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质量控制模式下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阶段的护士分为对照组,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阶段的护士分为实验组。参与两个阶段护理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37岁、平均29.35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选择手术室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的护士担任小组长,最后选择组员并对手术室护士组员进行分工,成立5个质控小组,每组由5名护士组成,自愿报名,其中一个为组长。护士长负责全面质控,不定期抽查护理质量,各组质控人员负责所属小组的护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报告问题,积极商讨对策提出整改措施。5个质控小组分别是五常法组、教学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本组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以及质量控制考核内容,并且定于每周五做质控汇报工作,每月全部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管理模式会议。
1.2.2明确各小组质控内容
质量控制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护士25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在22~37岁,平均年龄(27.6±2.2)岁;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护士25人作为观察组,女25例,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7.7±2.2)岁。
1.2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有责任心及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法律意识,因此治疗控制小组的组长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成立5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由1名组长和4名护士组成,由组长负责全面的质量控制,不定期进行抽查,若出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并提出处理方案。5个小组分别为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组、教学组、五常法组,每个小组必须掌握本组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指标,每周汇报1次工作,每个月进行1次会议。②明确组内质量控制的内容:管理质量检查组需进行管理检测工作,负责落实规章制作的执行情况,岗位的职责落实及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组需执行无菌操作,检查无菌物品摆放,对一次性消耗品做月计划,及时提供无菌物品;护理文书组需检查护理表格的完整性、正确性及真实性;教学组需落实对实习生、护士的教学计划,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五常法组需检查手术室的卫生,手术室的区域划分,手术器械及药物的摆放,手术的记录,不良事件的记录,麻醉药物及应急药物的准备,医疗废物的处理。③质量控制的措施及质量控制人员的职责,定制质量管理标准,并制成质量控制手册,通过学习发现问题,组间讨论修改,要承担自身职责,每周不定时地抽查质量检查及监督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包括手术器械的数量不符、手术物品的准备不全、损坏贵重的设备仪器、急救箱内药物不全、药物器械的摆放较乱、药物出现外漏、漏签医嘱;两组护理质量的评分,每个季度进行评分1次,满分100分,包括五常法组、教学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总体质量平均分。
层级质量控制对外科护理管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层级质量控制应用于外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76例于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层级质量控制。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达标率和护理合格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层级质量控制应用于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从而保障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事件发生,改变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看法,提升其满意度。
关键词:层级质量控制;外科;护理管理;效果
医院是重要的基础医疗设施,在社会中具有关键地位,且与人们身心健康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特殊性且十分繁琐,因此护理难度更大,易发生各种护理风险[1]。传统护理服务所提供的护理服务难以满足人们需求,从而导致矛盾发生。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如护理不当或护理差错则会引发护患纠纷[2]。随着护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已不再是单纯配合医师操作,而是为患者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护理服务。层级质量控制主要是以多级分层实施质控,按照病症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类,让患者享受专业化护理服务,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3]。医院外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质量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的7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排除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危重、感染、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为26~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8例;年龄为27~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对老年患者护理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应用层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1年取得的成绩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行的传统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效率、护理差错、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做对比。结果层级质量控制体系下的基础护理、护理技能、护理态度、病房管理和健康教育得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护理模式(P<0.05);层级质量控制体系下护理人员处理医嘱时间、单位时间进行护理操作的次数和交接班时间分别为(5.26±1.63)分、(3.41±0.86)次和(24.47±4.32)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患者满意度为97.29%,显著高于传统模式(P<0.05);层级质量控制体系下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和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4%、2.59%和4.59%,均明显低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发生率。结论老年患者实施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管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护理质量;满意度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老年住院患者越来越多,因其各项功能出现衰退,在住院期间需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以减少安全隐患。加强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是目前老年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1]。通过构建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优化护理人员配置,激发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为提高护理质量,自2016年7月,我科室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到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至2017年7月,该管理模式运行1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自2016年7月,我科室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到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对科室24名护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护理分组。层级质量控制护理模式实施一年内,共护理老年患者850例。实施前为传统护理模式,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施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的816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效率、护理差错、患者满意度等。
