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绘画课程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运用
摘要:高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活跃,但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并不明显,不善于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绘画疗法运用图像等形式呈现绘画者的心理内容,利用非言语工具引导绘画者觉察、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解决内在心理冲突,激发自我的力量。绘画疗法适合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从创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探讨了绘画疗法在高中生心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过程,然后举例从准备、制作、分享、讨论、总结等方面介绍了绘画疗法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绘画疗法;高中生;课程设计
一、绘画疗法介绍
(一)绘画疗法的定义
Naumburg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绘画者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绘画工具将潜意识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1]。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自我概念进行具象表达,绘画者在心灵上可以获得负面能量的释放,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观察绘画者的作品,引导其解释画中含义,并分析画的象征意义,从而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目前绘画疗法在心理课堂上的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自画像、脸谱、情绪树、成长时间轴等。
(二)绘画疗法与投射理论
绘画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投射理论[2]。在心理学上,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绘画疗法基于心理投射理论,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法转移到绘画作品上,在无意识中释放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困惑和焦虑[3-4]。通过绘画,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的刺激,达到缓解自身压力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教学简笔画研究
摘要:教学简笔画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认识,从课程价值、学习目的、潜在困难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了学生对于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几类常见认识误区。
关键词:教学简笔画;高职学生;学前教育
简笔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形式,通过精练概括、简中求美、以少胜多的艺术思维和造型理念,广泛运用多种艺术造型形式,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享受。其由于生动、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其误区
对上海市某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处于“比较重要”(占35.0%)或“非常重要”(占42.5%)的地位,教学简笔画的价值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教授儿童简笔画、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的重要性“一般”(占22.5%),主要原因包括:太过简单,日后工作用不到;本身有绘画基础,此课程对自身发展助益不大;等等。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教学简笔画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其课程意义的整体定位并不明确,认知比较流于表面,对于教学简笔画的理解有待加深。首先,从课程体系上看,教学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儿童教育岗位的必修课程。3至6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传递给儿童直观、具体的事物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诱发儿童兴趣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从艺术角度说,教学简笔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能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虽然简笔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得形象、生动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构图方式,将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合理搭配,并进行适当的幽默化处理。学习教学简笔画,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入门的基础,促进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教学简笔画的最终使命是服务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适宜的简笔画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绘画思路(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体,突出表现鲜明特征),促进儿童自主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认知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及其误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目的主要包括:学习绘画技巧、教授儿童简笔画、培养审美情趣、学习绘画一般知识、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学做手帐等手工、获得学分等。总体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绘画技巧与教授儿童简笔画是课程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分别占82.5%、62.5%),“能够毫无障碍、随心所欲地教小朋友画画”是其最大的期待;部分学生提到了希望培养审美情趣(占47.5%),学习绘画知识(占32.5%),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占32.5%),应用于个人兴趣手工(占25.0%)等;消磨时光(占10.0%)与获得学分(占22.5%)也是少数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原因之一。有少数学生学习动机稍弱,将教学简笔画视为“不得不选”“不得不学”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动机是实践导向的,围绕简笔画技能知识学习展开,拓展至个人情趣,最终目的是将教学简笔画落实于工作与生活实践。这与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高职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以下误区。
项目学习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在“互联网+教师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师关心的话题。该文以幼儿美术教育课程为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困境,提出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能够使学生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项目学习;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特别提出要“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教师[1]。近年来,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取向”等教学理念,翻转课堂、项目学习等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幼儿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困境,文章探讨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应用,试图为专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启发,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困境
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思维能力。幼儿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2]。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于基本教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而忽略了学生分析素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整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操作。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既包含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包括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有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美术专业技能的操作练习,如对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同绘画工具材料的示范讲解、不同类型手工范例的制作演示、不同美术欣赏素材的分析等。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结合教育原理设计出较为清晰的教学环节,但是在组织过程中往往存在美术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如美术技能方法讲解不清、美术范例制作粗糙、幼儿操作环节指导不足等。虽然部分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美术基础、手工等美术技能课程,但是在内容选择、素材分析、方法讲解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把美术活动方案书写是否规范、活动组织是否流畅等作为课程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欣赏类课程设置较少,学生难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幼儿美术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往往审美鉴赏能力不足,难以开展创新性美术活动。部分学生在设计美术活动时内容选择较为局限,欣赏活动较少,活动组织缺乏趣味性,使幼儿作品存在雷同等问题。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增加欣赏类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改革中较为迫切的需求。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
