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就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摘要:围绕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状况,对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设计调研问卷,分析调研结果,形成基本观点,对制定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线上问卷调研形式,我校开展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状况调研和同类院校教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和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
1.2调查方法
护生写作毕业论文时期的焦虑
护理科研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护理学发展的程度,而护理本科生是护理队伍中在科研方面被寄予较高期望的群体[1]。然而,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毕业论文撰写障碍、紧张的毕业实习、就业压力以及各种考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很多问题。同时,由于毕业论文的通过与否直接关系护生能否顺利毕业,导致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容易产生焦虑。鉴此,通过调查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焦虑水平,并了解护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缓解护生焦虑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11月—2011年2月实习后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广东药学院2007级四年制本科护生8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女64人,男16人;本地实习49人,外地实习31人。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已选定指导老师并完成了选题及开题答辩工作,实习时间为第6学期和第7学期,护生需要在实习期间实施课题和完成论文,于第8学期参加学院论文答辩,通过者方能毕业。指导老师为学院老师或主管护师以上、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老师。 1.2调查工具 1.2.1自制问卷 调查包括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以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2.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2]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该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4级评分,1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有时有”,3分“大部分时间有”,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其中有5条反向计分。将20个条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取得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SAS标准分≤50分为正常,51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为严重焦虑。 1.3调查方法 向调查对象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护生保证匿名调查和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护生同意后,以统一指导语对SAS和自编调查表的填写方法进行指导,以实习点为单位集中发放问卷进行填写,完成后当场检查合格后回收。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率为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焦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焦虑标准分为30分~67分(49.9分±7.71分),55.0%的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感到焦虑,其中7.5%的护生感到严重焦虑。 2.2本科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 65%的护生对《护理研究》的学习兴趣不高或没兴趣,75%的护生该课程成绩为70分~80分,仅18%的护生对《护理研究》的教学评价较好。 2.3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讨论 3.1本科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焦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焦虑,且有7.5%的护生存在严重焦虑。可见,焦虑在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但长期的、超常的焦虑会损害人的健康。由撰写毕业论文所导致的焦虑,不仅影响着护生撰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对护生的学习或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有调查表明,从护理教育者到护理管理者对本科毕业生科研能力的期望值过高,已超过本科毕业生实际拥有的能力[3]。本科护生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训练仍然是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4]。因此,是否考虑降低对本科护生论文撰写能力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培养护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上,是每个护理教育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3.2本科护生学习《护理研究》课程的相关情况 本调查中大多数护生对《护理研究》兴趣不高,成绩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对教学的评价不高。本院该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为4学分,包括了医学信息检索及医学统计分析的内容。《护理研究》是本科生了解认识护理科研的基础[5],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护生的科研能力。在学习《护理研究》时护生可能没有意识到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思想上不够重视。若护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没有掌握护理科研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会产生畏难情绪,易出现焦虑。因此,教师应通过教育使护生充分认识到初步的护理科研能力是本科护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同时改变以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给护生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使护生对科研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3本科护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护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忙于临床实习而无暇撰写论文,毕业前临床实习对护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应激源。由于实习生活与理论学习期间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护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临床实习生活,因而护生会觉得没有精力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实习期间参考资料不足也是护生遇到的主要难题,参考资料是撰写论文的基础,实习医院很少有可供护生利用的资源,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论文的反复修改会打消护生撰写的积极性。再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调查对象人数不足及其合作程度低阻碍了护理科研活动的进行,给毕业论文的撰写带来困难,影响护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进度以及撰写的积极性。上述问题均会导致护生论文撰写障碍,影响护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使其出现焦虑。另外,由于就业压力大,护生需要抽出时间忙于找工作,导致无法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除了实习期间的出科考核,也有部分护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护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大减少,毕业论文撰写的紧迫感导致护生容易产生焦虑。#p#分页标题#e# 撰写毕业论文使多数本科护生产生焦虑,出现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关部门及护理教育工作者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指导护生合理安排找工作、实习、考试和论文的撰写等,在护理科研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6],激发护生学习科研相关知识的兴趣,促使护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缓解护生的焦虑。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践探究
摘要:毕业论文的设计是学生在求学阶段学习成果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具体方案,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且提高本科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升入,双导师制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有广泛的应用,许多教育改革的专家也争相在这些方面做相关的研究。其中,文献[1]主要构建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文献[2]主要分析了双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的研究,文献[3]分析了教育类课程采用双导师制的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在参考了部分双导师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新型培养模式,其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的指导价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必要性
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两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而联合培养的一种模式[4],两位指导教师包括来自于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型教师和来自于企业的实践型教师。从双导师制本身的含义来看,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享有两位导师不同的教学特点而带来的创新性效果,这是联合培养的较大的意义所在[5]。同时,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离校毕业之前能够提前接触到企业文化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对于高校而言,双导师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双导师制形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性原因。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存在的问题
1.论文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脱离。本科毕业论文不同于硕士或博士论文的书写要求[6],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将整个设计过程及其重要的方法理论书写下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形式单一,不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在求学阶段所学知识,因此,传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不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护理专业护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护生培养的关键。在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以护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切实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生;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
中高职贯通教育充分利用中高职办学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职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1]。上海自2010年起实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为培养符合临床要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护生,我校在制定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职业素养和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其中护理技能是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护理行为是隐性素养[2]。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效果,与护士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学情分析。我校自2012年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至2018年9月共有7届,434名学生,其中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已完成中高职阶段的全部学业,现已全部毕业。在教学中发现,我校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生的护理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同感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主动性不够;护理礼仪举止不够规范,沟通能力欠缺,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判断能力欠缺,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职校语文教材建设释解
职校医学生语文教材的课文可恰当选用医学科普文,古今中外医学、护理名家的事迹故事,关于医德、医术的论文,从而使医学生对医学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医学生认识到“文”与“医”的交叉融合,“文”以载“医”,“医”、“文”是统一的而不是分道扬镳的。医学、护理名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事迹还能给医学生以榜样作用,这样做可使学生一进入职校就对医学和语文产生兴趣,受名人事迹的激励,树立努力学习的目标。
注重基础训练
