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健康管理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部队健康信息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传统的部队健康信息都是以纸质的方式进行存档,随着年份的增加,极易导致信息遗漏、缺失等现象的发生,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纸质健康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部队健康信息的管理。因此,本文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建立信息化的健康管理评估系统对部队健康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希望对完善部队健康信息管理评估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军人;健康信息;纸质文档;无纸化办公;评估系统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方便部队的军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需要完善对部队健康信息的管理评估系统,建立电子化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既方便军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方便军医及时的掌握军人的健康信息,从而为提高疾病的预防措施提供可供参考的有效信息。
1部队健康信息管理的概念
部队健康信息管理具体是指在部队中,军医按照现代化的健康理念和医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先进的医学经验,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对部队军人的健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部队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1]。
矿产业的风险管理研讨
一、环境风险管理
来自矿产业运营活动的环境风险及其对环境和地方社区的潜在影响可能对矿产企业产生诸多影响,例如:影响社区人群的健康、公众不满导致声誉受损、矿区关闭和复原导致成本消耗、矿区关闭后持续的遗留风险。为此,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编写了《工业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指导手册》。该手册概括了针对工业化学品的最优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包括评估化学品所使用的信息、方法和工具。
同时,该指导手册为评估人员提供了风险评估所需的必要信息,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概念和实施的步骤;评估数据的要求;对数据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可靠性的评估方法;环境暴露的评估方法;环境效应的评估方法;具持久性的、生物累积性和有毒化学品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确定环境风险的特征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等。
二、社区健康风险管理
社区健康风险通常与采矿或矿产加工过程中的大气、水或土地排放有关。在澳大利亚普遍存在社区健康问题的地方,矿业公司可能选择卫生资助计划或为偏远地区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来改善社区人群和矿业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为社区和矿业公司都带来了益处。为系统评估环境危害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编写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该指南提供了一种通用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健康危险,并明确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尤其是在确定一般人群、小团体或个人所面临的风险时融入了毒理学、流行病学、暴露评估方法和剂量反应评估方法。
三、风险沟通管理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普遍认为自身有责任与员工和公众就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有效的风险沟通是建立社区信任、增加社区对采矿和矿产加工风险的了解,以及使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了解可能受到采矿和矿产加工活动影响的重要方式。
肉鸭健康养殖内涵和保健管理技术
摘要:为使肉鸭健康养殖技术具体化并能够落地落实落细,本文分析了健康养殖的核心体现、内在表现:环境健康、生态友好,机体健康、生理稳态,高品质与高效益,产业链协同全过程安全;指出了制约肉鸭健康养殖发展的因素:健康养殖理念欠缺,养殖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集约化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遭到破坏,饲料配制不合理,疫病防控与保健体系不完善;提出了肉鸭健康养殖的策略和路径:改善养殖条件、实施生态养殖,健全肉鸭健康养殖的保障制度;从肉鸭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监测管理与安全行为、保健方案的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围绕健康养殖需实施的保健要求。
关键词:肉鸭;健康养殖;保健管理
肉鸭健康养殖内涵是以优质、高效、安全为目的,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建立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和谐发展的现代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涉及环境健康、肉鸭机体健康、产业链健康、产品健康和人类健康5个方面的健康要求[1]。发展肉鸭健康养殖,必须从氛围塑造、技术集成、设施改进、组织协调、保健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为肉鸭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健康养殖的核心体现与内在表现
1.1环境健康、生态友好
对一个养殖主体来说,环境因素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突出。环境健康包括适合肉鸭养殖发展的社会氛围环境、便于防疫的周边环境、美丽洁净的场区环境、清新适宜的舍内环境与健康平衡的肠道微环境等内容,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生态关系的系统整体称为生态环境。生态养殖是一种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养殖包括:环境生态维护、养殖生态维护、生理生态维护。
1.2机体健康、生理稳态
健康管理措施对老年冠心病的管理效果
CGA健康管理方式是通过多学科对患者生理功能、心理情绪、社会功能、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健康水平综合评估,分析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拟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重点在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血脂水平为目标的动态性、连贯性的健康管理模式[1]。此次研究对到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基于综合评估的健康管理方式,阐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女23:2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2.35±6.74)岁,观察组男女24:19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3.05±5.72)岁。