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政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管理影响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普遍存在,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扭亏为盈,粉饰报表的目的,但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的稳步发展。本文以F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企业2016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变更,认为利用盈余管理这种方式对企业资产和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

一、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定义

(一)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同一个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通常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各个年度,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致,具有一贯性,不得随意变更。例如,企业存货发出的计量方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无形资产的确认方法、产品开发费用核算方法等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都能对财务报表数额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意图地选择对主体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交易安排等,既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如下:第一,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得股东与高管人员的目标产生矛盾,股东为了让管理者实现公司目标,并且努力工作,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采用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获取高额的报酬;第二,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发生连续亏损,为了避免停止上市,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虚增利润扭亏为盈,规避了退市的风险;第三,管理者利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运用盈余管理,为公司合理避税。

阅读全文

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

一、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涵义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涵义

会计政策变更指企业在出于某种原由之下,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改变原来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新准则制度下的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便可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法律法规或国家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会计政策必须做出变更;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有能够为企业提供方便的有点,能提供比原会计政策更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或者法律法规要求、亦或管理当局为达到某种目的都可能导致会计政策调整,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或者法律法规要求的调整是无盈余管理动机政策变更,管理当局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调整是不正常的、有盈余管理动机的政策变更。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者指会计政策制订者利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企业做出的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执行。普遍认为寻租理论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基础。还有一种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环境和个体目标而做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属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其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目的是出于方便和信息的可靠性考虑,为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具有双重性,适度的盈余管理能促进市场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确立,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该肯定适度的盈余管理,对过度的盈余管理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企业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还有就是有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帮助做出正确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盈余管理行为有三种类型:收益平滑盈余管理、政策诱增式盈余管理和巨额冲销盈余管理。为了对企业会计政策并更进行研究,学者对这三种盈余管理行为设定了标准:收益平滑既不属于巨额冲销范畴,也不属于政策诱增的范畴,是保持盈利的稳定增长态势,有意减少所披露收益的波动的形式。政策诱增指当实施新会计政策后企业增加的利润或者增加的利润补偿以前的亏损为判断标准,其目的是依据扭亏、摘牌、配股和增发要求而人为地做大企业利润;巨额冲销以政策变更前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以降低当期利润的政策变更行为为判标准,其目的是保证盈利水平,有意做大当期的亏损;还有不属于上述三类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界将其界定为正常的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寻租理论

阅读全文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筹划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多样性,这导致企业可能会发生基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而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本文首先介绍企业会计政策及税收筹划的含义,其次分析了会计政策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然后概括了税收筹划的风险和误区,最后探讨了会计政策对税收筹划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会计政策;税收筹划;对策;影响

一、引言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也向企业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企业有可能会发生基于会计政策而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但是,无论采取哪些税收筹划方式,企业都应当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在相关的税法和税制控制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政策,对涉及税务的事项进行会计处理,进而实现降低纳税成本、规避纳税风险的目标。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筹划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是指某一经济业务或交易事项第一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还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会计政策的变更。企业应当在规定的选择范围内,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从性质、数量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制定适合的会计政策。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前安排和谋划,选择纳税支出最小,资本收益最大的综合性方案,从而获得最大的纳税收益。

三、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阅读全文

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金融工具成为推动经济市场化过程的重要内生变量。同时,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面对不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尽可能的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选取览海投资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整合公司的财务数据及相关资料,识别公司利用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最后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加强对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使企业合理正确的处理金融工具,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经济情况。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

一、引言

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大大加快了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金融工具从基本金融金融工具阶段到衍生金融工具阶段,其占领市场速度惊人(郑黎阳,2018)。但是,金融工具背后的监管制度并没有赶上市场创新发展利用金融资产的速度,所以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利用金融资产获得利益使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本文利用览海投资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利用金融资产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由此带来的弊端,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1.金融资产初始确认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旧版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依据会计主体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意图进行四分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持有至到期投资;(4)贷款和应收账款。《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会直接影响当期的净利润;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待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把累计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处置期损益,影响处置期的净利润。由于管理层在金融资产的初始划分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管理当局可以在初始确认时选择后续计量的方法,即选择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计入当期利润还是计入后期利润,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了公司的“蓄水池”,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操纵的机会。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进行长期盈余管理时,在初始确认时会更加偏向于把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叶建芳,周兰,2009)。从表1中2010年到2014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来看,览海投资2010年和2011年确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而2010年到2014年都确认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倍数来看,2010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22.8倍,2011年为43.5倍;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来看,2011年和2013年在减少,可能由于企业管理层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同时2012年增加4.95%、2014年增加118.24%,说明管理层要保证一定数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以后的盈余管理做准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览海投资管理层更偏向于把股票、基金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以后进行盈余管理打下铺垫,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具有“蓄水池”的作用,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时候,不会“浪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净利润的提高作用,在盈余情况为负时,可以通过短期内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避免利润的下滑。

阅读全文

会计政策下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研究

摘要: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十几年了,企业对企业所得税筹划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会计政策选择不仅是当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筹划重要的指导方法,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简要概括了会计政策和企业所得税筹划的内容,再探究会计政策选择下在企业所得税筹划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企业所得说;税收筹划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行业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残酷的商业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税收筹划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情况看,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且专业化趋势非常明显。许多企业、公司常雇用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收筹划活动,以节省税金支出。特别是大企业已形成了财务决策计划中,纳税筹划先行的习惯性作为。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制中位居第二的税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增值税,是规范并完善国家和企业再分配的主要方式。因此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会计政策与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时,采用的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的总称[1]。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根据活动类型和内容的不同,会出现同一项经济业务却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处理的情况。此外,还需要注意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需要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务筹划。企业在进行缴税的过程中,所上缴税额的确定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且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企业之间所得税筹划的方案也各有不同。所以会出现企业会计利润相同,却因为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而导致所缴纳的税额不同。因此可得知,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的合理性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需要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确保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尽量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要缴纳的众多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税种之一,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税收筹划方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众多企业的目标。此外,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工作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合法原则,这要求企业进行缴纳所得税税务税收筹划时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税法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其次是成本效益性原则[2],要求企业在对所得税进行税收筹划时,需综合考虑税收筹划的成本和利益,以此来提升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阅读全文

