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士毕业实践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护士毕业实践报告

循证护理高等教育模式的启示

摘要:[目的]介绍英国循证护理的高等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护理教育和临床护士的循证实践培训提供启示与借鉴。[方法]文章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教材、结业考核、带教团队、学习资源和设施等方面介绍英国护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循证实践模块的开展方式。[结果]英国护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循证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元化的带教团队;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的学习设施。[结论]英国循证护理教育对我国高校循证护理教育和开展临床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培训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循证实践;学习体会;护理教育

循证实践(EBP)近年来作为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热点,在医学生的在校教育、临床人员的培训中逐渐开展起来,以高质量的证据为临床导向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DavidSackett教授提出循证医学(EBM)的概念以来[1],随着英国Cochrane协作网、约克大学NHSCRD循证护理中心、澳大利亚JoannaBirggs循证护理中心的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国外有不少院校将循证实践教育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中[2-3]。尽管我国目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循证医学中心,复旦大学的循证护理专业培训,但我国护理人员对循证实践还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认识,仅有少量高校开设循证护理(EBN)的初步尝试[4-6],循证护理教育滞后,循证护理实践及培训状况不尽人意[7-9]。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第二批中英合作护理硕士培训项目,并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通过这次进修学习,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更新了我对护理事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英国循证实践教育有了深度的、系统的认识,这正是循证护理教育和实践需要学习和借鉴之处,现将学结报告如下。

1索尔福德大学循证实践(EBP)的培养模式

英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2种,一种是授课型硕士(PostgraduateTaught),一般为期1年,包括2个学期共4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以及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以系统性综述为主),其中每个模块及毕业论文都分配一位导师进行课后的学习和跟踪,这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强度大,包括课堂学习、大量阅读、完成作业及考核;另一种是研究型硕士(PostgraduateRe-search),为期2年左右,不需要参加正式的课程学习,以跟随一位固定的导师做研究为主,其目的是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或为修读博士做准备。循证实践是一门独立的模块,且在最后毕业论文写系统性综述时会强化EBP的学习及应用,学习的目的是结合科研成果、临床实际和病人的意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评判性地将科研知识转化成临床实践,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改善病人结局,将最新最有效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循证实践课的开展包括3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个阶段分别针对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系统性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第二个阶段以专业的文献检索指导和实际操作为主,包括通过PICO模型[6]构建循证护理问题,各大医学护理相关的英文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方法、检索词的发掘和应用,以及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的运用;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解循证问题的形成以及如何将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理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变更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分析等。

1.1循证实践(EBP)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英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英国教育的重点。课堂学习形式以老师授课结合杂志俱乐部(JournalCubl)[10-12]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融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视频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文献质量评价为例,先以4人或5人为单位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组中,分别负责查找文献(1人)、课堂汇报(2人)、记录汇报内容及讨论结果(1人或2人)。每周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放到公共平台上,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广泛查阅文献及书籍;然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查找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前分别发给小组内成员,小组成员课前阅读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选择适用的论文评价工具来评价论文;课堂上老师快速将学习内容讲解1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任务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先对汇报进行点评、提出疑问或者反驳;待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由老师进行互动式的点评,对好的观点、精彩的汇报进行表扬,并对汇报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梳理和归纳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此外,每个小组均有1名成员负责记录和整理该组的汇报内容、其他小组的意见及老师的点评。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能够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分工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学习。

阅读全文

护理教育与护理文化的结合

作者:常翠鸣 单位: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

有利于护理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定向是指青年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对于高职护生来说,职业定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如果在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这一问题势必会困扰他们1~3年,甚至面对社会上对护理专业的偏见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与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为临床一线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目前职业定向已成为现代护士综合职业素质的首要组成部分。培养护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理队伍、更好地发展我国护理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校护生年龄、阅历、经验上不成熟,大部分对职业定向存在误区,且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医院护理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互动,有利于学生对护理职业的发展及医院护理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了解行业和护理职业特性,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走出职业定向的误区,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缩短学生上岗前的不适应期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过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意识不够,缺乏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交融,使不少学生在第3年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医院的管理方式、方法,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一些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不断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纪律意识差,工作责任心差,缺乏认真钻研、吃苦耐劳的毅力、害怕值夜班等。这些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与临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融合,减少了因对临床环境陌生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职学生通过接触医院护理文化,能够亲身体会到医院与医院、人才与人才之间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和责任心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护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由此,能够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医院制度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吸收医院文化和护理文化中所倡导的职业道德、服务至上的理念、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操作标准、规范的管理等,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通过将实训操作当作为患者服务、把护理实训室当作病区,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适应现代医疗机构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随着疾病与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护理文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不断发展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文化是对护理实践者的客观要求,它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主观人的需要,由单纯提供医疗服务向提供标准化服务上靠拢,把患者的方便、舒适、满意作为护理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各级医院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用医院护理服务文化教育学生,宣传护理服务理念、培养服务意识、讲授护理服务艺术,使学生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