以上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同时存在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恶性肿瘤者;无法正常沟通者;精神疾病者;不可逆性并发症者;急性心肌梗死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采取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治疗,收治患者入院后,引导患者完成常规检查,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出院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采取CGA方式,内容如下:(1)成立CGA护理小组。CGA护理小组成员开展相关培训,全面了解CGA护理方法,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含基本资料、疾病评估结果、检查资料、综合评估手册、复诊记录、随访情况等。(2)护理措施。结合综合评估健康档案内容,分析相应问题,结合个体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拟定护理措施。对于存在疼痛、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具体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告知患者按时复诊,定期随访,分析用药依从性不足的影响因素,让患者知晓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影响,适量运动,促进身体康复。
1.3观察指标
轨道交通供电设备状态评估研究
摘要:轨道交通供电设备和系统网络存在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复杂性高等特点,对其状态的评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介绍了轨道交通供电设备维修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问题,以马尔科夫(Markov)链方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框架,对多种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对轨道交通供电设备性能状态的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优化了设备维护计划,降低了生产成本。
关键词:轨道交通;供电设备;健康管理;数据;驱动;马尔科夫链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一环,一旦发生故障停止供电,列车会中断运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营。因此,实时监测轨道交通供电设备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定量评估设备健康状态、预测设备的剩余使用寿命,并据此制定设备维修维护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轨道交通供电设备和系统网络存在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复杂性高等特点,对其状态的评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经过工程实践,可以处理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海量数据,有效评估从设备级到系统级的健康状态,在故障发生前提供预警信息并可制定较优的维护策略[1]。PHM可以提高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水平,降低维护保障费用。本文将设备寿命定义为随机退化过程首达失效阀值的时间[2]。设备状态评估主要指设备健康状态的评估,评估的指标主要是设备的剩余寿命、故障发生概率等。PHM预测设备状态的方法分为基于机理模型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融合的方法[3]。由于轨道交通供电设备是比较复杂的具有多变量、紧耦合、非线性的综合体,难以采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如机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经过研究和试验,在设备级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解决轨道交通供电设备健康状态评估问题;在系统级以数据驱动为主,兼用机理模型来辅助分析。其中,数据驱动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数据驱动方法,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随机模型来表达设备退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现象。
1基于数据驱动的设备状态评估
PHM的核心是根据实时监测到的设备状态数据,通过分析给出设备的故障率(可靠性),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并依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决策,确定设备维护维修策略[4]。基于数据驱动的设备PHM工作流程见图1。基于数据驱动设备状态评估的关键问题是通过设备在线监测(传感器、接口等)、信息系统等其他方式获取设备状态数据。获得的数据越完整越精确,所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故障发生概率就越准确。设备状态评估所采用的数据分为直接监测数据和间接监测数据两类。其中,直接监测数据是指可以直接反映设备状态(性能、参数等)的监测数据;间接监测数据是指可以间接或部分反映设备性能、状态的数据。直接监测数据和间接监测数据都可以采用马尔科夫链方法来建模分析。
2模型及算法
本文采用Markov链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相较于其他的建模理论,Markov链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够定量计算比较复杂系统的不确定过程,适合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这类具有多种设备退化模式的复杂系统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分析中假设设备可以修复,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可以层层分解为简单的一组串连设备或一组并联设备。系统的健康状态求解问题可以转化为串连系统和并联系统的健康状态求解问题。利用分析所得的数据构造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定义设备的剩余寿命为当前时刻一直到设备失效时刻的有效时间段,当某一状态达到所规定的失效阀值时,则表示设备失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高、治疗复杂和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入手,实施疾病的健康管理,成效显著。文章主要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以期望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下肢麻木、放射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2],我国LDH的发病率高达7.62%,约有80%的成年人有腰背痛的经历,其中约20%的腰背痛由LDH引起,成为第3位经济负担的疾病,予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将疾病预防控制重心前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旨,符合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医生和患者的一次理念上的改变[3,4]。中医“治未病”思想,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指导实际临床工作,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病率、多诱因、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积极创新与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是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值得深入探讨。
1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的结合
