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知识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科普途径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同时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2%,2030年不低于30%的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文件的解读会中指出“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指出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要增进全民健康,前提是要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要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作为15项行动中的第一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比2017年增长了2.88个百分点,虽然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距离30%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普及健康知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医学学术期刊不仅是传播医学知识、推广医学科研成果、普及医学信息的重要学术情报载体,还肩负着普及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1,2,3],但其专业性强,出版时间长,表现形式单一,受众面窄小,不利于传播推广[4]。全媒体时代,网络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给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学术期刊如何在专业化和大众化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推进医学研究与成果普及的融合,将服务对象从临床医生扩展到普通大众,不仅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广科研成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步骤。
一、我国健康科普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信息供需失衡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权威、规范的科普信息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2018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探索行为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20.96亿,同比增长20.18%,其中健康和医疗主题是科普搜索指数的增长引擎。快手与中国科普所联合研究项目发现,2018年全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内容类短视频已超过360万条,播放80亿次,获赞150亿次,其中,与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相关的视频内容占全部内容的40%,可见人们对健康医疗科普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同时,加上大量伪科普的存在,且目前很多健康信息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上,即告诉受众“是什么”,仍缺乏“如何做”的信息[5],科普内容与受众需求对接不精准,科普宣传仍是杯水车薪,科普信息供需严重失衡。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的门槛降低,缺乏专业的信息审核机制,致使健康科普知识参差不齐。很多健康类的信息来源不清,论据缺乏真实性、充分性,没有清晰的时间界定,未引用政府、权威卫生机构或专业机构的行业标准、指南和报告[5],以及有确切研究方法且有证据支持的文献等,有些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或者主观杜撰,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肆传播;内容逻辑混乱,可信度差,严重误导民众[6],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腾讯“企鹅智酷”调查数据显示,网民中至少看过一次假新闻及不靠谱信息的用户高达98%,而希望得到更多知识科普和谣言揭穿的用户达72%,迫切需要权威的机构、平台、媒体将正确的科普知识和健康教育传播给社会公众。
(三)缺乏专业的、高层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摘要:目的:为了考察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探索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各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个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建议:我院新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大二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很多,根据贡献大小降序排列为:学校的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其它,说明我校开展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明显成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健康认知;学生与网络有“近乎天然的亲和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可借助高互动性、趣味性的网络工具,如官方微信、交流平台等,激发学生兴趣,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素养;问卷调查
0引言
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康的人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主动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身心发展的目的。我院建校以来,学院医院承担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卫生防疫工作,为全校一万多名师生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此外,校医院还较早的成立了健康教研室,以专业医师为主力承担了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在“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下,总结、评价学校现阶段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查漏补缺,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工作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典型事例,考察了我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并为探索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2016年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各300名,回收调查问卷594份,有效应答率为99%。学生年龄范围在18~23岁之间。
健康教育在宫颈糜烂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在宫颈糜烂护理中引入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引入健康教育后的强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宫颈糜烂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宫颈糜烂护理中行强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态,提升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宫颈糜烂;护理;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宫颈糜烂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已婚妇女中,这种生理或病理性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很多女性的健康,因此宫颈糜烂的治疗和有效护理越发引起人们重视。由于宫颈口的柱状上皮细胞异位导致的宫颈糜烂,干扰了女性的健康生活,影响患者心理、情绪等变化,对相应的医疗护理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不断给患者家庭生活带来干扰。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因为患者不了解该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鉴于宫颈糜烂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患者在生活中通过药物、饮食、活动等慢慢调理,对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依从性要求较高。本文探讨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年龄25岁~45岁,平均年龄(34.58±4.77)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2.27±0.51)年;宫颈糜烂Ⅰ度15例,Ⅱ度26例,Ⅲ度8例。对照组年龄24岁~47岁,平均年龄(35.73±5.12)岁;病程0.5年~4年,平均(2.09±0.44)年;宫颈糜烂Ⅰ度16例,Ⅱ度24例,Ⅲ度9例。2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健康教育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肾小球肾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与研究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对比两组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研究组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改善提高患者肾小球肾炎有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肾小球肾炎;干预效果
前言
