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学习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学习基础课程非会计学论文
摘要:很多高校为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研究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存在着教师培养目的不明确、教学模式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缺乏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材、教师不能结合专业实际举例讲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要以学生视角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目的地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学生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作为金融通用语言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作用凸显。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读懂会计数据内容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必备技能。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非会计类专业也都将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对待。绝大多数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刚接触会计基础课程时有强烈的兴趣,对课程学习抱有很大期望。但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较强,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在会计学原理、会计分录编制以及账务处理方面,很多学生因为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下降。所以,研究如何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本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生及毕业生)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通过对859份有效问卷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教师培养目的不明确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懂记账方法、弄通会计分录,并为深入掌握更多会计知识,成为专门人才打下基础。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学习是为了能够使用会计知识为自身专业提供帮助,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会计类专门人才。这类学生应该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方法上下功夫,着重学习如何将相关知识应用到自身专业的实践中去。如:会计数据信息如何产生,会计报表包含的相关信息项目,记账凭证如何记录审核等。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并没有考虑两类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而是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没有做到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操和考核标准应有所区别,从而导致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倍感压力、接受效果较差。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现状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 摘要 ] 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顺应新时代本科专业培养的发展需要,是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会计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深入分析会计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会计学专业;立德树人
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具体措施,会计学专业的各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充分理解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才能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会计学专业课程相结合,优化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研究课程思政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高德毅和宗爱东(2017)[1]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高校除了思政课老师以外,其他的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树立和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邱伟光(2017)[2]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德行,并通过四年的大学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与实习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完善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陆道坤(2018)[3]认为“课程思政”需要发挥隐形思政的目的,与发挥显性功用的“思政课程”统一起来构建学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宫维明(2018)[4]认为传统的“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专业课和其他通识课中也要融入思政的精神和内容,构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构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和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构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新时代大学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从而完成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育人的使命担当 [5]。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会计学专业与新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财务共享、智能机器人、云会计等新兴事务,使得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会计的信息化、数智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只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教书和育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教学改革的双重压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司战略下高校学风建设
1班级治理机制
班级治理机制是一个班级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班级治理机制包括:班级组织架构、班委分工、导员-班委-学生的上传下达机制,班级规章(卫生、纪律、学习、安全)等。“学风建设”这一价值观、使命、愿景要在班级治理机制这一大的规定下进行。
2差距分析(战略目标)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实际做账能力。而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不特别看重其学历或者毕业学校更看重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实操能力。因此,对于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只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考取相应的辅助证书,并且个人素质高,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加之,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一直秉承“团结、正气、文明、创新”的教育理念,所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着合格的财会素质的人才。那么首先要做的是订立“学风建设”的战略目标,而订立战略目标的过程就是差距分析的结果。差距分析就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产生的差距就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战略目标,如恰当的待人接物、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辅助证书(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的考取等。另外,有一部分学生数学、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用功且有志继续深造可以考虑考取会计学硕士。还有一部分同学有志创业且上大学前或大学期间已涉足某些行业进行商业运作,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导或提供一定的平台和帮助,助其创业成功,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讲考取会计学硕士、创业成功就是他们的战略目标。
