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理疗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理疗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健康理疗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思考

一、小学生人格的特征

小学生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虽然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是他们的人格是具有可塑性和易变性的。

1.可塑性

儿童的可塑性是指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环境能够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生接触到的人,家人,老师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是很有影响的。

2.易变性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现状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很多方的关注和爱,所以,他们潜移默化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在上学后与同学发生冲突,这时,学生家长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方式是很重要的,如果使用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心里和生理上的双重的创伤。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毕竟是不太高的,所以他们的人格是会因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而改变的。小学生的人格和心里健康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然而,有研究表示,学生的心里障碍和心里异常甚至心理缺陷是目前不容忽视的严重的问题。所谓的人格缺陷是指正常人身上均有所体现,他们的某些特征对于正常而言是一种亚健康和边缘状态,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阅读全文

护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护理健康教育逐渐被列入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临床护理学中。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是由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护理教育在医院中,尤其是患者和医生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人们对于护理的认识也逐渐加强,不断的开始重视养生理疗,或在一些相关的手术后也及时进行护理的治疗。

1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护理教育其实是护理人员向患者或者健康人群普及一些在护理方面相关知识[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这就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了新的看法,比如放弃盲目的购买一些没用的补品,加强身体锻炼。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立了健康教育的专业,也有许多人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健康教育指的就是身体,心里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健康教育从许多方面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健康教育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在未来,健康教育也是人们重视的一项工作,我国护理健康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2护理现阶段的发展

护理专业也算是我国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目前,部分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也多增了不少,比如:临床护理、康复理疗等。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是越来越重视,自然而然对于护理学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护理管理相当于病患和医生之间的一个中介,护理人员在医患之间起到重要的作用,联系着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3]。现阶段,我国临床护理专业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素质,工作期间一般不会与病人起冲突,作为一名光荣的医护人员,要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在对待患者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与他们起冲突。当然,护理人员本身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讲,需要医院乃至每个医室制定相关的制度,不管是患者较多或者较少的时候,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以及对应的工作量,患者较多的时间段,注意配备多点护理人员,保证可以高质量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在需求较少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对应的护理人员得到休息,使得其下一时间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护理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使得护理这方面呈现提高的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

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发展探析

摘要:简要阐述国内外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我国近年来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临终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宁养院护理管理模式、社区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以及实施安宁疗护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以期促进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安宁疗护;护理管理模式;综述

安宁疗护是针对临终期的病人所做的一种支持性疗法,目的是放弃没有任何意义的治疗、急救。减少病人在临终期的痛苦,使病人在最低痛苦的情况之下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生命中的最后一程[1-2]。在社会中常称其为“临终关怀”、医疗界叫“缓和医疗”、护理界称其为安宁疗护[3]。安宁疗护的护理理念主要是通过医生、安宁疗护的护士、志愿者、护工、理疗师、营养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服务临终期的病人,为病人以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的帮助,在减少病人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病人内心上的感受、未完成的夙愿,给予病人相应的“灵性照顾”,让每位安宁疗护的病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享有尊严的离去[4]。在我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完善,形成多种模式的护理管理模式,使得临终的病人享有最后的生命尊严。

1国内外安宁疗护的现状及进展

1.1国外安宁疗护现状及进展。安宁疗护护理行动在40年前始于英国,并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现代姑息医学的模式就此确立起来[5]。目前,英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较为完善包括多种形式的安宁疗护服务。由于始于较早,英国人们的认知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并没有设立“死亡教育”课程[6]。1976年,在美国涅狄格州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院,并拥有相应完善的医疗保障,此后,临终关怀的理念迅速传播,以各种形式逐步扩大影响,现已扩展到世界各地[7]。在美国,十分重视其“死亡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了美国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安宁疗护随即传入日本,日本是亚洲第一家开展缓和医疗的国家。目前,在日本舒缓疗护医疗单位和医院舒缓疗护团队是主要的两种专业服务团队。在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安宁疗护医院以及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疗护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目[8]。

