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体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监管体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监管体制

中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比较

摘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挂牌成立以及《食品安全法》的修正,体现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与时俱进。但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在监管机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本文主要比较了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在监管体制上的不同,发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差距,为今后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监管体制

2018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市场监管局)正式挂牌成立。组建后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等工作。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欧盟、美国和日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1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比较

1.1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欧盟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采取欧盟与成员国两级监管的体制。欧盟级别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有3个:①欧盟理事会,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政策。②欧盟委员会及其相应的常委会,负责提供食品安全建议和议案,其下属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署的食品和兽类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③欧盟食品安全局,负责监管整个食物链以及风险评估和交流工作。

1.2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审计监管体制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其发展本身就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不同国家对其理解的角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对这一行业本质的把握。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产业做出以下定义:按照工作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为文化产业。

关键词:创新视域;文化产业;审计

1引言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化产业即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领域更为宽泛,不断增加新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精神产品的需求和消费。2003年,文化产业初次出现在政府文件当中,文化部出台相关规范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将“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统一定位为文化产业。之后,又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特别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将文化自信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势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文化产业因其独特的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和重视,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均占很大比重,可以说这种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但这种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要问题,加上文化企业在特别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发展道路与市场经济下的体制机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突,导致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上遭遇若干瓶颈,在政策、法律、市场等方面的监管也出现若干问题,急待解决。本文现就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如何构建审计监管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单位均为事业部门,实行事业管理,运行经费由财政划拨,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体制不断转换调整,文化单位逐渐摆脱政府管理缓慢走向市场。电影公司、书刊发行这类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率先实行机构改革,跃入市场经济的大海。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文化单位也被捡到改制的前沿。但是由于文化产品本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属性导致其无法同其他产业一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改制,政府仍旧占据重大的投资地位,管办不清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其呈现出以下特征。

2.1政府部门的投资管理与文化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存在较大矛盾

阅读全文

农村金融风险监管体制探讨

作者:邱玉兴 张莉 黄可权 单位: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市中心支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金融合作社主体,是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推进金融合作社改革既是当前银行业改革的需要,也是金融合作社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正经历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历史阶段,把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打造成“生力军”,更好地服务于龙江“三农”,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得以实现,是金融合作社改革发展监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目前,黑龙江省金融业有81家县级法人(含农商行)所辖1864家机构,除少部分在省会及中心城市外,90%以上的机构分布在县域,而这些机构的90%以上贷款均为涉农贷款。这两个90%决定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必须要与高度分散的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相适应,从而真正达到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目的。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在深化金融合作社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由于受到所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缺乏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缓慢等因素影响,加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面对同业竞争、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市场金融需求、落实好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本文拟从分析农村金融合作社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人手,揭示在现实农村金融生态条件下农村金融合作社粗在的风险表现,据此提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条件下健全农村金融合作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合作社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农信社联合社2005年8月2日成立以来,牢牢抓住改革机遇,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决策、激励约束和内控机制,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主要标志是:组建了1家合作银行,完成了81家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实行了“票决制”的民主决策方式,“双考”和“四公”的科学用人机制;制定了信贷、财务、资金组织、会计结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100多项,全面规范了50多个操作流程。应该说,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并逐步由“粗放、随意型”向“集约、民主型”转变,进入了自身良性循环状态,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和与其他系统有机协调发展的金融生态链,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也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尽管改革给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合作社带来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较慢,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了其金融生态运行的质量。虽然经过2010年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已组建农商行4家,但相对于全省80多家法人机构来讲,仅仅是开始起步。农村信用合作社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农民农业生产的收入仅能够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无剩余价值。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务工经商、带资投劳,造成了资金大量外流。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移,以及政策性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减弱,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形势,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失血”严重,促使农村信用合作社超负荷运行,严重影响了其健康运行的质量。几年来,金融合作社改制的力度虽较大,但是公司治理机制的转换进展还相对缓慢,旧观念、旧体制、粗放管理的痕迹仍然比较明显,比如:金融合作社员工素质整体较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尽管已初步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管理架构,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理事长“一长独大”,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缺失等。这些一直是困扰金融合作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农村社会征信体系很不完善,农村金融生态法律不健全。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社会征信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社会公众、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准确的评估。二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不守信。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及农村居民的低素质,加上对不讲信用者缺乏惩罚机制,共同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面临困境。三是农村金融生态法律不健全,表现在第一,立法方面,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缺乏有关金融生态环境运行方面的法律,特别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没有进一步明确,忽视了其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第二,在法的实施方面,行政导向比较严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见不鲜,也出现了司法执行难和执行周期长等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三,在守法方面,诚信意识的缺失直接制约着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一些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不履行还贷义务;同时企业也借改革行为的不规范,逃避金融债务;一些农村金融部门内部从业人员渎职、失职,甚至内外勾结作案,这些不守法的行为,严重阻碍了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

