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货运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优化课程设计探思
摘要: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交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经济类应用本科课程——国际贸易仿真实训的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改变。此文从实务课程的整合性、贸易流程的衔接性、仿真系统的开放性和教学理念与手段梳理了仿真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又分别从建立课程“顶层设计”、立体化、开放性教学系统和教学理念三个角度提出课程设计的四味“良药”。
关键词: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引言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科目之一,凸显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来说,本门课程是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单证实务和国际商法等实务类课程的综合,更是在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上一个操作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一门课程。它是实务课程中的“实务课”——集中体现实务课程的综合性与操作性,也是理论课程的一种外显化的应用。通过系统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贸易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之中,通过场景化、情景化的学习经历能够有效反哺贸易理论的抽象化、逻辑化的理解。同时,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实务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与串联,使知识成为链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为其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1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仅作为单一课程存在,忽视高屋建瓴的课程整合性
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是继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和商务英语等实务类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务课程。以往的国际贸易仿真实训课程难以贯通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仅仅着眼于本门的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用外贸软件为教学工具,展现的则是各进口、出口及通关流程的具体操作任务,而非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与课程的主动连接与框架整合。这就造成了学生课程整合思维能力偏弱,导致了学生不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效地衔接。
职校国际货运课改研究
本文作者:刘健锋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1、《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以理论为主,与企业工作脱节。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以理论为主,注重以知识点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主要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主要掌握海洋运输、空运等运输方式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却不知道国际货运企业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岗位,每个岗位主要是做哪些工作。
1.2在师资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也要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部分高校国际货代专业教师缺乏国际货代企业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自己也不清楚国际货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也不清楚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教学也就只能是依据书本进行理论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教出的学生出来就业时对于具体工作也是两眼一抹黑,只能是从头学过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当然不喜欢这类大学毕业生了。
1.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教法单一,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在传统的《国际货运实务》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老师讲解书本知识,学生在课堂做笔记,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操作实验的机会,不能直观地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操作流程,难以全面掌握国际货运业务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把书本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工作业务中,不能理清整个国际货代业务流程,缺乏国际货代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1.4在考核评价方面,考核方式单一,不能起到把考试真正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由于受考试的形式,题型,及考试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只能考核一些概念、理论、计算等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形式内容呆板,不能充分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达到高等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满足企业对国际货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懂国际货运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又掌握国际货运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上述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特点,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探讨,具体如下:
2、高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的探讨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在工作单位范围内为做好某个具体任务并获得劳动成果而执行的一个成功的应用程序,通常被人们用到工作中称之为过程。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1]将过程和教学融会贯通,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这将是当下的高等职业教学中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产物。
关键词:国际货代;工作过程;教学过程;改革
一、课程开发步骤
(一)对企业进行调研后明确工作岗位
通过调研北京、天津、湖南等地的十余家国际货运企业,这一类企业岗位特征以运行、销售、售后、会计为主线。另外,在这些岗位中,从操作岗和销售岗所占的地位、充当的角色来看,与其它相比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在需要大量适应性人才的实际情况下,它们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更为严格,培养方式也在逐渐改善,竞争局势愈演愈烈。工作人员该担任哪一职位,要从新职员和毕业应届生两类人出发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在进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时,不但要对各类工作岗位和所属职责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货代业务操作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培育问题。
(二)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设置极具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际货运业属服务型,是运输辅助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中,国际货运扮演着“中介人”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沟通发货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重要桥梁和手段。接踵而至的运输方式的更迭变换,致使其工作方法也大不相同。考虑到运输方式有所不同这一现实因素,可将过程划分成海、陆、空及多式联运。除此之外,《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的一个必需条件是要依照工作岗位来确认、释析其代表性任务。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阶段的基本活动任务,产生的结果会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并给出反馈,对于后续课程内容的开展工作也会有利弊随之到来。通过与有关专业认知领域的专家获取典型性的工作任务。在对其适当分类和整理后,随即决定了四个代表性工作条令,即海陆空三联货代,以及多式联运,就此拉开了货代领域中执行和销售的两大舞台的帷幕。
校企合作下高职铁路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摘要】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拥抱政策,资源共享,力争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研究是校企合作最有价值且有效率的合作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此背景下课程改革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文中侧重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课程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剖析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铁路物流;改革措施
1引言
高职院校是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和交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质量,为社会培养契合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现代服务业。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国际铁路物流发展迅猛,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然而从业人员分布不均、技术人才短缺、供需不平衡等现象问题严重制约了铁路物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平衡的迫切需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校企合作有效深入地推进,贴近企业需求,学校方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一线人才。
2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2.1校企合作可为课程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应持续推进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方能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利用,让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响应企业的需求为课程实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平台操作,实现从理论至实践再从实践总结出新理论的良好循环。有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学透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提供的资源不仅利于学生,也利于教师不断的优化课程实践教学,进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协同育人下高职物流人才需求调研
摘要:该文在深入调研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并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新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调研;职业素养
1 物流岗位分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致使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高级管理者,如企业的物流总监、高级物流经理等。物流高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行业技能、行政管理经验。第二,中层管理者,如物流调度部门经理、仓储部门经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三,基础岗位操作员,如仓储部门的仓库管理员、配送站的货物分拣员、运输部门的货运调度员等。物流基础岗位操作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拣货、装卸搬运、出入库等方面的技能。企业一般对基础岗位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职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上岗。
2 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
岗位综合素养要求是指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物流岗位综合素养包括物流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职业素养既要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 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探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铁路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全国铁路网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相关产业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铁路交通可谓是一片大好前景。如此一来,对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对现有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该文选取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院校铁路交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作为探究主题,对现状、要求、如何更好构建专业课体系展开探究。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铁道交通管理;专业课程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岗位一线的教师,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偏离了实际岗位需求,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第二,课程内容当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难度较大,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知识掌握能力,导致学生们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第三,课程内容当中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企业的需求;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中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受到实训设备、课时安排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这一前提形同虚设。
2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探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因此,该文首先对该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了分析讨论。
2.1铁道列车运行相关的能力需求
铁路货物运输教学课程设计论文
1物流专业学生教学现状
1.1学校教学硬件的不足
技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场所,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配套教学设施不足,硬件需求往往与教学不能同步发展,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依然是比较薄弱,学生未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动手机会。
1.2技校学生的存在问题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差,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学习较为被动,学习风气不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情况严重,课堂气氛越来越差,教师往往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则一问三不知,对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存在较大的抗拒心理和对"死气沉沉"的理论知识都不感兴趣。此外,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卑心态,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凡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现象。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比较积极去完成。
2铁路货物运输课程的设计
2.1基础知识模块--案例分析引入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际物流课程思政的改革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物流高职院校
一、引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国际物流为例,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培育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国际物流人才。
二、国际物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民族复兴窗口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党与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2]。国际物流课程涵盖了货物从生产到国际运输再到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一系列环节,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外贸制单、报关报检等,具有极强的“涉外”属性。学生学习此门课,不仅需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繁琐的国际物流业务流程时,如何坚守国家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商务关系,如何高效地解决国际业务问题,这些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国际物流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手段,也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