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层级护理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摘要:目的在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此观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外科护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时间阶段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分析和对比组间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结果研究组的基础护理为(89.99±5.22)分、病房管理(87.78±5.23)分、意外事件处理(88.26±5.21)分、技术操作(89.77±5.21)分、健康宣教(89.66±5.11)分、护理安全(87.79±5.32)分各个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7.77±5.33)分、(68.73±5.11)分、(68.77±5.23)分、(69.09±5.11)分、(68.77±5.21)分、(69.95±5.13)分,且研究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2.00%)、护理差错率(2.00%)均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2.00%、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显著,能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并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率,以此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外科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各界行业的服务要求、质量都有所提高,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其工作要求的重点。在医院,外科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具有的科室特点是:流量大且病种具有复杂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负担。对于医院而言,如何提升外科护理质量是医院的关注焦点;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属于相对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主要是借助多级分层管理的措施落实护理人员的各项责任,以此达到相对理想的护理效果,同时也能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本文在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此观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效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外科护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2016年2月—2017年1月),该时间阶段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间未实施层级护理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4~44岁,平均(34.56±5.76)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0名、20名;对照组:组内护理人员30名,年龄:23~45岁,平均(34.67±5.23)岁;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11名、19名。均对100例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09±5.0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和同意;入选患者的意识均处于清晰状态。组间基线资料、患者病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外科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1)组建层级管理小组,小组内部成员所担任的职位主要依据其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分配,结合科室的具体工作实际进行护理人员分层,主要分为3个层次,护士长为第一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10年以上且职称为主管护师;组长为第二级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上且职称为护师;助理护士为第三层次,担任资格:工作年限3年以下且职称为护师或护士[1-2];对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就护理质量进行反馈,第二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晨会中学习各种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第三层护理人员不定期抽查落实情况。(2)对护理人员进行职责分工,其中,第三层护理人员对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具体的内容包括有:与其他科室沟通、指导责任护士工作、监督科室的护理工作、协助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宣教、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等[3-4];第一、二层护理人员开展具体的护理工作,按照护理计划完成护理工作,同时协助护士长和组长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助理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合理需求[5-6]。(3)加强对第三层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监控力度,对其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第三层护理人员监督第二层护理人员护理措施落实情况。(4)评估每一层护理人员所存在的护理操作风险性问题,对其可能会犯错问题进行评估与改错。(5)质量控制,第三层护理人员定期总结护理工作质量,第二层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和进行针对性整改,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每一层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操作技术进行定期考核,将护理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7-8]。
1.3观察项目。分析和对比组间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护理安全各个项目评分均采用医院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由医院统一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和发放调查表,患者自行填写分数,旁人不予以干预,涉及被调查的护理人员进行回避原则;调查分数在0~100分[3],以60分作为临界分,低于60分则不合格,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代表护理质量越高。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意外事件处理、护理安全评分由专业调查小组成员评定,技术操作、健康宣教评分由患者出院之前统一打分。
护理层级管理对消化内科护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200例,等量性的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护理层级管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等。结果试验组投诉率1.00%、不良事件发生率3.00%、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合格率99.00%,均优于常规组的12.00%、8.00%、78.0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满意率99.00%,高于常规组的83.00%(P<0.05)。结论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用更好,护理人员的总体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高,也显著改善了护患关系,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高。
[关键词]护理层级管理;消化内科;护患关系;专业水平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医院消化内科每年接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均不同,但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用合理有效地护理方法,否则容易产生医患纠纷。考虑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水平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医院消化内科需要运用护理层级化管理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使其护理技能等不断提高。关于护理层级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相关应用均需要结合实践展开研究探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200例。男101例、女99例,年龄22~62岁,平均(57.5±15.3)岁,其中慢性胃炎40例、急性肠炎38例、黄疸52例、消化道出血36例、胃溃疡3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对精神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以及无法配合临床护理研究工作的患者均予以排除。等量性的将患者平均划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常规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22~62岁,平均(57.2±16.1)岁,其中慢性胃炎14例、急性肠炎22例、黄疸32例、消化道出血17例、胃溃疡15例;试验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2~60岁,平均(56.8±15.7)岁,其中慢性胃炎26例、急性肠炎16例、黄疸20例、消化道出血19例、胃溃疡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细节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管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为儿科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268例患者进行研究,13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为1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实行细节护理管理模式。护理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6.1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平均评分为(6.89±1.25)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6±1.26)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2,P=0.002)。