3.基层政府金融生态观念淡薄。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根本宗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由于地处偏僻的缘故,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政府尚未切实转变其服务的理念“,生态建设”意识淡薄,思想上过分重视上级政策倾斜而忽视金融生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实践中不能主导当地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更有甚者,基层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干预农村经济主体经营。

阅读全文

起重机械安全监管体制综述

作者:秦亚邦 单位: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起重机械频繁调动、分散使用,将会形成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力量薄弱、组织机构不健全等情况,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可能会出现真空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这就要求电建公司在项目部成立之后、起重机械进场前就要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任务是:定期开展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相关活动;贯彻有关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方面的文件、通知和起重作业安全管理的制度、要求;结合项目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条件和设备吊装特点要求,研究加强现场起重机械安全使用和起重作业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针对吊装方案开展危险点辨识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组织开展起重机械使用和起重作业的安全检查;提出修订、完善有关起重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建议,讨论重要及危险起重作业的安全措施,分析起重作业中发生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研究和制定预防起重机械事故的技术措施,确保项目部施工现场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

公司项目部起重机械具体的、日常的安全检查、安全管理、台账建立等工作应由公司机械管理部门委派在项目部施工现场的机管员负责组织和实施,公司要进一步明确项目部现场机管员的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投入到现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之中。要足额配备项目部机械安全管理员,形成责任到人、管理到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网络化组织体系,并扎实有效地开展施工现场起重机械及吊装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是促进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电建公司要建立起重机械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起重机械使用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这两种责任体系要分别落实到具体部门及具体个人,责任制内容要详细,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在公司建立起重机械安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公司项目部也要建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项目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就是要明确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电建公司在落实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制方面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认真履行保障部门与监督部门对起重机械实施安全管理的职能和职责,将工作目标和相关责任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逐步建立起抓安全与抓生产相协调、明责任与明权利相统一,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做到既明确了部门和岗位各自的安全责任,又能更好地体现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为落实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提供制度和空间的保证;二是必需落实和明确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以项目部经理为核心的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责任体系,让项目部经理切实履行起法定的安全责任,明责履职,到岗到位,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工作机制。

安全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考核体系是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电建公司应从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的实际出发,制定详细、可行的《起重机械安全使用与管理考核细则》,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对照考核。公司、项目部要注重对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目标的考核。考核要按照目标分解的人员和保证措施进行,目标分解要明确,防止考核的内容、人员出现混乱和现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制考核分不清;目标考核的方式也应和责任制考核类似,要分级考核,考核时间不宜过长,公司、项目部一般分别为每季度考核1次、每月考核1次。另外,公司、项目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目标考核、安全责任制考核要与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亮化考核相结合。还要注重对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各级、各部门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制考核要按起重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一是公司、项目部对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分级考核;二是公司、项目部考核的时间一般分别为每季度考核一次、每月考核一次。

阅读全文

完善行政监管体制遏制腐败

作者:钟丽娟 单位:牡丹江联合职工大学

政府行政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防止政府的非法行政和不良行政,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减少政府管理失误,遏制腐败,确保政府管理效能,就必须对政府实施有力监仔。行政监怪是实现政府有效的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使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的重要保证。特别是现代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复杂,管理范围越来越大.这就更需要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开展强有力的行政监督工作。行政监督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监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建国以来,由于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怪机关缺乏足够权力,监怪工作十分薄弱.导致我国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给我国行政管理带来了极大危害。特别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着走向现代化和政治改革的宏伟任务.加强行政监督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愈义。

一、我国行政监份机制的现状

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是适合我国国悄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有效的。但这一体制尚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基露出明显缺陷与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1、多元化的监怪力t缺乏有力度的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我国的行政监督是一个多元化的体制.行政监份主体不仅有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及社会舆论。监任主体多、机构多、方式和渠道多.这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不把这种监怪机构力t整合好,这种优越性也难以发挥出来。从实际情况着,各种监怪机构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理顺。虽然各类监督主体都有监任权,但各自如何分工不甚明确.不甚合理.各种监怪主体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监怪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这样.容易造成“润监”,而腐败分子逍遥法外.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实效性。

2、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较低,监督弹性较大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份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监怪立法.会造成监份机关无法可依,行政监怪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怪的盲目性和随惫性.甚至产生负向功能。现在我国在行政监督立法方面已迈出了较大步伐.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政策、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专门监督法规.立法的滞后给行政监怪带来了消极影响。如: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有的没有法律规定.有的规定不清,这在监份上易引起混乱。监督机构对腐败现象的监怪或惩处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手段,这大大影响监份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由于现行机制缺陷,政务公开的程度不够,权力的行使缺乏透明度.人民群众对行政活动、政策规范缺乏了解.监督的集道不甚通畅。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受到较大限制。