1.2国内安宁疗护现状及发展。我国自唐代以来,在地方以及民间的客栈等也兼有“收容所”“济贫院”的作用,为途中的旅客提供中途休息和供养。其中也不乏包括一些身患重病的人,为他们提供照顾、服务、安葬等。但未见成立专门机构的记载[9]。1982年,在我国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舒缓治疗小组,在1986年,成立了第一个善终服务促进会,并开展实施了有关安宁疗护知识的传播,使广大群众吸收接受,现香港地区44家公立医院已经有一半设立了缓和医疗病床。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安宁疗护涉及面广其在我国台湾的覆盖率也是逐年增加,逐渐将安宁疗护事业推进[10]。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66家安宁院在我国台湾设立[11]。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较为迟缓,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并开始收治病人[12],逐渐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1992年,在北京成立了松堂医院并开始从事临终关怀相关的护理服务。相继临终关怀医院、机构在全国各地建立并实施开展起来。

2我国实行安宁疗护的意义

阅读全文

康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实践

我国的残、伤、病、老人群规模庞大,康复需求日益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断推动康复事业发展。本文围绕康复学科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康复大学建设,以及康复科技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康复学科发展的中国实践。当前,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应对快速增长的康复需求、提高康复服务可及性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有康复需求的总人数达24。1亿(95%UI:23。4~25。0),较1990年增长了63%[1]。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颁布《世卫组织2014~2021年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增进所有残疾人的健康》,旨在改善残疾人的健康、功能和福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康复2030”倡议,围绕发展康复、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等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全球范围内尚未满足的巨大康复需求。《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构成比为12。4%(1。68亿),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28%(4。02亿)。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约80%死于非传染性疾病,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至少增加40%[2]。全国残疾人总数,1987年约为5164万[3],2006年增长至8296万[4],2010年增长至8502万[5]。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30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将增长至1。3624亿~1。3674亿[6]。由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其他有康复需求人群构成的康复对象,分布于全人群、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方位康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民健康福祉,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康复领域,提出“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体现了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大国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康复事业发展的中国答卷。

1康复学科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指导性意见,为康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指明了方向。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康复治疗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系统学、制造科学等多学科人才聚合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措施,对康复辅具、康复工程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规定,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科学研究和应用。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康复人才;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202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强化康复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提升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质量。上述政策法规,为包括康复学科建设在内的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2康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国内开设康复治疗学(代码101005;2012年以前,代码为100307W)的本科院校共154所。2012年以来,一些与康复治疗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在医学技术类下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代码101008T)的本科院校10所,在体育类下开设运动康复(代码040206T)的本科专业院校62所,在教育类下开设教育康复学(代码040110TK)的院校7所,在生物医学工程类下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代码082602T)的院校6所,在中医学类下开设中医康复学(代码100510TK)的本科院校4所,开设针灸推拿学(代码100502K)的本科院校55所。这些康复相关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顺应了康复服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已有83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18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医学技术”(含呼吸治疗学、听力学、康复治疗学等)成为医学类一级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康复医学创新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康复评价与干预、康复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发、主动健康和疾病预警、康复设备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体系[7]。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多种科技攻关课题和重点研发项目,如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智能机器人等重点或重大项目,均包含康复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二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设立康复医学专业代码(H20),针对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相关基础科学问题进行资助,科研立项逐年增多,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康复医学领域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各级奖励项目和激励政策日益完善,专利授权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科技部从2018年开始设立“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康复领域科研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康复医学研究的发展。

3积极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康复大学建设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康复学科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先后将康复大学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开启了成建制、系统化发展康复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康复大学建设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发展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康复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夯实康复资源供给侧基础的关键之举,对于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康复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作为办学建校的重中之重,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推动康复学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康复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具体来说,就是积极构建以康复科学为核心,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实现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多领域全覆盖,促进医学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由“疾病中心”向“健康中心”转变。

