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建环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环境认证专业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荆国林 王鉴 崔宝臣 苑丹丹 江泓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关键。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系统工程,但在系统工程中环境工程作为污染物排放削减直接相关的专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环境工程专业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卫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大。
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
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3]。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工程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如何应用;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没能走进“象牙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完备的国家几乎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挂钩。目前,笔者对黑龙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所设置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学校虽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和名称上略有区别,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这一模式,并且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无明显的差异。鉴于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上,可以尝试针对某一执业资格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组织课程,即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二年级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在模块课程设置中引入职业资格培训,一方面为将来的专业认证与职业认证挂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保证知识以结构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领域课程,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建环专业毕业实习环节改革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必须不断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深化建环专业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改革,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当务之急,又是提高学科发展水平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应用型;建环专业;毕业实习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进行深度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后文简称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高等教育学科特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安装施工、运行管理工作的需求的人才势在必行。
1毕业实习现状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建环专业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生产实习、运行管理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七学期学生参加实习,学生无法参加学校举办的秋季招聘会,错过很多就业的机会,影响就业率;由第7学期学生找到工作工作的学生应单位要求想去签约单位实习,但是由于第8八学期有毕业设计,也无法前往工作岗位影响学生的正常实习;第七学期学生在外实习,第八学期回来毕业设计的时候很多理论知识不扎实,毕业设计困难重重。第七学期所有实习单位都是教研室老师安排的,但是由于位置、性质等区别,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抱着抵抗心理去实习,在实习岗位上不积极、不主动,导致实习单位以后不愿意接收我校实习生。有一些即使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不布置实际内容,主要以参观等简单的形式敷衍实习,导致学生根本学不到东西,更谈不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毕业实习改革方案
应用型民办高校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完善能力,掌握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创新品格和敬业精神,适应行业领域一线需求的基础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应该注重学生毕业实习这个环节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环节教学改革主要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学期进行调整,将毕业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让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之后马上进入到毕业设计中,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将毕业设计分为联合毕业设计与普通毕业设计,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参与设计,真正接触到工程实际,真正做到联合、做到融合、做到配合,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建筑行业其他专业进行结合,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设计期间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在巩固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的理解与掌握。将毕业实习调整到第8学期,有助于学生参与春季、秋季招聘的同时多形式的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敦促已经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发动教研室教师力量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信息,也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喜好去寻找合适的实习岗位。采用6种不同的实习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实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其选择最优的实习方案。组建好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和思政导师教师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指导的力量,并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监控工作,各司其职,确保实习顺利完成。教研室老师负责毕业实习岗位质量审核,确保企业能提供与建环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不得无故离开实习企业或岗位,不得自行变更实习场所。的确需变更实习企业或岗位的,须教研室提出变更申请,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并做出新的安排后报学院,否则实习成绩不予记载。专业导师按照要求每天通过校友邦查看学生的定位出勤,并认真记录定位和打卡情况,定期查看学生实习动态,每周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答疑、讨论等1-2次。教研室要加强对学生实习成果撰写和实习过程中的管理,要求至少每周1篇实习周志和实习结束后的1篇实习报告,其他实习成果不做统一要求,专业负责人根据任务和质量标准的不同自行确定,并明确给出具体内容。毕业实习工作执行组要不定期对学生实习企业进行走访,要求在毕业实习开始前1周按照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市内、省内、省外),合理规划走访路线,毕业实习工作组按各专业上报走访路线进行综合规划后上报,经审核通过后按规划执行。在学生返校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由4部分构成:出勤成绩(15%):由专业导师按照校友邦定位打卡的位置和次数给出。实习成果成绩(25%):专业导师根据实习周志、实习报告及其他成果的完成情况客观给出。企业实习成绩(30%):由企业导师通过填写实习鉴定客观给出。实习答辩成绩(30%):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根据答辩情况客观给出。从实习形式到过程管理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都是详尽细致,真正做到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全程全范围管理。
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思考
摘要:基于“双万计划”背景及“新工科”的视角,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出发,梳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等一体化发展新的发展思路。在立德树人纲领指导下,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要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之下,围绕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才能建设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对接区域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一流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跨界融合“艺术+工程”
引言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新工科”及“双万计划”的提出及实施,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双万计划”背景及“新工科”的视角,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出发,厘清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等一体化发展新的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设计专业正处于黄金时代。在新经济形势下,结合新工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如何定位,学生如何学,老师怎么教,专业自身如何发展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必须重新思考和谋划。
(一)依托工科优势创建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目标: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宜把握其个性化及多元化特征,特别是根据地域特色,如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学校学科优势以及自身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形成自身强项,树立特色品牌形象。由于学科背景、所处区域等原因,地方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要求等与专业美术(艺术)院校、综合型大学及文科类院校均有所区别。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可结合学科具体特质和工科院校工程技术教育优势,加强学科跨界融合,构建基于工科背景下的设计类专业教育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工科优势,地方高等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实行“艺术与工程”跨界融合的办学方式。“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一般的工科院校都开设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纺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工业设计专业可以与机械工程跨界融合,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与纺织工程专业跨界融合,视觉传达专业可以与信息工程专业跨界融合,而环境设计专业可以与建筑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跨界融合。地方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要研究“艺术+工程”跨界融合的对策,研究跨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解决问题路径,创建科学完善的“艺术+工程”跨界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拓宽地方高校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空间。
建环专业课程设计效果分析
摘要:
