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监管体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管理论文:学院图书馆网络监管体系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郑玉凤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的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内课外学习资源,因此,图书的质量和数量同等重要,既不能为了增强图书规模而滥竽充数,也不能为了体现时代顺应发展而不顾对质量的要求。我们的图书馆书籍不仅要有针对课外的一般性书籍,还必须有对应较强学科性质的专业书籍。在选购书籍方面,这种书籍的搭配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选择对英语的辅导资料时,既要对专业英语资料进行合理的搭配选购,又要有针对普通学生的英语资料。尽量保证内容的全面,避免重复。还应该要注意考试资料的与时俱进,避免脱节。图书室作为高校文学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能够根据教学方向,学科性质来定位图书馆的书籍内容走向,力争从多角度出发,创建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系统,确保图书资料的安全性。而图书馆最大的、也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借还书的管理问题。
如果没有一套针对本校图书馆性质的借还书程序,同样也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比如,有的高校实行学生自主借还书体制,在图书馆的出口处设有书本条形码扫描仪,学生只要把图书的条形码置于光标下,计算机就能自动识别书本类别,同时记录书本名称。对于这样只靠学生自觉性的借还书系统来说,的确在传统的人工记录模式上实现了很大便捷性,但是也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着巨大考验。为了防止这种漏洞,可以在实施这种体制的初期,选择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等到学生习惯这种体制之后再实行无人化的借还书系统。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们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管理队伍结构复杂。很多的管理工作者都是从不同的渠道走入图书管理岗位的。因此,他们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多少不一,受管理教育的程度也有深有浅。这样的管理队伍一般都是没有经过特别管理培训的人员,对图书馆专业管理的知识也非常匮乏,更有些管理人员不把图书馆管理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思想素质怎么能对图书馆管理事业起到正面的作用呢!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很重要。比如,可以在每个月末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制度的考核,“如何才能为学生借还书提高便捷性”“如果学生借书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应该按怎么样的程序去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更加有效的服务读者。
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并且不断的去更新知识,只有这样的紧随时代的管理才不会被飞速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比如,计算机已经融入到当今的图书馆管理中,取代了手工管理,这就必须要求管理人员能对计算机有基本的了解并且会操作使用。图书馆管理人员是整座图书馆的“主人”,他们既是知识的倡导者,又是学习的实践者。只有他们能不断的更新知识理论,提升自身价值水平,才能更好的为图书馆管理的发展做贡献。其次,管理人员具有较强服务能力。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准确的判断读者的意图与需求。要给读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借阅环境。注意自身的文明礼仪及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使读者满意,同时展示自己丰富的内涵。第三,图书管理人员要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团结互助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养基本要求。也是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图书馆的工作是是各位管理人员共同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实现。
目前,运用计算机进行图书馆管理已经在各大高校得到的广泛的的普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依靠计算机网络系统以数字化的东西实现有条不紊的管理。它主要是利用数字为技术手段来处理和储存各种文字图形,是一种多媒体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它以信息资源的加工存储为基础,检索和传输为任务,实现数字化利用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为我们高校的图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性。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图书资源极其丰富,各种数字化图书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它还具备智能化的图书检索系统,不仅提高了管理的优化性,还缩短了读者找书的时间。动态结构的构建是高校图书馆能有效实现数字化模式管理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网络的覆盖作为整个动态设计的前提,它是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宽泛性,把读者、管理员与电子资源进行紧密贴合,同时实现其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运行是极其复杂的,必须通过详细的问题分析并及时做出解决途径,才能真正的实现动态结构管理建设。这种数字化模式主要是以电子身份号为进入口令,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关键字搜寻寻找到需要的相关内容,从而进行的一种知识的平台的检索。当前,各大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的建立以特定对象为目标的数据信息库,并从根源上紧抓数字化模式的特色,力争实现模式化管理的层层递进,完善数字模式化的管理进程,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有效性思考
摘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经济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化金融,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关键是具备有效性。通过梳理金融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明确金融市场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市场有效性,结合中国实际,建立现代化金融市场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要科学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全面提高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以及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金融;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发展
一、中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新时代需要新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建设与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属金融市场体系。在党的报告中不但对中国当前经济现状做了科学陈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对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深化投融资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重大部署。金融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力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不但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好的金融市场会助力一国经济实现良性增长,而坏的金融市场会使一国经济遭到致命打击。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要建设完备、健全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金融体系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分别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经过28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初见成效,证券市场在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促进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史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较美国晚将近60年,发展势头虽然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不充分、市场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充分的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中国发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至关重要。完备成熟的股票市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性是指市场信息是否部分反映、或是完全反映在交易价格之中。
