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绘画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的实践教学
摘要: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美术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绘画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应将美术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也应密切地联系幼儿教育工作,以便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学前教育任务。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性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中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训练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多侧重基本美术知识的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简笔画、水墨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剪、贴、画、拼、粘、组合等技法,借助不同的美术形式,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三个教育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幼儿园的一些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画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最直接手段。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探索、观察、思考并动手绘制完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注重开展“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带给幼儿丰富的、直接的、主观的审美体验和情趣,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要有效结合美术相关的图案与美术鉴赏能力,以此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
绘画艺术在高校毕业创作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作为检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成果的毕业创作,其质量的高下体现出学校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该文通过对广西地区高校毕业创作课程改革创新要求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广西地区高校毕业创作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强调现代绘画艺术在创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出毕业创作的多元化教学方向,以期为高校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广西地区高校;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创新
与所有的艺术类高校一样,毕业创作也是广西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美术绘画专业学生四年来在校期间学习、实践效果的综合体现。广西地区美术专业毕业创作教学如何进行,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让多元化绘画艺术在广西地区高校占有一席之地,让现代绘画艺术在专业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债,需要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在内容、形式上的单一性,让现代绘画艺术在广西地区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使毕业创作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多样性。
1广西地区高校油画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的现状
广西地区高校美术绘画专业教学的现状怎样,以怎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是每个美术绘画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如何走出单一的教学方向和创作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术类油画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以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进行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目前广西地区高校美术绘画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进行反思,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思考,以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1.1以传统表现形式的创作方向
多年来,我国的美术类高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美术类专业积极开展学科建设,促进了美术类专业的发展,美术院校和这些综合性大学在专业方向上已经设置得很完善,学校通过工作室的设立明确地突出其教学方向,各个工作室的教学特点也十分突出,各种表现语言的绘画艺术在这些高校得到发展,使现代绘画艺术在教学中充分得到实施,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在广西地区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起步晚,各种条件有所不足,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使现代绘画艺术的教学效果不佳。现代绘画艺术在广西地区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活动中相对滞后,主要存在几点问题:第一,教学方向和体制方面,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上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对现代绘画艺术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致使上课内容多以传统写生内容为主。第二,教师对现代绘画艺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创作水平有待提升,大部分教师研究的方向是传统油画方面的绘画内容,较少探索现代绘画艺术领域,致使教学中讲授的基本是传统写实方面的内容。第三,学生四年的在校学习,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基本是传统绘画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现代绘画艺术,教师的引导和鼓励相对不足,只能在课余自主学习去探索,因此学生缺乏在现代绘画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平时创作及毕业创作的表现形式方面基本以传统的绘画艺术视觉出现,使得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产生单一性[1]。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教学简笔画研究
摘要:教学简笔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认识,从课程价值、学习目的、潜在困难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了学生对于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几类常见认识误区。
关键词:教学简笔画;高职学生;学前教育
简笔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形式,通过精练概括、简中求美、以少胜多的艺术思维和造型理念,广泛运用多种艺术造型形式,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享受。其由于生动、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其误区
对上海市某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处于“比较重要”(占35.0%)或“非常重要”(占42.5%)的地位,教学简笔画的价值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教授儿童简笔画、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的重要性“一般”(占22.5%),主要原因包括:太过简单,日后工作用不到;本身有绘画基础,此课程对自身发展助益不大;等等。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教学简笔画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其课程意义的整体定位并不明确,认知比较流于表面,对于教学简笔画的理解有待加深。首先,从课程体系上看,教学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儿童教育岗位的必修课程。3至6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传递给儿童直观、具体的事物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诱发儿童兴趣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从艺术角度说,教学简笔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能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虽然简笔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得形象、生动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构图方式,将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合理搭配,并进行适当的幽默化处理。学习教学简笔画,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入门的基础,促进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教学简笔画的最终使命是服务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适宜的简笔画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绘画思路(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体,突出表现鲜明特征),促进儿童自主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认知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及其误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目的主要包括:学习绘画技巧、教授儿童简笔画、培养审美情趣、学习绘画一般知识、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学做手帐等手工、获得学分等。总体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绘画技巧与教授儿童简笔画是课程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分别占82.5%、62.5%),“能够毫无障碍、随心所欲地教小朋友画画”是其最大的期待;部分学生提到了希望培养审美情趣(占47.5%),学习绘画知识(占32.5%),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占32.5%),应用于个人兴趣手工(占25.0%)等;消磨时光(占10.0%)与获得学分(占22.5%)也是少数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原因之一。有少数学生学习动机稍弱,将教学简笔画视为“不得不选”“不得不学”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动机是实践导向的,围绕简笔画技能知识学习展开,拓展至个人情趣,最终目的是将教学简笔画落实于工作与生活实践。这与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高职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以下误区。
