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灰色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间接测度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由引文形式、引文特征和论文效用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间接评价了2014—2016年间的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并对各引文特征指标与硕士论文被引量与下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硕士学位论文在引文及其效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著录不规范、引文数量差距大、语种单一化、被引率普遍较低等;论文引文特征与论文效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英文引文量、电子资源引用量与论文下载量、被引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引文数量的多少与论文下载量和被引量相关性不大等。研究最终得出了论文质量评价结果,并从引文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论文质量;图书馆学;引文分析法;论文质量评价
1引言
国家有关方面规定,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能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达到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1]。这表明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能够考核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它还能够体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严格把控并评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引文,一是指引语,二是指参考文献,是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写作论文时,为了解释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便于研究开展等的需要,必然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对研究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就会被作者所引用,引文则是这些被引用的文献资料。它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文献的吸收、消化及创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文的质量对论文的质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故而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就不能忽视引文的作用。有鉴于此,文章试图从论文引文与论文效用的角度出发,对2014—2016年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其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引文与论文效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以验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定量分析引文对论文质量的影响;二是从引文和论文效用角度,对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供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写作论文时参考,并在论文引文方面给予相关参考建议,以期提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2研究综述
2.1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一般说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论文形式、论文内容以及论文效用,因此,归纳以往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进行评价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论文结构和格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中英文摘要是否具备、篇幅大小、图表格式是否规范、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等。相关研究如翁涛[2]对2006年度的英语翻译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个案研究,他对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和篇幅与提高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陈瑜和丘文辉[3]两人也进行过此类研究。从总体上来看,仅从论文形式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一般是与论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第二类是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从论文的选题、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内容的创新性、论文价值、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如高耀等[4]以选题与综述、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这四项指标评价了工学门类的学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又如肖华茵[5]以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来构建评价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江西省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质量分析等。目前此类研究数量最多,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体系也比较完善。第三类是硕士学位论文效用评价研究。此类评价主要通过分析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被引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如王传毅[6]等通过分析2013年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对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被核心期刊论文引用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评价。此外如袁?[7]、栾磊祖[8]等人也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过分析。不过就目前来看,此类研究数量很少,且大都从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一指标出发进行探索。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国内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主要是从论文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很少有研究者从论文效用的角度开展研究。此外,论文质量评价一般也是采取由同行专家阅读文本对具体内容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观性较强,很少有人从引文的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也比较浅显。
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运用
摘要:本论文对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干”、“湿”、“浓”、“淡”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合体字结合,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以平面设计作为切入点,结合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三元素的设计原理,来进行画面的造型设计和整体的布局设计。
关键词:水墨元素;平面设计;合体字
1引言