3、行政监怪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忽视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的过程性监督行政监怪活动是一项经常性、连续性的活动.凡是有行政管理活动.就应伴随着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根据监督主体对监份客体进行监督的不同发展阶段,行政监份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任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行政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做到三者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纠偏于既遂”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应该说,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监督,由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不完善,以致造成行政偏差出现过多.行政监督机构整天忙于应付“查错纠偏”,陷人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预防为主应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应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过程中的控制,建立起全方位的监控机制。

阅读全文

林业科学仪器设备监管体制探索

作者:王桂娟 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仪器设备是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验室中主要的技术装备,亦是实验室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科研单位,无论是设备的档次、设备的数量,还是管理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量非常先进而贵重的仪器设备正在进入实验室。例如,PCR与电泳类分子分析仪器、物质检测的高效气相与液相色谱仪器等。然而,从各个单位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应用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偏低,有些上百万元的设备买进之后,不能发挥作用,有的甚至闲置到不能使用为止。运用经济手段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管理工作急需研究的课题,亦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出好成果、多出成果的基础。

1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

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该遵循“效益优先,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配置原则,防止“盲目攀比,贪大求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对拟引进的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应在购置前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成本效益分析,可与申请科室签订《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应用合约书》,明确申请应用科室的义务和责任。仪器设备的配置,应以科研院所的年度发展计划和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积极支持、扶持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发展,以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群体,带动整体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专科专用、专管共用,切实杜绝配置过程中的游击观念、人情观念和重复引进行为,减少设备的闲置浪费,形成最优配置结构。

2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

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首先应该提倡为一种集体行为,由科研院所的学术委员会或设备管理委员会审定方案计划,应用科研人员提出具体要求,使用工程技术人员确定技术参数等客观数据,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性能价格考证直至最后签订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环环相应,节节相扣。应坚持“货比三家”的指导思想,比品牌、比价格、比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并应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法,努力提高设备购置过程中的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此,通过严密的操作程序适时引进性价比最为适宜的先进仪器设备,为科研设备的有效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仪器设备的采购,应制定事后责任追究制度,对购进的质次价高设备要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以法律、经济的威慑力杜绝采购过程中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的发生。

3科研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应用

阅读全文

森林防火监管体制创建设想

作者:屈燕 杨志凌 区智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在现有了望台基础上,综合运用“3S”(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和手段,建立以昆明市林业局为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中心、服务重点防治区的森林防火监控与决策指挥系统,实现重点防治区域的集声音、图像、报警、定位信息的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化的远程高清晰度实时监控森林火情,实现火灾的自动预警、火点快速定位、火情趋势推演、辅助决策及预案推演,并实现扑救设施与队伍的可视化调度、远程实景指挥和灾后损失评估等功能。

了望台建设

了望台是森林火灾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了望监测可与卫星监测、航空监测、红外监测、探头监测、地面监测共同组成森林防火立体监测网络[1]。就目前昆明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情、林情看,了望监测是行之有效的,是最适合昆明市的森林防火监测手段。将对昆明市及时、准确探测火情,及时实施报警以及组织森林火灾的扑救发挥重要的作用。

1了望台覆盖密度分析昆明市的了望台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到目前为止,通过不断维修、改建和新建,至2008年,昆明市共建有了望台57座。但由于昆明市林区地形复杂,每个了望台的平均观测半径约为6km,观测面积约为1.13万hm2,实际森林观测覆盖率约为61.7%,存在较大部分“盲区”,特别是在晋宁县、呈贡县、崇明县、石林县和东川区等县区,了望台密度较低,因而森林观测覆盖率亟待提高。

2了望台建设按照我国《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27-91)》2座了望台之间20~40km距离的要求,并使昆明市了望台林火观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划新增了望台28座。

3了望台选址在减少“盲区”的总体要求下,把最大限度发挥了望台的实际效能放在首位,设置在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区域的制高点上。不能因为怕遭人为破坏或不好管理而设在林场或村屯附近,从而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了望台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其次考虑相对比较方便的生活条件。

阅读全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和创新

摘要:多年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北镇市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革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新

北镇市耕地面积达141万亩,粮食作物面积97万亩,果蔬面积35万亩,形成了粮、果、菜、畜、休闲农业五大支柱产业,是个典型的农业市。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新设备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北镇市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从业者管理技术水平和生产理念的落后,也导致农药、兽药、违禁药物滥用,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环境污染等,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陡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使种植、养殖等行业健康发展,是北镇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1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1.1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部分农业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在生产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产量,不注重品质的要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超量或超范围使用激素类药物,致使土壤酸化、农残超标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部分生产者安全生产技能较低,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累积、残留,土壤与环境污染加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尚未形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