3n级计划分析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同样,我也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注意因材施教,前提或培养目标是让其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根据我所带班级(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14级本科四、五、六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将我的学生大致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且学习认真踏实有志考研者(执行一级计划者);第二类:数学基础好或者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有志考研者(执行二级计划者);第三类:数学和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倾向毕业后就业者(执行三级计划者);第四类:数学和英语基础一般但学习认真踏实倾向毕业后就业者(执行四级计划者);第五类:数学、英语有一门极差或者均差、不热爱学习、对学习抵触大思想上怠慢者(执行五级计划者);第六类:有志创业者(执行六级计划者)。该分类可根据实际情况再细分。
3.1一级计划分析。
PBL混合教学在财务分析教学中应用
摘要:随着管理会计的逐步推行和智能财务的出现,大量基础会计在企业中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财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但目前,现行的会计学理论教学基本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课程讲授,该方法不利于学生会计综合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依托移动信息,在财务分析课堂上试点进行PBL混合教学改革,将本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分为PBL混合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效果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BL混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提出依据课程特点,加强PBL混合教学的针对性、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等措施,以促进PBL混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推动PBL混合教学深入开展。
关键词:移动信息;PBL混合教学;财务分析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信息化体系。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教育利用“网络平台+电脑终端”达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状态,仍有一定难度,更何况高校教学中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然而,智能手机能够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人手一部,利用“网络平台+移动信息”达到此要求轻而易举。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冲击及管理会计的大力推行,传统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教师和学生的需要,高校会计学类专业利用移动信息进行教学改革已是必然,因此基于PBL方法的混合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一、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即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构建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方法采用分小组学习及讨论的方式,不仅强调组员之间的资料共享和观点交流,还强调在课堂演示不同组之间的辩论,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自产生以来,其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和精炼,逐渐被推广应用到教育、管理、工程、心理等其他专业的教学领域。
二、移动信息环境下利用PBL法进行混合教学的优势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更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模拟会计工作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因此,此方法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适用性。利用PBL方法进行混合教学的主要优势如下:首先,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课内实践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以实际企业为情景案例,通过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PBL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并解决问题。财务分析课程的难度较大,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为PBL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通过PBL方法进行混合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利用PBL法进行混合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PBL方法下,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案例设计可延伸拓展的问题情景,形成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在移动信息环境下,可利用微信、QQ群对相关的MOOC和文本等资源进行整合,推送给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新知识结构。同时,PBL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移动信息的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做到随时学、随地学、随心学,并可以微信或QQ同步与同学或老师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文字或语音消息的发送,增强了师生之间学习交流的真实性。最后,利用移动信息进行PBL混合教学可以对教学进行多维度的评价。PBL混合教学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参与度、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性等方面,理性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移动信息环境下,PBL混合教学评价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统计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成果上传到朋友圈等,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平台实现问卷调查、在线测试、数据分析等功能,使教学评价时效性更强。
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的内涵
摘要:中国杰出的会计学家潘序伦首倡的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可以揭橥为:品德是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责任是会计诚信的推动力;技术是会计诚信的业务保障。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对当下职业道德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潘序伦;职业道德;会计诚信
“诚信”一辞,在辞源学上,可分疏为“诚”与“信”。《说文》上“诚”与“信”可以互训。“信,慤实也。”即诚实不欺之义。本源于远古时代祭祀鬼神时的虔诚和敬畏的态度,后来发展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中国传统的五种道德规范(“五常”)之一。潘序伦(1893~1985),是中国杰出的会计学家、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了立信会计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开创了三位一体的会计事业。潘序伦在开创会计事业过程中,非常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他将“诚信”这一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他首倡会计诚信,将自己所开创的会计事业,命名为“立信”。他从业60年,始终以“诚信”为思想的追求,实践的指南,行动的准绳。其会计诚信思想的核心内涵,兹揭橥如下。
