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实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专业本科下开设“ 会计理论”课程
摘要:本文以会计理论的功能为出发点,通过会计的特点以及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阐明了会计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开课的时间、开课的形式、考核的形式,为提高会计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效果,提高会计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的会计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会计理论”课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操作”面临着严重的“机器替代”效应。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也要求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会计实务的基本操作,而是要使学生具备指导会计核算操作的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本核算形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提升其会计理论水平,增强其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迫在眉睫。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开好“会计理论”课程势在必行。
一、会计理论的意义
(一)会计理论的含义
会计理论的含义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务操作的原则、方法的表述;有的学者从宏观的角度界定,认为会计理论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指引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界定,但其内在的实质是相同的。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是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依据,是形成会计实践原则和标准的依据。会计理论包括:会计规范和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规范是对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会计实务问题进行处理的标准,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地对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理论,是其他有关会计的概念和标准的依据。
(二)会计理论的作用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职技高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和师范能力模块的“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工作,全面构建了“四层双轨递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保障配套措施。
关键词: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特色学科,主要为中等职业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中等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均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在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下文简称“本专业”)主要为中职院校培养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与此对应,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为“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分为职业技能模块和师范技能模块:
高师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构建
摘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职技高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和师范能力模块的“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工作,全面构建了“四层双轨递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保障配套措施。
关键词:
财务会计教育;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特色学科,主要为中等职业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中等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均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在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下文简称“本专业”)主要为中职院校培养师资以及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与此对应,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为“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分为职业技能模块和师范技能模块: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现状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探析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宗旨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其毕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位的取得。笔者阐述了案例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指导等环节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学位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路径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自我调查;增强培养案例研究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明细研究主题、密切主题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改进路径
会计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PAcc)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由于培养理念、学生指导方式以及培养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广泛青睐,学生招生规模也因此急剧扩大。但由此也带来学生指导上的困难,特别是学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创作方面。根据MPAcc最新培养方案,学位论文一般为研究报告、案例论文与案例分析报告。因此,分析案例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路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究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一)培养方案中规定MPAcc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案例学习、研究与开发活动。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案例开发工作情况或科研成果评定成绩,学生取得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且毕业论文类型一般要求应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案例研究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MPAcc毕业学位论文要求也有相关规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遵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案例开发、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会计实务,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格局。
(三)专业学位论文,需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当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会计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合理地开设课程、合理地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和合理地安排课程之间的衔接。其中,在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课程衔接目前存在较大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各类财务课程的设置都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安排都过分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比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经济订货批量、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存在大面积内容重复。另外,比如针对具体行业的会计课程包括《旅游业会计实务》、《酒店餐饮会计实务》、《运输企业会计》等,这些课程在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方面都存在内容的重复。
(二)畸形的考核方式
考核既包括对教师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总体而言,考核方式简单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均面临的问题。在各类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往往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却不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这种激励机制的偏向性,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方面。据笔者对广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对于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这种会计和管理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货币奖励仅为区区一千元左右。表面上,这种考核方式与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似乎不大。而实质上,由于这个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激励机制,不仅导致大部分老师的科研热情不高,也会进一步地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水平的前瞻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考核和会计实践考核。尽管各职业院校都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性。因为理论考核容易,简单的笔试就可以得到结果,但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难以做到有效评分。比如,在实践教学活动时,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规范性的评价标准,但都过份强调实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导致一些学生利用各种不正常的方法骗取高分,而导致老师无法公正评分。
(三)教师队伍流动性过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所,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一些高职院校会聘用一定数量的编外教师。其中一些编外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同时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且已成为一些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师骨干。但是,由于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和培训提高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严重地影响编外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导致编外教师流动性高。对于在编老师而言,流动非常快,直接导致其教学工作量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编外老师的流失,高职院校往往降低教师录用标准,社会上大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填补编外老师的空缺。这些老师虽然有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却缺乏会计行业的实践经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另外,高职院校降低录用标准后,教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数人本身不仅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也不真正热爱教育行业,甚至个别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不佳,从而误导学生,损害学生利益。
