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建筑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探究
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推动着建筑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开启人类绿色居住新时代。为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研究与示范的实施工作,研究探讨项目的技术目标及技术路径,2021年1月21日下午,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召开,该项目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会议采取现场会议和互联网平台线上会议相结合的形式,由天地建筑创新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课题负责人袁清扬主持。
参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与房地产首席研究员田灵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幼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研究员、《住宅产业》《建设科技》主编许利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朱茜,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副所长王新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总工程师刘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路勤(线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旅院副院长占世林(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储德文(线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国柱(线上)等。
参会的课题单位代表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百毅(线上)、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工郑敏(线上)、江苏中英海绿色建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监李宗润(线上)、众聚能国际建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成杰(线上)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在致辞中指出: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要让绿色健康建筑一开始就有章可循,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要做好融合,将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好地融入其中,为高层建筑建设探索出一种新的方式。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文斌在致辞中表示:标准院一定积极参与到课题中来,将技术成果与项目充分结合,做好提升、改进,真正发挥出课题的示范作用和效果。
天地建筑创新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课题负责人袁清扬通过建筑特色、建筑模式、效益分析、政策推动及同类建筑对比等多方面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介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品所总工程师刘冰从工作依据、工作内容及工作进度、分工角度对课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她尤其指出通过课题的践行,可以为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项目实践、技术落地提供经验积累,为立体园林绿色健康建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城市建设实现生态化转型提供助力。
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新探
[摘要]建设绿色低碳健康校园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青岛市典型中小学学校绿色低碳健康建筑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探索青岛市中小学校园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健康建筑;安全舒适
1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发展现状
国际上典型且应用广泛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是美国LEEDforSchools和英国BREEAMEducation。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校园评价体系,我国更多的是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和指标的比较和探讨[1],绿色校园建筑实践发展较为缓慢,多集中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优化,存在缺乏技术的适宜性研究、集成性技术的试验数据支撑和效果评价,缺乏绿色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等问题。学校建筑作为多个建筑物和多样化的场地使用相结合的特殊建筑,是教书育人的环境载体,探索如何提高校园建筑品质,获得良好运营实效、创造健康舒适校园环境建设已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实践案例
2.1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占地面积27784.30m2,建筑面积约22752.57m2。该学校作为山东省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性中小学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双重认证。项目采用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本项目采用岩棉板作为主要保温结构,厚度达到250mm以上,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为0.23W/(m2·K),比参考建筑提高幅度为54%;门窗均采用被动式专业门窗,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总体围护结构节能效果可达70%。(2)良好的气密性:本项目设计阶段对气密性进行专项设计,在重点需要保证气密性的部位,如门窗洞口,外墙连接处等,进行了重点气密性设计,灵活运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满足被动式低能耗房屋的气密n50≤0.6的要求。(3)全建筑无热桥设计:本项目设计阶段在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进行专项设计,大量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断热桥连接件同样选用国内高标准的制造厂商,充分保证无热桥设计的效果。(4)高效的新风热回收装置:本项目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率高达78%,充分回收建筑自身产生的热量,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青岛市小水清沟改造配套学校项目充分运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多种方法进行专项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在节能、舒适方面的性能。在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宜人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图1。
2.2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
科技型住宅人居环境的实地调研和数据
摘要:基于循证学理论,采用问卷调研、现场实测和参照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地源热泵供暖制冷辅助新风系统的科技型住宅进行了入住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型住宅的健康价值突出,体现在老幼群体更健康、CO2浓度更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更低、室内环境温度更稳定4个方面。本文揭示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在夏热冬冷地区科技型住宅可以为住户带来一定的健康促进和健康保障价值。
关键词:科技型住宅;健康建筑;用户入住后满意度评价(POE);健康价值
1研究背景
1.1健康中国战略
全球健康研究所(GWI)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健康经济规模为4.2万亿美元,2018年为4.5万亿美元左右,2019年为8.3万亿美元。健康建筑市场广阔且关乎民生,故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专项规划及“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健康需求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1.2科技型住宅健康价值有待论证
国家政策的健康方向扩展也引导了企业将健康板块纳入未来发展蓝图。科技作为提升健康性能的基础手段之一,各房地产企业研发了不同的科技型住宅,该住宅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及多重科技系统,赋能健康建筑本体,将节能环保与健康舒适进行了有机融合,相比传统住宅更绿色、更健康、更智慧。但是现有科技型住宅的健康性能均处于理论阶段,并无实证结果客观说明科技型住宅的健康价值。如本次研究的某公司旗下科技型住宅,利用分户计量且全自动化控制的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集中供热、制冷、制造生活热水,并采用高效的围护结构系统、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及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环境稳定性。尽管该公司科技型住宅前期理论研究深入、中期应用技术丰富,但仍缺乏后期实际使用反馈。而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用户入住后满意度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调研、现场环境实测客观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论证科技型住宅在提升用户健康方面的实际优越性。
绿色建筑地域性设计浅议
摘要:绿色建筑理论设计与实践处于发展阶段,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理论研究方面还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绿色建筑设计也有应对式、流于形式等问题,绿色建筑需要其他理论的指导。建筑地域性理论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设计顺应自然环境、材料选择突出地方精神、注重使用者感受等原则,基于这样的共通原则将绿色建筑设计与地域性建筑理论的结合研究,对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地域性
引言
绿色建筑即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全过程概念,要在全过程周期里做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包括设计、建造、运维、拆除,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同时又提供给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建筑、自然、人三者关系的联系处理中,利用地域性理论的指导能更好的处理三者的关系。
1建筑地域性概念阐释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相同,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差异。地域性差异包含“空间”与“时间”,体现再“自然地理”也体现在“人文地理”上。空间上包含,地域地带,地形地貌,山脉河流,物理气候,动植物分布等因素,时间上包含政治的变迁,民族的衰亡,传统基因的遗传,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因素。自然地理多与空间条件相关,人文地理多与时间状况有关(图1)。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媒介,对外应该形成适宜的外部环境小气候,对内应该拥有适宜的室内环境。建筑的地域性分为两种:广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建筑结构体系处在不同区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具体说来,建筑设计是受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等空间因素的影响,同时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因素的差异经济社会的差异,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就算处在同一区域,受小环境差异的影响,建筑的设计同样也可以存在很大的不同。狭义层面来说,指的是小区域范围内建筑设计的不同特点。如基地条件,地形高差,周边环境条件等,这些条件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更为具体,与建筑体量、平面、空间设计密切相关。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不同项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地域性指导绿色建筑设计
