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体制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监管体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监管体制论文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问题

随着技术创新与媒体生态变化,三年来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前行至深水区。学术期刊为了破解传统传播渠道的“中断”或“失灵”问题,几乎全部把数字传播的权利转授给了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期刊数据库,并尝试运作“两微一端”,希望由此搭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列车,实现华丽转身。然而事与愿违,聚合型的数据库由最初的合作伙伴,摇身一变成了竞争对手,导致孤立的纸本期刊学术传播中心的地位日趋旁落。大型期刊数据库不仅垄断了学术期刊的在线传输渠道,更为致命的是引领读者“去纸质化”的阅读方式和数据库下载论文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说,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旧的瓶颈尚未突破,新的问题又开始缠绕,距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

媒体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拼接,而是技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内容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等全方位的调整,新技术的采用、传播渠道的改进、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传媒组织形态的升级、传媒产业链条的重构、管理体制与政策的改革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技术融合是整个媒体融合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它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传统学术期刊的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持无法满足媒体融合建设的需求。我国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学会为主,由“体制内”任命的部分期刊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很好的学术理念,却缺乏驾驭新媒体业务的技术素养,没有树立拓展新媒体业务的基本目标,更没有规划新媒体业务的长远战略。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通过集成的采编系统实现了审稿、编稿、发稿过程数字化,以及这一流程与PC端和互联网的融合,但这一流程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却进展迟缓。其关键在于,缺乏新型的复合型编辑人才。老编辑对新融合、专业技能(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多媒介转换能力等)的缺乏了解和掌握影响了他们对学术新媒体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影响了互联网思维在学术期刊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更制约了行业借助融合业务技能实现对多种媒体的资源整合。

2.媒体融合主导权缺位

我国现有传统媒体管理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以审批制度、主管主办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属地管理制度为核心的规制政策。在这种体制下,传统学术期刊一直保持主流学术传媒地位,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其一,拥有公开出版的刊号,具有体制授予的合法身份,不存在‘无米之炊’的生存威胁;其二,牢牢把控着学术信息源(专业边界)和作者资源(学术水准),目前还没有任何学术新媒体能够与其分庭抗礼,对其构成挑战;其三,在现行的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机制之下,只有具有正式刊号的期刊才能得到行政权力部门与专业评价机构的承认,尽管纸本期刊的传播功能早已名存实亡,但其‘记录功能’仍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5]然而,恰恰是这类媒体,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深陷“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困惑之中,无法承担起媒体融合的主动权。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服务数字出版平台,表现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术期刊没有公共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盲目“嫁接”或重复探索;二是学术期刊的市场主体地位模糊,身份尚为事业单位或改制后只是换块牌子的“翻盘企业”、改制后依然没有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必然遭遇体制障碍与规制约束;三是学术期刊分散弱小、技术落后、经济实力不强,作为媒体融合中的被动者,它们根本没有实力与能力去主导媒体融合。互联网企业与新媒体公司是否具有媒体融合的主导权?答案也是否定的。从技术、平台与资本实力来看,它们有舍我其谁的优势。然而,在深入思考探究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时,我们会察觉到一些悖论的存在。首先,民营力量主导媒体融合,势必与党和政府强调的媒体的政治属性、舆论导向冲突,很难满足“可控可管”的传播要求;其次,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期刊数据库虽然在数字传播方面几乎取代了纸本传播,但其在学术信息源、专业编辑权威性、学术共同体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因而无法替代学术期刊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再次,互联网企业与新媒体公司并没有获得体制授予的合法身份,还不具备与学术期刊刊号相当的学术传媒地位。目前流行的微信公众号与论文在线网站,不过是学术期刊的附庸或补充,暂时不足以动摇学术期刊的主流地位。

3.政策与规制缺陷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给政府的媒体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是多头管理、权责不一。在互联网的监管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是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负责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文化部门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全国网络出版服务的审批和监督。这种管理体制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致使在监管的具体过程中,形成政府管理越位或政府管理缺位两种现象。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是把互联网和手机作为信息产业来定位的。但互联网和手机既有产业属性,又有媒体属性。单纯由产业部门管理,很容易造成行业管理和舆论监管的脱节。特别是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实行严格的内容监管,而电信部门只管传输不管内容,结果因传输平台的不同,就会产生天壤之别的规制差异。二是法律“跟不上、管不住”。近些年,虽然我国在新媒体管理方面已出台数部法律法规,但总体上立法层级不高、法律效力较低,“一方面,行政机关对现行行政法律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造成法律制度不该有的缺位;另一方面,各行政机关进行听政活动所参照的法律文件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效力较低,仅限于本部门范围,造成有法可不依的尴尬;且各行政机关在制订、执行部门规章和行政规定时往往各行其是,又造成了行政法律制度执行的冲突”[16]。在学术传播领域,“双重管理体制”使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兴媒体业务时,远不如商业新兴媒体那样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经常是稍有创新、稍越雷池,就可能被“约谈”、批评。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之下,尽管互联网与新媒体具有快捷、方便、及时、聚合等优势,但所在企业仍然拿不到体制所承认的正式刊号,那些仅在网络平台或新媒体上发表的论文统统被排除在体制认可的评价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体制壁垒与规制政策滞后性的体现。