二、金融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假说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绕不开的是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这一经典的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到大萧条之后的集中讨论并形成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再到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出现开启了金融领域理论发展的全新时代,有效市场假说正是在前期理论铺垫之下所诞生的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之一。1.早期金融市场理论———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性研究。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早在16世纪中期就已出现了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后于1609年成立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所的成立大大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关于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直到18世纪才出现,早期是数学家基于概率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波动。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了《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文中运用概率论的思想研究了风险定价及测度等问题。但是伯努利的研究并未涉及到金融领域,直到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通过分析股价波动来揭示金融市场波动的规律,他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本身可能会产生自我强化的力量,而这种波动的状态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无法预测。巴契里耶的研究为20世纪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大萧条后的金融市场理论———股价波动规律和资产定价模型。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之前的金融市场理论主要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后,即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基于“简单预期”的股价形成和波动理论,他强调股价决定及变化的心理作用,认为股价不是由其价值决定,而是由投资者的心理所决定的。凯恩斯的贡献在于开启了关于股价波动微观分析和非理性分析的研究。凡勃仑(T.Veblan)提出了一个假设命题———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崩溃中。凡勃仑的研究扩展至金融体系的宏观层面并揭示了金融周期的运动规律。查尔斯•亨利•道琼斯(CharlesHenryDow)提出了道式理论,将市场波动划分为暂时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首创了用道•琼斯价格指数来判断市场的波动趋势。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始于约翰•B•威廉姆斯(JohnBurrWilliams)于1938年发表的《投资价值理论》,该书阐明了债券定价模型和股票定价模型,依据现值理论,已知债券或股票的每期现金流和贴现率可推出债券或股票的价格。在威廉姆斯的理论基础上戈登(MallonGordon)和夏皮罗(CarlShapiro)于1956年提出固定增长模型(ConstantG-rowthModel),莫洛多夫斯基(NicholasMolodovsky)于同年提出三阶段增长模型(ThreeStageGrowthModel),威廉姆•赫尔利(WilliamHurley)和刘易斯•约翰逊(LewisJohnson)于1987年提出随机DDM模型。3.金融市场理论的新时代———资产均衡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现代资产定价模型之后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金融市场理论研究的全新时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由马科维茨(Markowitz)于1952年首创,在《资产组合选择》一文中马科维茨通过数量化分析确定了最佳资产组合模型,托宾(JamesTobin)于1958年提出了确定最优资产组合的方法,并提出了托宾分离定理。在马科维茨“均值—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夏普(Sharpe)、林特尔(Lintner)、莫森(Mossin)分别于1964年、1965年、1966年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CAPM是对资产组合理论的延伸,该模型给出了市场均衡状态时风险资产预期收益的预测方法。CAPM模型假设前提十分苛刻,后续研究通过放松某些假设对CAPM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布伦南(Brennan,1970)将税收引入模型,迈耶斯(Mayers,1972)将市场不完全引入模型,布莱克(1973)放松无风险利率假设,法玛(1970)和默顿(1973)提出跨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布里登(Breeden,1979)提出消费导向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更有甚者,斯蒂芬•A•罗斯(1976)提出了替代CAPM的资产均衡定价模型,即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APT与CAPM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依赖市场资产组合,而是一种基于多因素收益生成函数的一价定律。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诞生。有效市场假说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早由哈里•罗伯茨(HarryRoberts)于1967年提出,后于1970年由尤金•法玛(EugeneF.Fama)首次系统性阐述该假说。从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EMH早可追溯至基于概率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巴契里耶(LouisBachelier,1990),近可源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65)的《蕴含恰当期望的价格波动的证据》。根据法玛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证券市场。有效市场有三种形态:弱式有效市场(Weak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历史信息;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公开信息;强式有效市场(StronglyEfficientMarket),价格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包括内部未公开信息等。自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对于该假说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检验。弱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即通过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即通过基本面分析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只有通过内幕信息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检验半强式有效市场就是检验公开信息是否可以迅速反映在股价上。鲍尔(Ball)和布朗(Brown)于1968年的检测表明公开信息或被预测到或迅速体现在股价中,即公开信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信息,即使通过内部信息也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信息主要由共同基金掌握,检测强式有效市场可以通过检测共同基金的收益情况。弗兰德(Friend)、布朗、赫尔曼和威克斯(Vickers)于1962年的研究表明共同基金和市场平均收益差别不大。夏普(1966)、詹森(1968)、弗斯(Firth,1978)和弗兰德、布朗与克罗科特(Crokett,1970)的研究也都表明强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
三、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发展的思考
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质量问题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
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
(二)词类误用
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
(三)语法表达不规范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不合理活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此,论文针对甘肃省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与水土资源。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引言
我国的地理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加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导致我国成为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甘肃省境内,该问题表现得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因为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进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故此,应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护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2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基本情况
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流域总面积为4.13×104km2,年降水量平均为47~63mm,年平均蒸发量为2897~3042mm,年平均气温为6.9~8.8℃,是一种典型的内陆干旱性气候特征。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岗格尔肖合力岭冰川,经青海省天峻县、甘肃省肃北县等地区,自东向西流入罗布泊内,是甘肃省内主要的内陆河流。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水利工程建设,已初步形成以蓄、引、调、排为主的骨干工程体系。如今,在灌区内有昌马、双塔、赤金峡3座水库,总库容为4.722×108m3。有干渠17条445.86km,支干渠11条116.77km,支渠120条548.10km,斗渠619条1105km,农渠6247条2950km,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是甘肃省大型自流灌区之一。
3水土保持的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项目管理工作
【摘要】建筑行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建筑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阐述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分析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给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