办公楼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应用技术的角度,对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B3办公楼所采用的节能降耗技术进行介绍。
[关键词]超低能耗建筑;热泵;热回收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关注,对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先后涌现出多种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如,美国LEED认证、英国BREEAM认证、中国的绿色建筑认证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认证等等;人们在建筑节能环保方面不断努力和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在建筑中的人的健康和感受,如美国的WEEL认证、中国的健康建筑认证等。
2概述
在此背景下,B3办公楼项目,创新性地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与“五恒”科技系统相结合,实现室内的恒温、恒湿、恒氧、恒净和恒静的特点,达到室内一级舒适标准的同时,能耗水平比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再节能60%以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经济效益双丰收。该项目还获得了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标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最高荣誉,以及美国的绿色建筑LEED铂金级、WELL铂金级等多项国际顶级绿色建筑奖项。
3项目应用技术介绍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建筑中运用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设计概念以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实施,提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严格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案策略,从而推进医院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自然融合,提高医院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形态的要求。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医院建筑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基于建筑功能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关系,以周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负荷范围内,树立绿色健康建筑系统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是在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使用、管理与再生等全过程的发展特点,从而科学建设满足人类健康发展需求的生存建筑空间环境,其突破了传统建筑超越生物圈的时空限制,并紧密联系建筑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再因只孤立考虑自身系统发展而忽视自然生态稳定,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的营建系统。
1.2绿色建筑设计的类型
绿色建筑设计分为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以及三星级四个类型标准,其均需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所有控制项要求。新时期绿色建筑设计的控制项与全文强制性规范有效衔接,已成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依据。
生态建筑学下的高层建筑设计
摘要:
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进而分析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视角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目的是推动我国城市建筑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关键词:
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
1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高层建筑无疑是解决土地资源稀缺性和人类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学界提出在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对于城市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下文将从生态建筑学概述入手,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于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
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概述
建筑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
教学工厂建筑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重视与企业合作,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零距离”接触。教学工厂的出现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学工厂”是职业技术学院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身处于职业环境中学习,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紧密的接触,既可以学习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了解职业规范,又使高职院校建筑文化更具有职业化、特色化。
具有服务性、实用性特征。如果说教学工厂是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的显性特征,那么,镶嵌在高职院校建筑中的教育理念则是隐性的建筑文化特色。高职院校虽然因所处区域、自身条件的不同,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管理理念、队伍建设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建筑文化更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文化墙,突显了学院办学宗旨,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对接真实的生产需要,强调“量身定制”服务与快速反应能力。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建筑是彰显校园文化、体现校园精神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高职院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同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 、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独特的德育优势
高职院校建筑不是一个封闭起来的外壳,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群体。优秀的校园建筑文化不仅能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更能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建筑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融入现代高职理念的特色建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占领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在当下中国人缺少对技术与技能的基本价值认同的影响下,仍被是看成低人一等的高等教育。这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挫败感,学生们体会不到作为天之骄子的喜悦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极大影响。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学校的文化底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自2006年以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掀起“捣墙运动”,把传统教室改造成一个集生产、研发、教学于一体的教学工厂。引企业入校,把教室变教学工厂,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打造出办学特色。学生们不仅在“实战”中增长了技艺,学到了真本领,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更在学习中深刻领悟了高职教育理念,认同高职教育,不自觉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精心设计的高职院校建筑群是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生动素材。高职院校的建筑具有形势与内容的双重纪念性,并以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和突出的德育功能而自成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默默地向学生述说着学校的成长、骄傲和精神追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环境布局大都经过专家指导、名家设计,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独特内涵。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软件大厦设计为“L”形,立面呈现生机勃勃的树状构图,寓意着初生和成长,展示了现代大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能引发学生自豪感和归宿感。学院专业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建筑群,具有很好的宣传、标识作用,能使师生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并且时时刻刻熏陶和感染在校师生,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它们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这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远远胜过空洞枯燥的说教。
第三,合理的校园规划和空间设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筑环境具有以某种可预测的方式去诱导一种行为倾向的功能。学生在高职院校建筑环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着人际交往。这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的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很多的高职院校设计便于师生直接交流的建筑空间,如在实训楼安排了各种适合师生停留、小憩、交谈、游戏的场所,并放置了舒适的座椅、沙发等小构件;在校园内的海棠园、玫瑰园、紫藤廊等校园景区旁,适当开辟一些凹形空间,围以栏杆,构成宜人的交流环境等,在这样的设计空间里便于师生之间面对面接触、交流、分享,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在悄然中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巧妙的空间设计可以营造有归属感和亲和力的交流空间,这不仅对学生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也对促进他们道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师生透过高职院校建筑这种显性的形式,能深切体会高职院校文化的隐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