阅读全文

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趋势依然迅猛,为满足教学评估等办学指标需求,此类高校不得不大量引进刚毕业青年教师来解决燃眉之急,导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因此,提高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滁州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例,详细阐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刻探究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力求切实把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在于为地方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此类院校由于起步晚,导致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并且教师队伍中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既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大都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任责无旁贷。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言谈举止相似,形象特征相仿,思维形式相近,甚至年龄一致,无形中能够影响着大学生言行。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路径,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其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传道授业的灵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状况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显现出以下几方面滑坡倾向。1.理想信念不坚,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理想信念不强、思政觉悟不高等现象,对师德修养意义认识不足,忽视理论学习,这样无形中淡化了师德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等活动,甚至有时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非主流思想,发表消极负面言论,错误评论不良社会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觉得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2.育人理念不强,唯科研意识需要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转型发展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大学全员育人理念方面相应的体制建设仍不健全,存在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象。学校为了发展,会出台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比如对于获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发表国内外高级别论文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措施或者物质奖励等,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下,让青年教师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滋生青年教师全员育人理念淡薄、片面追求科研业绩等不良现象。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财力较少,有限的资源用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课时津贴投入不足、教学考核评价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投入备课的精力少、课堂育人随意,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不能“授人以渔”,与育人宗旨存在差距。3.奉献精神不高,集体观念亟需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教师奉献精神较弱,平时容易急功近利,较为看重物质利益。一些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授课不认真,较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另外,还有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护学生,觉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自己毫不相干。现在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工作中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不愿意多付出,更不愿意融入团体,存在着追名逐利,唯利益至上、奉献意识不高、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美誉。

阅读全文

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人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了角色管理信息化、流程管理信息化、资料管理信息化和数据挖掘和反馈分析模式。为开展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工作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管理信息化;地方应用型本科

0引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提供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1],然而要想培养能担负起为服务地方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培养的诸多方面必须进行深入变革和创新。每一个学科的每一个专业在开始招生之前,首先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开展教学工作,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结点[2],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成果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3],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撰写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学术论文或设计并实现一定功能的系统,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对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全面检验[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各高校已经形成了统一共识,但是毕业设计涉及的环节多、周期长,管理难度大,因此需加强现代化的管理[5]。作为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管理者、指导教师、毕业生之间的实际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毕业设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8]。因此探讨和研究适合升级本科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化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传统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学校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却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另一部分高校依然沿用早期的模式,对面临的新问题缺乏研究和探索,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作用大为降低。

1.1职责管理不到位

阅读全文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措施

摘要: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人才,是我国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力力量,以繁荣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为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论述了硕士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学术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以求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措施;学术制度

我国硕士研究生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它以培养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创造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任务。高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学校立足之本的学术文化,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术文化,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品格状况以及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创新人才,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阅读全文

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质量问题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

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

(二)词类误用

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

(三)语法表达不规范

阅读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综述

[摘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农村以及农业“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为农村培养合格的人才,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的进步、和谐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养成。近年来,国家逐步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文本。通过对目前有关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梳理,有助于深刻了解目前学术界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是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最密切相关的教育因子。政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明灯,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大方向,确立发展的路径。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指导,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颁布,对于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指导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教师的选拔等。可见,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正确性和恰当性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既然政策的颁布如此重要,那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有关研究也刻不容缓。只有深刻了解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现状,才能够从中借鉴成熟的研究经验,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未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指明新的方向。因此,本文重点对近年来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进行整体梳理。

二、研究设计

阅读全文

民间金融发展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金融制度,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本文就风险浅析几点有效措施,以此来完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以期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民间金融;风险体系

引言

民间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民间金融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之中。因此,改革民间金融法制,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法制空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阅读全文

新乡村银行发展论文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