一、品德: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德修养为人立身之本。《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诚信又是修身之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潘序伦自幼就受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入职会计行业,非常重视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国之会计师职业》一文,他指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利诱威胁;无数不极。会计师苟无强固人道德观念,则在执行职务之际,存在可以代人舞弊,存在可以为已舞弊。然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则此项职业,即失去根本存在之理由,违背国家社会期望之愿意,可不慎哉。”而在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尤其重要。他说:“是以诚信一端,实为各业所倚赖,岂独会计师职业为然哉。虽然,会计师职业之发展,其有赖于诚信之一端,实较其他百业为尤要。盖会计师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业,其唯一之目的,即为建立社会各界财政上之信用。盖本身不能以绝对诚信自期,更焉能为他人之信用做证明耶?故诚信两字,实为会计师职业成功失败之所系,证以笔者个人经验,益深信不疑。”正因为诚信是会计职业成败的关键,那么,它应该内化于每一个会计人员心里,成为其内在的要求。于是,潘序伦提出,要建立诚实守信的会计人格。他说:“孔子云,民无信不立。可见信为吾人立身之要件,尤为吾会计从业员之要件,此因吾辈会计员受重人托,担任金钱财产之记录、保管及管理工作,设稍于信字有亏,则不仅本人名裂,亦将贻害社会。故凡会计员必先养成其会计的人格,所谓会计的人格,即可以信之一字概括之。”基于此,他为立信会计学校定了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即立信人从立志、修身到待人、处世都要诚实守信。虽然这是对立信会计学校师生的告诫,也可以说,是给会计人员定立的品德修养的准则。
二、责任:会计诚信的推动力
会计的责任担当是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谈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文中,潘序伦阐述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责任”。会计人员之所以要担当社会责任,在潘序伦看来,是因为会计“责任重大”。在《敬告国内有志于会计职业之青年》一文中,他指出:“夫会计师职业之作用,小而言之,则为各个企业信用之凭藉,大而言之,则为整个社会信用之保障,初非为保全个人私立之计也。”所以会计“从业者必须具有绝对负责之天性。”在他看来,一个有担当社会责任意识的会计做人做事是绝对不会马虎的。潘序伦将会计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概况为“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即会计人员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干工作。具体要做到三点:“首先是尽职尽责,按政策办事,维护党纪国法;按预算办事,不乱搞关系,按原则办事,敢于与贪污盗窃、挥霍浪费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其次要如实反映,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不歪曲,老老实实、绝不弄虚作假”;“此外,还要注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一个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会计就必须做到这三条,这就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了。几十年来,潘序伦就是以这种“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干事业的。所以他工作总是尽职尽责,踏踏实实,一是一,二是二,不隐瞒,不歪曲,绝不弄虚作假。为了坚守会计诚信职业道德,他无数次顶住了利诱威逼。譬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东北,东北联军急需物资支援,当时上海许多团体纷纷筹款募捐。这时,某家报刊指责募捐团体营私舞弊,侵吞募捐物资与款项。此刻,潘序伦先生感到责任重大,便挺身而出,主动对13个募捐团体的账目进行审计。他将审计的全部收支账目,分门别类,公之于众。为这13个募捐团体洗清了冤屈,维护了他们支援抗战的激情。再如,潘序伦在担任中国银行准备基金稽查员时候,发现中国银行金银储备不足的问题。他认为,这既不符合银行的规章制度,又存在经济风险,影响金融稳定,不利于抗战大局。而此时,中国银行派要员到上海督办此事。先是利诱,后来以“破坏抗战”相威逼。潘序伦都不为所动,毅然地辞去了中国银行发行准备基金会总会计师的职务,以示抗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已经90高龄的潘序伦先生专门撰文告诫会计人员坚守会计诚信道德,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了经济体制改革,“要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不能按照‘长官意志’或讨好群众改变成本利润数字。”可见,责任担当意识一直是潘序伦履行职责,干好事业的动力。
会计学期刊的特色与价值
中国近代会计学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会计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和出版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会计学期刊作为其中重要的学术讨论阵地与宣传媒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民国时期的中式簿记改良、西方会计思想引入、会计实务讨论等也均通过会计专业期刊进行表达、承载和流传下来。同样,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亦与会计期刊的创办、兴起而息息相关。或者说,会计学期刊的兴办,是中国近代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中国近百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学所开展的学科史研究,必然离不开对会计期刊的分析与解读。本文主要对近代会计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特色予以介绍并重点剖析重要期刊的创办机构、创办宗旨与主要内容旨趣。前者让我们了解近代会计期刊的产生原因,后者则让我们明确其历史地位与价值。
一、近代会计期刊兴起的背景
中国近代会计期刊是在清末及民国西学东渐、中式簿记改良运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创办与兴起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但在1840年以前,两者基本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明体系。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催生了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之风。但是纵观清代的“西学东渐”,其目的在于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所以“中学”与“西学”之间的这场论争更主要的是在围绕着何为“体”何为“用”进行。一方面,甲午战败,民族危亡,有志之士纷纷赴欧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他们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希望在西学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本土的治学方法,促成了民国时期强劲的“西学东渐”之风,中国的商业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矿业、交通、贸易以及金融,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封建农业受到破坏,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在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背景下遭受重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自办机器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随着近代机器生产的迅速推广,中国传统的簿记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在呼唤着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人接触了西方商业思想和会计科学,甚至有人专门出国去学习商业和会计,加上清末官方主导的商科会计教育,国内已经有一大批熟悉、接受西方会计思想的学者,随着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商品及经济的发展和新式会计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他们提出了利用西式会计思想改良中国传统簿记的主张,即会计改良运动。