语文是从事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载体,其基础表现在“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信息输出,4者有机结合、平衡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职校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对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差;(2)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差;(3)写作能力差;(4)社会应用能力差。这些现象决定了职校医学生的语文学习仍要注重基础训练,并且要全面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解决学生“听、说、读、写”中的薄弱环节,纠正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在字、词、句、篇上对医学生加强训练,督促、指导医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注重“实用”即“医用”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要求职校医学生语文教学应与医学职业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医用”。“医用”对医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为职校医学生大都是在“为将来工作”的动机支配下进行学习的,这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上。以往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绅士式的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在职业医学学校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当然,打基础的国学名篇、经典名篇还要继续加强学习,这样既可与初、高中语文教学保持衔接,还可培养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职校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除了使医学生能恰当运用一般应用文以外,还要加强其对医学相关文章的学习,以尽快让医学生热爱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医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通过医用语文关。这包括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规范和准确的显性医用语文,还包括如态度、作风、品格等隐形医用语文。通过医学应用文的学习,诸如医学科普、医学演讲与口才、医卫情报、医护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医学论文、医护文书等,在掌握好基本文体的读写要领前提下,从记叙、议论、说明这3种基本文体入手,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的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表达方式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医用文的学习和写作中来,由基础到专业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其进行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医用文的语言、语体和文种,逐步形成有医用特色的语文知识应用体系。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医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术乃仁术,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与大爱之心。医学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医学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应强调对医学生情感的培养。针对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况,我们对医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医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要以对医学生的情感培养为归宿,尊重他们情感发展的规律。医学生语文教育在选文时应注重选取培养仁爱之心和优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患者的理解同情,为其将来在工作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加强语文实践教学
以往的语文练习都局限在练习册中、课堂上、学校内,而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做课后练习、写单元作文、组织一场作文比赛这些死板、僵化的形式。教师要认识到实践对提高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医学生语文教学中突出语文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列出语文实践课。让医学生走出课堂,不拘泥于课本,利用网络阅读、查找资料,尤其是对预防保健的宣教、医学信息的收集,让医学生跨出校门,走向医院、社会,去学习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表达运用。
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此后,连续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可见“双创”身影,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被纳入各个高职院校中,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不慎理想,课程设置单一,实践体系缺失,教育成效有限。文章针对护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利用创新教学,可以显著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育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①。早在多年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经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还不长,已经逐步渗透至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近年来,医疗系统、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对传统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护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问题分析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已经纷纷开设了护理专业,而各个院校也在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医院准入门槛却逐步提升,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顺利的毕业、就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专业中,能够显著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能满足全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开,老年人口、儿童数量递增,在中国家庭中,子女抚养压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这让人们对于护理人才有着更为迫切、强烈的需求,在护理专业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后有了更多的选择。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来看,在护理创新创业教育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烈。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在西方国家,其创新创业有着悠久历史,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段,大学生创业十分普遍,而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内容简单,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并不强。同时,护理这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依然还是选择到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薪酬稳定,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创业,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兴趣,就业压力较大②。另一方面,护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面对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处于次要地位,甚至低于选修课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仅是开设一门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评估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未得到充分融合,少数高职院校以实践活动、比赛等替代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过于关注实践,忽视了知行合一,课时的安排也不够规范、系统。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护理专业脱离的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学校倡导在护理专业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大讲座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本是选择通识教材,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加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繁重,对于创新创业也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1.构建契合护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今,护理工作已经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家庭,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基于课程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如,护理专业的“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慢性病护理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元素,在课程体系的创设上,要改变以往的“一刀切”式模式。如,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即可为开设关于“慢性病康复现状”“养老院与护理院需求”“养老事业前景”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对养老创业产生浓厚兴趣。在理论讲解完毕后,开设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到社区、医院中参与调研,了解老年群体对于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来讨论、互动,利用学校内部的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在护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构建产业联盟,与兄弟院校联合,建立“护理专业创新创业协会”,实现理论教学、项目竞赛、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建设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必修课体系。
高职医学院校开展案例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选取案例则成为教学中要探寻的问题。选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传统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旨在探究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对现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医学类院校要紧跟社会需求,把医疗卫生领域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不利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呢?这就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水平。本研究选取了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就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作以初探。
1研究方案
1.1研究对象
选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同届的所有学生均通过高考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并无显著差异。2014级高职护理2班和4班作为对照班采用讲授法教学,2014级高职护理6班和8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案例法教学。进行持续一学期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跟踪调研对比,学生使用统一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材,4个班级均由一名教师任教,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
1.2案例选取
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目前国际医疗市场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我国的涉外护理专业的人员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涉外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英语教学是涉外护理专业的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然而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鉴于此,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分析和研究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具体方式
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护理的专业知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护理理念以及护理文化背景,并使自身的英语水平达到国际护士的专业标准,能够与人用英语正常的进行交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护士。专门用途的英语视角在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当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英语知识,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以便日后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
一、分析目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涉外护理专业是为了应对国际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而开始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灵活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然而,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是沿用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或许能够对提升英语成绩起到一定的帮助,可是涉外护理专业对英语的口语水平以及运用方式都有更好的要求,会涉及到许多的专业生僻名词,因此,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课堂必须结合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涉外护理工作。
2.英语教材缺乏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