环境艺术设计绘画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互联网+”一词最早在2015年被提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此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21世纪以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逐步实施,人们意识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将现代互联网媒介与课本知识架构相融合,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鉴于此,该文从“互联网+”背景下基础绘画课程的实践创新角度出发,探究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重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绘画教学;创新
一、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基础
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在基础绘画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绘画方面的知识,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其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准备课件、整理好材料,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绘画基础理论后,开展适当的实训教学,并增添相关的模拟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环境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艺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重视,尤其是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知识与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互联网+”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导图、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原理、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讲授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
二、“互联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实际意义
1.“互联网+”模式为基础绘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将“互联网+”模式与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模式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而且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与教师、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借助PPT、三维导图等将基础素描内容转变为设计素描,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将“互联网+”模式的显著优势引入专业基础绘画课程,将素描艺术、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相结合,以此降低教学难度,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向[2]。
2.专业基础绘画课程需要“互联网+”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课程主要由基础知识与实际绘画操作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对绘画的基础概念、绘画手法烂熟于心,而且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运用绘画理论知识。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模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习技巧。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琐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数字化绘画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
谈绘画艺术创作对培养设计能力价值
摘要:绘画是艺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绘画艺术创作训练,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把握设计元素的能力、设计综合表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情趣。该文分析绘画艺术创作对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价值,提出发挥绘画艺术创作价值的实践路径,以期对提升设计人才的整体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绘画创作设计
当前,高校重视设计专业建设,使设计课程内容涉及平面设计、会展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对培养设计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绘画是视觉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高校要重视绘画艺术创作的开展,通过将绘画艺术创作融入设计人才培养,进而实现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绘画艺术创作对培养设计能力的价值体现
1.激发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在思想层面决定着设计能力的执行,学生拥有创新、独特的设计思维,能够提升设计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绘画艺术创作对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给设计带来灵感。
(1)启发思维方式
绘画艺术创作训练能够让学生找到设计技法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在设计作品中表达思想,提升设计作品的思想高度。绘画艺术创作是糅合多种异质要素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绘画中唤起多种思维,将视觉艺术手法应用到作品中,如夸张手法、反衬手法、对比手法等,赋予设计作品生命力,使设计作品能够展现出深刻的含义,让他人在欣赏设计作品时能够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此外,绘画艺术创作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设计选材的敏感性,使学生在提前联想出设计内容,确定设计风格,从而准确选取设计素材[1]。
创新思维训练绘画教学课程改革
摘要:
在社会提倡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环境中,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文作者基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结合艺术类专业的训练方法,分析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从传统的平面艺术思维转向立体的空间思维,开发具有发散性与联想性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高校艺术专业通过平面转向空间的思维创新课程训练,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创新;平面;空间;思维;训练
在社会需求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各高校都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将来的教学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兴的艺术设计类行业不断出现,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中,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艺术设计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在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高校逐渐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如今艺术设计理念日新月异、专业范围已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艺术类绘画专业教学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深厚美术功底和较高艺术应用能力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大学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美术不仅是美术技艺教育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型学科。创新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思维作为现代艺术的灵魂,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从业人员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开放性思维训练,并注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创新意识下绘画艺术美术教学论文
一、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
摘要: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艺考“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艺术语言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引入数码应用角度通过实例研究可知:数码插画造型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性,契合了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诸多画种特点,适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