如1905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连环帐谱》一书的作者蔡锡勇,不但曾留学日本,还曾作为清代外交官出使美国、秘鲁和日本。在游历中,蔡锡勇目睹了意大利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其法既治国用,又理家计,蔡氏回国后即以此原理为蓝本,“参以中土要理”,终成国内第一部改良中式簿记的著作———《连环帐谱》。该书将账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账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一个时期会计制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以来,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簿记方式的局限性,为了促进本国实业发展,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等开始将商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来,甚至开办专科层次的高等商业学堂,以期达到培养实业发展急需的新式会计人才之目的。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企图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济制度,通过改良政府会计工作,达到挽救政府财政危机的目的。1914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及一系列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拟定并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称认定进行了规范化规定。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重新对会计师从业资格和取得途径进行了规定。在新的会计制度引导下,会计教育事业和专业化的会计学术团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批专门的商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商业、会计、审计专业人才,而且公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科或者会计学,“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会计教育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李飞和陆鲲鹏,2017),新式会计人才培养进入了科学、规范、普及的阶段。随着会计人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改良运动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的综合作用下,民国时期会计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二、近代会计期刊的基本生态
据有关近代中国中文期刊目录记载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重要馆藏机构检索,笔者通过梳理现存54种近代会计学期刊,时间跨度自1926年始至1948年止,前后跨度23年。这些会计学期刊按照出版或者主办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地方会计学会(协会)创办的杂志(期刊),如上海会计师公会创办的《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26),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1935),重庆中华计政学社主办的《计政季刊》(1940),云南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1941);二是公办高等院校会计系或专门的商业、会计高等院校所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如国立东南大学分社上海商科大学会计学系主办的《会计学杂志》(1926),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1927),暨南大学商学院出版的《会计学报》(1928),复旦大学会计系出版的《会计系刊》(1934);三是民间会计教育机构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如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主办的《会计季刊》(1931),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主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会刊》(1933);四是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上海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会计杂志》(1933),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季刊》(1933)、《立信月报》(1936),广西会计人员养成所主办的《会计汇刊》(1935),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月报》(1941);五是专门出版机构主办的会计类学术期刊,如重庆会计读物社主办的《会计读物》(1942),中国会计学社上海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现代会计》(1947),中国会计学社天津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会计知识》(1948)等(如附录表1所示)。就近代会计学期刊的出版地而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海是我国近代经济起步最早的城市,外贸货物的埠集聚散运转不息,外商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因此,外国先进的思想也在上海最先流行起来,近代的会计革新运动也最先在这里产生,不但在银行、商业等领域的会计实践中最先接受了新式账簿组织和账簿格式,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也最为集中,这直接导致上海地区关于会计革新理论的学术讨论也最为激烈。“对于介绍西洋学术,改进中国文化和一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种种问题,都是利用杂志为发表讨论的中枢。”(谭卓恒,1935)因此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会计学期刊种类最多,先后有《会计学杂志》《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会计学报》《立信校刊》《会计月刊》《会计季刊》《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等18种。随着会计改良运动的不断深入和会计学教育的广泛开展,以及抗战形势所迫,高等教育向武汉、重庆、云南等地播迁,会计学期刊的创办也在南京、重庆、桂林、昆明、广州、天津、青岛、梧州等地逐步扩散开来。
三、近代会计学期刊的旨趣内容
一个时代的文献有一个时代文献的特点。近代会计学期刊出现、兴起的原因,直接决定了其办刊宗旨与内容。不同的会计学期刊,又各有差异。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良中国会计,介绍国外会计学说。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政局动荡不已,但是伴随着旧的传统封建经济体系的瓦解和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理论也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阶段,改良中式簿记,介绍、传播西方先进会计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会计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最早提倡会计改良运动的先驱式人物之一、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一生致力于会计改良与教育事业,他不但创办了以他姓名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亲自投身到企业改良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中来,而且通过创办会计补习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式会计人才,以达到持续推广中式簿记改良事业之目的。1931年,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又联合中华会计学社创办了《会计杂志》,并亲自担任编辑兼发行人,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共出版发行48期。该杂志以“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和“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为目的,以推动会计学术发展为基本宗旨。该刊物紧跟当时发起的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刊发了众多优秀的会计专业论文,学术质量较高,深受会计学界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欢迎,“有力地宣传和推动了中式簿记改革运动,也对会计教育的普及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飞和陆鲲鹏,2017)。