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信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护理信息系统
一、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NIS
1、病人医嘱信息管理
该系统由主治医生录入医嘱,经核实医嘱无疑问后确认即产生各种执行单、当日医嘱变更单和医嘱明细表,供病人和护理人员查阅;确认所开具的药物后,病区药房开具请领汇总表和单个病人明细表,计算药费后自动在收费处联网入账。该系统录入由主治医生操作,充分体现了医嘱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应,做到了医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2、病人药物信息管理
该系统在病区电脑终端设有病人药物领取与使用情况记录,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药物滥用、错用等。
3、病人医疗费用管理
该系统可以统计整个住院过程中患者治疗的费用、详细药物费用清单、医保报销及自费情况等,有利于患者了解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真正考虑患者的知情权,达到科学管理。
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服务的应用
摘要:在当代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护人员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怎样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如何通过护理服务优化医患关系。将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引入护理服务工作中,不仅可以使护理服务效率得到提升,还可以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因此,本文对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后续护理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护理服务;应用分析
在我国网络技术的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信息化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其自身的特性,各地医院对其进行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一种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并贯彻落实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在医院的各部门对其进行应用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由于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具有系统化与高效性,所以,备受相关医护人员的关注。因此,本文对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一、信息化管理与护理管理
由于信息化是一种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所以将其称之为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的功能较多,例如,处理信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以及信息再利用等。信息化的主要管理作用是对各行业现代化信息的促进,以达到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其主要融合新型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并对传统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转变,对其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进而使自身的工作效益与效率得到提升。而护理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造福全人类,并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人文活动以及相关护理者的能力。由于便捷性是信息化独有的特征,因此,信息化遍及在各行各业中,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医院,通过现代化的方法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进而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进而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效用。
二、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应用背景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护理中的实施
摘要:文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发现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同时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护理;慢性病;老年;用药依从性;满意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生理功能不断下降,发生慢性病的概率逐渐增加[1-2]。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及相关并发症多等特点[3],一般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护理能力减弱、日常活动量少等问题[4],往往用药依从性差[5],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探讨门诊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合并疾病均处于临床缓解期;(3)无严重心肺功能衰竭;(4)无语言沟通障碍。观察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65~82岁,平均73.2±10.5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3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病程5~13年,平均9.7±2.3年。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65~81岁,平均72.6±9.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0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2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病程5~13年,平均9.6±2.1年。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门诊护理干预。
1.2常规护理
信息化儿科护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中级护理专业(中职二年级)的班级2个,其中1202班的62人(男生2名)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对照组,1203班的64人(男生3名)加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学生采用常规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即以课堂为中心,主要采用讲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内容寻找典型病例,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班级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加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将本教研组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传到学校网站。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告诉学生学校网站网址,并指导学生进行注册和浏览。同时,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7名学生,选一名各方面能力均较强的担任组长。
