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位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学位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学位论文

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的内涵

摘要:中国杰出的会计学家潘序伦首倡的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可以揭橥为:品德是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责任是会计诚信的推动力;技术是会计诚信的业务保障。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对当下职业道德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潘序伦;职业道德;会计诚信

“诚信”一辞,在辞源学上,可分疏为“诚”与“信”。《说文》上“诚”与“信”可以互训。“信,慤实也。”即诚实不欺之义。本源于远古时代祭祀鬼神时的虔诚和敬畏的态度,后来发展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中国传统的五种道德规范(“五常”)之一。潘序伦(1893~1985),是中国杰出的会计学家、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了立信会计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开创了三位一体的会计事业。潘序伦在开创会计事业过程中,非常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他将“诚信”这一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他首倡会计诚信,将自己所开创的会计事业,命名为“立信”。他从业60年,始终以“诚信”为思想的追求,实践的指南,行动的准绳。其会计诚信思想的核心内涵,兹揭橥如下。

一、品德: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德修养为人立身之本。《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诚信又是修身之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潘序伦自幼就受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入职会计行业,非常重视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国之会计师职业》一文,他指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利诱威胁;无数不极。会计师苟无强固人道德观念,则在执行职务之际,存在可以代人舞弊,存在可以为已舞弊。然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则此项职业,即失去根本存在之理由,违背国家社会期望之愿意,可不慎哉。”而在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尤其重要。他说:“是以诚信一端,实为各业所倚赖,岂独会计师职业为然哉。虽然,会计师职业之发展,其有赖于诚信之一端,实较其他百业为尤要。盖会计师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业,其唯一之目的,即为建立社会各界财政上之信用。盖本身不能以绝对诚信自期,更焉能为他人之信用做证明耶?故诚信两字,实为会计师职业成功失败之所系,证以笔者个人经验,益深信不疑。”正因为诚信是会计职业成败的关键,那么,它应该内化于每一个会计人员心里,成为其内在的要求。于是,潘序伦提出,要建立诚实守信的会计人格。他说:“孔子云,民无信不立。可见信为吾人立身之要件,尤为吾会计从业员之要件,此因吾辈会计员受重人托,担任金钱财产之记录、保管及管理工作,设稍于信字有亏,则不仅本人名裂,亦将贻害社会。故凡会计员必先养成其会计的人格,所谓会计的人格,即可以信之一字概括之。”基于此,他为立信会计学校定了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即立信人从立志、修身到待人、处世都要诚实守信。虽然这是对立信会计学校师生的告诫,也可以说,是给会计人员定立的品德修养的准则。

二、责任:会计诚信的推动力

会计的责任担当是潘序伦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谈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文中,潘序伦阐述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责任”。会计人员之所以要担当社会责任,在潘序伦看来,是因为会计“责任重大”。在《敬告国内有志于会计职业之青年》一文中,他指出:“夫会计师职业之作用,小而言之,则为各个企业信用之凭藉,大而言之,则为整个社会信用之保障,初非为保全个人私立之计也。”所以会计“从业者必须具有绝对负责之天性。”在他看来,一个有担当社会责任意识的会计做人做事是绝对不会马虎的。潘序伦将会计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概况为“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即会计人员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干工作。具体要做到三点:“首先是尽职尽责,按政策办事,维护党纪国法;按预算办事,不乱搞关系,按原则办事,敢于与贪污盗窃、挥霍浪费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其次要如实反映,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不歪曲,老老实实、绝不弄虚作假”;“此外,还要注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一个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会计就必须做到这三条,这就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了。几十年来,潘序伦就是以这种“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干事业的。所以他工作总是尽职尽责,踏踏实实,一是一,二是二,不隐瞒,不歪曲,绝不弄虚作假。为了坚守会计诚信职业道德,他无数次顶住了利诱威逼。譬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东北,东北联军急需物资支援,当时上海许多团体纷纷筹款募捐。这时,某家报刊指责募捐团体营私舞弊,侵吞募捐物资与款项。此刻,潘序伦先生感到责任重大,便挺身而出,主动对13个募捐团体的账目进行审计。他将审计的全部收支账目,分门别类,公之于众。为这13个募捐团体洗清了冤屈,维护了他们支援抗战的激情。再如,潘序伦在担任中国银行准备基金稽查员时候,发现中国银行金银储备不足的问题。他认为,这既不符合银行的规章制度,又存在经济风险,影响金融稳定,不利于抗战大局。而此时,中国银行派要员到上海督办此事。先是利诱,后来以“破坏抗战”相威逼。潘序伦都不为所动,毅然地辞去了中国银行发行准备基金会总会计师的职务,以示抗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已经90高龄的潘序伦先生专门撰文告诫会计人员坚守会计诚信道德,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了经济体制改革,“要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不能按照‘长官意志’或讨好群众改变成本利润数字。”可见,责任担当意识一直是潘序伦履行职责,干好事业的动力。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专业认证比较及启示

