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要素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要素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要素

对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探讨

摘 要: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企业所发生的与环境活动有关的所有活动。企业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必须首先确定环境会计要素,解决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应该和传统会计是一样的,本文将对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展开讨论。

关键词:环境会计;确认;计量

会计要素也被称为财务报表要素,它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只有对会计要素做出科学严格的定义,才能为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环境会计要素是基于会计环境的存在而又服从于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而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的经济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以及环境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企业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某一会计主体会产生怎样的环境事项,而环境事项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了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而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则构成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支撑点——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会计要素的确定

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分为以下4类观点: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二是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收益;三是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四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五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损益。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二是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三是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损失和环境收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1]。

我们认为环境会计“三要素论”不够全面,因为企业的环境活动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环境负债。“四要素论”的观点没有考虑环境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企业环境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六要素论”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追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其可操作性较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对环境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环境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更多的是表现为隐性收入,与企业一般意义上的收入有明显的区别,在确定环境损益时,可以将其与环境支出对比,以评价环境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但如果把环境收入作为一个要素单独核算,在实务中很难操作[1]。依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以及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环境会计的要素确定为五要素,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这样可以使环境会计像传统会计一样进行复式记账。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是指利用确定的货币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等进行复式会计记录,并使之按照环境会计复式记账的账户设置归类核算。然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不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有些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关,有些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活动都应当纳入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系统,并保持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兼容;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的环境活动,因无法采取确切的货币计量,很难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相互兼容,在现阶段,我们应视其重要性要求,可以编制环境报告书进行披露[2]。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阅读全文

政府会计改革历程和创新意义探讨

摘要:本文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将新政府会计制度与原有制度进行比较,总结其理论创新之处,同时着眼于我国现有经济形势,分析实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后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预算会计

一、政府会计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自1949年至1978年期间,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和管理模式大多参考苏联,苏联的会计模式几乎在我国起到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关会计处于被动模式,成为指令性计划实现的工具。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财政部下设会计制度处。次年,我国出台了《机关会计工作统一规范》。1955年,财政部颁布两项制度,分别是《地方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各级国家机关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记账模式变为借贷记账制。从此,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开始慢慢走上正轨,但在“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因政治斗争等原因政府会计改革严重受挫,发展停滞不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也使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迎来了转机。1981年6月,财政部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并明确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1983年《会计法》草案向29个省、市、自治区和39个中央部委征求意见,经多方讨论修改后,1984年公布《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会计改革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挥作用,但对于政府会计只是刚刚开始,其研究成果依然十分匮乏。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也要求会计体制随之变革,政府会计改革也势在必行。1993年完善了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第八届人大会议上决定对《会计法》进一步补充。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给预算会计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同年,因之前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匹配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随之开启。1996年为加快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我国颁布了《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明确了以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等为主要方面的政府会计改革。1997年我国颁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次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两年颁布的三个制度和一个准则总称为“一则三制”,建立了由三大分支体系组成的政府预算会计,包含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三大体系各自分设会计科目,形成“三分天下”的基本框架;同时确立了政府会计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全口径收支资金集中核算;事业单位部分经营性业务按照应计制确认收入和费用,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按照现金制进行会计核算。这一时期,我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摸索建立适合自己的预算会计模式,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加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也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例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采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此次创新,我国政府会计预算执行管理有了新的飞跃式发展,预算编制模式得到改善,构建起全新预算管理模式,合并了预算内外全口径资金来源,改善了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传统功能预算按照不同的预算经费用途区分,编制多本预算,随着政府会计工作的多样化,部门预算改革势在必行,原预算编制方法渐渐淘汰,现根据部门的不同来划分,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愿望。与此相结合的传统财政资金收支方式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政府财政部门公共财政要求统一安排使用财政资金的需要,财政资金收付方式改革迫在眉睫。2001年颁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对几个部门进行试点,此次试点通过统一管理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了统一集中支付改革的发展。2002年,我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此制度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告的范围、内容、工作组织、填报审核等构成要素,为更好地核算专项资金设立了专门的核算制度。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加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这昭示着政府会计改革已全面准备就绪,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下发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等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修正后的应计制用来确认业务发生的收入和费用。至此,我国开启了以事业单位为主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2010年之前我国对政府会计改革做了准备铺垫,随着政府会计全面改革的推进,建立一套真实准确的政府会计报告制度的需求迫在眉睫。2012年我国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规范模型。次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更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一直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报告按照核算基础为现金制的决算报告进行汇总编制,其优点是可以如实反映现金往来,清晰明了地看出预算执行情况,便于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统计和监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现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满足当前经济需要,现金制不能够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也不能体现政府运行成本的多少,因此为满足现行经济发展对于财务信息的需要,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此次改革将着眼于启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会计体系,建立能够全方位反映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的综合性政府财政报告制度。2014年《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应计制和现金制并行的“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目标。2014年,人大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将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同时也指出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参考企业会计编制财务报告的方法,以应计制为基础,按年编制。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政府会计工作,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加强政府资产负债管理,准确核算政府工作办公运行成本,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编报会计信息更加完整准确的政府财务报告,2015年我国颁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此基本准则中提出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双分录体系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财政部还颁布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7年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明确了会计报表编制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内容,停用了“一则三制”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13项制度,统一规范了政府会计财务处理要求和标准。2018年,为保证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加快政府会计制度推进落实,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准则,规范记账。从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执行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此制度的单位,取消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等制度。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政策新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化政府会计制度准则学习,目前,政府会计已度过新旧转换衔接困难期,正平稳运行,通过此次改革,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更加完善,职能水平提高,财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二、新政府会计准则的理论创新