水墨艺术作为中华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中的经典。从设计师的视角来看,水墨中独具一格的“干”、“湿”、“浓”、“淡”,视觉效果变化丰富,冲击力也十分强烈,与平面设计在视觉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具有较高的设计价值。本文企图从水墨的“干”、“湿”、“浓”、“淡”方面来探索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多种运用方式,并结合平面设计理论,使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探寻新的事实依据。水墨艺术文化与平面设计结合运用,可以为平面设计增添更深的精神内涵,同样,平面设计也反作用于水墨,给水墨艺术以更大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和表现舞台,二者共同进步相得益彰。本论文的创新点来源于水墨元素中的“干”、“湿”、“浓”、“淡”,以及民间艺术吉祥文化中的合体字形式。每种元素都有代表其自身的特色和形态,将水墨元素与合体字结合起来,使之更具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经过中国知网的查寻发现,国内暂且还未有将水墨元素与合体字结合运用在平面设计中的文献发表,因此本文的创新部分则是将这几种不同的水墨元素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合体字结合,并以平面设计作为切入点,结合平面构成手法,来进行画面整体的布局设计。
2概述
2.1平面设计的概述。平面设计起源于欧洲,它是一门通过视觉来传播信息的学科,也是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是一种速度快且成本低的传播载体,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性和审美性。在平面构成的法则下,平面设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它不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美的表达。其中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是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点、线、面三元素有不同的情感特征,例如点的动态感、线的方向感、面的厚重感等,它们是整体画面空间和节奏的掌握者。它们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相对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转换。
2.2水墨元素的概述。水墨,即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由水和墨所作的绘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且奇妙的变化,表现物象,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运墨而五色具”,其意为墨分五色,讲的就是这五种水墨的色度。在《中国画墨法之探析》中说道:“经王维在水墨渲染之际,开发出浓、淡、干、湿等丰富变化之墨法。”①水墨通过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则可以产生出不同视觉效果的“干”、“湿”、“浓”、“淡”等水墨元素。水墨元素是从水墨画中提取的成分,它呈现出特有的东方古韵的意境美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传统文化。《画谭》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水墨的效果与水的比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水墨调配中,清水多,墨少,则颜色淡雅,清水少,墨多,则色泽浓郁,根据水与墨不同比例的搭配,可调配出不同色调,而水墨浓淡的变化也造就了画面的空间和层次。此外,水墨特殊的视觉效果离不开宣纸和毛笔,大多数的水墨以宣纸作为纸材,毛笔作为运墨工具。其宣纸具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一笔落成,水墨的浓淡深浅和纹理层次清晰可见。再结合毛笔笔势中不同力度和劲道的“提”、“按”、“顿”、“挫”,使渗透进宣纸的水墨由于运墨笔势的轻重缓急和水墨的浓度变化,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同深度和层次的颜色,这也是水墨独特魅力的所在之一。水墨元素也同样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其中“干”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而“湿”代表着水墨的随意性、未知性、抽象性、神秘性和不可控性,好似江南烟雨滴滴渲染在静谧的湖面;水墨的“浓”则是一种厚重感和面积感的体现,它浑厚有力稳如泰山;而“淡”又犹如窈窕淑女胭脂淡妆般拥有清新高雅的气质,如清风拂面。水墨元素可以相互搭配运用,元素的对比使用可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和矛盾冲突的美感。例如“干与湿”“浓与淡”的搭配,是一种力量感和纤柔感的对比结合,犹如阴阳结合之美。这样的搭配使用可增强设计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使之产生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干”、“湿”、“浓”、“淡”的渐变以及碰撞,还可以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魄力。
文化产品设计色彩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对羌族地区自然和人文色彩进行研究,并对该地区的色彩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地区色彩形成方式与构成特色,为羌族文化产品设计做出色彩指导,推动羌族地区文化产品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色彩地理学;色彩设计;羌族文化;文化产品设计
一引言
羌族,自称“尔玛”,意思为“本地人”。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最早关于羌族的记载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卜辞中,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历经发展变迁,古羌人的一支迁徙到今川西北一带,发展成为今天羌族的主要成员;另外一支则融入藏族和汉族。从民族发现历史源流来看,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都是同源民族,都来源自古羌,并且继承了羌族名称及其发展了羌族传统的民族文化。[1]人类对色彩的感受来源于自然界客体本身,也来源于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大自然带给人类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天空、云彩、山川、树林等,而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编织出了完全不同于自然的色彩:建筑、景观、服饰、民俗活动等。根据法国朗科罗教授“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对一个地区的色彩研究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色彩和人文环境色彩进行调查研究,从地缘及其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考察和研究色彩及其他相关问题。[2]本文尝试从地理气候条件、建筑人文景观、服饰、民俗活动几个方面来分析羌族地区的色彩风貌,了解羌族色彩渊源。
二羌族色彩研究
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与自我救赎
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中国学术期刊运营市场化、学术商品化、评价功利化、监管虚空化等倾向,中国学术期刊出现倒逼转向和自我救赎。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效果探究
[摘要]目的:从方法学角度评价国内外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病影响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AMSTAR工具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5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包含370项原始研究,结局指标有临床疗效、生活方式改变、遵医行为、城乡差异等。纳入文献的AMSTAR评分为4.5~9分,平均(6.5±1.51)分。文献方法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检索策略缺乏、存在发表偏倚、排除文献未提供参考文献等。结论:当前国内外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病影响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总体质量中等偏上,有待提高。