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是近代以来较早参与并推动会计改良运动的另外一位开明人士,他所主持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改革我国会计制度为己任”(潘序伦,1936),除开展会计业务之外,还于1928年开设立信会计学校,培训会计人才,编纂《立信会计丛书》,传播先进会计思想,讨论会计学术问题,形成了开办会计教育专科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会计学术刊物“三位一体”的立体模式。由该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均刊载了大量关于会计革新问题的理论探讨文章,对于会计改良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宣传会计制度改革方案。会计制度涉及如何科学管理国家财政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重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政府为了摆脱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于1914年进行了构建会计管理组织、推动会计立法、推行形式会计方法等一系列会计改革,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政府会计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5年废止了北洋政府的会计制度,并于1936年7月推行新的《会计法》,强化了政府对会计进行控制的思想,突出了会计规范,构建了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了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制度,一些会计学期刊便承担了宣传讨论新的会计制度的重任。如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第六期为《会计学专号》,专门刊发著名会计学家、国民政府会计委员会雍家源先生的《中央会计总报告之意义及其应有之内容》一文,分别从会计制度的政治功用、研究会计报告表册的重要作用、编辑会计报告的取材与编制原则中央总会计报告的对象与内容等内容,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宣传推广。创刊于1939年1月的《公信会计月刊》以“发扬会计学术”为宗旨,尤其对会计制度别有关注,呼吁读者对当地政府最近颁布之法令,凡关于会计及税务者及时赐稿,并刊发了《论计政法规》《浙江县总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章(公信会计月刊编辑部,1940)。江西省会计人员训练班泰合同学会会计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行的《会计学报》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国创始主计制度,从民国二十年开始……全国推行这种制度虽说有了基础,不过在实质方面问题还多……社会上一切思想、认识、习惯都跟不上”(陈其祥,1943),所以号召会计从业人员承担起责任,从理论上构建起主计制度的理论体系。该刊还刊载了胡采文的《论加强推行计政制度》一文,论述了政府采取超然计政的优点及其对改善国内财政状况的作用。广西省会计人员养成所编纂的《会计汇刊》也将宣传会计制度改革作为主要内容,刊发了《广西省总会计制度》《民国审计制度》《广西省金库会计制度》《广西省银行现行会计制度》《广西省营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会计制度的文章。第三,进行会计理论探讨。近代以来的中式账簿改良其本质是爱国知识分子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会计学思想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会计体系的改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改良运动,会计学学者大力译介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开展会计学思想研讨,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会计学期刊的主要内容。当时影响较大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就刊载了许多关于会计学理论的研讨性文章,如该刊物的主要创办人潘序伦撰写的《营业税的征收和资本额的计算》,会计学家王澹如撰写的《机要总账述要》等均属对重要会计问题的讨论。正谊会计师事务所附设正谊会计编辑社编辑的《正谊会计月刊》也以开展“会计学术上之探讨,内容以介绍会计学理,阐明簿记知识,经济常识及财政学术”为办刊宗旨,所以其刊载的文章也多为《遗产评价问题》《折旧计算法》《电影院业会计制度》《商业账簿在法律上之重要性》《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区别》等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学术问题。第四,发展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在改良中式账簿与完全引进西式会计科学讨论的过程中,传统的簿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客观事实。因此,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既是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办教育主要通过短期培训学校、专门学校会计教育和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私立会计教育则主要是民间会计教育专家和私立会计教育学校开展人才培养。但是,不管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均把创办会计专业学术刊物作为培养人才、传播会计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广州大学计政训练班编发的《广大计政》,刊发的就主要是当时授课教师的相关讲义,如陈炳权主讲的《审计之任务》和《中国计政制度》,高永康主讲的《学校会计制度》等均经学生整理后,刊载于此刊。上海立信会计专科补习学校发行的《立信校刊》也刊载有主要课程的授课讲义,如1948年4月,该校聘请管锦康主讲《会计学之新趋势》,后经学生整理,以若干独立标题刊发于此刊。此外,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为了传播教学信息,扩大招生影响,还会利用会计学期刊刊发当时的校风校规、教育简讯、校友名录等信息,以增强会计教育机构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五,近代会计实务分析。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除了对会计理论的学术研讨、会计思想的传播之外,对于具体会计实践问题的探讨,也是大多数近代会计期刊的重点关注内容。如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编纂的《立信季刊》刊发的《查账报告及工作底稿举例》《查账标准程序之拟定》《纺织厂成本会计概要》,《会计杂志》刊载的《呆账问题及其会计处理法之研究》《决算表之审查手续》《标准资金负债表之建议》《标准损益计算书之建议》等均属此类。
会计专业本科下开设“ 会计理论”课程
摘要:本文以会计理论的功能为出发点,通过会计的特点以及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阐明了会计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开课的时间、开课的形式、考核的形式,为提高会计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效果,提高会计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会计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会计理论”课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操作”面临着严重的“机器替代”效应。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也要求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会计实务的基本操作,而是要使学生具备指导会计核算操作的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本核算形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提升其会计理论水平,增强其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迫在眉睫。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开好“会计理论”课程势在必行。
一、会计理论的意义
(一)会计理论的含义
会计理论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务操作的原则、方法的表述;有的学者从宏观的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指引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界定,但其内在的实质是相同的。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是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依据,是形成会计实践原则和标准的依据。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规范和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规范是对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会计实务问题进行处理的标准,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地对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理论,是其他有关会计的概念和标准的依据。
(二)会计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