阅读全文

化疗性静脉炎康复疗养护理

化疗性静脉炎是指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因持续、反复、大量的输注化疗药物,造成局部静脉管壁化学性反应,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浓度、剂量、温度、疾病种类、患者自身状况及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相关。化疗性静脉炎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及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增加护理穿刺难度,从而给医患双方带来不便。为此,在疗养院开展肿瘤康复疗养过程中,对化疗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疗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96例患者入组,均为我科2010-10—2015-03收治的拟行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其中,男6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6)岁,平均化疗疗程(4±2)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化疗疗程经统计均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收集96例拟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入组,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实施康复疗养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两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护理方法:①常规护理干预。按照护理级别进行基础护理。②康复疗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充分发挥疗养院所处地域的特殊优势,利用自然疗养因子,如景观治疗、沙浴、海浴、森林氧吧,来调节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注重和患者沟通,建立相互信任,降低患者对化疗的抵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希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静脉穿刺:化疗前评估静脉穿刺部位及穿刺血管情况,避免在同一部位静脉反复穿刺,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提高静脉穿刺水平。输注过程:输注期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对药物的反应调整滴速,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在穿刺静脉距穿刺点10cm处放一小型暖水袋,水温宜在60~65℃,并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密切观察药物是否外渗,如有外渗及时关闭输液器,告知医师,执行相关医嘱,如封闭、硫酸镁外敷等。输液完毕嘱患者日常应用温水洗手,避免冷水刺激,如出现穿刺部位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肿胀、疼痛等静脉炎早期表现,应采用鲜土豆片外敷、硫酸镁湿热敷、三黄软膏外涂、超短波康复理疗等护理措施,并注意保暖。根据康复疗养的饮食要求,合理膳食,食用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手指操、步伐操、太极拳,以活动肢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劳逸结合。

1.3统计学处理

阅读全文

芯片技术领域下的医学检验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于2010年7月在我院乙肝治疗的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分布为35~55岁。调查的40例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全身均无系统性疾病和药物过敏史。患者需要进行采血、化验等辅助检查。现将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数20人,男11人、女9人,对照组人数20人,男10人、女10人。分组完全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来进行分组,不考虑年龄、性别及疾病。显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纳入和评价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35~55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有免疫缺陷等疾病、智力正常、自然状况一切正常;排除标准:存在感觉功能缺陷;先天性的疾病;高血压等。

3.方法:

实验组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即常规的ELISA检测。两组的用药方法用量相同。对照组:传统检测法;实验组:生物芯片技术检测法,根据对感染性疾病病毒的敏感度进行评价。

阅读全文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就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容与属性进行了探讨,在对其发展背景及主要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现状探析

摘要:分析陇南师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和体医结合的情况现状,结合“体医结合”的历史溯源、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健康事业对“体医结合”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改革体育教学目标、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较为合理的“体医结合”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水准。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的极大的提升,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陇南师专2018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68%,2019年合格率为64%,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学生超重率、近视率增加,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出现大面积的下滑。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国民进行体育提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无论国家、社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指导,尤其是学校严重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这样就极易造成由于盲目锻炼进而出现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我国需要一批专的体育指导者去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故而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任就先得尤为重要。

1“体医结合”内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体医结合”这一概念,综合各个权威期刊、书籍等综合因素考量“体医结合”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相关的体育与医学知识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体育锻炼中的问题,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身体练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普通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只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全民健身的需求,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未能或者很少设置有关“体医结合”的课程。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体医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及时合理、科学、系统的增设相关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体医结合”教学尽早实施,以提高为人们健康生活和学生自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陇南师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依旧参照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进行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项课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专业课有《田径》、《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运动保健》、《运动生理》、《运动解剖》、《体育游戏》、《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方法论》等;专业选修课为《少儿篮球》、《少儿排球》、《少儿足球》、《少儿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功夫扇》等。与“体医结合”相关课程目前除了专业选修课《保健推拿与按摩》外其他课程基本没有。经过访谈发现,学生基本没有能力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学的“体医结合”的相关知识较少,尤其有关医学的课程开设较少,仅限于课堂、书本和教师上课时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具体操作的机会很少。体育教学结合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进行授课的很少。课题成果KETICHENGGUO现有教学只能传授学生专门的体育技能,未能涉猎有关医学知识,未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活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指导人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