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绘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绘画教育素描教学意义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发展迅速,绘画一直是老年大学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而长期以来,绘画专业的发展始终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状态,学员少有创新与风格,且写意国画一支独大,其他画种很难发展,诸次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素描教学,方可对上述问题有所改观。
关键词:
素描;老年绘画;写生;创作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积极老龄化的政策,在此大环境下,老年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老年教育的诸多专业中,绘画是一门备受青睐、普及率较高的专业。据统计,全国400多所老年大学中,都设有绘画专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后,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到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员学有所成,成为社会上的书画名家。然而,成绩显著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问题,例如学员造型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写意国画一枝独秀等,这些已成为制约老年大学绘画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老年绘画教育现状
多年来,老年大学在绘画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我校(西安老年大学)为例,现有教学班二十余个,学员人数达到五百余人,有很多学员在各种大展中获奖。有多人加入了省市美术家协会。然而,在光辉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的实践教学
摘要: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美术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绘画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应将美术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也应密切地联系幼儿教育工作,以便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学前教育任务。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性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中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训练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更多侧重基本美术知识的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简笔画、水墨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剪、贴、画、拼、粘、组合等技法,借助不同的美术形式,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提高幼儿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三个教育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幼儿园的一些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画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最直接手段。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探索、观察、思考并动手绘制完成。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注重开展“在玩中动手、在学中动脑、在寓教于乐中认知”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带给幼儿丰富的、直接的、主观的审美体验和情趣,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要有效结合美术相关的图案与美术鉴赏能力,以此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学前教育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
少儿美术教育中综合材料绘画的价值
摘要:综合绘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材料的表现为切入点,在彰显创新表现、探索绘画语言方面有重要的影响。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于学生效果显著。同时综合的材料媒介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拓展。文章将从教师、家长以及适度性原则三方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综合材料绘画的价值。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少儿美术;作用;策略
一、现状和问题
综合绘画也叫综合材料绘画。20世纪初,在毕加索、波洛克等艺术家运用不同材料媒介进行拼贴、泼撒等手法进行创作,在当时是对绘画形式语言的重大革新。它打破了传统画种的限制,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多样性和可探索性。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综合绘画以开阔的包容性与新颖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化绘画发展的道路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综合材料绘画在美术界和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对少儿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儿综合材料绘画发展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对于综合材料课程了解不够。家庭教育没有重视综合绘画对孩子的有益效果等。以上这些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将综合材料课程的优势与少儿美术教育有效结合。
二、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学生效果显著
1.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谈儿童绘画对艺术教育的启发
作者:钱慧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表现主义美学与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自20世纪开始,从心理经验出发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日趋走向成熟,由此兴起的表现主义美学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表现主义美学提出了“是表现,不是再现”的独特艺术观,它反对印象主义对艺术的认识——“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认为艺术是情感或直觉的表现,艺术表现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灵。表现主义美学的兴起使美学由传统转向现代,表现主义美学体现出与传统美学迥异的理论个性,显示了非理性主义、审美纯粹主义和强烈的主体主义的特点。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开创者,克罗齐认为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其根本特点是表现性,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艺术家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即创造,创造即表现。儿童被誉为天生的艺术家,有学者将儿童与成人艺术家进行比较,发现“儿童与成人艺术家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那么透过表现主义美学的视角,这些天生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表现主义美学提倡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的表现,“变形”手法成为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手法。而儿童绘画也正因夸大、变形、拟人等手法而处处散发着浪漫、迷人的光芒。为此,许多成人艺术家向儿童学习,借鉴儿童绘画的创作手法。
