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分级护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护理分级及标识护理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10月住院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住院时间,将3月-6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7月~10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床位分配,观察组患者采用ICU护理管理中的分级护理与标识管理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并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质量较高。
〔关键词〕
护理分级;标识管理;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在医院是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抢救治疗的场所,护理工作量也较大,护理人力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对ICU护理质量以及抢救知晓效果存在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国内医院中ICU都是根据患者数量决定护理人员的数量,导致护理人员任务轻重不均衡的现象[2]。本文作者探究了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其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操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级护理管理在肝胆外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肝胆外科患者护理模式创新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在肝胆外科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3d疼痛评分(VAS),术后排气时间、下地行走世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并比较,对两组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1、2、3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患者术后疼痛感受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适合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
关键词:肝胆外科;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术后疼痛;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肝胆外科手术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普通外科手术。病患部位位置较深,手术时创伤普遍较大,时间普遍较长,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长。患者术后疼痛感受较为强烈,且并发症较多,给术后康复带来较大的难度[1]。术后良好康复依赖于高质量的护理,提升肝胆外科术后的护理质量,是确保肝胆外科手术质量的基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医院的护理人员数量缺口普遍较大,且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参差不齐,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2]。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潜能,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促进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肝胆外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3]。本方案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护士进行管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并比较患者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满意度的差异,以期为肝胆外科护理管理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51.37±7.47)岁;手术部位构成:胆囊手术17例,肝脏手术15例,胰腺手术12例,脾脏手术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51.41±7.38)岁;手术部位构成:胆囊手术17例,肝脏手术15例,胰腺手术12例,脾脏手术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年龄18~65岁;无影响疼痛感受的相关疾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患者及家属了解参加此次研究利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肝胆外科手术史者;参加过类似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相关研究方案者;随访资料不完整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级护理管理在肝胆外科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分级的护理管理方法,在肝胆外科的护理工作实际开展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把这些患者平均划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0例患者,分别用观察和对照给与其命名。其中用对照进行命名的小组,接受的是最为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命名的小组,接受的则是本文所研究的分级护理管理的方法。结果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最终观察命名的小组患者其满意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命名的小组,两个小组的比较结果上,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中的肝胆外科护理工作实际开展的阶段,给与患者分级护理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
【关键词】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肝胆外科;应用效果
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分级的护理管理方法,在肝胆外科的护理工作实际开展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以此为临床护理工作找到最为科学的有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保证医疗机构内部整体工作水平的改善。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采用分组的方法,比较两个小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现比较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把这些患者平均划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0例患者,分别用观察和对照给与其命名。其中用对照进行命名的小组内部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2.8±1.9)岁;用观察进行命名的小组内部患者,男18例,女22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1.9±1.8)岁,两个小组内部,患者的疾病状况相同,均需要住院治疗,接受护理,所以两个组别内部患者性别、年龄,还有疾病的情况,在比较上不具有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手术室护理质量分级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负责两组患者手术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水平相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繁多,临床任务繁重,稍微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研究表明,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医院的护理当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和组织需要划分护士职责,用以提高工作效率[2-3]。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反响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护士分级护理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现状,找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结果: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结论: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分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引言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而提高的。我国的护理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直到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管理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是近年来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
1护理质量管理及其原则
耳源性眩晕病人眩晕分级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耳源性眩晕病人眩晕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耳源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眩晕护理,试验组病人给予眩晕分级护理,病人出院时比较护士及病人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干预期间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以及病人入院时和干预1周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的情绪性得分(DHIE)。[结果]出院时试验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率(91.7%)高于对照组(68.3%),病人跌倒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0.0%),干预1周后DHIE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分级护理有助于对耳源性眩晕病人实施精准护理,降低病人跌倒发生率。
关键词:耳源性眩晕;分级护理;跌倒;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满意度;评估