以医院优秀护理文化作引领,积极探索护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护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课题。我们坚持抓好“一个核心、二个平台、三个基本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多形式渗透、融合优秀医院护理文化。“一个核心”即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二个平台”即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两个平台;“三个基本环节”即课堂教学、护理实训、毕业实习3项环节。

阅读全文

分层次管理法对临床护理管理的实践

摘要: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层级性的情况,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情况的出现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及短缺,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护理管理质量。分层次管理是促进护理人员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分层次管理提出背景、国内外应用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背景;临床护理管理;应用现状

0引言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的总体数量以及人员结构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善[1],但是护理人员的总体数量及整体素质尚不能满足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民众健康的需求。目前医院的护理人员管理模式以“平台式管理”为主[2],不同学历、职称、职务的护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相同,体现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科学、不合理性,临床为了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开始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我国部分医院正在实践中对分层次管理的探索和完善,但与我国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国家成熟的分层次管理体系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分层次管理法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践进行综述,以促进分层次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性的提高。

1分层次管理模式提出的背景

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息息相关,在护理人力数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层次结构以及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3,4],对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护理人员的技术职务、工作岗位配置的脱节会对护理队伍的发展造成制约,不利于护理人员学习以及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分层次管理则能较好地协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助于护理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护理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另外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了应重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有机结合护理人员的分层次管理,因此应加大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行力度。

2分层次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阅读全文

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应用

摘要:

目的研究绩效考核在普通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达到各项的管理质量。方法依据普通外科岗位的护理职责,我院实施了绩效考核制度,根据2015年~2016年期间实行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估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对我院工作满意度。结果在2016年基本的护理有以下几个:病危护理、整体护理、医院感染、书写护理文件与人员满意度,从中发现病房的管理分数完全大于2015年(P<0.05),我院实施绩效考核后护理差错大幅减少了(P<0.05),然而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了(P<0.05)。结论实行了绩效考核完全提升了护理质量、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

普外科护理;绩效;考核应用

护理的工作既细心又繁杂,在判断指标质量中,护理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随着护理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医院都把绩效考核归档到管理中处理,我院人力资源部已经成为了考核机制的核心部门。作为管理人员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都在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改善现有的管理方式,以有效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依据普通外科岗位的护理职责,我院实施了绩效考核,根据2016年期间实行绩效考核的过程,现将护理人员与护理质量以及病人对我院工作满意度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阅读全文

护理告知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32病例,其中2010年1-12月438例为常规护理组,男242例,女196例,年龄19~76岁,平均(43.4±23.8)岁,心血管内科138例,骨科91例,泌尿外科84例,普外科72例,消化科53例;2011年1-12月,594例回顾总结护理管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并强调护理告知重要性,其中男312例,女282例,年龄19~76岁,平均(43.4±23.8)岁,心血管内科202例,骨科123例,泌尿外科92例,普外科90例,消化科87例。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病型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主要开展基础护理,如病情观察、并发症对症护理,遵医嘱给药、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同时从制度及管理章程上强化医院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2.1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管理

加强提高各科室护理人员在临床中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以及院内培训,老护士帮助新护士等。同时进行护理技能考核,增强学习氛围,对各科室护理流程进行合理规划,省略不必要重复的护理操作环节,增加工作效率,护理技能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并对护理报告进行细致与规范,工作中发现不合理以及缺失的内容,及时补充修正。由于各科室工作流程大致不同,因此以各科室情况进行独立管理,而成功科室经验可互相推广。

阅读全文

谈轮科护士跨专业教育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对轮科护士进行跨专业教育的效果。方法将60名轮科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培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跨专业教育,为期1年。教学前后分别调查两组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决策意识及自我效能。结果教学后观察组临床决策能力、决策意识及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跨专业教育能提高轮科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决策意识及自我效能。

关键词:轮科护士;跨专业教育;临床决策能力;决策意识;自我效能

跨专业教育在医学领域是指2个或多个专业共同学习以增强协作,最终改善患者照护的教育过程[1],因其适应卫生人才的培养要求,逐渐受到医学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是护士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不同情况作出的相应判断和决策。新入职护士普遍缺乏临床经验,不熟悉专科理论与操作技能,轮转各个科室期间因担心发生差错,面对护理问题常难以及时科学地作出决策[3]。而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在医疗团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且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医疗照护需要协同其他专业通力合作、共享知识、分担责任,从而作出正确决策,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4]。本研究以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探讨跨专业教育的应用对轮科护士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旨在为护理教学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群选取我院2019年新入职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均为省内高校全日制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研究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各30人。其中观察组男10人,女20人;年龄21~26(22.93±1.17)岁;本科学历29人,硕士1人。对照组男7人,女23人;年龄22~27(23.33±1.16)岁;本科学历29人,硕士1人。两组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9,P=0.390;t=1.331,P=0.188;χ2=0.000,P=1.000),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阅读全文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