1.2护理方法
质量控制体系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在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体系,使护理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杜绝安全隐患,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我院9000多例病人进行研究,并在其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调控理论,比较开展这种质控管理模式以后一年的情况与未开展之前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护理品质不断改进后,小组病人在普通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和病区管理等方面都比实施前好。结论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后,改变了病房管理的旧理念,提升了护理品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护理质量;应用成效
0引言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水平[1]。因此,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员在实际工作中须不断改变想法,提升创新方式,根据现代的具体情况,满足病人对护理品质的要求。护理质量控制系统作为目前实际工作中的一种管理形式,为了探讨其在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我们医院将其应用到病房护理工作中,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选择我院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9432例病人(其中,男4204例,女5228例)进行研究,年龄分布3个月至94岁,平均(56.98±2.98)岁。
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目标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目标管理用于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现有床位800张,护理单元共27个,在岗护理人员共465人。护理部门依据质量管理的要素共建立九大质控组,由各组组长和护理部拟定科学的目标管理内容并实施,对比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改进后质控护理的质量评分(98.63±1.54)分、(97.38±2.41)分、(97.46±2.59)分、(96.77±2.18)分、(96.08±2.07)分、(97.86±1.48)分、(95.82±2.47)分、(96.38±2.51)分、(97.89±2.54)分,明显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管理用于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目标管理;院级护理质控组;效果
目标管理即成果管理,主要是通过组织员工一起参与到可行的、具体且可根据客观衡量出效果的目标制定中,并在完成目标制定期间进行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实现目标[1]。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呈动态发展趋势,而目标管理的施行,不仅有效完善了护理质控的体系,而且还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护理管理的目标[2]。本文主要分析本院目标管理用于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的临床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
院现有床位800张,护理单元共27个,在岗护理人员共465人。护理部门依据质量管理的要素共建立九大质控组,具体为:优质护理、危重护理、急救管理、护理文书、护理技能、教学培训、门诊护理、特殊单元、护理管理等;每组均设有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4~5名护理组员。
1.2管理方法
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开发探究
摘要:目的开发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探讨其应用效果,提升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水平。方法整合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等资源,基于现有护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功能升级,构建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护士261名),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护士264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实施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后,护士的护理技术实践考核达标率、能级进阶成功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实施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多终端信息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实现护士培训与考核多样化,提高护士对系统使用的满意度,提升临床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多终端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护理管理;护士培训;护理考核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明确提出,要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使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详细阐述了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正通过改变传统寻医问诊方式,重塑医疗服务新业态。其中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护理管理带来益处与提升,一系列基于信息系统的软件被开发并应用于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3-5]。基于这些信息系统,护理管理者能够实时收集到质量管理需要的各类数据并快捷完成统计分析。本研究整合原有的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等资源,基于现有护理信息系统平台(医惠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升级,构建基于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的“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功能模块,应用于临床护理教育及实践,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汾阳院区实际开放床位374张,护士337人。选取我院汾阳院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264名护士应用传统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261名护士应用基于多终端信息系统的眼耳鼻喉科专科技术管理模式。入选标准:临床一线护士,需参加专科护理技术培训及考核;排除病假、产假或事假等不在岗的护士。