摘要:专业认证有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财务管理专业是开设院校多、学生人数多、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适合开展专业认证。文章从专业认证协会对合作院校的要求、与高校的合作模式、不同专业认证的优势和劣势方面对比分析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专业认证,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视角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认证的选择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专业认证;ACCA;HKICPA

教育部高度重视本科教学,2018年4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突出产出导向,强调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结合教育部相关精神,各地推广专业认证的力度逐渐加大。财务管理专业是开设院校多、学生人数多、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适合开展专业认证,但已有文献还没有专门有关财务管理专业认证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比分析了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认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对其专业认证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证书主要包括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香港注册会计师(HKCPA)等。国际财务管理协会(IFMA)并未与中国高校合作,其招生和培训均由其在华管理机构与指定的培训机构合作完成;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CFAInsti-tute)虽然在中国已有32所合作高校,但由于该证书侧重于金融领域,合作院校的认证专业几乎均为金融学、应用经济学、投资管理,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属性存在偏差;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是管理会计领域的顶级权威资格认证,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并未与中国高校合作,在本科层次只有具备教育部认可的本科学位证书才能报考;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香港会计师公会与我国高校均有合作,因此本文仅对比分析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证书和香港注册会计师证书。

一、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香港会计师公会简介

(一)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Associationof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简称ACCA)成立于1904年,由八位会计师组成了伦敦会计师公会,即ACCA的前身。ACCA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成员。发展至今,ACCA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协会,也是海外学员最多的会计专业组织,拥有20.8万余名协会组织会员和50.8万名学员。ACCA资格证书获英国、美国、中国、新加坡、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土耳其、中美洲、南美洲、南非等多国的执业认可。持有ACCA证书可以在该国直接执业、互认或免试该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部分科目[2]。ACCA于1936年进入亚洲,1988年进入中国,1993年首次在中国开设ACCA班,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地设有代表处或联络处[3]。ACCA在中国发展迅速,目前在中国有会员2万3千余名,学员4万8千余名。根据高顿财经2015年的统计数据,ACCA已经和中国93所大学合作开设ACCA专业班。

(二)香港会计师公会

阅读全文

高校专项基金绩效审计探究

摘要:高校学术水平是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基金投入持续增长,但与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的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究其原因,绩效审计工作的严重滞后难辞其咎。本文引入××大学财会学院创新基金案例,对其绩效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科研创新基金;互联网+

一、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得这一新鲜名词迅速登上了各大期刊的头条。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可以预期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办学资金逐步充裕。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增加对科技与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专项基金,但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产出,高校学生的论文结题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课题的最终成果与立项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案例的引入与初步分析——××大学财会学院

(一)学校及其财会学院的简介

××大学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九大学科,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校学生有35000余人,其中含研究生3200余人。

阅读全文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阅读全文

中西方工商管理专业区别

一、培养对象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通过调研,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对专业的岗位认识模糊、课程建设落后、专业竞赛积极性不高、专业证书获得率低等问题,因此要补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克服内卷现象,打造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质量专业。本文聚焦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短板问题和卡脖子难题,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财务管理竞赛-财务管理证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财务岗位需求,改革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打造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写入人培,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课赛证;融合;财务管理

1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分析

1.1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者生均1万元。(847页)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设施生均远远低于1万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0-2021年第二学期可供使用的智慧教室只有6间,而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有30个班,现有学生1137人,智慧教室数量远远不够。然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在智慧教室或者会计实验室完成,一方面智慧教室数量不够,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这使得学生不会学的现象甚嚣尘上。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少,有的会计实验室只能完成比较简单的实操模拟训练,而且实验室设备陈旧,电脑反应慢,财务软件运行不稳定等影响着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另外,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522.36元,这说明教学资源投入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面对智能财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课程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设施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于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1.2课程内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开设课程随意性较大,并没有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跟踪调研来开设课程。以部分高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入学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税法、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Excel财务管理应用技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公司治理、税收筹划、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与挖掘、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审计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学、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但是却没有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中心规划与实施等课程的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已经写入了人培,但是还未真正去开设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与初级会计会计师考证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考核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但是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经济法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落后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会计类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基地岗位实践。

