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展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情境教学的会展英语课程设计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会展英语”课程的设计理念,其次探讨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最后提出了教学实施的建议,即教学建议、考核方式建议、教案编写建议、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师资队伍配备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键词:情境教学;会展英语;课程设计
“会展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会展相关活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及参加各类展会,使学生端正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业务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本课程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会展英语”为企业和行业培养既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又熟悉会展基本知识和业务流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会展业的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在课程的模拟实训部分,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境和任务,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会展的各阶段任务,在模拟实训中学习并熟悉相关流程和技能。在真实工作中,学生参加各类展会,在真实环境中检验课内所学,并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内及课外实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
二、课程设计思路
“会展英语”课程首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按照参展商和主办方两个不同的角色的分工,梳理出职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并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同时融入会展专业知识及英语知识,转化为学生课内外学习及实训的教学内容[1]。该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会展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展前、展中、展后的工作流程,以参展商和主办方的角色来序化教学及实训内容。每一情境都有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且结合英语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每一情境都设置了相应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高职课程改革实践(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公路桥梁课程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役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训练”(项目编号:201613519003)。
【摘要】
结合多年《公路桥梁与隧道养护》教学工作,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授课内容、夯实实习实训环节、集中实训、考核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和实训效果。
【关键词】
桥梁;隧道;养护;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民办高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实践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民办高校的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常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训练。重视语法、词汇、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英语听说的练习较少,对学生商务技能的训练则少之又少。实践环节力度不够,或实践教学环节不易操作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法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四)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目前民办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专业实习,这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为此许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甚至配备专门的实习老师,定期开展英语专业实习活动。这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之间的这种合作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的开展。学校派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展短期实习,从而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其关心的多是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而企业关心的是学生所能提供的廉价劳动力[1]。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其工作的符合度,这一至关重要的事情,恰恰被学校和企业忽视。因此,教学与实践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能力较强的英语专业人才。为此,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民办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从而能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学生毕业后可在外贸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等从事涉外文秘、翻译、外销、外贸单证操作等工作。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为:英语+商务+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和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自然就成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并能顺利开展商务活动[3]。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实践(5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实践
【摘要】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进程中,专业建设成为改革的重点,也是顺应时展,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专业群”建设理念的提出,将高职教育产学研实现统合,特别是从旅游业发展中,将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从课程体系、教学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和发展”,从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关键词】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构建路径;特色研究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着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水平上,努力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办学方向,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科教育品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素能,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群改革模式,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色。
一、专业群建设概念及实施意义
新闻学影视技能教育的作用
作者:杨一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自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已有9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加之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的办学审批权限越来越宽,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仅仅过了9年,2008年即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400所高校。[1]虽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目前高校新闻教育繁荣的背后仍凸显出来背景不同,层次丰富的各种矛盾,其中关于影视技能教育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
当前国内各类高校所开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不管是传统的新闻教育,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都尤为重视传播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立。传播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应涵盖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和网络传播等几大方面,并建立起以影视传播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导,配合多样化传播技能教育的教学新模式。鉴于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国内开办新闻教育类学科的高校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设施优良、品种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教辅硬件体系。以四川省内引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类学科教育的四川大学为例,早在2002年四川大学实施“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四川大学传播技能实验室,成为拥有“图像数据处理实验系统”、“广播影视实验系统”和“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三大实验实习体系的人文和传播实验实习基地。[2]而绵阳师范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开办于2003年,2008年初挂牌成立新闻与传媒学院,学院新闻类学科的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并不占有优势。影视技能教育因其在新闻类学科中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而被广泛重视,自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专业实验室的建立。迄今为止,共建成专业新闻实训室、后期与动画制作实验室、专业新闻演播室以及普通话语音室若干。前后花费大量经费用于前期摄录设备和关联设备的采购,形成了专业级采、编、播、录设备的一体化的技术支持,在师生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新闻学科教育中,影视技能的教育日益被各高校提至显著位置,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对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有数据显示,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办学经费有五成以上被使用于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完善,而这一比重近年来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影视制作技能教育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高门槛。影视技能教育绝非像普通受众所理解的教会使用相机和摄像机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在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掌握专业的影视技能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3]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4]这样的行业变化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科办学者的新思考:如何立足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兼顾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媒介融合的趋势扩大了新闻传播的人才教育涵盖范围,建立起与传统新闻学科相区别的教学规划,亦即“素质+技能”。素质课由公共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本素质课构成,而技能课则应覆盖目前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两者中专业技能课是学生就业的直接支撑,并体现新闻从业者竞争能力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而鉴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又以影视节目制作教育成为新闻传播教学重点。
