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互动媒体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多媒体艺术互动认知与形式
人类艺术的载体或者说形式,总是在不断的延续与革新中向前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以新的科技或者产品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比如:计算机图形图像包含的二维数字绘画、3D建模与角色动画、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以及一些多媒体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艺术,次世代游戏艺术等等。那么下文主要尝试对其中的“互动媒体艺术”之核心“互动”的理念及其形式意义做出一些简单的溯源与探讨。 1.“艺术”的认知 在一本解剖书上看见过作者引用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开始我们画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到后来我们画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想这个很好地总结了一个艺术家所经历的前两个阶段:最开始,在小的时候,我们临摹,看见好看的东西就照着描下来。然后我们接触到了专业的理论与指导,有了更客观的审美标准,了解了结构以及学会了分析一些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由此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再按部就班地描摹现实。然而到了最后,第三个阶段,其上升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突然想起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是悟道者必然经历的一个认知的过程,与艺术认知的三个阶段都不尽相似。 2.“形式”的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它最终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思想内涵,而形式只是让观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或者说让这种内涵表达得更加完整与恰当的一种途径。当然任何形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想内涵,但是每个人都会想找到一条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如何在众多的途径中找到自己的那条捷径,这是一个很漫长与艰难的过程,很容易就会陷入前人的脚印或者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禅语又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这里何不把“旗”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永恒不变的思考。“风”,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时代潮流,舆论,世俗,审美,科学技术,以及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一种事物的表象,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一种体现。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永远是服务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形式始终是要发自内在的体现,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未吹”。而“人的心”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只有它才在不断地变化。 先前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主。虽然大师们在这些领域作出的作品与贡献是感人与伟大的,但是单单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客观地讲,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各种能够表现艺术思想的媒介大量涌现并将一些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综合起来呈现的时候,这些单一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一种局限性。也许有人要说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在《导演功课》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把最简单的工具应用到完美,而不是去学习应用更多的工具。”其实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是什么是“简单的工具”,这里“简单”是针对你所能应用的能够合适地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他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并不是单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如果某种“简单的工具”已经不能再表达我们的思想的时候,那么还是要去学习与应用新的工具,熟练使用之后其自然会成为新的“简单的工具”。我们将抽象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呈现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破坏了它的唯一性,原始性与完整性,最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一种知觉上的传达。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别人去感觉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 3.“互动”的游戏 影视动画与电子游戏的出现,说明着现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的最佳体现就是——电子游戏。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在相对真实的空间里去探索并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虚拟的世界而更好的表达形式。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服装,建筑,平面,文学,音乐,影视动画等等,用所有的这些形式去表达一个世界观,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当然市面上的游戏大多都以娱乐为主,本来游戏就是用来娱乐的,这点我肯定。就娱乐作品来说在美工,音乐,剧本,动画方面做得优秀的作品还是比较多。但是总会有人意识到这种艺术形式仅仅用来娱乐有点大材小用了,于是有些团队制作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称得上体现了游戏的综合艺术性存在,比如,《异域镇魂曲》,《辐射》系列,《寂静岭》系列,《半条命2》系列,等等。 其实“互动”存在于任何艺术作品与其观者之间,我觉得这是人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仅有方式。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当你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感官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图像,比如单幅的绘画;可能是动作,比如手势;可能是声音,比如音乐;甚至是气味,比如香水,熏香;也可能是前者的综合,比如电影,大型游戏机,那么这里我姑且把文字当做是连续的图画,就像连环画一样,只不过没有连续的图像那么直接。然后你的大脑展开了基于记忆中的知识库的,关于这件作品上各种看似熟悉的元素带给你的刺激的联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系列你对这件作品的各种刺激的结论,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以往的一些艺术形式中,这种互动中的“观众”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那么这可能造成的情况就好像是看一部电影,直接看到了结局,而不清楚原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剧情解析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是这样始终会跟“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这里的“距离”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导,或者是迷惑,从而使“观众”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么“互动媒体艺术”就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它强调“观众”的参与,让“观众”从故事的开始就置身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然后与作者的观念进行对比,既传达了完善的信息量,又达到了一种互动交流的目的。#p#分页标题#e# 4.“科技”的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 装置,游戏,影视,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呈现艺术家日益活跃的想象力与创新的观念。往往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包括我们的艺术行业。从蒸汽机到电子产品,这些科技的发展都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革新,比如动作捕捉装置,虚拟实境技术,光电涂鸦,等等。大部分的科技互动媒体艺术成果,都不是个人可以独立创造的,必须结合许多跨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就像比尔•维奥拉的著名作品《知识之树》,随着人的进退,同步反映树的生与死。艺术家的创意,也必须仰赖程序设计师才能实现。又比如艺术家JohannesDeutsch的互动装置《Cave》就是典型的成果,肢体动作会自动改变虚拟空间,观众可以边玩边欣赏自己创作出的各类型立体抽象空间。当你被拍成影像,你可以带着自己进入《HiddenWorlds》这个立体虚拟舞台来游玩。具备人工智能的卡通角色会随着你的动作和你一同玩耍、表演。林兹未来实验室认为跨领域合作能激发科技应用的潜能,这就是与欧洲优秀的动画家以及人工智能科学家一同努力的成就。 尽管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具备科学、艺术、工业的作用,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大多还是执著于如何开发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社会无形的文化价值,而非资讯工业中具体的产值。 在科技互动媒体艺术中,观众的角色变得很重要,大部分作品都必须仰赖观众的参与互动,作品才能呈现出意义。传统艺术只能让观众看,站在作品外面欣赏;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则希望观众能进入作品里面体会艺术的乐趣与观念。 5.“革新”的结语 互动媒体艺术归根到底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以及不同于以往观赏作品中“互动性”的感受。