【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方法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以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结果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完善解剖学课程设计。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过程[2]。将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引出学习任务,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为了使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更加适合护士执业发展的需要,课题组从临床护理需求出发,针对职业院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课程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护理专业实际,在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前期调查分析

我院护理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市、县招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本着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本教研组成员在多次集中讨论并与相关护理专业教师多渠道沟通的前提下,编制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调查问卷。选择周口市中心医院、周口市中医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医院,对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科室护理人员,采取随机对值班护士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目的是掌握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解剖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情况。经统计分析可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率最高,分别为17.39%和16.77%,脉管系统相关结构在护理工作中运用率亦较高,占15.53%,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又通过对压疮、心肺复苏术等30多个护理工作中用到的解剖学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许多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解剖学知识点,学生却掌握薄弱。问卷调查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成为我们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2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2.1护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分析

阅读全文

医教协同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6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相同分数段学生共8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成绩及自设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理论成绩、临床综合操作技能成绩及教学效果评价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是优化高职护理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教协同,紧贴临床”;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操作来源于临床,并广泛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护理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掌握好外科护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尤其是高职护生至关重要。护生对于学校课堂教学与医院病房实习有不同的感受,认为学校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与病房实习内容尤其是外科护理操作部分脱离。前者更多地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者更多地给予临床实例的知识和技能;前者更多地培养护生的基本素质,后者更多地培养护士的职业素质。因此,出现了顶岗实习护士或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难以适应或胜任临床工作的现象,易产生工作迷惑感、困倦感[1]。如何破解该难题,是护理教育者和临床护理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为破解该难题,基于“院校结合、校院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了“医教协同,紧贴临床”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入学成绩,选择我校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2015级相同分数段的学生80名,均为高考统招生。将80名护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女生32人,男生8人,平均年龄(17.7±0.79)岁;对照组女生34人,男生6人,平均年龄(17.6±0.84)岁。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成绩、学习态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教材的选择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护理学》高职第四版为授课教材,以同一教学标准、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医教协同,紧贴临床”教学模式。1.2.2授课教师的选取标准对照组教学活动在学校完成,授课教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授课,实训教学的带教除主讲教师外,两位分组带教教师要求中级及以上职称、8年及以上带教经验。所有带教教师均要求责任心强、理论及实践知识过硬。实验组的教学活动在深度合作的医院完成,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医院的带教教师由医院护理部选取。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曾担任过临床带教教师5年以上,熟悉护理理论知识及临床教学,热爱教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1.2.3教学模式和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选取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教学,外科护理学理论课在课堂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讲解给护生,实训课在录播教室统一示教后,分3组分别由3名实训教师带至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实验组由校院合作的医院选取的授课教师和学校骨干教师赴医院共同承担外科护理学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任务,由校院双方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外科护理学教学资料册,该资料册包括统一的课程标准、每章节教学重难点等信息,要求临床授课教师每节课均书写临床典型案例。培养形式上,根据课程进度,每周集中安排1~2天,护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训教学均在医院完成。理论课教学采用2节理论加2节临床见习的模式,采用病床边案例教学、病床边临床教学等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强调紧贴临床,强调教学组织实施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护生。实训教学采用护生理论课程内容结束完成相应知识点见习后,由主带教教师到实训室示教,分小组带教练习及见习交叉进行的模式。实验组带教教师组织护生去病房见习相关临床病例及护士实景操作,感受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和护士的工作性质及内容,要求护生开始注意护士职业道德是形成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石,促使护生从临床实际案例中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

1.3教学效果评价。1.3.1外科护理学毕业综合考核成绩理论考核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由不参与该项目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专家命题,试卷题型为A1、A2及A3/A4型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100分。试卷出题范围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进行,同时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两组护生用同一试卷在同一时间点完成理论知识考试。外科护理临床综合操作技能考核共100分,其中案例分析30分,技能操作70分。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SP),聘请不参与该项目的“三甲”医院资深临床带教教师一对一考核护生,技能操作考核结合临床案例,要求护生独立分析案例,针对案例列出护理计划(20分),然后进准备室进行用物准备,并进入模拟病房按照护理计划对SP实施整体护理(70分),最后写出对该案例的护理体会及反思(10分)。1.3.2效果评价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者在参考相关文献[3-6]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外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最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案例综合分析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职业认同感、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评价等,共10个条目。问卷各指标以非常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好为2分、不好为1分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评价越好。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发放后现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