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图像、声音、文字的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逐渐确立下来。即便是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这一传播方式仍是受众接受信息最主流的渠道。因此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了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办学思路为例,综合同类院校现状总结培养方式和路径如下表所示:如上表所示,新闻传播学科前六学期的教学中影视技能教育以占有相当比重,用以培训和加强学生影视制作能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影视技能之于新闻采写的辅助地位,成为了传统新闻学科除了新闻采编技能的第二大必备素质。这一变化在当前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办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影视技能教育广泛地渗透到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体系之中。
案例教学在营销技巧应用课程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对高职院校《营销技巧应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营销技巧的实战性,提升学生各项营销技巧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营销技巧;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伴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大量的企业案例被作为教育和启发学生的工具和素材,被各大院校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本文所指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以案例为基础和资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情况,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终提出个人解决意见,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在于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由于《营销技巧应用》课程的特殊性,单方面强调理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难以起到根本的帮助。而借助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展现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从中有所总结和借鉴,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不仅仅锻炼学生,也能够给予教师思考和训练的机会。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掌控者和组织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各项资源,激发学生的讨论、思考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最终通过归纳总结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组织开展案例讨论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并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获得启发。案例教学法中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真实的案例,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分析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课堂和案例的真实性,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加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给予学生不断的良性刺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身参与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众所周知,职业院校承担着向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输送专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贴行业的实际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真实企业案例为教学素材,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这高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非凡的意义。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立足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中的课题、案例和问题,通过给学生打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来训练学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在《营销技巧应用》课程中运用的理论框架
《营销技巧应用》是一门职业技术技能课,强调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训练,掌握广告营销、零售营销、网络营销、会展营销的工作流程、常用工具与营销方法和营销技巧,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会展营销等。本课程的关键是要对零散知识的汇总与整理,尤其要突出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销技巧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讲分为四个环节:经典案例剖析→理论回顾→案例诊断实训→模拟课题实训。1.经典案例分析。本环节需要以一个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让学生对企业在经营中面对的此类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熟悉处理的一般流程,重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的相关理论和营销工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理论知识讲授。这部分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重点要求教师以案例为基础,对本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给学生做出详细的讲解。同时,结合案例重点分析处理,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对环境、对象、企业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3.案例诊断强化实训。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强化,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环节先将问题抛给学生,将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场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加以分析和处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由教师展示该案例在实际企业中的真实做法和最终结果,让学生对二者加以比较。通过实际训练巩固前面所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4.模拟课题巩固实训。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强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营销课题,给出与本课题一致的给定材料和企业场景,要求学生自己展开有效的市场调研,对企业营销问题加以分析后能够选择恰当的营销技巧,采用正确的营销策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完善形成一份规范、完备的市场营销报告。
三、案例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长三角地区展示设计论文
一、展示设计的概念梳理、学科归属、专业领域和工作任务
(一)专业名词的衍变
在中国大陆,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展示专业”的流行名称,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态对其命名的影响。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看似差异而实际上相互的交叠状态,才能恰当定位我们的展示专业实务运作和展示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育的内涵。
1.陈列展览———可视为“展示设计”的狭义表述,“陈列展览”侧重于空间的搭建和物的陈列。[1-2]它是二十世纪初的在中国通行的名称。“陈列展览”在2000年代初期的《国家职业技术鉴定目录》中对应的职业技术名称“陈列展览设计师”。[3]
2.展示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的名称。它的范畴从“物的展览”扩展到“公共领域”的导向标识等。由于改革开放得到国际最新的展示设计观念的传播,它已经从“陈列展览”的实务经验总结表述和传授,发展到“展示”理论体系的建设,从狭义的“展览陈列”转变为“通过营造出一个人与物,人与人的交流、互动的场所,达成有效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目标。”
3.会展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的名称,并被展览行业及政府部门所广泛接受,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环境下展示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在展示设计的基本事务基础上,又纳入了“会议”、“节庆活动”的实务项目。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会展理论中,会展行业是一个系统化的、跨界的综合实务和会展产业链[4]。会展从业人才分为:核心层、辅助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核心层的任务是会展策划、营销和管理;辅助层的任务是设计、施工等;支持层的任务是对会展举办全程相关事务的服务与技术支持。从“会展实务”概念派生的“会展设计”和“会展策划”,已于2005年分别成为《国家职业技术鉴定目录》新的12个新职业目录之一[5]。
(二)展示专业定位在视觉传媒和广告学的学科领域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以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为背景,总结了我院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包括: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榜样展示,最后从政府、学校和企业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大学生
0引言
“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活动的实现,涉及诸如传统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交通业、文化娱乐业、体育运动业、房地产业等众多产业,这些都可以统称为“泛旅游产业”。因此,泛旅游产业是指超出观光、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概念的更加泛化的旅游产业概念,是为人们提供具备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刺激性等特性的体验消费的一系列产业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会展、运动、康体、娱乐、养生、节庆等,产业链连接到餐饮、运输、酒店、商业、农业等。泛旅游产业通过提供具备吸引力的体验内容和产品结构,吸引人们聚集,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经济带动作用,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以及旅游小镇等,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泛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大大拓展,这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岗位选择和更为广阔的天地。
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泛旅游时代背景下和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下,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主体,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积极响应和参与,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1创新创业理念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