肾小球肾炎发病非单一因素所致,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后可见蛋白尿、水肿等多样症状[1]。此疾病临床治疗尚不存在完全治愈方法,易反复,需长期治疗,故护理尤为必要[2]。健康教育通过疾病有关知识的传递,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主动做出有益健康的行为,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健康教育用于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干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肾小球肾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9.45±9.72)岁;研究组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47±9.74)岁。对比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延伸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在出院时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基础上进行延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和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延伸护理;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方法首次提出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是指制定具有持续性的指导方案,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1]。心力衰竭是由于炎症、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和心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心肌充盈功能或者心室泵血低下,体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难等是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而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肌处于持续衰竭状态,可以失代偿、恶化或者稳定[2]。本文主要分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1±5.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8例,Ⅲ级44例,Ⅳ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正常;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肢体功能障碍者;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方法:⑴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指导,其中包括指导患者活动、用药、饮食、休息等,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宣教,时间为5min。⑵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基础上进行延伸护理,待患者出院后,由专业延伸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时间为6个月的延伸护理,其中包括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2周上门家访1次,每个月举办1次时间为120min的集体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讲座,在我院培训室进行[3]。为患者建立延伸护理随访卡,卡片详细记录每次随访时间、每次随访内容、患者健康等相关问题。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指导:其中包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症状识别、自我进行检测指标等内容[4]。②日常生活方面指导:在饮食中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不可抽烟、喝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便秘而导致心力衰竭;不可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③用药指导:对用药方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指导。④康复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逐渐加大活动量。⑤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复诊的目的、时间以及复诊时的注意事项等[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评价标准: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其中包括10个项目,每项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越高。②日常生活能力:选用katz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量表,其中包括6个项目,分数0~24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生活质量评分:选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中文版),其中包括21个项目,分数0~105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自我护理能力:选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中文版),其中包括12个项目,分数0~6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越强。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路径健康教育对肺炎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肺炎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6例小儿肺炎患儿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路径健康教育管理,对比两组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径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提高肺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可有效改善家长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关键词:路径健康教育;肺炎;心理状态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多发症之一,该症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有研究表示[1],小儿肺炎康复与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关系密切,但由于患儿家长对小儿肺炎认知不足,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继而不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对此,本研究对我院78例小儿肺炎患儿的家长开展路径健康教育管理,取得了满意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6例小儿肺炎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的诊断指标[2],且经X线、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由父母陪护,家长中男85例,女71例,年龄27~42岁,患儿家长均初中以上学历。排除精神障碍、言语理解功能障碍、智力缺陷、文盲的患儿家长。将156例患儿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产妇83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在围产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健康知识得分、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到妇产科产妇的围产期护理中,提高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干预;妇产科;心理状态
妇产科患者以产妇为主,分娩后,出血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高,部分产妇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对其预后不利。本次以本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中选取83例作为样本,观察了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妇产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83例作为样本。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产妇共42例,年龄(21~35)岁,平均(28.74±1.11)岁。孕周(38.5~43)周,平均(39.68±0.27)周。产次:初产妇19例、经产妇23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4例、剖宫产28例。对照组产妇共41例,年龄(25~40)岁,平均(28.75±0.96)岁。孕周(38~43)周,平均(39.99±0.30)周。产次:初产妇19例、经产妇22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28例。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健康知识普及”列为其首要任务[1],并倡导传播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健康行为和技能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媒体属性,应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健康知识普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往研究中,虽有国内医学期刊通过出版科普增刊和开辟科普栏目传递健康知识的宝贵经验[2-3],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科普杂志在内容上不够严谨和权威的劣势;但长期以来,医学期刊特别是我国的医学期刊,并未在健康知识传播的舞台上担当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4],在当前网络知识来源芜杂,健康科普乱象丛生的现状下,医学期刊有责任为普通大众传递权威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不仅具有严谨求精的科技期刊属性以及实时更新的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论文宝库,还拥有由众多优秀医学工作者组成的临床专家团队,因此在健康科普中独具优势。本文通过《协和医学杂志》办刊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临床医学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在健康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