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展经济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增设现状
摘要:以2011~201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为主要参考文献,以备案或审批设置的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新增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数量、专业性质以及所属院校的地域分布、办学类型、院校性质,分析近年来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的特点及态势。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日益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从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办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746所,在校生201161人[2]。研究新增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分布、规模及发展趋势,对已有此类专业的高校,特别是近年新增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更快、更好地找准专业发展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拟增设该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2011~201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为主要参考文献[3],以备案或审批设置的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近年来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的特点及态势。
1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增设数量分析
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数量扩张经历了先起后落、增势逐渐平稳的发展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2001~200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158所,这一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1~2016六年间,新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31所。特别是2012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因此增设专业势头明显趋缓。2011~2016年间,我国境内高校增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5种旅游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增加专业点共计307个。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点增加31个;酒店管理专业点增加197个;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点增加60个;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点增加6个;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点增加13个(见表1)。专业增设数量最多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其次是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增设数量占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总数的83.7%。两专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与高校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以及专业增设的非控制性都有很大关系。
2增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性质分析
汽车文化人才的培育
作者:蒋德喜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界对高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期盼也愈加殷切,不仅需要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现代汽车企业对高校的汽车专业人才还提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还要加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等内容,可以说不胜枚举。它还包括了汽车驾车者对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为了理清这些文化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
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等。它还包括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人才的类型及要求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不断加深和体制管理的不断变化,越发凸显出经济管理行为的重要性。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有效发展,就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当今社会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剖析,总结出了关于事业单位当中经济管理行为策略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策略分析
0前言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多都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为了能在如今的发展浪潮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在经济管理行为不断吸取过往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行为策略,促进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1经济管理行为在事业单位中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府职能到公益服务覆盖面涉及整个社会,是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力量。由于事业单位并不同于企业单位,并不具有营利性质,加上如今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现在的事业单位不仅要具备社会服务的职能,更要在社会服务衍生的产品背后提供经济管理职能,这就是如今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双重属性。
2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实践初探
摘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目标。围绕“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线合一理念,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内涵化建设。
关键词:旅游管理;综合教改;实践措施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工作,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抓住机遇,深化学科改革,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综合性强,而综合教改有助于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教学质量。
1确立综合教改目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
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社会认知度低,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核心知识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尤其是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上,缺失实训基地,影响实训项目开展,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以综合教改为途径,重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现代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产业等结构升级转型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主要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构设协同育人机制
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一、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分析
海洋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织而成的海洋文化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453.3万人就业。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并且极具生态效应的海洋文化产业,凭借其产品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功能,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必然能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及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所以,认真审视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和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有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战略的实现。
(一)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滨海旅游业是利用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滨海文化和沿海民俗传统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中海洋旅游经济规模增速最快。在许多沿海国家,海洋旅游产业占据着沿海地区经济总值的80%以上。国际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每1元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8元的增收;每创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相应会产生5倍的就业拉动效果。据世界旅游贸易组织统计,在经济环境恶劣的2009年,全球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了2.35亿,占总就业人数的8.2%,其经济产值占全球GDP的9.4%,并预计2020年将带来超过3亿的就业岗位。而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8万美元,就会相应制造41个就业机会。隶属于海洋旅游业的滨海旅游业不同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它以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核心。滨海旅游产业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极强的经济和就业带动作用、创造经济利润、吸纳闲置劳动力的同时,还具有宣传传统海洋文化、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广西滨海旅游业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和民族风情游。2011年,广西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32.61亿元,同期增长了29%,明显高于产业平均增速。另一方面,通过对1995-2008年广西从业人数统计分析发现,在2008年,其旅游部门从业人数比1995年增长172.81%,年平均增长13.29%。其就业水平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首先,广西滨海旅游业就业拉动弹性水平较高。1997至2008年,滨海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弹性达到0.4%,1%的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大约3.27万个旅游部门就业机会。其次,根据统计分析广西滨海旅游综合就业乘数为2.98,表明广西滨海旅游业每增加100个就业岗位会给全区的旅游行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来298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广西旅游业几乎对所有产业部门的就业都能够产生影响,其滨海旅游产业对住宿和餐饮业的综合就业系数为2.0015,对全社会的就业综合系数为9.5281,即旅游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便可为社会增加9.5281个就业机会,其中2.0015个就业属于住宿和餐饮业。可见,广西滨海旅游业具有极高的就业拉动效应,在充分利用滨海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能推动广西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的就业增长。
