视频[1],在此基础上,强化H5页面、短视频、直播讲座等新兴传播形式的使用频率,借助大数据、流媒体和社群运营技术完成图书的主题制定与内容推广,将“多重并举、融媒矩阵”的运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传播过程。例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开设了“北京健康科普”官方账号,寓教于乐的健康小视频广受网友的热捧。

阅读全文

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中心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在其护理管理信息化中发挥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血液透析中心未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前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再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数据库应用后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以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病情观察的及时率均较对照组高;此外,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3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专题数据库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管理信息化工作中有显著效果,避免了护患关系纠纷,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临床专题数据库;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价值

血液透析中心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3]。由于血透中心接受的患者数量大、设备多、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常常需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应对[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护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6]。临床专题数据库对于收集、统计患者信息,指导诊断、科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我院自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为了探究数据库运用于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中的价值,此次我院针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者男335例,女26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8±3.1)岁;护士女20名,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4.4±3.8)岁。另设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试验组,患者男323例,女27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2±3.4)岁;护理人员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经过患者的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采用MicrosoftOffice中的Access构建本数据库,按照建立的基本系统流程,建立相关的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关系、查询项目、报表、窗体等。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③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资料)÷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阅读全文

乡村居民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秦雪英 张炎 吴淑艳 王雪茵 胡永华 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基本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531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2440人,占46.0%;平均年龄(45.7±15.3)岁;40岁以下年龄组人数最多,占32.6%;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对象对高血压、糖尿病各危险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均在50%以上;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胃肠道传染病的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知正确率在80%以上。89.8%的调查对象认为被动吸烟有害健康,41.1%的调查对象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血压140/90mmHg属于高血压;14.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吃盐干活才有力气,9.6%的调查对象认为多吃肉身体强壮,4.2%的调查对象认为一家人可以混用毛巾脸盆牙刷等。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77.1%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合理饮食方面的知识,67.8%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预防慢性病方面的知识,64.0%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预防传染病方面的知识,预防意外伤害和合理育儿的选择比例较低,分别为22.0%和13.4%。健康教育的途径农村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是电视(71.7%)、健康大课堂(44.2%)和广播(34.2%);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前3位途径依次是电视(63.0%)、健康大课堂(55.4%)和医生咨询。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每选对1项,即得1分,则针对调查对象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糖尿病危险因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健康概念的认知情况,均得到累计得分。分别以这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等级资料的回归分析,等级资料的回归分析和以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中自变量的赋值(表4)。结果显示,①海拔越高、年龄越大、男性、文化程度越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得分越低;②海拔越高、男性、文化程度越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知得分越低;③海拔越高、男性、文化程度越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得分越低;④海拔越高、文化育程度越低,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得分越低;⑤海拔越高、年龄越大、文化育程度越低,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得分越低。健康教育内容及途径影响因素希望获取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及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等影响因素均分别与地形、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关。

本研究以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改进当前工作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农村居民对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相关概念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仍存有误区;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好于对慢性病的认知;农村居民最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合理饮食、预防慢性病、预防传染病;海拔高、男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越差。上述结果与吴淑艳[1]、郭艳梅[2]、张炎[3]、陈淑琦[4]、左惠娟[5]、曹承建[6]等的研究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农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人们对于慢性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有广泛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域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对人群接受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的影响,根据不同特征人群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发现,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分别是电视、健康大课堂和广播,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依次是电视、健康大课堂和医生咨询;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均可能影响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这与吴淑艳[1]、曹承建[6]、李多富[7]等的研究类似。健康知识获得途径和希望获得途径以电视为第一位,这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普及、健康专题节目的播出直接相关[8]。

健康大课堂是一种结合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和群体咨询的健康传播方式,其传播知识量大、效率高、互动性强,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讲授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更可以针对受众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值得继续推广[1]。调查对象对医生咨询的需求呼声较高,因此,有必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卫生下乡、义诊等活动,利用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报刊、杂志等途径的选择比例较低,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多印制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不定期发放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相关人员送到各家各户,以发挥其最大作用[9-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