“变形”在《辞海》中被解释为:“艺术中对表现对象的性质、形式、色彩与行为方式方面的畸形。”“人对反映外界刺激的反映,由于受到活动主体心理素质的影响,不与客观事物完全吻合,从而产生知觉上、情绪上和审美体验上的某种变形。”反映在儿童绘画中,“变形”则是指儿童运用夸大、歪曲、不合常理的嫁接组合等手法,表现与客观事物的不吻合、偏离人们习见日常生活的事物形象。“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儿童绘画引起了成人的极大关注,独特的手法造就了儿童绘画天真、稚拙和朴素的视觉样式。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同样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染力。成人艺术家的“变形”手法是艺术家借用儿童的眼睛、以儿童的心态单纯质朴地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但儿童对于想象的情境、省略夸大等变形手法的运用是无意的,他们在逻辑与非逻辑中形成自己的逻辑,使成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不合理,既细微又粗略。这是儿童的“变形”手法与成人艺术家的差别。也正因如此,儿童的绘画显得尤为真诚和可贵,这是儿童绘画中“变形”带来的魅力。
二、儿童绘画表现中“变形”的独特性
(一)“变形”源于儿童的直觉和感受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一般没有过多的考虑和犹豫而直接作画。图一是儿童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仙人掌之后的绘画。儿童笔下的仙人掌周围长满了“刺”,保留了仙人掌的典型特征,但是在造型与色彩方面用了“变形”的手法。有的将仙人掌画成长长的,有的采用红绿对比色和两个大小圆形表现仙人掌的外形。图二中儿童在画鲜花的时候联想到花瓶,就在草地上画了极具装饰效果的花瓶,表现出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的倾向和用直觉表现事物的方式。关于艺术与直觉的关系,克罗齐从他对直觉的界定出发,认为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在克罗齐看来,直觉活动不同于逻辑活动、直觉知识不同于理性知识。直觉活动糅合了人的感受、联想等。“一个科学作品和一个艺术作品的分别,即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一个是直觉的事实。”克罗齐从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艺术不是物理事实”的著名命题,试图纠正传统美学上的自然主义和机械模仿倾向,这对于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偏重临摹、灌输技能等现象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他否定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是不可取的。”从图一、二绘画的题材来看,儿童的绘画内容大多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绘画似乎是对克罗齐美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二)“变形”是儿童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表现主义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说。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表现情感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艺术家在想象中不自觉地显露某种感情,因而艺术的两重性表现为“表现性”和“想象性”。科林伍德为艺术下了一个定义:“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图三是儿童观察了龙虾之后的创作,儿童把龙虾的须夸大延长,画成小姑娘的长长的辫子,并为龙虾穿上了美丽的衣裳,产生“似虾似人”的变形效果。在儿童眼里,红红的龙虾俨然就是一位有着长长辫子、身穿花裙子的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即使是写生活动,儿童也依然根据自己的真切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在欣赏《星•月•夜》之后心底涌现了某种恐惧、躁动的情绪,用夸张的加粗的黑线条和蓝线条创造了魔鬼的形象,一个令人恐惧的魔鬼形象跃然纸上(见图四)。
高校绘画教育的观察方式
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纯艺术和设计类两个部分,作为基础绘画教学是高校教学中主要的环节,纯艺术和设计类教学课程在设计上有很大区别的,基础教学内容虽然都是素描、色彩,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差别很大,其结果培养出不同类型的艺术人才,这类现象特别体现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学院里。作为基础绘画的素描、色彩课程,几乎是所有美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还需要再学习的课程,虽然大部分学生是经过美术专业培训的,但是从新从头认识学习素描、色彩是所有美术院校共同使用的方式,从新从头学习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过程,对基础绘画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要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打牢,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独立地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思考绘画的表现方式。教给学生不同的观察方法,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意识,这是高校基础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高校基础绘画课程教学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写实方式,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的重复学习在这里看似过程和入学前是一样的,但是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就能结合当前艺术发展的动向,教学生怎么样去看待不同类型的绘画表现形式,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观察方式会发生改变,而不是按照以前观察方式进行。入学前美术班的观察方法遵循着早期形成的契斯卡科夫和徐氏教学体系的综合理论,要求绘画者依据严格的整体方法进行观察对象,作画者按照带有主观虚拟环境去观察对象的基本形状、特征、属性、以及内部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状。这种严格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治学态度使绘画者画出的作品基本接近现实对象,但又不是真正地现实对象的形象,观察过程绘画者按照严格的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形体后小形体的要求被动地理解对象,看的过程是再现对象的过程,很少加入学生的主观艺术感受。