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士学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护理专业网络信息化管理论文
1有利于护理队伍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
在江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全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全面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中文期刊卓越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分析期刊自身不足,通过查阅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发现该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术质量稳定,但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下一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论文的传播,进一步提高该刊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磁性医院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三个院区(本部、西院、肿瘤中心)手术室护理人员437名,将本部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23名纳入观察组,将西院和肿瘤中心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14名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及离职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应用于手术室管理效果较好,可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关键词】磁性医院;手术室护理;手术室管理;离职率;工作满意度
磁性医院理念于1981年被美国护士学会(ANA)的McClure学者提出,并于1983年选出最初的41家磁性医院。磁性医院是指在护士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专业护士的加入,降低护士的离职率,拥有高质量的护理团队并能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1]。手术室是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和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而手术室护士是参与手术的主力服务人员。但手术室护士面临着工作压力大、执业环境差、执业风险高、休息时间少、职业倦怠感不断提升的问题,从而导致手术室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低、离职率高,这不仅严重影响手术室护理团队的稳定性,更阻碍了手术室优质护理文化的持续传承[2]。近年来,我国护士离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科室护理人员紧缺包括手术室护士,如何吸引和保持护理人员的稳定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思索如何切实高效地解决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窘境,鉴于磁性医院理念在国内外医院护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4-7]。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们拟探讨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三个院区(本部、西院、肿瘤中心)手术室护理人员437名,男73名,女364名;年龄:≤30岁266名,>30岁171名;学历:硕士40名,本科和专科397名;护龄:≤5年200名,>5年237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64名,护师和护士373名;职务:护士长13名,巡回和器械护士424名;婚姻状况:已婚225名,未婚212名。将本部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23名纳入观察组,男38名,女185名;年龄≤30岁139名,>30岁84名;学历:硕士23名,本科和专科200名;护龄:≤5年108名,>5年115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35名,护师和护士188名;职务:护士长7名,巡回和器械护士216名;婚姻状况:已婚119名,未婚104名。将西院和肿瘤中心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14名纳入对照组,男35名,女179名;年龄:≤30岁127名,>30岁87名;学历:硕士17名,本科和专科197名;护龄:≤5年92名,>5年122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29名,护师和护士185名;职务:护士长6名,巡回和器械护士208名;婚姻状况:已婚106名,未婚108名。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管理制度下医院护理论文
1医院管理模式
新加坡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由独立董事会负责,实行公司化管理,政府通过控股公司间接拥有医院的所有权,并以补给病人的医疗服务消费的方式常年拨款补贴医院。医院设有医院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医院的发展、经营原则,评价医院运转效率、院长绩效等;监事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董事会决议,监督医院的运营情况,保证国家、医院及职工的合法权益。这种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出资人的权益,又能使经营者有充分的财产经营权,同时保障有效的监督。
2医院护理工作情况
2.1管理机构结构清晰,职权独立
新加坡中央医院实行垂直管理,护理部主任称护理总经理,护士长称病区经理。护理部主任由医院董事会聘用,护理部主任与护士长、护士长与护士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一级管理人员有权聘用或解雇下一级人员,而下一级人员的工资、晋升等均由上一级人员向人事部门推荐。
2.2护士设置层次清楚,职责明确
新加坡护理人员分为注册护士、助理护士、护工3个基本级别。注册护士工作职责包括:护士交接班,跟随医生查房,按照医嘱安排、管理和执行工作,各项治疗的安排和沟通协调,病人病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处理,出入院、转院指导和安排,书写交班报告,护理治疗和给药,指导和监督助理护士、护工完成生活护理等;助理护士又称登记护士,工作职责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的测量和其他医疗护理需要的记录,和护工一起做生活护理,协助注册护士工作;护工又称护理员,主要负责病人的饮食供应及基本生活护理。每班次均安排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组成一个护理小组,为病人提供无缝隙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
一、引言
“倦怠”(Burnout)一词源自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的小说《一个倦怠的案例》,原指耗竭、燃尽的意思,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用以描述个体在工作中所体验到有关于负性症状的感觉,如感情的长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效力降低,对待服务对象态度差,以及工作成就感的降低等等。此后,职业倦怠引起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诸多针对教师、医生、护士等特定职业的研究成果。作为兼具操作型、服务型、常规型和社交型职业特点的编辑,其职业倦怠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与精神生产的质量相关。然而,与其他职业相比,在我国,关于编辑职业倦怠的研究总量并不多。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编辑职业倦怠”为篇名进行检索,结果仅有92篇,而与此相对照,以“教师职业倦怠”为篇名进行检索,结果有3800条之多。①由此可见,编辑职业倦怠仍大有研究的空间。现有的关于编辑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现有研究基本沿袭了学者马斯拉奇和杰克逊提出的工作倦怠三维模型,即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只是在具体切入角度或具体表述上有些许差异。二是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这也是现有研究的主要关切点。总体来看,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有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社会期待、社会发展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体性格、心理承受能力、个体的归因与应对方式、知识储备与结构、身体状况等;职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职业要求等。三是编辑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有关于编辑职业倦怠的研究多是笼统地针对编辑进行一般性讨论,偶见个别文献探讨图书编辑、女性编辑、青年编辑的职业倦怠,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较少;而且这些一般性讨论看似全面,多角度地分析编辑职业倦怠,但并没有就其中的核心因素进行深挖,这就导致研究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创新性。学术期刊编辑是编辑队伍中一股重要而又特殊的力量,承担着学术传播和交流的职责和使命。那么,除了有一般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之外,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有没有其独特之处呢?显然,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更具针对性地缓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的独特性
身份是对一个人的定位,它使一个人有别于他人而成为独特的个体。而对于一个职业群体来说,身份就是使这一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标记”,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就如同个体的身份不能用姓名、学历或职务来定义,职业群体的身份也不能简单地从该职业的字面意思来理解。那么,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必须要放到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学者)之间的关系中去理解,因为身份是在社会交往中建构的。与所有编辑一样,学术期刊编辑就其工作本质而言是要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编辑需要作者提供稿源,否则编辑劳动就会成为“无米之炊”;作者需要编辑“淘沙见金”,将作品予以“净化”后呈现于世,实现其价值。两者相互依存。然而,这种服务与被服务、创造与再创造的关系并非全然是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真实关系的写照。