手术室护理记录信息化对护理单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记录信息化对护理单书写质量及护理质量的影响,以提高护理文书质量。方法选取某院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手术室工作的 22 名护士的 90 份护理记录单为研究对象,以 2019 年 6 月 1 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时间节点,将 6 月 1 日之前的 22 名护士的 45 份护理记录单作为对照组,将 6 月 1 日之后的 22 名护士的 45 份护理记录单作为观察组,比较 2 组记录单书写质量、书写缺陷发生情况及患者对各项临床护理质量的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记录单书写时效性(100.00%)、完整性(100.00%)及正确性(95.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80.00%、71.11%)。观察组护理记录单各项书写缺陷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的管道护理(95.64±1.72)、健康教育(95.86±1.76)及皮肤护理(98.53±1.86)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11±1.65)、(91.74±1.72)、(92.48±1.81)]。结论信息化手术室护理记录能够提高护士书写护理记录单的质量,减少书写缺陷,更及时、完整、准确的手术室护理记录能够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手术室;护理记录;妇幼保健院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精确性,已成为各级医院发展的重点方向。手术室为妇幼保健院工作节奏最快、工作量最大、涉及相关科室最多的工作场所[1],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各种工作流程、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一直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手术室护理记录单作为患者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病情、提供护理措施、执行医嘱不可或缺的文字记录,准确、及时、详细的手术室护理记录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术后患者护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12 月 31 日手术室工作的 22 名护士的 90 份护理记录单为研究对象。以 2019 年 6 月 1 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时间节点,将 2019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5月 30 日中在某院手术的护理记录单随机选取 45 份纸质手术护理记录单作为对照组,将 2019 年 6 月 1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手麻系统中随机选取的 45 份电子护理记录单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纸质版护理记录单,巡回护士按照记录单的内容填写患者的护理情况、标本送检、清点物品、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核对手术医师、切口等级、电外科设备及器械包使用记录 8 个方面,最后由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在记录单上签名。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手术室电子护理记录单,研究由医院信息工作中心牵头,以护理部主任、手术室负责人、护士长代表等人员设计信息化手术室电子护理记录单,包括护理情况、标本送检、清点物品、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核对手术医师、切口等级、电外科设备及器械包使用记录 8 个模块,内容涵盖手术的具体时间点、术中体位、静脉穿刺部位及方式、保温方法、留取标本、患者皮肤状况、各种引流管使用记录、术后患者去向、电动气压止血仪等特殊仪器使用情况、术中用具清点及核对情况、器械包的扫描及记录情况等,同时设置相应数据库及记录模板,主要包括多种科室不同手术的记录模板及手术室常用词汇,便于护士快速记录。护士进行术前护理及准备记录时点击围手术期护理记录单,系统可自动显示患者临床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目前诊断、手术类型及时间、手术医嘱等。术中记录时巡回护士根据术中情况填术方式及体位、麻醉方式、静脉穿刺部位及方式、保温方法、各种引流管记录等。术毕由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登记及签字,并填写患者输液量、输血量、生命体征、尿量、皮肤状况、意识、携带物品、出室时间、术后去向,患者体内植入物及取出物的去向,器械包、敷料及特殊器械包的监测结果,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入量,自动生成统计表。由护士长及手术室负责人对记录护士的书写质量及书写缺陷进行评价,书写质量包括记录的时效性、完整性、正确性,书写缺陷包括存在空项目、出入量记录不规范、记录缺乏连续性及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有涂改刮痕、记录单内容与麻醉单不一致,手术结束后 5 分钟对记录单进行评价并记录评价结果。
1.3评价指标。(1)参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3],由护理部评价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及书写缺陷,比较 2 组记录单书写质量。(2)护理记录时效性:所有护理记录均在术毕时完成,护士均及时记录手术过程中需记录的各种信息,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无时效性;护理记录完整性:记录单内容详细、全面,无漏项,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正确性:记录时术语准确、内容准确、时间节点准确,无法达到此要求判定为记录不正确。(3)比较 2 组记录单书写缺陷发生情况:重复记录、出入量记录不规范、缺乏连续性及动态性、医学术语欠妥、记录表述不清及不客观、有小结式记录、有涂改及刮痕的发生率。(4)参照相关文献[4],医院自制设计护理质量评估表,由手术科室护士长进行评价填写。比较 2 组临床护理质量的评分。
循证护理信息化教学视角下外科护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护理3班和4班护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8岁~21岁,平均年龄19.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信息管理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室实施HIMSS7标准的时间顺序,分为实施前组(2019年1—6月,172例)和实施后组(2019年7—12月,228例),实施前组采用传统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后组采用基于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比较两组手术安排时间、交接患者时间和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组患者手术安排响应时间、术前、术后交接患者时间均短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前组术前物品准备不充分率、违规操作率、医嘱执行不当率高于实施后组(P<0.05)。结论基于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HIMSS7标准;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护理管理质量;满意度