长期来,这种观察方式造成了大批相似的美术绘画作品,很难有绘画者自己的风格。但是作为基础入门教学,严格程式化专业训练是必需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高校学生有一定绘画造型基础,对绘画艺术有了一定认识,对绘画学习进入创造初级阶段,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基础重复教育,这时候绘画课程教学的观察方法,一方面要遵循传统已经掌握的观察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内在去理解对象的本质特性。自然世界中,每一类事物都显现出本类事物的特征、属性,观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体会感受到一类事物长期形成的物质特性,而不是仅仅眼前看到具体大小、凸凹、色彩等形状的景象。这种观察方式有点像印象派的观察方式,又不完全是印象派的观察,要求真实去看对象,又要求找出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特性。传统绘画观察中往往要求画面只能有一个光影存在,现实生活这种现象几乎很难实现。此时对物象的观察就不再要求学生只考虑一个光源的存在,事实上有很多的光源共同形成了我们见到景象,对光源观察观念的改变,完全不同于以前视觉形成的黑白关系,物象明暗关系发生了变化,视觉的改变带来了认识上的不同,物象的形状也不再要求学生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去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这类事物的形状特征。那么严格的透视法则就不需要起太大的作用,而且近距离的观察很难产生强烈的视觉透视现象。从新看待我们这个世界,运用更加接近生活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景象,注入更多人性化的意识,过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如此之迫切,对精神文明创造的要求如此之无止境且如此之广袤无垠,作为服务人类精神的美术欣赏,始终是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并引导着世人的精神消费和道德导向,美术创作更需要用生活的眼光去发现物象所呈现的特性,关注生活状态下物象给我们精神上的感悟,也是现实绘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绘画写意和抽象的作品大量的存在,对学院的教学冲击很大,开始教学伊始的观察方法注重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而开始引导学生对物象特征和特性进行体会,发现个体物象个性特征,并对物象真实存在的观察中找出它与其它物象个性差异的状态,这种观察方式的不断深入,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写实向写意和抽象过渡,在观察的时候,先看到物象具体的比例、形状、质地等特点是在整体感受下的具象特征,整体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整体感受物象效果,把整体具象意识牢牢地建立起来,进而开始抽离物象个体能代表其特征的部分,对组成物象的绘画元素——点、线、面、体进行体验,表现出此类物象带有写意或抽象性质的作品。整个的作画过程中,观察方法是最主要的部分,怎样去看,怎样从新认识对象,决定着能否找到从写实过度到抽象的方法,观察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思想升华的过程,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抽象观察方式。 现代抽象绘画的观察,需要绘画者从物象的基本形态中,去发现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去发现物象所独有的造型特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绘画语言去理解物象。观察的时候,对物象重新认识、重新理解,概括出物象的普遍规律和特征来,再运用绘画的眼光来把物象进行从新打散、分解、组合等手法进行处理。进而形成定式,开始观察就需要绘画者运用抽象思维来分析物象,绘画的抽象思维对造型能力一般的绘画者来说,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当学会运用抽象观察进行思维、分析物象特性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基础美术学习,首先是在开始的观察方法上凸显出来,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对观察方式的理解,是高校基础绘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绘画人应该有着和常人不同的“看”世界方式,这种方式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的,课堂上的观察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进行“看”的训练。由于人类成长个性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的思想思维方式会产生永不雷同的观察感受世界方式,艺术绘画正是在这永不雷同的观察方式上产生出缤纷异彩的精神作品。 绘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我们表现内心世界的载体,思想不同看世界的方式就不同,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对绘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何去认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周围环境,重新认识和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产生新的思想意识。艺术作为雕塑人类灵魂的工具,时时要求我们运用自己不同与他人的艺术眼光,观察我们看到的物象。高校基础教学需要教师把握住艺术步法,紧扣时代脉搏,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方式,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生活的世间万物,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表现。#p#分页标题#e#
赏识教育在稚童绘画涂鸦中的影响
1赏识教育在儿童绘画涂鸦期应用中发挥的重要意义
儿童出现涂鸦期的年龄是在1.5岁。在儿童执笔的过程中,一般会随意在纸上进行涂鸦。有时地面、墙面也是他们进行涂鸦的场所。对于儿童产生的涂鸦行为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些家长虽然十分欣慰儿童的涂鸦行为,却没有指导的切人点;有些家长却根据自己的思维对孩子涂鸦行为进行绘画指导;有些家长则是斥责孩子在家里随意涂鸦。一些家长与一部分教师会对涂鸦产生更为偏颇的看法,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儿童涂鸦进行审视,认为儿童涂鸦所作的画缺乏美感、比例不协调、残缺不全面、与实物形态不符合等。从这个角度分析,成人很自然就对儿童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甚至不由自主的进行嘲讽,套用成人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绘画,或是要求儿童反复的临摹。这样的指导通常会收获相悖的效果,甚至对儿童心智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将赏识教育应用在儿童绘画涂鸦期,有助于儿童成功渡过心智发育未成熟阶段。赏识具体是指对别人的工作才能与价值深刻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尊重或者表扬。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了生理、社会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等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个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是指对自己的尊重与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赏识教育属于一种理解和鼓励,它不仅仅使儿童充分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指导儿童收获自我价值、发展自我能力的前提条件。