(二)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对涉海节庆会展业国内外还没有明确概念,总体上的界定是,它是一个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展览、集会吸引游客观光消费的产业,是高收益、无污染、连带性极强的新经济增长点。节庆文化活动的兴起源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节庆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发又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海洋节庆会展业能扩大举办地的知名度,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当地消费;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为今后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新观念的引入,通过创新寻找更先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大广告业、通讯产业等延伸产品的市场容量,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此高效的产业推动效果,使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据国际学者预测,会展业的产业带动乘数为9,即每1元的会展业直接收入会带来9倍的额外经济效益。在创造产值、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发展自然能够创造大规模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以象山“1+3+n”模式为例。象山县节庆业始于1998年,自首次“开渔节”成功举办后,象山县加大自身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结合不同时节的景色,推出了沙滩踏浪、国际游钓、海鲜品鉴的“1+3”模式,突破了季节与气候对海洋文化旅游业的限制;之后又通过深入开发与整合民间原创艺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象山特产等资源,开创了象山特色节庆的“n”维经济发展格局,也成功的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首先,象山县大力加强节庆会展游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渔观光、农渔文化体验、农渔特色餐饮、农渔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系,为专业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弱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创业和就业空间,较高的收益甚至吸引了城镇失业人员返乡从事旅游业;其次,象山县的节庆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积极融合。以渔业文化和其他非物质遗产为基础,象山县举办了大型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节庆活动,并借此平台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和游艇旅游,有序发展渔文化主题公园游、大型影视主题公园游和高尔夫旅游等,并且积极探索海洋邮轮和海上飞行等旅游模式。由节庆会展业引发的一系列创新文化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从业选择,伴随着节庆会展业的壮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即便在全国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当地就业水平依然高速增长。同时,象山县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收入对全县GDP贡献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象山县游客人均消费已突破千元,游客重游率明显提高。这些消费直接带动了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已然确立。
(三)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3篇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1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即是对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经济管理,从实际来说其实是对人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企业的员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方法的运用。举例来说,如果仅使用刚性管理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经济管理,很容易让员工产生反感,丧失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来说,刚性管理不仅会对员工造成影响,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无法提高,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引入柔性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得到全面的提高。采取有效的柔性管理措施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是为了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能保证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分析
在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发展中,柔性管理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经济管理理念,从实际运用中来看,柔性管理思想还处于发展的状态中,需要企业在进行柔性管理思想的调试中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从具体的概念含义上解释,通过利用弹性化的管理方式推动可以良性的进行企业运作是柔性管理的核心思想,以此实现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作为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有效的管理手段,虽然在管理理念上和刚性管理相反,但是柔性管理的注重点是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能够提高在企业中的工作积极性。只有让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企业氛围中工作,体会到工作的快乐,才能高效率的完成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特征分析
具体来说柔性管理有以下三个优势,其一,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基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来说,由于受到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导致在施行刚性管理的时候,降低了传达信息过程中的传达效率,同时导致变得更加机械化的运营方式不再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但是,柔性管理的方式却能有效改善这种现象,经过对企业结构组织的重组,将企业原本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促进更加顺畅的企业内部信息传达,实现企业能得到内部交流效率的提高。其二,弹性化的决策。在当今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领导者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做出的决定已不再能跟上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刚性管理模式下的决策,对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下了硬性要求,不能出现一点偏差,这种较为僵硬的管理模式,很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柔性管理却存在较为弹性化的特点,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做出的决策,只要领导者能保持主要思想不变,就能适当的修改决策内容,使决策更能灵活的满足企业的日常发展。其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员工的信任是建立在企业领导能做到赏罚分明的基础上的,对于员工来说,这也是能激发他们工作热情的方式之一。单一的企业刚性管理往往会改变激励的作用,将对员工的激励转变成酬劳的附属品,失去对员工激励的原有作用。
财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了支柱性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旅游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旅游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是旅游从业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从业的素质和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在吉林省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5所,除独立办学和民营办学外的财经类学校,仅有吉林财经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两所。因此,以吉林省为例,在财经大学的教学环境特点下研究开拓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旅游人才的发展。吉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及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能够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型旅游集团、景区管理、旅行社、星级酒店、会展公司和航空公司等)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吉林工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区域经济,具有从事旅游业工作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资源开发、服务及相关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所财经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在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已成为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增大了,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方向也在逐步转变,由单一的局限在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为管理层面的高端人才,而这种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才了,更加体现的是全方位的知识管理型复合人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日后从事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现存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脱节。在现有旅游业发展的多方因素影响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很强,但操作性较弱,因此,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专业定位不明,出路不好的境遇。第二,部分专业方向设置不当,学生知识结构弱化。虽然在2012年旅游管理成为二级学科,并下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因此特色不鲜明,部分专业发展方向滞后,如会展管理、旅游交通、度假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实践能力弱。课程体系的设计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旅游本科专业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部分实习形式和内容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教学内容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从而造成就业选择的偏差。第四,师资队伍中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和学历高的教师多数的专业背景是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外语等,教师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技能,并且到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再加上旅游管理是边缘学科、年轻学科,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到旅游的师资队伍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吉林省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一)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策略