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学会(HIMSS)是1961年在美国建立的医疗信息管理协会[1],其目的是通过对会员组织进行研究,然后指导和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以便能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为患者开展医疗服务,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2-4],成为医院信息化等级评审标准,大多数三级综合医院均已经完成HIMSS的信息化建设,在我院HIMSS7标准已经完成测评和应用。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部门,是开展手术的主要场所,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程,而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让手术室的信息管理更为合理,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因此本研究探讨对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9年1—12月在医院手术室内接受手术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择期手术;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及听力障碍;年龄18~60岁;自愿参与本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有神经及神经疾病或以上疾病既往史;影响视力或听力的手术;恶性肿瘤手术;妊娠期及哺乳期;有外科手术禁忌症。将患者根据手术室实施HIMSS7标准的时间顺序分为实施前组(2019年1—6月)和实施后组(2019年7—12月),实施前组172例,其中男94例,女82例;平均年龄(45.24±11.3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5.12±4.23)年;科室分布:普外科88例,骨科42例,妇科24例,其他科室18例;平均手术时间(87.80±22.12)min;实施后组228例,其中男124例,女104例;平均年龄(45.37±11.4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5.16±4.10)年;手术科室分布:普外科112例,骨科56例,妇科32例,其他科室28例,平均手术时间(87.34±22.17)min。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手术科室分布、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施前组采用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成包括电子病历系统、消毒供应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护理管理系统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系统等,以上工作系统自个独立,但又可在联网下关联,实现院内数据在一定程度共享。实施后组采用基于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1)重建及共享基于HIMSS7标准的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将原有各自独立的系统打通数据流,集合在统一系统平台,实现单点登录改变以往查询数据需要多点登录,术中护理容易、麻醉师及手术医师等均可随时便捷的查询患者相关病例信息等,术后病房医师及护理人员也可随时登录系统了解到患者手术中的护理记录、手术记录等资料。(2)实现各环节的闭环管理。包括手术患者的交接闭环管理、输血闭环管理、用药闭环管理、病理闭环管理、器械追溯闭环管理、手术设备闭环管理、医疗废弃物闭环管理等,在手术室护理各环节均做扫码核对正确,做到有据可查,可追踪溯源。(3)手术申请、授权、审批及手术排程的智能决策。手术科室工作人员通过医院授权的信息终端提出手术申请,手术室使用排班系统可将手术申请自动按照手术缓急、疾病性质等自动分组智能安排,手术室护士长在根据智能安排结果,适当地微调,同时手术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也可通过自身医务工作终端查看到手术患者的手术安排及手术室的运行等情况。
1.3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手术安排及交接患者时间。包括手术安排响应时间、术前交接患者时间、术后交接患者时间。(2)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包括术前物品准备不充分、违规操作、医嘱执行不当、护理记录差错、清点物品不当。
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中心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在其护理管理信息化中发挥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血液透析中心未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前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再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数据库应用后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以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病情观察的及时率均较对照组高;此外,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3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专题数据库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管理信息化工作中有显著效果,避免了护患关系纠纷,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临床专题数据库;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价值
血液透析中心是对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3]。由于血透中心接受的患者数量大、设备多、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常常需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手段进行应对[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护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6]。临床专题数据库对于收集、统计患者信息,指导诊断、科研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我院自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为了探究数据库运用于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信息化中的价值,此次我院针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者男335例,女26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8±3.1)岁;护士女20名,年龄26~40岁,平均年龄(34.4±3.8)岁。另设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00例患者和工作的20名护理人员为试验组,患者男323例,女27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2±3.4)岁;护理人员同对照组。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经过患者的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开始应用临床专题数据库,采用MicrosoftOffice中的Access构建本数据库,按照建立的基本系统流程,建立相关的数据表、数据表之间关系、查询项目、报表、窗体等。
1.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意外事件、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②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健康宣教的合格率以及病情观察的及时率。③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资料)÷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