[关键词]社区干预;高血压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评价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并对其结构与功能造成影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017年美国的《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处理指南》指出: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血压水平为120~129/60~80mmHg即为血压升高[1]。该指南的公布提醒全人类应重视高血压病,提高对其的防治意识。作为医护人员,应做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干预与对其家属的宣教。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至少有2亿的高血压病患者,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2]。但目前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等均较低,因此,高血压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全科医师及社会医疗保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和扭转并发症[3],其一级预防尤为重要,且由于本病患病率高、病情较轻无需住院治疗、生活方式与用药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高血压病主要预防与控制的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是指在社区范围内针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的干预活动,目的在于创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改变其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汇总了现有的高血压病社区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对其进行报告学与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纳入标准。1)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献;2)研究对象为18周岁以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3)社区相关干预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1.2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2)重复发表;3)数据有误。
1.3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文检索词式为:“社区OR社区干预AND高血压OR原发性高血压OR血压升高AND系统评价ORmeta分析”;英文检索式为:“hypertensionORhighbloodpressureANDcommunityORcommunityinterventionORcommunityservicesANDsystematicreviewORmeta-analysi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语言限定为中文与英文。同时追溯文献的参考文献。
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互联网金融行业变化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须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本文以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为例,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工特色;知识更新;两性一度;终身学习
0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伴随时展与新经济金融业态兴起而生,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一些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多科性大学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大学,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即以理科、工科为主,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这类大学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非优势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得到的建设投入亦可能不足;但依赖于较为坚实的理工背景,可与理工专业实现互补,更加突显技术性,因而新文科建设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该如何取长补短、借助自身特色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如图1所示。一是纵向维度,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考核三个阶段;二是横向维度,从参与主体出发,课程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现有文章对以上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有所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何宏庆提出做好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方向课为阶梯的课程设置,完善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和选修课制等学位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李建军、吕勇斌提出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姚磊提出传统的考试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考核不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工程,本文将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讨论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多个问题,并结合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1传统互联网金融课程存在的问题
1.1纵向维度
1.1.1课程设置与财经类院校趋同。互联网金融是经济类专业课程,尽管不属于理工类大学的主要专业课,但可依托理工类多科性大学的理工背景体现特色。然而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计算机技术应用类课程较少,也未明显提高对学生的数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财经类院校趋同。在这种情形下,相较于基础更为扎实、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财经类院校而言,理工类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上显然处于劣势地位。1.1.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许多课堂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材框架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认真记录笔记。这种课堂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很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即便学生专心听完一节课,领悟了某一互联网金融筹资方式的内在机理,面对实际操作时却可能仍不知从何下手。互联网金融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商业银行经营模拟、保险业务实训、计量经济数据处理、投资模拟交易实训等,熟悉和掌握操作流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但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各科基础课占用大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实践课的时间较少,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地学习操作技能。1.1.3考核流于形式,检验效果不佳。部分应用型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师平时讲授内容脱节,专业课普遍以限时、闭卷形式考核,题型设置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题目一般出自教材或者所给题库。因而学生只要在考前踏实“复习”考试资料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反而那些平时努力拓展思维、但不擅长临时记忆的学生在考核中占不到多大优势。从一定程度上看,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科技期刊坚守学术诚信的方法