(一)启用双轨制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新政府会计准则打破原有的以现金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双会计分录核算模式,会计实务操作中同一凭证由预算会计分录和财务会计分录两部分组成,采用平行双分录记账,后期预算会计数据是用于编报政府决算报告的数据来源,财务会计数据是用于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数据来源。满足双轨制记账范围的条件:第一,归为政府预算管理;第二,完成现金收支。归为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不仅来源于财政拨款,也包括了政府会计主体上报上级单位批复的全部预算;现金收支是广义上的,而不是狭义上的货币资金,当这些业务发生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同时进行会计核算。反过来,像受托代理业务,暂收、暂付业务等不需要“平行记账”,即财务会计只进行记账处理,预算会计不需要记账处理。新会计准则强调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财务会计是以应计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进行记账操作,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进行记账操作。现金制和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之间的差异仅在于对应收应付项目确认的差异,即:收付实现制核算项目+应收应付项目=权责发生制核算项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中绝大部分核算内容是重叠的,因不同的会计基础,应收应付项目会计处理的方法不同,导致出现的差异。双轨制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将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优点进行互补,在同一个业务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记账处理既相互独立又能实现相互融合,更全面地反映财务信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阅读全文

预算管理中的业财因子

一、业财因子概念及分类

1.按照会计要素的主体不同、业财因子的性质、弹性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政策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产生的税金费用的因子,表现为费率、税率或计件费用。如企业按房产原值计算缴纳的房产税,房产税率旧成为企业房产税的业财因子,其他如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均与政策类业财因子相关。生产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企业电力设施发生的材料费用与线路长度、变电站容量之间关系的因子等。营销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公司金融机构代收手续费,由银行机构按照收取电费笔数或电费金额两种方式产生,金融机构的费率就成为代收手续费的业财因子。其他如营销广告宣传费、电费票据与停电通知的印刷费等均属于与营销类业财因子相关。

2.按照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涉及因子数的多少,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单一因子,是指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也可称作价格因子或费率因子。如财产保险费费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费率等。复合因子,是指会计要素与业务量之间存在二元及以上非线性关系。如行为类业财因子中,差旅费与企业人员之间关系就属于复合因子。按照企业人员的划分: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人,人员级别越高,出差的频次、报销的标准越高,因而应该按照企业人员类别分别设置不同因子值以实现差旅费的精准管理。

3.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量化因子和属性因子。量化因子,是指能直接确认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关系比例的因子,如人均电费、水费、劳动保护费等。属性因子,是指表明业务量特征的性质,不能直接确认比例关系,但又对比例关系的确认产生影响的因子,如资产的用途,生产用房屋和闲置房屋所产生的维修费用的差异会有显著不同,因而需将属性因子进行转化量化,其他如员工工种、车辆使用用途等。

4.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刚性因子,是指因子数值受法律、法规、合约等因素约束,具有不可变更性的因子,会计要素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业务量的大小。如企业适用的税率、财产保费的费率等。弹性因子,是指因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相对固定,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汽车燃油费油耗的单价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即属于弹性因子的范畴。

二、业财因子的获取

业财因子的取得过程,就是确认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阅读全文

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一、要素构成存在着区别

就运行结果与运行方式而言,事业单位与企业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至于两者之间的要素构成的各不相同。事业单位基本会计要素有五大类,分别是收入、资产、支出、负债以及净资产等;企业财务会计要素有六大类,分别是所有者权益、资产、收入、利润、负债以及净资产等。针对会计要素,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负债与资产两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章将重点介绍其他几种要素。

