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课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职课程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1.学生的基本特征
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女生,性格文静、耐心、认真、细致、遵守纪律,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养。我们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树立学习信心。
2.课程的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技能为重的教育理念。一是要确定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细致、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德技并重。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岗位以及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课程和职业证书相结合,这种结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更好地服务就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二是仿真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把教室搬到实训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以上三方面内容可以设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以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业务流程为辅线,服务职业岗位的需求。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教师“教”中发现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匹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不相称,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中就存在。引用所教对象的课程教学计划可见:《会计学原理》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设,该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概念多、核算较为复杂,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作为铺垫,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相关的专业实践性观摩非常重要。但是,教学计划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观摩环节、或者模拟环节。虽然配合《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专业会计模拟实验”、配合《成本会计》教学的“成本核算模拟实验”,都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可是,由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太少,缺乏经验的新老师又是集中安排实验课程,学习理论时枯燥无味、大量的表格和公式单调繁琐,到了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信息已经遗忘,实验中很难恰当运用和验证,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理论,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教学实践,又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大二结束时,许多学生都不能对成本会计的实际运用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二)课程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匹配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会计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中的应变能力。可是,目前《成本会计》的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查,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虽然设置了《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的考核也是以考查为主,所占学分和比例不高,对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考核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书上的公式理论,把课本上或者老师上课讲过的例题做熟练,甚至不需要理解这些例题中的原理就能基本突击应付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实际能力,不能发挥以考助学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弊端。
二、学生“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课程教学成本会计论文
1现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教材内容陈旧。
纵观成本会计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并非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其方法、技术体系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及其他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加以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是会计学科中最为能动和积极的部分,但这个特点和趋势,并没有在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和教材内容中体现出来。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仍以制造成本法为主,对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几乎没有介绍,明显滞后于现行制造环境。当前的成本会计教材也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其内容、结构体系与十几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变化,根本没能体现出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教育滞后于客观现实,必然会使培养出的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成本会计课程还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讲接受,课程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很难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提高其综合素质。不少课堂仍旧采用板书授课方式,效率低下,明显限制课堂容量,无法有效展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另一些改为多媒体授课,也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板书授课方式的局限性,但由于大多采用PPT形式,课件不能达到表格数据演示的要求、不能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精品很少。此外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加快了课程讲授速度,提高了授课效率,但利用不当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又来不及记笔记,不利于其课下自学。
3)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导致学生学数学的感觉大于学会计,账证意识模糊。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仅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看不到实物,对车间、生产线、工艺过程和生产步骤缺乏空间的概念。普遍存在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无法将分配表的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及掌握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之间结转对应关系的情况,学习完成本核算职能后,仍做不到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工艺类型的具体企业,开展成本会计工作、完成成本核算并编制、分析成本报表。对于学生来说产品成本只是算出来而已,至于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具备相关性,根本顾及不到,使成本核算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这不仅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更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教学宗旨。
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1教学之现状
案例教学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研究性,有利于学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展水平。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案例都是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现象,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促使其善于决策,激发其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现实教学的教学方式也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能够弥补现阶段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的不足,有效地解决其存在的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方法单一、教材注重理论性、忽视实践环节等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也能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案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2.1案例教学的过程
2.1.1理论准备
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税法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税法课程实践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税法课程内容繁杂,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大量法律条款的讲授,还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涉税业务相结合,但课程周学时只有4学时。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余,实践课时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教材实用性差。
在税法课程教学时,许多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的税法教材,税收法律法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不系统,教材的实用性差,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3.教学方法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税法课程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室讲完税法整本教材之后,再到实训室进行实训,表面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并没有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也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仍然是脱节的,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一、经济法课程的内容
一直以来,经济法被学界戏称为“大杂烩”。法学部门的划分,一个主流的标准就是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承担的交叉,比如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社会中间层,其中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涉及行政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公司涉及商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合伙企业涉及民法内容。而作为经济法重要内容的劳动法又与社会保障相重合。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规则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且不像民法、商法那样法规集中,仅作为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土地部分就包括《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性,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对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与专业相呼应,有的放矢。以笔者为例,笔者在给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必须做到紧扣司法考试,面面俱到。由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民法和商法基础,所以经济主体法重点讲授社会中间层,社会保障部分重点讲授劳动法,其他内容简单介绍一带而过,市场规则法重点讲授,宏观调控法选择讲授。而笔者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往往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主要集中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等内容。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下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是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学生学习基础课程非会计学论文
摘要:很多高校为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研究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存在着教师培养目的不明确、教学模式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缺乏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材、教师不能结合专业实际举例讲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要以学生视角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目的地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学生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作为金融通用语言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作用凸显。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读懂会计数据内容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必备技能。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非会计类专业也都将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对待。绝大多数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刚接触会计基础课程时有强烈的兴趣,对课程学习抱有很大期望。但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较强,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在会计学原理、会计分录编制以及账务处理方面,很多学生因为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下降。所以,研究如何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本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生及毕业生)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通过对859份有效问卷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教师培养目的不明确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懂记账方法、弄通会计分录,并为深入掌握更多会计知识,成为专门人才打下基础。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学习是为了能够使用会计知识为自身专业提供帮助,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会计类专门人才。这类学生应该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方法上下功夫,着重学习如何将相关知识应用到自身专业的实践中去。如:会计数据信息如何产生,会计报表包含的相关信息项目,记账凭证如何记录审核等。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并没有考虑两类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而是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没有做到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操和考核标准应有所区别,从而导致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倍感压力、接受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