现代健康管理提倡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组合去认识健康,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同时进行,以开放、联系、动态的新思维看待复杂生命。而中医传承千年,立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将自然、人体和疾病三者有机的综合评估、辨证论治,尤其强调“治未病”的预防观,这正是现代健康管理所提倡的。“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最高要求,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病者„„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指出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更是将“治未病”作为中医师的最高标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中医的整个诊疗过程,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未病先防:这一阶段强调在强健自身的基础上,积极规避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即合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魄,适时调理精神情志,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是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2)既病防变: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都有其顺逆传变的规律,这一阶段需在正确诊治疾病的基础上,以内外表里、五行制化、六经传变等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并及时阻断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即肝(木)脾(土)相乘、相侮的传变关系,提出肝脏之疾患,可传于脾胃的预防理念。(3)瘥后防复:中医认为疾病虽除,但正气已伤和(或)余邪未尽,此时尤重调护人体正气,预防疾病复发。如《伤寒论•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法》记载:“大病差后,劳复者”,提示病后人体气血亏虚,应避免劳作,防止复发。“四级预防”观点作为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指导原则,即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康复治疗、病源预防,以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为桥梁,通过健康信息采集、个体化管理方案、健康评估、健康检测、健康干预等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5]。毫无疑问,健康管理的中心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是中医“治未病”在现代医学的具体体现与实施。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将二者优势结合,将包含有中医特色的健康信息,如中医四诊、体质评估、精神情志,与运气学相关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等参数与现代医学的健康评估有机结合,发挥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等核心理论,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支持下,将数据采集与分析、个体化健康管理计划制定、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估等信息进行跟踪与反馈,实现闭环式管理,实现长期、循环的动态监测,使健康管理工作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优化,增强管理疾病的针对性,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及疾病的复发,加速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2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2.1未病先防,构建健康档案,人群分级管理
近海生态健康评价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例如:海洋灾害、过度捕捞、海洋资源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滨海城市人口剧增等)的影响,使得近海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需求难以保障,近海本身的循环与自净也得不到保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栖息地变更,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赤潮,海岸、堤坝的侵蚀、倒塌等[1-4]危害,从而引发了全球范围近海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服务功能的减弱。有关近海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受到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海洋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虽河流、湖泊等淡水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研究已开展的较多,相关的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5-7],但关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尚无比较完善且成熟的理论体系出现,尤其是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尺度方面。目前为数不多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区或区域[8-14]这一单一空间尺度上,时间尺度的选取由于资料收集、监测条件等限制也较为单一,但就近海评估本身而言,一个完整的近海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应覆盖多个时空尺度,而且影响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胁迫因子、决策者的总体目标、管理方式等都与时空尺度有关,对近海的评价、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都是在不同尺度集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首先要明确的核心问题就是尺度问题[15]。但在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还未见相关时空尺度的研究报导,故本文在借鉴河流[16]、湿地[17]等时空尺度分级的基础上,界定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时空研究尺度,以期为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空间尺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等级系统理论在生态学的多个领域广为应用,为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解释尺度效应及发展新途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基础[17]。根据等级系统理论,并在借鉴河流、湿地等空间尺度分级的基础上,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微观尺度(点位、断面)、中观尺度(分区、区域)、宏观尺度(全近海海域、全球)3个等级。 1.1微观尺度:点位、断面 点位、断面具有功能统一的特点以及均质的特征,代表着近海生态系统的微生境,能较细致、具体的表征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便于进行不同点位、断面间的对比分析。由于点位、断面的空间尺度较小,以点位、断面为单元收集数据,可为近海管理提供更详实的资料,是诊断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同时也为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深入研究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提供基本保障。目前水质理化参数、生物指标以及沉积物环境指标等评价指标是这类尺度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关注的焦点。