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户外儿童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中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今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对子女的许多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热爱和尊重儿童、重视父母的作用等等,这些理论启示家庭教育要结合时代背景、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特别强调儿童的教育,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25年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涉及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溺爱孩子、不尊重孩子、家校教育分离等问题。因此,再次学习并领悟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陈鹤琴从7岁起,读了6年的私塾。他后来在回顾自己的六年私塾生涯时,对传统教育的死板提出深刻的质疑。此外,他幼时丧父,家中兄长因无人教导误入歧途的遭遇更让他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留学之后,他把自己学习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创办的鼓楼幼稚园中实践,主持并发行了《儿童教育》和《儿童教育丛书》等书籍。可以说,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研究是相当深入的。
(一)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发
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发展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是陈鹤琴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教育界仍笼罩在传统专制的阴影之中。国民政府意识到了教育的不足,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教育制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外国化倾向严重,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完全的照搬日本、美国等国家,这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结合了时代内涵和殷切期望。他曾痛切地说:生而为人、生而在中国、生而在现代中国,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现代中国人’更不易做。”i对于儿童的教育来说,陈鹤琴提出中国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先进的理论,他主张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要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他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ii可见陈鹤琴并不否定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但是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是完全抄袭,应该让中国的教育与时代和民族相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反思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受到条件限制,无法把子女带到身边,而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教育欠佳、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法不当和教育内容失衡等问题,从家庭内部环境、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和教育问题的集合,是影响社会能否繁荣与进步的关键。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终身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根本无法取代的教育方式,是最广泛和基础性的教育,它对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社会进步都有巨大的意义。儿童时期是一生中的关键期,由父母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是其形成正确的三观重要途径,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可替代。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良好与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无法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因此他们的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上学,但同时也认为上学是义务,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行为习惯欠佳,经常说脏话,讽刺挖苦同学,缺少基本的礼貌,与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
(二)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儿童发展心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学前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语言、思维、个性等都会得到快速发展。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上,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为儿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可以引导儿童树立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学习生活心态,引导儿童思维、行为、性格等方面的正向形成。以儿童为本,增强家庭氛围,以此来保障儿童未来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学的阶段,没有普及到实际的应用领域。我国很多家长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智力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学习特点,容易对某些动作和话语进行模仿,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注意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最终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当前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1.10~1岁阶段的儿童教育0~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咿呀学语,对于一些事情,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开始产生好奇心。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的说话和发音启蒙等。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此阶段的孩子并不具备学习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言行上的教育。
1.21~2岁阶段的儿童教育。1~2岁阶段的儿童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而且有着较强的与别人、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意愿。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很愿意和孩子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此时的孩子就应该接受一些早教,自行通过使用书本、卡片对孩子进行数字、文字、诗歌等内容的教学,甚至有的要求孩子对简单的内容进行记忆。其实这些做法对于刚1岁的小宝宝来说并不是完全有利的,也不一定能够给宝宝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1.3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智力在此阶段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周遭的事物进行探索,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们会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园的准备,让小宝宝们能够适应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大多数的小朋友那里,这个阶段是不爱学习的,对于家长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其最关心还是如何玩耍。
智障儿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摘要:由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缺陷导致其语文学习存在障碍,所以,给智障儿童营造优越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将教育融入到智障儿童的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本文通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智障儿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以期对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身体及智力缺陷,导致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较大。加上近年来,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就给智障儿童教育者提出了新难题和考验,培智学校结合智障儿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生活化教学成为培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又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儿童准确流利地讲话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效果,广大培智教师逐渐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从而让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融入家庭、融入生活。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这部分特殊儿童由于受到智力影响,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多数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学习、怎样去学习。这就要求培智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高度关注这些孩子,紧密结合他们的认知、习惯、特点等,先研究与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然后针对不同的智障儿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生活化内容,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生活,贴近生活,这是目前我们培智学校要共同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可行性研究
(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可行性
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