阅读全文

会计专业研究生知行合一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基于时展和实践需求对古代知行观念实现创造性的转变和创新性的发展。对于当代的青年主体而言,从知行合一理念出发,有利于当代青年团体构建起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自觉性,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文化自信和价值表达两者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本文正是基于会计专业研究生的角度,展开对自身学习和职业实践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经验总结,以期能够为高等院校研究生团体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专业;研究生;知行合一;培养渠道

引言

会计专业研究生是技能型的学位,培养了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新时代,培养一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扩招行为,导致每年的会计专业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大幅度提升,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明显不再符合当下的职业化发展需求。而立德树人仍旧是研究生专业教育活动中的根本任务,借助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从微观上来说,能够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从微观上来说是高等院校和谐稳定发展,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基于此背景下,会计专业研究生如何把握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当务之急。

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实现知行合一的条件

(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观条件。研究生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当前会计专业研究生要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能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信念,为知行合一构建起先决条件。如研究生自身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够在纷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坚定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自身拥有创新创造的实践能力,再丰富的理论体系若是得不到有效的实践和应用,终将成为“纸上谈兵”。因此研究生团队要能够拥有创新创造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的会计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在生活实践中遇到难题,不懂得借助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梳理问题解决问题,这类学生行动力较差,无法达到知行合一。因此培育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知行合一能力,其必须能够丰富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够推动研究生实现两者的内外联动统一发展。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实现知行合一的客观条件。知行合一教育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育会计专业研究生实现知行合一,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基础设施支持。第一,要求学校能够为研究生的知行合一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如,组织构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队伍,由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明确的教育计划,及时发现并且解决研究生知行合一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着的实际问题,确保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落到实处;第二,要求学校能够营造良好的知行合一文化氛围。会计专业研究生要想做到知行合一,要能够从根本上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如,学校要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培育会计专业研究生能够形成科学的学术作风,严谨的学习风气还有求真探索的创新意识,通过自上而下制定起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三,要求学校能够为会计专业研究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活动拓展教学方式。若是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展开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知行合一培育,其同现实发展具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在“互联网+教育”趋势迅猛发展中,会计专业研究生的知行合一教育活动也必须能够拓展教育有效途径,从教学内容创新发展再到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升级,实现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活动全环节的培育。

阅读全文

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模式探索

[摘要]校外实习是培养审计专业硕士的审计技能的关键环节。南京审计大学与审计署某特派办合作,探索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包括实习基地与校方双重管理、严格的实习管理、利用实习间隙集中授课。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包括恰当而集中的时间安排、带队老师现场监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严密的考核制度。由于前述创新,这种模式下的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推广。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育;校外实习

自2012年南京审计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始招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审计专业硕士)审计专业硕士至今,我国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已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其中,如何培养审计专业硕士的审计技能,特别是其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审计实践工作的要求,是审计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课题。对于前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相关招生单位一般通过校内的审计案例教学、审计专业模拟实习及校外实习等环节来实现。对于校外实习,前述培养方案规定,审计专业硕士在学期间必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经历。已有的有关审计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的研究表明,存在校外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那么,审计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是否也会存在前述问题?这种校外实习应该如何组织,才能避免前述问题?这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笔者作为带队老师,带领南京审计大学的28名审计专业硕士赴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办(以下简称某特派办)开展校外实习。在实习生的校外实习模式上,南京审计大学和某特派办合作,开展了一些全新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将对这种新的校外实习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文后续各部分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将梳理有关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将总结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赴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以下简称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的基本做法;第三部分将分析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相对于已有模式的创新之处;第四部分将探讨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的效果;第五部分探讨这种校外实习模式的推广条件。

一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研究,主要见于有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中。何芹(2009)在对立信会计学院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介绍了该校审计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及其管理模式。不过,在既有的校外实习模式下,许多研究者指出,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因而效果并不理想(倪敏和黄芳,2009;马志娟,2012;禹小慧,2015;刘博、金静和徐波,2017)。庞卉(2012)的问卷调查显示,审计专业校外实习效果良好的仅占5%,效果一般的占16%,高达7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对于校外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各种解决办法,如倪敏和黄芳(2009)提出,要加强对校外实习的管理,同时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更多关键性的业务;马志娟(2012)提出,学校应加强与审计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审计实习基地建设;禹小慧(2015)提出,以审计项目为抓手,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对现有校外实习的运作模式有了较充分的研究,同时也充分地揭示了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但是,这些解决办法能否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尚有待验证。最重要的是,目前有关审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研究,局限于本科阶段,而对于审计专业硕士的校外实习,则鲜有研究。本文尝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二某特派办校外实习模式的基本做法

为确保实习高效开展,经南京审计大学校方(以下简称校方)与某特派办充分协商,制定了校外实习的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如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