1.2管理方法。1.2.1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的开发。2018年始,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信息系统由我院护理部联合上海医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在开发及试用过程中以解决临床护士的护理技术管理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如何进行护士的各级培训、考核和管理,提升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根据临床科室的实际应用对上述目标实现情况及护士对各终端的可操作性、便利性等反馈,不断完善该系统。1.2.1.1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组建包括信息人员在内的研发小组和专家小组。研发小组由1名研究者、2名护理研究生、1名护士长、1名高年资护士和1名信息工程师共6人组成,负责终端设计。专家小组由6名院内外护理管理人员、信息工程师和工作10年以上的一线临床护士组成,负责审核评议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初稿。参阅国内外文献及指南,形成包括多终端的后台管理模块(护理部管理员端)、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三级管理模块初稿。经两轮专家小组会议,从政策依据、实用性、可行性、便利性等对初稿进行评判、修改,形成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修订稿,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研发使用。1.2.1.2系统技术架构利用现有的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开发:该系统采用Asp.netMVC技术框架,基于Razor的语法解析器,数据层使用Ibatis.NET框架。该系统能在院内局域网和院外网络下运行,并在最初PC端数据读取模式下开发升级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即支持PAD端和手机App终端的信息共享,三者平行运行。拟在原有护理管理系统中开发完成专科护理技术信息化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形成多终端的专科技术操作“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专科技术视频、文字、标准等信息上传下载,考核成绩录入等功能。1.2.1.3系统模块及功能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包含后台管理模块、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三级管理模块。模式具体运行方式:①后台管理模块即护理部管理员端。此模块主要管理整个系统的运行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育管理”“统计分析”“参数维护”等功能。“护理质量控制”功能可实现护理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可直接查询每月护理技术管理小组质控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次月跟踪反馈内容。“护理教育管理”功能可实现操作培训的组织及考核成绩管理,使用者直接查询相关操作记录及各层级护士临床护理技术考核成绩。“统计分析”功能可实现质量检查情况分析,汇总三级护理质控管理模式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进行相关分析。参数维护包括各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专科护理技术考核标准及操作视频等。护理部负责后台维护。目前已完成20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28项眼科专科操作、22项耳鼻喉科专科操作、5项急诊操作及42项手术室专科操作等内容的维护。②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此模块可在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运行,主要功能有“操作考核”“教育培训”,其中“操作考核”功能可实现全院各科室、各能级护士进行不同类型的临床护理技术的无纸化考核及计分;“教育培训”功能可实现全院临床护士参与专科护理技术线上培训,且电子化签到、考勤管理智能化。③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该模块可在多终端运行,有“操作考核”“教育培训”“资源下载”等功能。前两者与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类似,“资源下载”功能可实现各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专科技术操作考核标准及操作视频等内容的共享,便于科室考核和碎片化学习。1.2.2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的应用。①护理部:统一制定并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视频、标准、流程),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督查部门的培训完成情况,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护理部层面)各类资料录入,监控系统内数据。②护理技术管理小组:落实护理部各项培训及考核细则,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答疑活动,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小组层面)各类资料录入,向上汇报护理部,向下反馈部门护士长。③护士长:组织并落实部门层面各类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部门层面)各类资料录入,向上汇报护理技术管理小组,向下反馈护士。④护士:根据护理部要求,自主选择任意终端的信息系统,完成每年护理部规定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实现在线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视频学习、流程及评分表查看、考核成绩查阅等功能。同时可多终端自由选择参与护理部各类业务学习方式及时间。
1.3评价方法。多终端信息系统应用前后收集以下资料。①护士的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和能级进阶成功率:护理部每年12月举行1次全院护士护理技术考核,考核成绩≥85分为达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人数/考核总人数)×100%。此外,护理部每年6月举行1次护士能级进阶考试(如N0转N1、N1转N2、N2转N3等),要求理论和临床操作能力均≥85分即为进阶成功,护士能级进阶成功率(%)=(能级进阶成功人数/进阶总人数)×100%。②护士满意度:采用护士执业环境测评表[6]评价,每年应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全院护士进行执业环境(含在职培训模式评价)满意度测评和结果分析。该测评表相关条目得分越高,说明护士对在职培训相应管理模式越满意。
谈综合性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摘要:本研究从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团队、制定疼痛护理相关规章制度、开发疼痛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护士疼痛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介绍综合性医院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该模式从疼痛评估与再评估、镇静反应程度评估、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等方面开展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护理;疼痛;管理模式
疼痛管理指对疼痛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涉及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合作,已成为衡量医疗质量的标准之一[1]。疼痛管理及控制不足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是主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我国多家医院开始构建系统化的疼痛管理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3]。护士作为疼痛控制及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全面参与疼痛评估与再评估、疼痛干预、患者镇痛宣教及患者随访工作等环节,因此医院的疼痛护理管理能力会影响疼痛服务质量[4-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构建了以疼痛高级实践专科护士为主导,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框架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构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1.1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团队
由护理副院长担任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长,麻醉科主任、疼痛亚专科主任和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疼痛高级实践专科护士担任秘书,组员包括疼痛专科护士、全院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及疼痛护理委员会成员。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职责主要是起草、更新和落实规章制度及监控医院疼痛管理质量等。具体内容:构建规范化的疼痛评估体系,包括入院/门诊疼痛筛查、全面疼痛评估、干预后再评估等;构建疼痛护理宣教流程;构建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体系,包括镇静反应评估、患者自控镇痛安全评估;疼痛管理质量监控,定期对各科室开展的疼痛评估与再评估、镇痛治疗安全评估等内容进行监控;制订疼痛质量管理计划,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包括明确监测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基准对照来源、检查方法、数据收集频度、收集部门、负责人、分析频率等。
1.2开发疼痛管理电子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