摘要: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前景有待考量。关于学前特殊教育在融合教育主流背景下将如何发展,文章从融合理念、融合环境、融合师资、资金支持、家园合作等方面,探索在我国政策体制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教育;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除此之外,《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1]这一举措既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一致。鉴于此,在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推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四章学前教育第三十一条就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提高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的目标。其中也确定了以下措施: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幼儿;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具备办学条件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实施学前教育。[2]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有所提升。然而关于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研究很多,但在发展对策上的探索仍有待提高。因此,面对融合教育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困境,为改善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文章主要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方面,进行探讨了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更早、更快的融入普通儿童的社交环境。
一、融合教育给学前特殊教育带来的考验
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先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进而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3]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接受教育的机会。1990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4]但是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入学的机会,而且要求保证所提供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在这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融合环境的创设
在融合教育的主流背景下,幼儿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自觉接纳特殊儿童。这里自觉接纳特殊儿童不只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包括让他们享受和普通幼儿同样的教育,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活动,这里的儿童是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第二,是否创设适合特殊儿童的融合环境。幼儿园的建筑安全性和楼层的高度,占地面积的使用和户外活动区域的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否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第三,管理方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上,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是否需要资源教室辅助教学。家长的参与是保障特殊儿童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与家长合作教育?如何让家长参与到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这些都是幼儿园融合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
开展特色体育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意义
【摘要】通过对城乡多所幼儿园进行了详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正确开展体育特色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其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改善幼儿体质体能,培养幼儿兴趣爱好等都有重要意义。不过以幼儿的体质体能水平,所能接受的体育训练有限,不适合高强度、专业化的体育教学训练。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创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践行游戏化教学,渗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渗透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给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特色教育;意义
幼儿园是进行幼儿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园教育内容要严格做到去小学化;同时特别注重对幼儿身心成长的教育引导。开展体育特色教育,这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体育教学整体受到重视,中考体育分值与语文、数学同等的大环境下,广大家长也更加注重幼儿体育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针对幼儿体质体能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教育活动,顺应时代所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体育特色教学活动的现状概况
体育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运动形式,在各地区、各年龄段人群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体育和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校园足球活动、阳光体育活动、阳光大课间活动,都是体育在义务教育中进行普及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观点,体育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教育举措。就幼儿园而言,其体育特色教育活动也有自己的特征和表现。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弱、体质体能弱,对一些体育活动缺乏基本的认知了解,组织纪律性也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结合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去组织体育教学。通常,一些幼儿园会利用园内的游戏道具、体育器材、游乐设施等,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组织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游戏、做舞蹈、练早操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体育特色教学可以有效激励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体育运动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一)体育特色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有益培养。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幼儿群体的体质体能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也面向幼儿群体开展了体检活动。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数据来看,我国幼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突出表现为近视眼儿童增多、肥胖儿童增多,另外,有不少幼儿存在体能体质偏弱、体力差、运动素养不足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做好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是帮助幼儿矫正健康短板,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在体育特色教育的支持下,幼儿体育运动热情得到很好的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体质体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对矫正部分幼儿的身体肥胖、体质虚弱、身体发育不良、脊柱侧弯等情况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在体育特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会根据儿童的行为特征、认知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创新,比如开展一些富有民间传统体育色彩的体育教学活动,玩一些丢沙包、踢毽子之类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这样的体育特色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好的游戏体验,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乐趣,从而接触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新鲜事物,活跃身心,放松情绪,获得健康快乐的活动体验。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地方幼儿园师资建设发展探讨
为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市教育局把强化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学前教育业务管理,并建立了定期检查、督导、通报制度;同时,市教育局还以示范幼儿园为阵地,以市教科院和学前教育学会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教学交流、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全面提高幼教质量.在《十堰市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明确指出,三年全市将计划新(改、扩)建33所幼儿园,其中新建19所幼儿园,改扩建14所,创建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所有乡(镇)均建有中心幼儿园,并达到市级二类以上标准.城区幼儿园达到165所,可接纳3-5岁幼儿3万人左右,基本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要求安排目前已有的149名园长参加省级以上培训,1651名专任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专业培训,560名保育员参加业务培训.从2011年起,启动农村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和民办幼儿园扶持工程,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2012年80%的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标准化幼儿园完成建设任务,市级二类幼儿园达到60%,园长持证上岗率达90%,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2013年要求完成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城区内3-5岁儿童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1十堰市幼儿园现状
1.1基本概况
从十堰市教育局获悉,目前,全市共有3—5岁的适龄儿童127135人,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43所,在园(班)幼儿83247人,其中公办幼儿园79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3%,在园幼儿19662人,占全市在园(班)幼儿总数的23.6%;民办幼儿园264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7%,在园幼儿38276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6%;小学附设学前班586个,在班幼儿25309人,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30.4%.截至目前(2011年),全市3-5岁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65.48%.十堰市城区现有各类幼儿园14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经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举办6所,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开发区三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举办132所.现共有在园幼儿26254人,其中市直2798人、张湾区10583人、茅箭区8773人、十堰经济开发区4100人.城区3-5岁适龄儿童毛入园率为90%.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17所,其中省级示范园9所、市级示范园8所,能够达到“两教一保”的幼儿园有42所,有一定办园条件、管理不够规范的幼儿园90所.