1.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本身属于一种资产净值,具有预算会计持有、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所拥有、产权相对单一等特征。而在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中,所有者权益和与事业单位内部净资产相对应。所有者权益即把企业资产中的负债扣除之后,由所有者所享有的部分剩余权益。

2.利润。在某会计期间之内,企业所获得的所有经营成果都可视作其利润。利润属于企业所有会计要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企业自身的基本盈利性质为基础进行设置。与企业不用,事业单位在本质上是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并不具备利润这个会计要素。

3.收入。事业单位基本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其收入主要指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从其他事业单位、财政部门或者是上级单位所取得的资金,且该资金具有非偿还性特征。与事业单位不同,企业的资金来源是企业提供劳务、销售产品等环节所获得。而其收入则是在日常经营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资金流入,并且和所有者的资本投入并无任何关系,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所有者的基本权益。

4.支出。事业单位在支出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耗费,其支出属于资金消耗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发生于建设基础设施、业务开展等环节。企业在支出环节的主要目标则是取得更多收入,力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属于资金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在开展经营活动时产生。

二、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存在着区别

阅读全文

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论文

1事业单位为什么要对会计核算进行完善,改良会计核算的出发点

1.1会计反映工作与别的工作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1.1.1会计反映工作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用货币作为尺度,力求真实的、不断的反映出会计主体的财产、物质、财务的收支情况,并计算出最终财务成果。这是一项把繁多的事物中综合起来的工作。

1.1.2会计反映工作不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想做的时候做一下,不想的时候就置之不理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在长时间内连续不断的工作,从而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的财务状况。

1.1.3财务、资金可以说是所有单位部门的命脉,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资金状况如果不能真实掌握,就会使决策者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失误。因此,会计工作者的准则就是真实的反映本部门的财务状况,确切的记录收支详情,把本部门最为真实的财务流动记录下来。

1.2我国的改革开放工作不断持续的深入,改革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事业单位自然也不能例外。

单位主体的渐变也使得原来的规章制度逐渐的与单位现实的状况产生脱节,不能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说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必须得到革新,来适应事业单位不断变化的情况,更好的为单位领导提供本单位的真实财务信息。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促进本单位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重要单位,它的会计核算制度的革新是不可避免的。

阅读全文

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论文

1山西煤炭企业引入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之长在于煤,其被列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严重地依赖于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然而,在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组织的煤炭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显示,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水资源2.48吨。现阶段,山西每年挖约5亿吨煤,就会破坏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山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面对上述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以使其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能竭力保护好环境,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为实现山西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众多企业已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环境会计的引入,使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能进行合理的量化,从而使企业财务核算更加全面,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据调查,目前山西煤炭企业引入环境会计核算的微乎其微。山西大型煤企甲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仅设有“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这一专户,最近一年来,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该企业将这唯一的核算账户也撤销掉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就山西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核算体系,推动环境会计在山西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关于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会计学界始终都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在不改变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环境项目,对于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在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进行披露;另一种是在现有会计核算之外单独核算,单独披露。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仅是会计的一门分支,不应该单独列示、单独披露。因此,本文试图将环境会计引入到传统会计核算系统中,构建山西煤炭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2.1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

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类似于传统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和环境费用,共同构成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2.1.1环境资产

阅读全文

新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简化策略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的依据、目标、构想,重点探讨了具体策略,包括科目设置、部门设置等,旨在简化会计科目,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信息的精确性,有利于财务人员可以充分了解会计信息,促进高校财务实现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精细化管理

在新会计制度下,细化支出类会计科目,并将预算管理加入会计核算工作中,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来源、性质,减少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简化设置会计科目,便于财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促进高校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一、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的根据及目标

1.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的依据。通过将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支出类会计科目的简化设置会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高校会计制度指出,要设置一级科目,包括教育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退休支出等,严格按照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方面对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某高校为例,2016年学费收入约占96%,财政补助收入约占0.2%。其他收入约占4%;2017年学费收入约占96%,财政补助收入约占1.2%。其他收入约占3.5%;2018年学费收入约占93%,财政补助收入约占0.3%。其他收入约占8%;2019年学费收入约占94%,财政补助收入约占3%。其他收入约占3%。由此可见,高校的经费来源途径较少,导致高校出现经费不足等情况,因此,高校的经费来源只能保证学校可以正常运转。

2.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的目标。相关部门要对会计科目、功能科目等科目合理设置,组合使用项目码、部门码,使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有利于简化会计科目,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其工作量。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的构想

阅读全文

金融财务会计创新研究

摘要: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既是提高金融投资整体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金融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本文以工大集团为例,深入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整体收益

一、前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财务会计创新的重要体现。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结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实际,以工大集团为例,重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认识,为企业财务会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创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