摘要: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艺考“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艺术语言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引入数码应用角度通过实例研究可知:数码插画造型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性,契合了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诸多画种特点,适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
新时期幼儿美术教育论文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幼儿绘画潜能只有在得到正确引导和激发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将生活中的美体现到绘画作品当中。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各种独具特色的美术培训班也成为了家长的选择之一。然而,从美术教育培训班的开展现状来看,无论是美术教学内容设计还是课程安排都遵循着相似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势必会导致幼儿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照猫画虎,幼儿在美术课程学习仅仅是依附着教师,教师教什么幼儿就跟在后面画什么,如此复制出来的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绘画效果都大相径庭,幼儿的作品大致雷同,毫无创新可言。长此以往,幼儿的绘画思维被严重限制,同时枯燥乏味的绘画过程还严重影响到幼儿的绘画心态,甚至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美术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应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却使得幼儿成为了美术教育的附属品,这样的美术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兴趣与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同步实施,基于兴趣培养目的的幼儿美术教学才是具备生命活力的幼儿教育课程。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兴趣培养的策略分析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美术教育成为幼儿表达内心所想和倾诉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快乐教学作为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基础之上的课程实施过程,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起到愉悦幼儿身心的目的成为了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应在培养幼儿基本兴趣的基础上融入必要的艺术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共同发展。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重视兴趣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幼儿美术教育中兴趣的培养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是绘画课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天好画画,因此教师正是需要从幼儿的绘画兴趣出发,充分体现绘画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兴趣培养。在幼儿纯真的思想中,绘画能够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与满足,这是任何功利心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不应受到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让幼儿在个性舒展过程中切实感受绘画的无穷乐趣。
2.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心理环境的营造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内容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是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师教育)绘画基础色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不是被动地获得知识;其次,通过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学习,解决视觉感受能力的素质培养问题;再次,通过本课程学习美术技能和美术表现,来推动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最后,获得个人学习能力和对审美的探索意义。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为契机,进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21世纪艺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学习基础。根据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色彩课程目标和要求,依循教学原则,大胆探索教学内容(绘画基础色彩教学)、课堂组织、教学管理、文献研读、作业布置、课程考核等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加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挑战性,在保证教学大纲整体进度基础上,着重提出学科基础和拓展性开放课题案例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个体研究和团队合作拓展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形成“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互动。近年来,笔者对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色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究进行了种种思考,整理出以下几方面的思索。
一、基于真实性学习的有效性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色彩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未来教师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美术基础能力为方向。基于真实性学习的有效目标包括:⑴教与学使现实世界相互联系;⑵主动接受知识的重要性;⑶获得智力、情感,以技能为本的,善于表达的知识、能力和感受力。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绘画基础色彩课尤其重要,首先向学生讲授“感知色彩——向大师学习”,设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内容有色彩方面的知识,如色光的建立、看的方式、色彩分析训练和色彩归纳训练方法步骤,主要选择美术史中19世纪印象派时期的代表作品解读绘画色彩的发展。重要的是解决和建立起色彩观察、色彩技法的综合能力和协调发展,通过对色彩的训练和感知,逐步提高良好的色彩感觉和审美标准,以及新时代赋予美术的积极意义。绘画基础色彩的学习是一个实践性过程,画画体现出手艺性,多画多练,多实践,逐渐地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如上课需要每次在第一时间讲解分析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阶段的色彩作业,目的是开发色彩的潜能。选几幅学生作业,从整体的观察原则出发,针对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解分析色彩写生过程中的观察对象、起稿轮廓和铺色关系等。知识要点包括分析色彩的基本规律和色彩要素的明度、纯度和色相作用。色彩写生重点并不只靠感觉,还要通过学习色彩知识以便理解和掌握,运用视觉感受色彩的方法来进行色彩写生练习,最终建立起对色彩写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同学们对绘画色彩写生训练的体会表达了较有情感的学习体验。吴芳欣同学写道:“四周课程里我们最早学习的是点彩,画点彩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色彩分析能力。但是,由于我之前没接触过点彩,最开始还是遇到了些困难,不过新鲜感和动力大大促使我去努力观察静物台上的静物,去发现物体上从明到暗的颜色变化和颜色的区别,反光与暗部的差异。画完两周的点彩后,感觉自己对颜色的感受和捕捉比以前要好了些。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享受着点出许许多多不同颜色的点,这个过程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虽然还不能完成得特别好,但是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的画面,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满意的。”色彩课程学习使同学们找到主动接受知识的方法,敢于去尝试,去把握光色的联系,充满热情地获取色彩技能,表达对色彩写生的感受力,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真实性学习的有效性体验。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正如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高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未来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基于真实性学习,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方式之一。同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色彩教学遵循美术学科教学规律并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教与学最佳效果的可能性。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建构学习理念,加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开设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绘画基础色彩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展开,目前我们在教学上要求以基于问题和发展思维贯穿整个课堂,激发学生个性表现和主动参与教学兴趣。