1.2设施和师资队伍
城区幼儿园有教学楼、综合艺术楼、多媒体多功能活动厅等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设施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其它设施,室内均装备空调、暖气、实木地板、钢琴、电话、闭路电视、DVD、消毒灯、消毒柜、玩具、幼儿休息、学习、游戏、盥洗等硬件设施.幼儿户外活动场地是适合幼儿园的塑胶地板,有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多种体育运动器材和游戏设备.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共有教职工4564人,其中专任教师2556人,专任教师中毕业于幼师专业或持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有1359人,占幼儿专任教师总数的53%;保育员785人,保育员持证率为15%.城区幼儿园现有教职工2120名,其中专职教师1651名,保育员474人.
1.3存在的问题
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途径初探
如何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每个幼儿教师应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幼儿自主确定游戏的内容与主题,以此突出幼儿的责任感、成功感与责任心,使其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培养创造性。就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来看,游戏活动属于重要载体,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发挥游戏这一载体的作用,推动幼儿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应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但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很多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效果不理想[1]。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一、核心素养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关系
学前时期对幼儿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有利于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肩负培养幼儿学习能力与终身发展的重任,自从第一所幼儿园被福禄贝尔建立后,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游戏。但目前学术界也未统一游戏的标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规范下给教师提供游戏材料、布置游戏场地,统一由儿童自主开展或组织,主要是为了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游乐活动。根据上述定义可知,幼儿园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且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与学习。所以,幼儿园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培养学前儿童核心素养。
(一)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内在目的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开展幼儿游戏并非只是让幼儿通过游戏获取知识、经验以及成为课堂主体,最重要的理由是幼儿可以通过游戏经由体验成为自由、完整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知识与经验的作用,将其与幼儿的精神与情感联系起来。这表明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开展游戏活动应从幼儿的体验与经验着手,将游戏还给幼儿,使其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更多学习经验而不是在游戏的基础上赋予学习知识。幼儿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但部分幼儿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容易走向知识本位,因此并非所有游戏都适合幼儿,也并非所有游戏都有利于发展幼儿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最终目的是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儿童为本位。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时应以发展幼儿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在目标,增强对幼儿愉悦与幸福感的重视。幼儿可以通过游戏逐步扩大自身信息储备,以此发展自身性情与技能。有研究者提出,可通过游戏促进儿童文化学习、大脑发育等,也发现游戏与儿童语言、社交以及情绪等方面联系比较密切。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属于比较基础且又关键的内容,幼儿可以在游戏中科学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幼儿发展自身社交能力。
(二)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学前儿童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除了表现在纯粹的游戏活动,且在生活中占据的时间与其他高年龄阶段儿童相比更高,还反映在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做成年人认为非游戏的活动,在生活各方面渗透游戏因素。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建立联系,因此幼儿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环境的刺激发展自我,因而教师若可以将游戏当作一种手段与教育途径,那么就赋予了游戏教育的意义[2]。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格的幼儿园无论开展升华活动还是教学活动都应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效率更高,但教师在教学中仅是给幼儿传递自身现有的经验与实践,没有游戏活动,幼儿就不能创新,更不能在游戏中更新自身体验。而核心素养则是让幼儿自主经历获得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