企业会计经济学讨论

摘要:

目前企业的发展受会计政策选择的直接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政策选择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其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基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受不确定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企业为了寻求更好发展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的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策略促进会计政策选择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企业经济学;会计政策选择;特征因素;对策

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收集和检验,并将会计信息向利益相关方披露的过程,而对于会计选择行为来说,则是反映采取会计政策的依据。目前在当前的环境下,会计选择受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企业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当局自己目标的各种方法和程序实现的。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背景

受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具体如下:一是不确定因素和超前经济行为,目前企业在经营范围和所处地点上不同,因此要想系统性规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曼度较大,并且受经济超前行为的影响,使得会计准则很难与时俱进,进而使一些经济业务出现了弹性空间,将企业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范畴增加。二是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动态性,因此就要求了会计系统的制定不惜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目标,并且保证选择的适应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政策的合理和公允,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与真实,基于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不可或缺的。

阅读全文

合并财务报表编制问题浅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迅速占有市场,开展各种各样的合并活动,从而使得企业集团这一组织形式日益常见。企业集团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属于财务报告主体,因其主体资格的特殊性,为企业集团编制财务报表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也是为合并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鉴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文章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务出发,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探析,诸如合并范围的确定、集团会计政策的统一性、内部交易抵消和执行集团一体化原则的充分性及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化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以期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质量,实现合并财务报表的价值。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企业合并;企业集团

一、合并财务报表概述

企业合并会形成一个新的报告主体(本文将其命名为“企业集团”),市场参与者对新报告主体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尤其是财务信息。而合并财务报表既包含母公司和子公司全部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抵销了母子公司之间的权益和内部交易信息,因此更能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从而为市场参与者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33号准则),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在进行编制工作之前需要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一个明确、三个统一、一个区分:一个明确是指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三个统一分别为统一财务报表截止日和会计期间、统一会计政策、统一记账本位币;一个区分是指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不准确

企业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空间范围确定不准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到位所致。根据33号准则有关规定,合并范围应当以是否取得控制权来确定,并明确阐述了控制权的概念,即母公司经由股权投资获取权力并能够通过参与参股公司相关活动享有可变回报,同时有能力运用上述权力影响回报金额。准则要求在判断母公司是否取得参股公司控制权时,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取得控制权的所有因素,主要包括:设立参股公司目的、参股公司相关活动及其运行决策机制、母公司拥有的权力与主导参股公司相关活动的关联与匹配情况、母公司与其他投资方的关系等。以参股公司C为例,A公司与B公司2016年2月合资成立C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A公司认缴出资510万元,占C公司注册资本的51%,同时C公司公司章程约定: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股东会决议应由全体股东表决通过;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1名,由股东会选举或聘任产生,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或连聘连任,在其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经选举,由B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宋某担任C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A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2016年合并财务报表时,将C公司纳入了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判断依据为A公司持有C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33号准则第十三条从表决权数量上界定投资企业是否拥有权力,具体为:“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被投资企业相关活动,下列情况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权力:一为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过半数表决权;二为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未达半数以上,但通过与其他投资方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过半数表决权的。”但是A公司财务人员忽略了第十三条中“除非”此项例外情况的表述,没有对A公司是否能主导C公司相关活动进行评估。基于C公司股东会的决议机制、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与另一股东B公司的关系,A公司虽然对C公司持有过半数(51%)的表决权,但未能对其形成控制权,故不能将C公司纳入A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二是企业为了满足业绩达标、挂牌上市、摘除ST、及“优化”资产结构等需求,人为地随意变更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如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协议等约定的方式,达到取得被投资公司控制权的目的,从而将经营效益好的参股公司由联营或合营公司变为子公司,迅速做大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或者反向操作,将经营效益差的子公司从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中剔除,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经营利润虚增。无论是主观判断还是人为操纵,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合并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

摘要:会计盈余代表了管理者经营能力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投资者对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而盈余管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各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种种原因导致盈余管理的负作用很大。面对盈余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防范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证券市场不断扩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多。若使用的方法合理恰当,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强的位置,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壮大证券市场。若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会计盈余提供虚假的信息,将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形成。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在不违反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前提下,通常会选择性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达到牟利的目的,而对会计盈余的管理就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一)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变更

大量的数据显示,1999年,证监会在审核ST公司和PT公司的上市交易和再融资资格时,仅看连续三年的数据。2001年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第五条明确了“因国家有关会计政策调整导致公司追溯调整后出现三年连续亏损的”不适用“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规定。上市公司发现了有利可图的地方: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实现以前年度事项的计提或冲销。在不影响各年度会计利润数据和对再融资或亏损资格认定的情况下,也可填补资产缺漏或者进行一些准备。同时,只需在年报披露中一带而过。很多公司走上了这条路,一些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的公司,也会想办法创造条件。2001年,年报披露中有不少公司故意混淆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等概念,将本来应当在本期调整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调整期初留存数,使本期利润转亏为盈或使利润增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