一、实习基地是高职面向社会快速过渡的绿色通道 1、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需要采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而顶岗实习就是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2、实习基地提供高职在校生践行场所。高职在校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在院校理论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升华的最佳途径;校外顶岗实习能够帮助高职在校生感性理解专业涉及的商务事物和业务流程,同时检测专业知识体系的缺漏,帮助他们疏导知识疑惑,并在工休时间及时弥补不足;顶岗实习还能通过真实的业务环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了解国际商务发展的趋势等,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较大的益处。 3、实习基地是培养和储备“双师”教师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从教师来源方面看,新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虽然较好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但在教学和工作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一定欠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或假期顶岗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赴企业轮训的力度,进一步畅通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也可以通过引进实际基地的实习导师到学院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直接参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开发建设的困境 1、匹配全面实习内容的目标企业较少。商务英语专业面向就业岗位十分宽泛,目标岗位群集中在文秘、客服、翻译、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国际会展、国际市场营销、涉外旅游、涉外酒店管理等等,针对这些就业岗位设置的课程如果能进行校外实习,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并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运用。为了让高职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就具备这些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往往在课程设置上都花费了很多心力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目前国内能够同时兼纳涵盖以上职业岗位的企业集团凤毛麟角,在一个实习基地全面检阅商务英语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内容难度十分大,在实习期内完成所有的专业实习项目及实习目标,时间和匹配企业上可能性都很小。 2、行业局限导致校外实际基地分散。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大众型专业,因专业就业面广,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国际商务或商务英语专业当做重点专业开设,一个专业少则50-60人,多则成百上千。校外实习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也是企业择优录取人才的多赢模式,它不是少数学生的福利,但是大批量的实习需求就构成了学校寻找校外合作实际基地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商务英语专业面向的就业市场主要是商业部门,商业秘密直接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这个行业不能大面积的将自己工作信息外泄,实习生的参与往往会造成企业运作的不便,通常一个单位或核心部门只愿意接纳少量的商务英语实习生,行业特征的局限性迫使校外实习基地不得不分散化。 3、校外实习增大高职和实习基地的工作难度和费用。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造成了高职院校和实习基地双方的工作难度和费用增加。一方面,学生在校外实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高职院校通常会选派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或辅导员进驻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管理,无形中增加了通信费用和其他生活、管理开支;另一方面,在基地实习,企业的实习导师除了正常的工作,对实习生要进行辅导、考核,会降低企业员工的功效,增加工作量,这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以上这些费用是非正常教学情况下产生的额外部分。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开发建设的对策 1、扩宽思路,寻找接近行业。商务英语专业宽广的就业渠道是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决定专业的生命力。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英语人才,尤其是既懂商业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骨干人才、通用人才。要想让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需要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提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换为技能的平台。作为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需要扩宽思路,不能被单一、专一的专业范围所局限,如此宽泛的就业领域,让学生每一个行业全面顶岗实习在时间、精力、费用等方面会受到限制,毕竟商科与工科的顶岗实习有较大的区别,商科专业更注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应对困境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寻找校外合作单位时应开放思维,寻找接近行业,完成实习内容的各项任务指标,给学生们一个适应社会的过渡。 2、双师推进,全程跟踪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高职办学思想,学校在教师准入、教师考核和激励方面应及时增加产学因素,鼓励教师向“双师”发展。一方面让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授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实训中,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注重专业集中实训,特别是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实训,国际贸易全流程集中实训等,模拟国际商务环境,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打好基础; 同时在教学安排中,注重课程衔接,特别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扫清专业知识盲点,点拨业务过程中注意事项。实际基地的实习导师也可以在高职院校理论教学阶段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实习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专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可以通过实习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双方的了解,便于院校指导老师和基地实习导师的信息交换,共同制定符合职业规范和要求的顶岗实习计划、学生实习考评检测方式等。#p#分页标题#e# 3、职业规划,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从入校的专业导论开始,到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应逐步渗透专业意识,培养他们职业规划思维,尤其在第4学期后,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已经结束,通过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明确将来的从业方向。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课学习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例如侧重国际贸易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会展英语方向、商务口译、涉外旅游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等。 选择具体实际基地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提出校外实习申请,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导师共同确定实习基地实习名单。这种有针对性的实习学生感悟和体会会更加深刻,对于部分没有明确实习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各科成绩、擅长领域、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推荐,由系部统一安排。 4、完善制度,有效管理实习。在校外实习管理上,从指导教师的选拔和统筹、实训企业的跟踪和可持续合作保障等方面,高职院校以及具体操作的系部应该制度化管理。学生校外实习牵涉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支持、学生考核、学生安全和企业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在实训全过程中,把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原则贯穿到学生实习的整个环节。 在基地实习前,由系部与实习基地制定详细的实习内容、负责导师、实习考核方法;实习过程中,安排专业教师与基地企业沟通,解决学生碰到的困难,协助学生完成公司分派的任务,保证学校与合作的互动性,确保与企业的可持续合作;实习结束后,学生完善实习报告,实习基地导师完成鉴定,校内指导老师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实习考评。对实习全过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仅会提高实习效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节省开支。 中国开创高职教育以来,国家的高职办学方针逐渐明晰,高职学院逐渐从原来办“压缩式”本科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瞄准企业人才需求,从办学理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入手,办出特色,培养适应企业环境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校外实习基地是衔接校内理论、技能教育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桥梁,“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体现高职就业导向和产学结合理念,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强劲生命力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