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长学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家长学校论文

区教育工会全年工作计划

年区教育工会重点抓好创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工作和师德建设工作,确保通过首批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验收,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促进全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

一、继续开展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

1、召开全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通过典型带动全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评选区级示范性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校长、优秀家长学校教师及优秀学员。

2、召开家长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研讨会;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教育论文;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家长学校教育研究课题;首批立项的家长学校教育课题形成中期研究实验报告。

3、加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班,积极引导各学校研究开发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使家长学校教育更贴近家长、取得更大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内敛工程”建设,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正师表、践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学师德模范事迹、演讲比赛、师德报告会、对照先进找差距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职工的师德水平。

1、与区总工会联合举办“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当师德建设标兵”活动,以争创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争当师德建设标兵为主要内容,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优秀教育团队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阅读全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摘要: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成才往往起关键性的作用。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本论文将针对玉环县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玉环县范围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出发,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提出相关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新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伴随着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口的增多,其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不高以及家庭环境的错位教育都影响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如何有效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新难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就目前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在对待其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家庭教育观念与新时代教育理念不合。农村老旧思想根深蒂固,成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因。进城务工人员不能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注重片面的物质教育和棍棒式的打骂教育。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逐渐失去对知识的渴望。其次,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无力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引。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是决定孩子的学习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的劣势,使其对孩子的管教不够严谨,不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最后,经济收入水平低,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用于养家糊口,并不存在多余的资源用于孩子教育,能给予的帮助很少。

二、建议与对策

(一)创办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改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观念

阅读全文

社会管理与家庭教育论文

一、昆山市家庭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1.关爱“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

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委员会。昆山重视发挥“新昆山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周市中学首先建立了“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委员会,并在全市推广。“新昆山人”子女70%在公办学校上学,其余的在“新昆山人”子女学校中就读。各所学校都创造条件,让“新昆山人”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校合作研究基地。周市中学从2006年开始,就重点开展“新昆山人”子女家庭与学校合作研究教育课题,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孩子的进步。该校有60多篇“家校教育”研究的论文在相关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夏令营,开展“小候鸟”圆梦活动。2010年开始,昆山在暑假组织实施“小候鸟”圆梦活动,建立“小候鸟”关爱基金工作室,《昆山日报》开辟“关爱小候鸟”专栏。通过“小候鸟夏令营”活动,对这些“新昆山人”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式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性格孤僻、情感脆弱、自卑自弃的阴霾,悦纳自己,友爱他人,融入昆山,快乐成长。

2.举办各类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学校

建设“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家教平台。全市已建有各类家长学校100多所,使95%以上学生及其家长,受到家庭教育新观念、新知识的熏陶。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昆山分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模式,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举办特色学校传承地方文化学习先贤品德。昆山具有传承中华优秀家教传统文化的软实力。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都是对师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在教育中,特别重视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从少年时代就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举办小昆班,用昆曲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昆山邀请江苏省昆曲院数十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走进69所学校,为学生们奉上传统艺术盛宴。各区镇小学校都设有“小昆班”,让孩子意识到昆曲是国粹艺术,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感到骄傲。建立少年法庭励志学校,进行法制教育。2010年,昆山市人民法院在昆山看守所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年法庭励志学校”,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2012年,“少年法庭励志学校”入选昆山市“关爱民生法治行”实事工程项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公益创投活动援助项目,并获得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3.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阅读全文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本身的经济增长,因而使得人们对于教育这一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农村家庭教育也为人们所重视,因而使得其呈现出越来学好的发展趋势。在农村,许多的家长已经摈弃了原有的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等。但正所谓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因经济建设超前于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使得很多的人渐渐忽视了家庭文化建设,并同时也伴随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说很多的农村家长还在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并且自身的文化素质也稍显落后,因此使得在教育方法上仍然有些不妥。那么农村教育的现状如何以及该如何解决呢?本文就是对此内容进行简要叙述。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将是其教育的开端与基础,在其出生之后,家庭将是其第一个所处环境,同时家庭作为个人同社会之间的桥梁,那么家庭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由此突出,其将是无可替代的。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之中,曾明确的提出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因此也就要求农村的家长要将家教理念树立正确,同时要尊重子女的意见,并且还要使其教育方法科学正确,要培养起孩子的良好习惯。那么因此对于监听教育的相关问题也就显得非常之突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农村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并针对此类问题作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一些时间段里,因为社会节奏的极速加快,所以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而越来越快,对于这一点而言,其不单只是在城市得以体现,在农村亦是如此。在农村,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忙于赚钱,因而也就使得孩子多是由家长双方的父母来带,自己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因而也就使得大多数家长同其子女之间常常是缺乏沟通及交流的,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过幸运的是在今日,大多数地区已经将原有的由孩子祖辈扶养孩子的现象已经得以改善,几乎都是由孩子父母来带孩子,但也随之便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就要求了孩子父母本身要具备很多的素养。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德育