人类对水质污染的研究始于对水质理化参数的监测和评估,也是长期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传统手段之一,水体中营养盐和污染物质的含量、pH值、水温、透明度、SS等参数均可被用来表征某一点位、断面的水质污染状况。而生物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诸如近海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等多途径、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也可用于研究生物体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探究近海退化的原因,现已逐渐成为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海獭[18]、海牛[19]、海豚[20]、海鸟[21]、海龟[22]等常用来作为评价近海健康的警示物种。另外,在近海健康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丰富度、优势度、生物量等指标也经常用来反映目标海域的健康状况。由于近海水质长期受到污染,使得沉积物中蓄积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同时底泥的受污染程度也是影响底栖生物的重要因子。在水域环境中探讨的沉积物指标主要包括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含量以及底泥污染指数等。因此,以点或断面等微观尺度评价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具有较好的对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近海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措施的具体实施。 1.2中观尺度:分区、区域 在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时,往往可把一个区域海域分成几个区进行研究,每个分区中又可包含数个点位或断面。区域是某个地区或特定地域的一种泛称,面积可大可小。在评估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时,可选自然地理单位或社会政治经济单元(即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作为区域中观尺度。在分区、区域尺度上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有效监测和评估大面积海域所处的健康状况,识别分区、区域尺度上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约束因素。与微观尺度上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估不同,中观尺度评价不仅要考虑单个点位或断面上的评估指标,还需关注人类活动对大面积海域的胁迫(如分区、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规模和人口分布状态等),并结合水文和水质等资料判别近海的生态特征,从更大尺度上识别自然和人类活动对近海及其周边环境和其余邻近生态系统的影响。分区、区域中尺度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点位或断面的详细数据为基础,再结合近海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因子具体的表征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并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1.3宏观尺度:全近海海域、全球 全近海海域是以水为媒介融合起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体。全近海海域面积上的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态直接决定着近海结构和各项功能的健康。海洋是全球水循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干扰能力也越来越大,温室效应、酸雨等全球范围的影响作用都会影响到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随着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监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成熟,开展大尺度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分析全近海甚至全球海域健康质量的变化趋势,并为从源头上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是该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全近海海域、全球尺度上近海健康研究能从宏观尺度上把握近海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大尺度的海域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但其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也将更为多样和复杂,且资料的收集也需借助3S等技术以及跨区域、多国家、多学科的协同与合作。总之,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对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所选取的评估因子也会有所区别(表1),具体针对实际的研究问题可选用一种或多种尺度。#p#分页标题#e# 2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时间尺度 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时间尺度,随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也将不同。短时间的干扰主要体现在对点位、断面等小尺度微生境单元的影响,而区域、全近海海域等大尺度空间仅对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扰产生响应。因此,近海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对象的空间尺度越大,相应的开展评估活动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与河流、湖泊相比,近海生态系统范围更广,组成部分也更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活动干扰响应也更具稳定性,故在结合近海生态系统本身特性的基础上,对应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空间尺度,将时间尺度分为短(小时、天、季节)、中(一年或几年)、长(十年到百年)、极长(数百年及以上)4个尺度。 2.1短时间尺度:小时、天、季节 短时间尺度是指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在这一较短的时间段内,近海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外部环境作用相对保持稳定,如“一年中的某一季”、“一季中的某几天”、“一天中的某几时”等。在短时间尺度上研究近海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可以反映近海在某个时刻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要求所选择的指标易于量测,具有敏感性、诊断性和针对性。其优点就在于它能快速评价近海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特征,及时提供必需的管理信息,但缺陷是忽略了需要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研究的近海的自然变量及动力学过程,难以反映近海生态系统健康长期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其修复效果也大为局限。此外,短时间尺度特征下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也较为困难,常常需要借助国家标准,特别是水质标准和相近区域同类型受人为影响较小或无人为干扰状态下的近海中相应指标值作为参照状态等。Hua等[23]选取春、夏、秋、冬四季作为时间段,评价了江苏省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就是对开展短时间尺度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有益探索。 