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行细节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为儿科护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细节护理;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儿科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广大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和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因此要提供护理的整体水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1]。在进行于儿科护理时,由于患者年龄偏小,在治疗中经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治疗的现象,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该院为了研究细节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2],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收治的268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68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4例。对照组男性69例,女性65例;年龄在3~9岁,平均年龄为(6.13±1.47)岁,病程在1~15d,平均病程为(7.25±2.51)d;观察者男性68例,女性66例;年龄在2~9岁,平均年龄为(6.35±1.21)岁;病程在1~15d,平均病程为(7.65±1.34)d。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患病类型进行对比,得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患有小儿常见疾病,排除患有严重器官衰竭、心智不全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该研究患者家属知情且同意,并符合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进行研究。
1.2方法
护理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名。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试验组实施层级管理,对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层级管理;护理人员
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还能大大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鉴于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学历以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性,医院管理无法采用统一的方法,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化。常规管理模式存在较多的缺陷的不足,很难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层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统一性的管理医院护理人员,从而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提高其满意度和整体护理工作质量[1]。本文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名。对照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1.8±2.3)岁,学历:本科7名,专科17名,职称:初级护士8名,初级护师12名,主管护师4名;试验组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6±2.2)岁,学历:本科8名,专科16名,职称:初级护士9名,初级护师13名,主管护师2名。两组护理人员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内科进行诊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QOL量表评分情况和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分级为极差0例,差4例,中等15例,较好13例,良好11例,改善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P<0.05);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为97.67%(42/43),疾病知识知晓率为93.02%(40/43),坚持规律运动率为90.70%(39/43),自我管理能力为95.35%(4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内科;护理管理价值
内科作为医院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临床科室,其中包含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以及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由于内科涉及到的疾病种类多种多样,接收的患者数量较多,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护理水平[1-2]。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内科进行诊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7~82岁,平均(39.42±10.17)岁。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16~82岁,平均(40.35±10.26)岁。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护理管理优化
一、优化工作流程
1、配液班
上班时间为7:30~12:00、14:30~18:00,首先配液班护士参与晨交班,了解全病区患者情况后,核对医嘱并进行液体、皮试药等配置,管理治疗室,领口服药、针剂;下午查对液体,治疗室消毒,打扫治疗室,核对并摆次日长期液体。
2、A班
上班时间为7:30~12:00,14:30~18:00,提前半小时上班为责任床位患者做晨间护理,参与晨交班;与N班护士床前交接班,整理患者床单位,同时查患者“腕带、床头卡、等级护理”是否吻合,查对并执行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根据护士分层管理,危重患者由高年资护士护理,完成本组患者的治疗。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并为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安排患者做检查,提前为出院患者做好定期复查、用药、生活及饮食的宣教,办理出院手续;负责预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为本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及康复指导,下午督促患者刮胡须、剪指甲;每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擦浴1次,洗头2次;每周二为1组大换床单日,每周四为2组大换床单日。16:00后书写护理记录及病室交班报告。
3、A★班
上班时间7:30~11:00、12:00~16:00,工作流程同A班,中午每1组有1名护士上A★班。患者大多午休,中午完成早上未完成的治疗工作,负责新入院患者的接待及入院宣教、术后患者交接、术后宣教及护理,为病区患者测量12:00时及16:00时的生命体征。
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期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上结合使用护理安全管理。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护理质量,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5.66±1.21)分,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56±1.03)分,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4.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0%,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地降低骨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骨科;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增大及交通事业的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骨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骨科患者的增多,骨科护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2],同时由于大多数骨科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卧床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容易产生许多并发症,导致许多护理纠纷的产生,影响护患关系[3]。因此,如何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减少护理风险,已成为目前临床护理重点研究的内容。有研究表明,在骨科护理中采用护理安全管理能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4]。为此该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0.12±5.4)岁;体重37~73kg,平均体重(58.23±3.21)kg;其中20例腰间盘突出、15例颈椎病、25例骨折、10例其他疾病。7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0.22±5.3)岁;体重38~73kg,平均体重(58.12±3.31)kg;其中20例腰间盘突出、15例颈椎病、30例骨折、10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5]: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能配合医生的治疗、没有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无严重的骨质疏松。
1.2方法
骨科护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护理管理活动中展开人性化干预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17例骨骼系统病患者,以护理管理措施分为A组57例和B组60例。A组行传统护理,B组行人性化干预,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A组满意率为82.46%(47/57),B组为96.67%(5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日常工作中展开护理管理活动时,施予人性化干预十分高效,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骨科;传统护理;护理管理;满意率;人性化护理
骨科临床展开护理管理活动时,管理质量可直接影响其护理工作水平,所以要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并且施予人性化干预,以确保管理质量[1]。为了解人性化干预工作在我院骨科中的实践水平,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17例骨骼系统病患者,旨在改进管理活动,同时提升管理水平,进而促使骨科疾病患者的顺利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01月~2017年0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17例骨骼系统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护理管理措施分为A组57例和B组60例。A组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9.26±2.71)岁;男31例(54.39%),女26例(45.61%)。B组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7.89±2.52)岁;男32例(53.33%),女28例(46.6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