1、加强德育力度:兼顾虚拟与现实,建立多级德育管理网络

计算机及其网络快速、开放、自由任意传播信息,可实现资源共享,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便利,让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更开放、更有力。

1.1建立“网上家园”建设班级文化

指导各个班级结合班级文化特色建立“网络班级”。网络班级如同一本灵动的网络电子书,只要你点击它就能适时将班级的动态一网打尽。在构建网络班级的同时须考虑到孩子年级,设计网页栏目时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每个班级的班况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展示班级和学生的风采,可以设置“班级简介”“班级公告”“家校直通车”“班级之星”“每日作业”“班级相册”“班级书架”“荣誉墙”“班级论坛”等栏目。在网络化便捷的今天,除了老师和学生以外,家长们可以随时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动态信息,并且随时通过跟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交流中,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进步,了解孩子变化与发展,在与老师互动中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

1.2建立校班QQ群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为了加强学校与各位老师、各位学生、各位家长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成立教师QQ群,班级由班主任组织成立班级家长QQ群。同学间、师生间可以自由聊天、讨论交流、心理疏导、答疑解惑,也可以利用此段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沟通的有效性,要约定一个固定都在线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按时交流,也让由问题的师生、家长得到交流的保障,避免群众无人过问,“群同虚设”而造成精力浪费。

1.3利用“校讯通”加强家校沟通

阅读全文

学校法制教育有效性法治

1追根溯源,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1.1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家长普遍缺乏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单调、内容生硬;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更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此,中学生首先在意识上就缺乏对法律重要性的有效认识,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有效获得。

1.2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影响了青少年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判断。

这一时期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对事物本质认识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再加上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发展为“以我为中心”的、罔顾一切的自我放纵。

1.3部分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增加了学校法制教育的负担。

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

阅读全文

加强中小学卫生机构科研能力

作者:袁长江 陶芳标 单位: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阅读全文

融文化课程改革实践

一、形成“最少受限”、适于听障教育的课程理念

(一)优质教育观

虽然听障学生生理上有残疾,但是对听障学生的教育不能有残缺。我们认为,为了让听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聋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供以听障学生为主体的最少受限制的学习条件,在承认差异的同时,缩小与普通教育的差距。(二)全语言教育观语言教育是聋校课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认为,聋校应实行综合语言教育,即系统地将口语、手语与书面语言融为一体。各个学科除了学科课程目标外,还有培养、形成和发展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普特融合、学普研特的教育观

为听障学生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首先就要为教师的学习研究提供与普校教研、科研的融合,实现学普研特。教师在与普教学习交流中获得大量新的课程信息及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不断得到改进。学校与普通学校相互学习、彼此借力、共融共生、和谐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跟上社会的步伐,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领听障学生发展。

二、构建“最少受限”、融入社会的课程框架

学校“融”文化的第一要义,即为听障学生的未来奠基。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始终着眼未来”、体现教育人文关怀之本的价值追求,让学生能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认同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公民。学校建构的课程覆盖了现代公民教育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每门学科均有完整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校本化教材、课程实施要点等一应俱全,并且抓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加强课程实施环境建设、确定课程实施主体、完善课程实施手段,体现了课程的全面性、完整性。同时,学校从听障学生特点出发,基于“最少受限制”理念建构课程的整体架构,使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学校在建构课程过程中,亦紧趋时展对听障教育的要求、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成长,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持续进行教师培训与教学研讨、不断吸纳普校课改成果并深化课程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具备了发展性品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