2儿童绘画涂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
儿童涂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基于这个之上获得科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能逐渐体会到很多技巧,老师或家长通常会很早教导儿童绘画的技巧与规则,无形之中对儿童的天性的发掘造成了阻碍。对于儿童来讲,这些成人绘画技巧掌握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理解偏差,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他们心中绘画修饰技巧与想象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1赏识教育的应用基础就是不干扰涂鸦
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绘画创作的轻松环境,为儿童准备绘画材料与工具就能够自由进行涂鸦,可以随时让儿童投人创造。初期涂鸦目的主要是对运动肌肉的协调程度进行锻炼,促使儿童应用最清晰的方法表现出丰富的运动经验。儿童在此年龄阶段中最显著的成就是肌肉的协调性,在这项活动中发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引发压抑;儿童在涂鸦期除了需要在画纸上涂抹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创作目的,儿童的全部满足感都来自于肌肉的动感以及熟练程度。在最初的涂鸦阶段,老师或者家长除了对儿童的动作进行鼓励之外,还要不断的从其他方面进行刺激,不应当干扰涂鸦,这一原则对儿童之后的成长过程十分关键,因为干扰涂鸦不仅仅会无法获取非常关键的经验,并且对儿童今后绘画能力的发展产生约束。假如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成人无法立即观察到写实,极有可能对儿童的涂鸦行为进行干扰。儿童涂鸦期老师与家长实施美术指导时,应当充分尊重儿童创作与表达意愿,并且为儿童设计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便引发儿童的绘画灵感。
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绘画能力的培养
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感情的有效方法,当幼儿沉浸于绘画当中,通过接触多样的色彩和线条能够深刻感受到绘画的独特魅力,同时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还能体会到快乐。绘画不但能够帮助幼儿表达自我、解放天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基础技能,为后期书写和阅读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一、绘画基础组成元素分析
美术基础语言涵盖构图、色彩、线条以及形状等。线条作为幼儿绘画基础元素,对线条的应用能够体现出幼儿的绘画能力。形状是通过线条和点构成的整体轮廓结构,应用各种复杂形状展现图像,证明幼儿对某些复杂事物形成了基础认识。对色彩的应用能力和辨识能力是评价幼儿绘画技能的基础标准。多样的色彩为幼儿绘画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构图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应用图形和线条。构图作为美术教育重点,可以体现出幼儿绘画素养。幼儿对于形状和线条的应用能力可以引导其对各种元素进行规律设计安排,提高幼儿综合绘画水平。科学引领幼儿灵活用色,准确辨识和科学构图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绘画水平。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调动幼儿绘画兴趣
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早期幼儿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观察则是形象思维的基础,通过合理观察可以帮助幼儿开阔自身知识视野,充分调动幼儿的求知欲。幼儿主要借助视觉形象认识事物发展特征,为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引领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环境,带领幼儿前往公园或户外观察玩耍,引导幼儿对大自然和周围的人与物细致观察,感受四季景色变化,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社会与自然的变化之美,感悟多样的色彩美以及形态美。适当为学生展示各种代表名画或优秀代表作品,帮助幼儿学会欣赏美。借助作品造型、色彩和构图使幼儿体会作品蕴含的美。为此应该教授幼儿观察的基础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视觉图像发展规律,如色彩明亮、暗黑、远小近大等规律,幼儿通过自主发现美,可以提升其绘画兴趣。通过实践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幼儿绘画属于手脑同步应用的过程,不但可以满足幼儿成功体验,同时也符合幼儿好动天性。绘画活动中的色彩、构图和线条能够充分激发幼儿表现欲和好奇心,教师应该为幼儿合理创建自由、宽松的绘画环境。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常用的绘画工具,包括纸张、各种色彩颜料、印章、棉签、油画棒、水彩笔,打造七彩画屋。通过丰富幼儿作品的趣味性和情节性,调动幼儿兴趣。
(二)掌握幼儿绘画规律
美术绘画心理学教育思考
本文作者:蒋敏芬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将经历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1)愿望与现实心理准备不相适应。中学生对为实现理想付出艰苦的劳动做得不够。(2)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生活的富足使有些中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心声,自我封闭。(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5)情感与理智。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极力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容易冲动。(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野开阔了,但鉴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因此,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然而,真正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同学能有多少呢?而恰当的美术教育,却可以让所有同学通过美术学习的途径解决心理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画”解烦恼画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对一些难以用言语和动作表达出来的信息,人们常常通过画画来表达。在教学中,对教学的设计上要加上绘画心理学的元素,两者的配合,来解决所谓“问题学生”。如色彩运用也是学生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宣泄。画面传达学生的一种情绪,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完成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时若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称赞,自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平时很自卑的同学重拾自信。有选择地欣赏艺术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某种不良性格,如心情长期阴郁、灰暗的学生,可以将他带到一幅表现草原牧场生活的风景画旁,给他讲解画面上的情景,描述纵马驰骋的欢悦,让他试着想象自己走进画框,成为秀丽风景中的人。这样定期的观赏和诱发幻觉,就会逐步消解其阴郁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