现金流量信息对会计核算基础的冲击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果企业盲目依靠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评价,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产生“假大空”的账面盈余,财务预警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现金流量观点在实务中的运用是目前企业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鉴于目前会计实务中频繁出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实运用,相关人员必须正视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概念对传统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核算基础产生的极大冲击。通过案例分析,论文明确了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引入现金流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现金流量;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1引言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传统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似乎已成为当下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能,但随着“大智移云物区”时代的到来,新型的技术不仅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其实质也是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与追求目标。会计的职能是基于过去,预测未来,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颇。会计信息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元素,以利于其作出未来决策,这一点已成为当前会计从业者的共识。从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衍生至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分析与会计评价等职能。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具有反映过去的功能,还要具有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功能,以满足企业在不同时间点的分析需求,从而更好地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应对。从过去推测未来,这已经成为当前会计行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并且必须做好的工作。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企业希望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会计职能到会计信息元素的提供,再到会计要素的分类,传统的会计是基于六要素作出的评价与考核,会计六要素构成了会计的理论框架与支柱。在这一框架的指引下,会计人员做得最多的是细化要素,形成会计科目,而后完成记账、算账、报账、报告与报表的生成。目前,绝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是基于静态要素提供的财务状况信息与基于动态要素提供的财务成果信息。但从中阅读得到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为我们所用,甚至对于未来的经营活动也不能起到正确的认识作用。究其原因,包括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重视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信息的提供在理论和实践上趋于弱化。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提供的信息是立论之本、立书根基。而在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中,收付实现制的理念才会得到凸显。这让学习者对会计学科体系产生疑问,即会计是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何会计人员不能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信息?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理论,虽然基础概念、会计原则等基础会计理论体系没有相应改变,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已经引入了更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传统的会计考评体制重视以权责发生制(AccrualAccounting)为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忽视以收付实现制(CashBasis)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中,指标数值的采用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为主,涉及的现金流量信息少之又少。从课程体系设置的比重可知,现行专业教育,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本科,都把权责发生制下的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财务判断时,极易发现根据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得出的结论往往与真实数据大相径庭,而如果引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判断,则会使信息决策更加真实有效。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企业真实的自我造血功能是否健全完善,后续的经营是否需要依赖他人,只有具备充足的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流量,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经营周转,实现良性循环。对于什么是现金流量,这一概念并非会计学中的概念,而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如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的概念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属于经济学新概念。1986年,股东价值分析的概念被广泛提出和使用。由此,现金流量的概念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众多企业因报表的粉饰而破产,导致了财务报表权威性的削弱。此时,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当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后坐力”之后,郎咸平提出了“高现金流”的观点,即只有减少负债、减少投资,保持足够充盈的现金流量,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在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同的同时,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即传统会计体系的建立规则已然受到了冲击。传统体制下的计算成果是否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应该信任什么?我们应该着眼于对过去事件的客观评价还是对未来的预估结果的当期推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会计信息?对于财务报表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现有或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企业现实的现金流量的金额,同时,这昭示了企业运行中潜在的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与决策相关的有效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提出了通用财务报表的目标,即向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以期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信息提供方作出相关决策。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目标不能根据权责发生制体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的会计要素在理论上有着先天的缺陷与弊端,呈现的信息易对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以收付实现制为理论基础的现金流量信息能够改变这一现象,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与成熟度。
2会计信息着眼点的流派对比
会计定义中强调的是对过去交易事项和经济业务进行反映,所以传统会计体系也主要建立在事后反映职能上,利用会计语言反映的会计信息,其首要原则应立足于客观性。真实有效地反映已经发生的会计信息资料被视为会计的“生命”。那未来是否也如过去一般有着相同的经济环境、相同的经营情况与相同的市场信息?过去与现在会计所记载的信息究竟是不是一成不变?会计信息是否应忠诚于单一经济模式?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经济共同体的出现,世界经济大一统格局已然出现,我们无法预测自己,更何谈预测全球大环境?这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要“听天由命,听之任之”,我们应该寻求这一大环境中的统一性与规律性。西方会计理论结构中的起点理论即会计目标理论。其中,众所周知的两大重要学派分立至今,即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派,二者在不同时代均产生了积极作用。以Anthony、Spruse等学者为代表的决策有用学派,产生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且相关的财务信息,需要在项目分析后作出决策。过去、现在、未来这3个时间维度的信息均会影响会计决策。因而在决策有用学派中倡导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模式(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以Ijiri、Parlock等学者为代表的经管责任学派认为,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经营者与资源拥有者之间仅存在受托与委托的关系。会计人员可依靠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偏向于强化对过去信息的反映。因此,该学派强调过去信息对未来决策的影响,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显然,在进行上述对比分析后,本文倾向于采用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以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真正发挥相应的指导说明作用。
3现金流量信息的核心概念
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研究性教学实行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双向互动,学习模式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将教师的研究思想、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的意识,成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微课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性教学把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的双向互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将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实现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从重传授知识向重提高学生能力转变,从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结合起来,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与协调发展。《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主要以企业日常发生经济业务为线索,围绕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记录以及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既是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又是基础会计的拓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微课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视频演示、在线交流、学术讲座等形式,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和撰写论文;加强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紧跟学科前沿,将会计教学思想和学科前沿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学理念,确立以知识探索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要求教师研究性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相协同发展,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研究性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树立教学研究意识,注重教学研究过程,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由“学到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提高转变;树立科学研究意识,发挥学生主角作用,由“知识传授者”向“方法引导者”转变,把科学研究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研究性学习,跟紧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二、采用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相配合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教学形式,要求高校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学习环境,改变着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行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可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空间。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融合在一起,具有情景真实、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特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动向,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实现移动远程听课,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转变,提高了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特殊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