“原新闻出版总署李东东副署长在第七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谈到:科技期刊既承担着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又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在开展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技信息、推广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朱邦芬在第十三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报告中也谈到,“科研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技期刊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一些后果”。2017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的《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4条“底线”。正是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2017年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专门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提出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科技期刊应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第五,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学科的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是一个学习、分享的平台,能隐性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准。2017年11月2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参加学术会议原来如此重要!”一小段文章,文中总结了8点,笔者在此引用3点来说明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性:一是了解领域前沿。参加学术会议,短时间连续倾听若干学术报告,编辑最直接的受益是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二是提高鉴赏能力。学术会议很短,大多两三天,但报告集中,是该领域科研人员密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时候,编辑聆听后能提高自身的科研鉴赏能力和学术品位。三是结识学术朋友。编辑只要参加各种学科的沙龙、研讨会、论坛,就能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专家,既能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探讨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又能实地约稿,用实际行动帮助科技人员坚守学术诚信,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六,引进新技术,合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学术文献不端现象是重要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文本复制(抄袭)是学术不端文献的重要特征,各科技期刊社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软件对所有稿件进行检测。目前各科技期刊社应用的检测系统多为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公司研制的基于全文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TMLC),此系统“可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TMLC虽然对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效率较高,已成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工具,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错标、漏标、对比库中缺少图书类型等。这就要求各科技期刊社不能完全按照系统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应把拿不准的论文再交由专业人士检测,让专业人士比对、分析论文中的学术不端情况。如果条件许可,各科技期刊社也可把相关文献下载下来,仔细地进行比对、分析,把抄袭的文章拒之门外。笔者所在科技期刊编辑部早在2008年就对重要稿件进行多方位检测,成功地遏制了文本抄袭、伪造、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软装色彩设计对室内空间氛围的影响
【摘要】色彩作为艺术设计中最感性的视觉要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从介绍室内空间色彩运用应遵循的形式美法则开始,探讨利用色彩心理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色彩的特性进行软装氛围营造的技巧,合理的利用软装色彩设计进行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的体现居者个性,打造时尚宜居的空间环境,实现人与空间的和谐对话。
【关键词】软装;形式美;色彩心理;色彩设计
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人对色彩的认识分为感官的效果和心理效果。除了联想外,“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对色彩的体验上,敏感的心灵对色彩的体验也强烈。”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色彩感受传播的。色彩是所有视觉要素中最能打动人、最先声夺人的要素,当进入一个空间环境时,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整体氛围主要来自家居配饰、色彩搭配以及空间照明,而这些要素对人的影响中,色彩是首当其冲的,色彩作为最感性的视觉要素,在软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软装是一首乐曲,那么色彩就是贯穿软装始终的主旋律,好的软装色彩设计能引领软装的其他要素和硬装相辅相成,不但能体现居者的爱好品味,调节心情,营造环境氛围,并能从功能上通过色彩弥补和改进硬装的不足。深入研究色彩,探讨如何在软装设计中善用色彩营造宜居氛围是时尚家居设计师不懈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空间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家居软装行业应运而生,它是综合布艺家纺、家具设计、灯具设计、装饰陈设等综合发展并有机结合的产物。软装行业的独立出现及行业分工的明确,满足了人们在硬装局限下求新求异和求变的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的个性化、自然化。软装能大大提升人居的舒适度和时尚视觉美感。经过专业软装设计的空间,它的视觉效果、居住氛围,都将完全不同。
1色彩与软装
人对外界的感知,色彩优于形状。所以色彩无疑是决定软装整体设计成败的核心因素。软装主要通过丰富各异的家具、地毯、布艺、挂画、墙纸、绿植等结合灯具照明对空间进行氛围营造,而其中,对空间整体软装成败起主要作用的是色彩、材质和风格。材质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和色彩、形状紧密结合。室内空间设计因为有了软装,有了色彩和鲜明多变的风格,而使原本无生命的空间鲜活起来,人们可以籍由软装通过色彩与空间进行对话,打破硬装所带来的生硬感和一成不变的格局,软装色彩则可以借着家具、地毯、饰品等的变化而随着季节更替以及居者的心情随时变换。色彩除了能给居住者审美的享受,更能为空间带来功能上的改善、以及居者的个性展示,设计者若能在遵循色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风格,大胆利用和安排色彩,我们的室内空间设计将更加健康、生态、并具时尚个性的独特魅力。
2空间软装用色的形式美法则
2.1色彩的多样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