耳源性眩晕是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占眩晕疾病的70%左右,常见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梅尼埃病(MD)、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等[12]。眩晕的发作期和缓解期对病人的功能、情绪及躯体影响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也不同。但临床护理中没有针对耳源性眩晕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未实施分级护理,造成病人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较低,发生跌倒的概率较高。本研究对60例耳源性眩晕病人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评估并给予分级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耳源性眩晕病人120例,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21岁~65岁(45.80岁±5.19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3例,梅尼埃病25例,前庭神经元炎18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24例。纳入标准:①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标准[35],前庭神经元炎诊断符合耳科学(第2版)[6]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75岁;③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使用耳毒性药物、前庭抑制剂或抗抑郁焦虑药物;②既往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内耳疾病、精神疾病等病史;③无法完整完成量表。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21岁~63岁(45.61岁±3.12岁),文化程度为小学者7例,中学38例,专科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3岁~65岁(44.18岁±5.16岁),文化程度为小学者5例,中学41例,专科及以上14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新建医院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新建医院基于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应对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效果。方法:实行以驰援地点分区,以患者病情分级的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模式,调派护理人员参与COVID-19疫情的救治工作。结果:本院共调派7批次39名护理人员支援疫情护理救治工作,其中第一区域(湖北省)22名,第二区域(贵州省内)4名,第三区域(医院内)13名,占全院护士总数的12.91%;调派人员护理COVID-19确诊患者1042人次,治愈出院患者123人;护理人员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院内感染39名,护理人员身体及心理状态稳定39名。结论: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有利于激活新建医院应对突发疫情的工作效能,保障新建医院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新建医院;病毒肺炎救治;护理人力调配
病毒肺炎(COVID-19)为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是由感染病毒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截至2020年2月,全国累计确诊病例79824例,累计死亡病例2870例,其中湖北累计确诊病例32959例。为遏制疫情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了多支医疗队赶赴湖北,全力投入防疫救治。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贵州省对口支援鄂州市,我院作为新投入运行的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直属公立三级综合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调配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开展救治。护理部为做好湖北-省内-院内分区救治工作,切实提高救治能力,采用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应对COVID-19省内外疫情救治需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院为贵州省某市一所新建三级综合医院,于2019年3月1日投入使用,现有16个病区,编制床位550张,在岗护士302人(不含产假护士),平均年龄(27.57±4.04)岁。其中ICU护士27人(8.25%),急诊科护士20人(5.63%),呼吸科护士15人(4.64%);工作3年及以下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60.60%,工作3年以上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39.40%,护理队伍结构较为年轻。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的实施:①构建高效调度抗疫指挥体系:分区分级抗疫护理人员由护理部统一指挥和管理,护理部主任、ICU、呼吸内科、发热门诊、急诊科、小儿内科护士长组成工作小组,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所有队员定编在各科,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除院内救治队人员以外,省外支援队、省内支援队成员跟随科室护理排班,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接到驰援通知,随时抽调,第一时间完成疫情应急处理。②明确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模式:疫情发生后护理部立即启动护理人力资源应急预案,根据第一区域(湖北省),第二区域(贵州省),第三区域(医院内)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形势,按照危重症组、重症组、轻症组护理人力资源差异化需求,实行第一区域配优、第二区域配足、第三区域配活的原则,科学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做好分区分级精准施策。③选拔护理人员组建分区分级抗疫护理团队:护理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19省对口支援湖北[1]、“四集中”决策部署,分三区域调派护理团队,使防与治同步开展,保障各区域抗疫需求;抗疫护理人员选拔以呼吸内科、ICU、急诊科为主体,其余科室人员为补充。危重症组纳入条件:护师及以上职称,在呼吸内科、ICU、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呼吸道传染病或重症救治经验[2];重症组纳入条件:护师及职称,呼吸内科、ICU、急诊科工作2年以上,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轻症组纳入条件:护士及以上职称,有呼吸内科、ICU、急诊轮训工作经历,或病区护理组长,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较强的应急能力。④落实“三全”培训方案:为了高效完成战疫工作,护理部根据岗位需求,采用“三全”培训方法,即“全覆盖、全流程、全合格”,对护理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肺炎诊疗方案》、《肺炎防护方案》、COVID-19患者接诊、分流、转运流程、心理疏导课程、呼吸性疾病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穿脱防护服等。要求人人掌握,人人考核合格,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疫情的救治能力和自我防控能力。
2结果
分区分级救援护理人员分布: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组建疫情救治护理团队39人,平均年龄(28.40±4.68)岁。其中,第一区域(湖北省)22人,男9人,女13人,平均年龄(27.19±3.6)岁;第二区域(贵州省内)4人,女4人,平均年龄(32.00±3.92)岁;第三区域(医院内)13人,男3人,女10人,平均年龄(27.09±4.68)岁。调配频次自:COVID-19疫情发生后,26天调配7批次护理人员39人,占全院可调配护士12.91%,调配人员能满足三个区域的疫情救治需求。救治工作情况:截至2020年2月25日,省外支援队累积护理患者1213人次;省内支援队累积护理患者937人次;院内累积护理疑似患者隔离171人次。护理人员身体及心理状态稳定39名,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院内感染;参与疫情救治中查出妊娠1人。
注册护士核心能力与护理岗位分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与护理岗位分级的相关性,为临床注册护士能级进阶、在职培训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CIRN)对N1级~N4级的200名护士进行测评,比较不同岗位分级护士的核心能力,并对核心能力与护理岗位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层级护士的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能力,专业发展,教育、咨询6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6个维度与护士岗位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核心能力评价与岗位分级管理相结合,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作用,对不同层级护士培训方案的制定、护士能级进阶、能级划分以及能力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护理岗位分级;护理管理;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的能力需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护士的岗位职能逐渐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平台式”向“岗位分级”模式转换[1]。护理岗位分级作为临床护士的一种系统化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制度,如何通过核心能力评价护士已经成为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是Liu等[2]以国际护士会2003年公布的“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为基础建立的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该量表针对中国的注册护士进行结构效度因子分析,表明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征[3]。本研究将该量表应用于山西省三级甲等医院注册护士不同岗位分级与其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旨在为注册护士分级管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层级(N1,N2,N3,N4),以胸卡号编序,以抽签法抽取各层级护士各50人,共计调查200人。护理岗位级别划分按照山西省卫生厅制定的岗位分级标准结合临床实际,以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划分标准。N1级:专科及以上学历,取得执业护士资格证,就职后处于规范化培训期间的护士;N2级: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规范化培训考试合格,结束轮转获得护师初级技术职称,且临床工作2年~9年的护士;N3级:临床工作10年~20年,取得中级技术职称,在临床科室兼做专科护理监管员,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连续3年者;N4级: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工作20年以上,取得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主持查房或危重症讨论每年4次以上,至少每2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核心期刊1篇以上,连续3年,且N3晋级考试合格者。200名护士年龄24岁~59岁,护龄2年~39年。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