在课堂上变老师教“你”学为学生主动探究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学习技巧,创造一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绘画色彩课程教学实践的进程中,对色彩分析写生训练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引导同学对技法学习进一步深入。如静物摆在教室的一组场景,其中一位学生在进行作画,见其画面构图、轮廓都已画好,准备铺色进行点彩分析法,在色彩分析的方法上存在某方面问题,并对其指导以进行讲解和答疑,包括观察静物要建立在一定的空间关系上,你把视点落在哪一边;只凭已有的经验或不加思考的感觉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认识到作画是建立色彩关系,色彩的感知是通过色彩关系建立起来的,才能获得好看的色彩和整体的色彩面貌。比如,当一物体看过去颜色很深(固有色),在这样的物体上是很难找到色彩的,这时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法,依光源(光源色)方向,找周围鲜明的颜色或色相(环境色),再去与你想要的这个物体颜色进行比较以产生色彩的基本感觉,所获得的色彩应该是准确的。对色彩的认识应该是全方位的,照这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就会获得真实和谐的色彩画面。在课上与同学接触过后,对班里的同学情况做了基本的了解,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基础较好,进入大学课程需要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作画时需要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心地引导和开导,基于问题引发思考,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使色彩学习得到实际能力的发展并成效显著。班里一位学生是这样评价色彩课程的:“老师的上课方式我也很喜欢,不管是平时为同学讲解画作,还是和我们交流,都可以看出老师热情幽默、和蔼可亲。老师经常在上课开端时间给我们讲解大师的色彩作品或者色彩相关知识,这个环节我真的收获了很多,让我们明白色彩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同时也给课程带来了丰富的美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色彩把握的一种训练方法,也明白了色彩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相同的颜色放在不同的对比里,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日后的绘画色彩的作业中,我也会努力完成每一幅作品。”通过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学习心得可以看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当然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过程,有诸多的学习方式都可以进行调动或制约教学的效率,出发点只有一个—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有效的良性循环。
高校设计素描教学论文
一、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
1.教学院系对设计素描概念搞不清、定位模糊
一是设计素描是表现新的视觉传达与造型手法,应该与传统的绘画艺术视觉和创作手法不同;二是设计素描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里提到和设计有了关系,它主要是表达设计意图的课程。归纳以上两点后告诉我们设计素描是通过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科学的构思、分析、整理、归纳,并通过素描手段在平面上对物象进行刻画、塑造、表现的一种设计过程。国内近十几年高校扩招以来,大部分普通高校相继开设的设计专业,它们基本都是从以前美术学或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组建起来的,甚至还有一些不具备设计人才培养的院校也开设了设计专业。从而出现了很多影响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专业教师的严重缺失,教学硬件跟不上来,最主要的是许多高校对设计素描在整个设计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教育特点模糊不清,导致教育方向偏移。有的甚至把设计与美术学专业教育混为一谈,众所周知美术学专业倾向于绘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设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现在国内也有较先进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设计素描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地位是极其重要。作为设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上好第一门课,对以后的课程教学会起到良好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设计素描教学存在概念不清、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设计素描在设计教育中作为基础地位与价值取向偏离,教学效果不佳。
2.担任设计素描的师资队伍不专业,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综合类院校中承担设计素描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大部分由绘画专业教师兼任。绘画专业教师自身通常都经过了正规的素描基础训练,也具备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但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与传统的绘画专业的素描基础课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就有所不同,绘画专业的素描要求再现物体本身,更多的强调表现物体空间、明暗、质感等,而设计素描更多的是要强调对画面的重新构思、整理、分析的一种设计思维锻炼,所以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在具体实施上就与绘画性素描有很大的区别,本应该由从事过设计教育的基础课老师来任教。现实中担任设计素描课程的绘画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受教育和从事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习惯运用传统绘画观念来组织教学,偏重绘画性素描的训练方法,强调对学生具象表现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很难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方向的素描教学。当然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已认识到设计素描的重要性以及与传统绘画素描的区别,但是对设计素描认识较模糊,定位不清,导致教学方法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单纯的结构素描训练或者对物体某一局部的超写实训练。总体来说,普通综合类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师资队伍单一,没有受过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培训,教学理念也较落后,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3.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教学院系以及任课教师对设计素描的定位和认知不足,导致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有偏差。首先,设计素描作为基础课程整个课时量普遍偏少。通常再50—100课时左右,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较多的是手工制作和电脑软件方面的课程,而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不太重视,甚至认为无关紧要,所以在学分和课时量比例上普遍在压缩。其次,在教学大纲中,没有严格规范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大部分院校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素描课程的设置办法,内容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具象表现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设计素描的特点。也有一些院校例外,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设计素描应有别于绘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所以在现行的教学中,极其重视结构素描的训练,把结构素描一度作为设计素描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还有认为结构素描就是设计素描。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结构素描替代设计素描教学肯定缺乏说服力的。最后,设计素描课程在不同设计专业方向中具体实施时没有区别对待,应该找到各自专业的特点,从而突出各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熟不知设计素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准确的描绘能力和塑造能力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设计思维,它是基础训练与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一种纽带。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两个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就可以加以区分对待,具有一定的侧重。视觉传达设计更多强调的是画面的构成,呈现平面化;而产品造型设计除了外观设计以外更加注重对物体三维空间结构上的研究。所以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素描在课程中就可以加入更多的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画面、处理画面构成的训练。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则应该更加强调多画一些工业产品透视图,这样可以重点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组织的理解。
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进入幼儿园组织美术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该论文是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NJSY3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幼儿美术教育》课程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化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以及儿童观,并能够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活动。学习《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幼儿美术教育水平,因此,国家和院校应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重视,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