本科生课程设计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开设9学分的课程设计。通过对2010级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介绍以及效果分析,体现该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方案确定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建环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专业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之后专业英语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文能力,充分满足专业发展对人才的英文技能所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改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为了培养建筑能源领域的全能型人才,教育部于2012年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传统的建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随着与国际的不断接轨,建环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是需要不断拓展与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专业人士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提升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关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1-4]。而在新的专业背景下,如何建立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全方位的专业英语知识体系,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就成为了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会考虑专业的发展和转变,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过程改善和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环专业英语课程概况
1.课程内容分布和特点。专业英语涉及特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专业英语的学习需要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内容涉及专业所学的各个领域。传统建环专业英语涉及到了如图1所示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基础知识包括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通风、空气调节、制冷、供热以及热源等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讲解。
建筑设计课程对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摘要:从设计方案停留于外观效果,学生的功能分区能力、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薄弱,建筑结构知识、设计规范知识欠缺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筑设计课程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用,并对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主要研究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内容,是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衍生的多领域的艺术设计,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围绕着建筑进行,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学背景,同时又不能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1设计停留于外观效果
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大多是艺术生,受艺术熏陶较多,思维方式上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达,加之对艺术效果的表达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做方案时,往往只注重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图面效果好不好看,艺不艺术,潜意识里把它当作了墙上的美术作品,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是否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对于环境设计方案最终是要投入施工,变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意识薄弱。
1.2功能分区意识及能力较弱
环境工程专业产业学院建设探思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以“瀚蓝环境学院”为例,使用了多方查阅文献的方式,阐述了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和联合培养过程出现的建设情况,并给出了对策。借此希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产业学院教学模式能在人才选拔、文化有机融合以及职工深造方面进行改进,做到在实践中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科创水平。
关键词:环境工程;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在实践中培育高科技人才,也为了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促进学校,企业和行业的共同进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了瀚蓝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产业学院两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学院”,并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果。
1环境工程专业产业学院建设情况
1.1运营体制体系优秀
除了传统的实践基地或大学研究基地以外,工业学院是一个工程教育社区和一个新的工业教育整合组织,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人员培训,研究,成就转换,社会服务等。与传统学术性学院相比,产业学院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将产业思维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通过政府搭台,构建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合作共赢。依托产业建立的产业学院就像一座天桥,连通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一线需求[1]。“瀚蓝环境学院”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瀚蓝环境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家精神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形式创建的具有工业和教育职能的现代化校企联办产业学院,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大学和企业,教育工作者和工程师共同努力,实施人才技能和质量培训。培养过程中,采用以对接企业为主导,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废水、废气、固废处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按照企业营运模式通过实地观察、实地操作等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产业学院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细则和工作促进计划。管理委员会有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同派员组成。在满足岗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共同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1.2共助学生就业
新工科下建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建环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本文从建环专业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开展了毕业设计题目设置、选题、指导评价等实践改革研究。首先,课题组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调查研究,关注本专业发展前沿及工程领域中的新技术;其次,调查统计毕业生的发展方向,据此设定相应的选题方向;再次,师生互选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细化毕业设计选题。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准确把控课题目标,并根据各设计阶段的不同难易程度及学生的不同能力把控时间节点的分配。由此,形成了一套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践表明,此种毕业设计模式,符合“新工科”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的要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建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专业发展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高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部提出加快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新工科”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1]。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只把它当成毕业之前的最后一道手续。造成本科学生理论能力上不及硕士生,应用能力下不及高职生,从而就业竞争力差,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同时市场缺乏大量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企业在招收本科毕业生后还要自行培养、训练,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并影响运行效率。于是,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对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已经成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时代需求。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待毕业设计兴趣不高[3]。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学校开展了不同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建环专业采用加强过程管理,来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动作进行毕业设计;东北石油大学建环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本文认为,学生对待毕业设计兴趣不高的根源是:目前的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多是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拟定,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学生选择的题目与其日后的工作或深造关联不大;因此,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其后续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仅仅是为完成本科学业而必须履行的一道手续,自然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兴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拟定毕业设计选题范畴,提供出包含工程领域应用新技术或科学研究前沿的设计题目,以满足学生后续的工作或深造需求。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本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环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毕业设计题目设置、选题及指导等工作,探讨此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包含如下改革环节:
(一)收集毕业设计相关资料,全方位、多途径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及工程领域应用的新技术,并注重“互联网+”平台下建筑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查阅了大量专业文献,并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专业研讨会,接触、学习并吸收专业前沿知识;同时,项目组成员各尽其能,与大型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研究院及施工单位的专业人员联系,向他们学习专业新技术的应用,尤其学习到,建筑信息技术BIM已经在各专业的设计环节、项目施工及管理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收集到了不同应用功能的建筑底图,获得了新技术,如热泵技术、BIM技术的学习资料,为毕业设计新型题目的开出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详细调查、统计毕业生发展方向,根据学生需求,精心设计选题方向。对建环专业大四学生毕业去向进行调研,主要分为两大类:考研与就业。其中,就业方向从技术内容角度细化为供热、空调、制冷、热泵等分支,从工作性质角度细化为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支持等;考研方向有太阳能热利用、热泵技术、储能技术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专长,精心设计选题方向。最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突出节能、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与社会及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增加一定的创新性要求。方案设计在追求新颖、功能完备齐全的同时,要求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及实施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