2.2中时间尺度:一年或几年 中时间尺度主要是指一年或几年的时间段,其结果可用于评价人类对近海开发的规划、实施以及后评估过程中近海生态系统状况的变化,比较管理行为实施前后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分析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长期发展趋势,更易于近海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尺度上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有助于更好的提出近海生态系统管理和修复措施或识别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干扰影响因子,其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2.3长时间尺度:十年到百年 长时间尺度主要是指十多年、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往往更关注的是宏观层面上的近海土地利用、景观过程与格局、水文周期、完整的水生食物链等因子,只有对其进行系统持续的监测与评估才能辨明作用于近海生态系统的长期人为或自然的干扰。这一时间段特征下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指标选取的标准常以历史时期的数值为参照,同时考虑理想水平下要素的取值范围,通常以要素的变化率或各种指数来表示。长时间尺度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不仅可在掌握历史时期大量数据及其相关演变趋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近海系统特性及其生态变化规律和其内在变化机制,也可识别不同干扰程度下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关键影响因子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修复对策。Xu等[8]选取10年为一时间段,比较了20世纪70-90年代的香港吐露港附近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就是对开展长时间尺度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有益尝试。 2.4极长时间尺度:数百年及以上 极长时间尺度是指数百年、上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段。地质地貌、土壤、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因素是这一尺度的近海健康评估考虑的重点,而这些因子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演进过程。此外,极长时间尺度本身也意味着该研究领域内的那些概念或因子通常不一定以现有的观测和实验为基础,而更倾向于通过对久远事件的解释来研究,如地学专家会关注几万年前发生的地壳运动、全球性气候变化等所引起的海洋演变。大时间尺度的缺点或不足在于许多要素的历史资料没有记载或不完全,收集或模拟也相当困难,会给评价结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在综合考虑近海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空间尺度的大小、修复效果的有效性等基础上,有时需要将不同的时间尺度结合起来评估近海生态系统健康。不同时间尺度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关注内容见表2. 3结语 尺度是景观生态学或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6]。同样,根据所研究的对象、目的与内容,明确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时空尺度也极为关键。在借鉴河流、湿地等时空尺度分级的基础上,可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尺度概括为微观尺度(点位、断面)、中观尺度(分区、区域)和宏观尺度(全近海海域、全球)3个等级;结合近海系统的本身特性,对应近海健康评价的空间尺度,可将时间尺度划分为短(小时、天、季节)、中(一年或几年)、长(十年到百年)和极长(数百年及以上)4个尺度。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思考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关系到民族大业的未来,大学生健康管理也成为倍受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索一套提升大学生健康质量的服务体系,构建出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大学生健康状态信息,建立与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特点相适应的“教育-干预-预防”大学生在线健康管理“云”模式,运用健康管理的原理和技术,设计构建增强大学生自主进行健康管理为主的意识的“云”健康档案,以及帮助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的云端健康评估和干预模块,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健康;管理;高校;大学生;“云”
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健康问题引发的负面性事件在大学生中层出不穷,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健康的需求,大学生健康管理在提升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状况和参与积极性的研究与应用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大学生健康管理知识普及状况的调查以及历年来大学生体质数据分析,应在体现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合理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同时,通过预防、监测、干预等手段起到预防疾病、控制危险因素的目的,减轻了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的医疗卫生负担,为培养健康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研究背景
1.1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的特点
依靠这一措施,充分收集大学生的全面有效健康信息,并及时对大学生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更新,实时分析与评估后,充分发挥利用高校医疗保健资源,对健康危险因素及时实施干预并提供健康咨询、指导服务,尽量将大学生健康消费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达到提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目的。“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服务模式还没真正建立起来。各高校在健康管理的学科建设当中,除了要注重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之外,也应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健康管理人才成长,推动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1-2]。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因其较高的文化基础,普遍具有较强的知识接收和更新能力,有利于健康教育知识更加快捷有效的交互传播;又因高校集体学习、集体生活为主的特点,便于对学生健康状态全面检测数据的收集和更新,及时有效的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和降低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的健康隐患和风险。“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大学终身受益”,这是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出发,积极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健康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要求[3]。
1.2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普遍健康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