(一)从服务关系分析
从服务关系上来说,传统的编辑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界定的:即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在作者面前代表读者、在读者面前代表作者”[1],从而实现完整的作品供给—接受。但这样的一种角色,其预设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基于出发点、认知、需求等的差异而有着清晰的边界且相互隔阂甚至矛盾。比如,在图书出版市场,作者所面对的读者群体是不确定的,加上作者可能是仅凭自己的兴致写作,并不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接受度。此时的编辑确实可以凭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桥梁”,在协调、沟通、策划、出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身份的确立。但是,当场景转换到学术期刊界,这种“编辑中介说”却不一定适用,因为学术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是可以互换的,这也意味着学术期刊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的。二者之间不存在隔阂,相反,因为对某一问题有着共同的关注和研究,二者是可以直接对话的,此时的编辑“无法像出版社编辑那样定位于联结素无交集的作者与读者”。当然,这并没有否定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服务性质,只是其服务的功能有别于传统的想像。但这一服务功能在现实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匿名审稿或专家审稿盛行的当下,编辑似乎沦为了无足轻重的边缘性角色——仅仅作为文字编辑而存在,编辑的主体作用被淡化;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却是一些编辑主观偏激地强调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凌驾于作者之上,对学术论文任意进行修改等,特别是在发文成为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且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情况下,编辑的服务功能更易被异化。
(二)从创造关系分析
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的作用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健康知识普及”列为其首要任务[1],并倡导传播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健康行为和技能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媒体属性,应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健康知识普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往研究中,虽有国内医学期刊通过出版科普增刊和开辟科普栏目传递健康知识的宝贵经验[2-3],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科普杂志在内容上不够严谨和权威的劣势;但长期以来,医学期刊特别是我国的医学期刊,并未在健康知识传播的舞台上担当重要角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首要途径[4],在当前网络知识来源芜杂,健康科普乱象丛生的现状下,医学期刊有责任为普通大众传递权威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期刊不仅具有严谨求精的科技期刊属性以及实时更新的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论文宝库,还拥有由众多优秀医学工作者组成的临床专家团队,因此在健康科普中独具优势。本文通过《协和医学杂志》办刊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阐述临床医学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在健康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
1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健康科普是减轻疾病负担,缓解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我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83.4%[5],这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而公民提高健康知识储备、改变健康行为,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2017微博健康医疗影响力论坛暨中国健康科普联盟成立和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年会”亦透露,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卒中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这与我国公民健康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均较低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4]。通过健康科普不仅可提高公民疾病预防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公众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医生职业期望过高,导致我国医患矛盾越演越烈,伤医事件频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专业、客观地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为医患顺畅沟通创造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逐步建立的基础。
1.2我国健康科普“含金量”亟须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2018年我国6万1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即是“生活与健康”,这一比例高达92.9%[4],这必然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6],其中微信(95.8%)、腾讯网/新浪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82.6%)、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79.6%)、果壳网/科学网/百度百科等专门网站(67.6%)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流渠道[4]。但目前网络信息来源芜杂,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有意夸大甚至歪曲科学事实,以博取大众眼球;同时,由于医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大众的情况。比如,2018年10大科学流言中,就有8条与健康相关[7],因此我国健康科普的“含金量”急待提高。美国的皮尤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网民不检查信息来源和日期就盲目相信所检索到的信息[8],我国未进行过相关调查,但结果可能也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互联网监管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权威健康知识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
2临床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优势
医院护理论文(共8篇)
(一)
针对目前医院存在的对护士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将柔性管理应用到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柔性管理文化,有效规范护士行为
医院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比如“护士长竞聘上岗”“护士定期考核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评选出最优的护理病房和优秀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和鼓励。在医院患者增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给护士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建立柔性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护士潜能
柔性组织结构是以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方式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给基层护理人员授权,提高基层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并自觉地提高护理标准。同时,上级管理人员应该以访谈的形式倾听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有利于将基层的建议传达到上层管理者,有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三、实现柔性化沟通,提高人际和谐度
医院薪酬管理体制的构建3篇
第一篇
一、医院薪酬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对薪酬体系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岗位评价、薪酬定量分析、薪酬调查、职位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周全考虑。在对薪酬体系制定和实施时,应通过宣传、培训及沟通等方式来推进薪酬改革,就本质意义上而言,劳动报酬是对员工需求和人类资源成本进行权衡后得出的结果,而薪酬体系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庞大且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满足科学理论,同时还需要充分展现医院的价值观、文化观,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满足医院远期发展目标。
二、医院薪酬体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1.医院薪酬政策的战略导向性
薪酬政策不仅服从于医院总体战略,同时也服务于其总体战略,通过战略薪酬观念的树立,可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薪酬激励问题,并使之与医院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医院对当前影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进行薪酬分配上可适当倾斜,同时结合内外部环境情况,积极调整薪酬体系,使其成为引导医院战略实施的重要导向。
2.医院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