建设质量和日常管理是指新项目建设组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计划、实施、监督、审查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在安装和现场施工现场验收的初期,负责指挥和控制项目建设工程协助组织的质量和统一协调活动时,项目建设应以产品会议中心的质量水平为基础,需要不断更新质量等级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新项目组织的日常管理职能,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可以实现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接下来,需要逐步建立以实现有效参与和组织的项目管理部门,将由项目建设的省级核心职能部门的领导负责[1]。
2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2.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基本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建设单位获得建设单位信任的重要手段。在软件系统开发质量和工作之后,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核心系统,保证软件的质量。另外,施工单位根据质量和保证建立3种模式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和指导手册,制定具体的质量和指导思想以及技术人员的主要目标,使其更具指导性和系统性,协调统一,各种可操作性,可检查性[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今我国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就需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保证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所需专业汇总的首位,占据总需求的10%以上。但是从近些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发展潜能、自我认知和用人单位标准(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最终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出现此类问题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直接关系,实践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计划轻落实,阶段性与全局性不明确
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当中都明确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却无法全面落实、实施。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经费保障,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实验室,导致计划难以落实到实处;其次,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愿意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指导学生实践的方面,从而减少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学校与用人单位没有深度合作,即使是校外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非本专业的实习工作,再加上高校经费相对短缺,使得试验基地建设水平较为落后,难以完全独立构建起专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通常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与见习、实验课教学、毕业论文等,其中,见习通常在二年级实施、实习与毕业论文在四年级实施,实验课跟着具体课程实施或独立展开,导致局部性、间隔性明显,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探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HACCP体系与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有关理论,从政府监管层面,探讨引进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建立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系统流程。分析质量管理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质量安全控制的优化策略,以此有利于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HACCP;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农产品是食品生产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品链源头的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目前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应当对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的安全食品。HACCP体系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质量和安全控制相集成,以减少安全隐患,预防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实现供应链质量和安全控制,以确保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HACCP理论与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一)HACCP理论的主要内容。HACCP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合理、科学、系统的危害评估、识别和控制方法,用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和预防。HACCP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可接受的水平,并预测和防止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并减少产品损坏,同时,可以将安全控制的重点从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变为加工过程和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HACCP控制体系原则的指导下,在设计过程包含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1]。
(二)HACCP驱动下的质量安全控制。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就是基于HACCP体系原理,生态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经营者,将其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贯穿于从原材料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契约利益联盟,对供应原材料与市场销售采取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减少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这就是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2]。从政府监管层面来说,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就是要将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储存过程、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加工(包括餐饮业供餐)过程、市场销售过程等政府监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按HACCP体系的7个工作原理,建立HACCP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实现减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人工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了角色管理信息化、流程管理信息化、资料管理信息化和数据挖掘和反馈分析模式。为开展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工作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管理信息化;地方应用型本科
0引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提供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1],然而要想培养能担负起为服务地方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培养的诸多方面必须进行深入变革和创新。每一个学科的每一个专业在开始招生之前,首先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开展教学工作,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结点[2],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成果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3],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撰写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学术论文或设计并实现一定功能的系统,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对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全面检验[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各高校已经形成了统一共识,但是毕业设计涉及的环节多、周期长,管理难度大,因此需加强现代化的管理[5]。作为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管理者、指导教师、毕业生之间的实际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毕业设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8]。因此探讨和研究适合升级本科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化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传统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学校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却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另一部分高校依然沿用早期的模式,对面临的新问题缺乏研究和探索,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作用大为降低。
1.1职责管理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