在不断重构与翻新的表现形式之衍变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征,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带来了形式上的革新。 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决定了他的意识形态,那么一件艺术作品的主题与所处的时代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与其发展的趋势。世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幻,不断地会出现一些相对“新”的表现形式,它们带着一种未知与神秘的感觉来刺激大众已经麻木或者疲惫的审美需求。但是在变幻的表象背后,那些艺术创作的本质,始终是我们的生活。上帝创造了世界(这里是一个比喻),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互动媒体装置,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观赏者,每个人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互动的持续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从而产生了各种不断变化的思想。就如同之前所言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答曰:“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艺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彼此的渗透,最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新媒体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服务于更多的领域。所以,新媒体艺术设计要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在艺术方面要具有个性化、独创性和求异性;在科技方面要具有统一性、定型化、标准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同时满足工业化大量生产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新媒体艺术设计而言,科学技术能很好地服务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而艺术又能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使得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并朝着人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这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科技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充分利用科学和技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将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对艺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使新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艺术之一。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的表现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参与性
新媒体艺术的设计需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参与,参与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征之一,也是价值是否能实现的关键。离开观众的参与,新媒体将毫无价值可言。受众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时,作品吸引受众,受众产生参与的倾向,并真正参与到任何作品的互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新媒体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互动发展
摘要: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该产业的繁荣,而产业的繁荣又可以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借助工作室制、导师制、项目制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实现双方互动发展。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产业;互动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面很广,有数字化的摄影、摄像及其数字化的后期处理与制作、数字绘画等,其主体领域是以动画制作为核心的影视动画片、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以前,很多院校里的动画设计专业实际上就是开展以影视动画制作教育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就是社会上的动画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影视传媒公司、游戏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行业机构从事的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艺术及其周边产品相关的产业,很多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支撑,如动画片、动画特效制作、游戏制作等。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储备,如果高校一味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技能,那么时效性强、科技含量大的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就会出现企业难求一才而高校毕业生难谋一职的现象。高校教育要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为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企业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才,这样又会带动该专业的发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互动发展。
一、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
1.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科学传播中新媒体艺术的文化诉求
作者:张楠 詹琰 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随着媒体传播形态的转变,受众的文化诉求需要科学传播不断提升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深入挖掘科学信息与内容中的思想理念与文化内涵。现代科学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知识性的传播活动,而是一个通过科学传播主体对科学内容的解读与延伸,复合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娱乐效果等文化属性的传播过程。旧金山探索宫的创建者弗兰克•奥本海默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一个博物馆型的科学中心,其中的展品和演示,除了教育目的以外,还应具有艺术魅力〔1〕。多种艺术形式如建筑艺术、环境空间设计、造型艺术等在科技馆建设中的运用,使得科技馆以及科学展示设计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过程。随着展示材料与工具的不断创新,用来进行科学传播的艺术形式也更为新颖并更加多元。艺术性的创作特征,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使科学传播成为一个能够增长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并可以享受科学、赏心悦目的美感体验过程。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展示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而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展示手段逐渐成为各类公共空间与场馆展示中的必要组成部分〔2〕。在科学传播中,新型展示技术的引入与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问题,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创作。随着新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艺术领域尤其是公共展示领域之中,新媒体艺术与科技馆这两个各具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领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于“全媒体、全艺术〔3〕展示”的科学传播整体环境。然而在科学传播的特殊范畴内,新媒体艺术的引入与运用固然具有一定优势,也并不能因此忽略其相应劣势。另一方面,无论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效果如何,它也只是进行科学传播一个媒介、一种手段,其设计创作需要与整体科学传播环境相互协调,以科学启蒙与科学内容传播为最终要求与目的。
1从新媒体艺术到新媒体艺术展示
对于新媒体艺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且统一的定义。新媒体艺术理论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4〕。”如果将这个过程放到公共展示领域中加以推演,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多重感官体验所带来的展示内容个人再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利用多种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想象、心理等各种渠道影响观者的感官,不仅仅是冷硬的知识性接受,而是通过深度的感知与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综合看来,新媒体艺术主要可以分为网络艺术、虚拟现实、机器人、装置艺术、人工生命艺术(基因与生物艺术)、数字艺术和多媒体艺术这几种形式〔5〕,但更多时候它们是以一种交叉的、复合的状态而存在的。科学传播中的新媒体艺术,不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而是展示内容的载体与媒介,有时甚至是部分的媒介。相对于在纯艺术创作中对艺术家情感、观念、态度的主观性表达,科学传播中的新媒体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展示、传播的艺术手段。虽然有了相对受限的表达内容(科学内容),但作为展示的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品一样,依然是创作者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对其精神内涵与理念的一种传达。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展示、传播载体,以计算机多媒体、传感、显示等新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科学展品、环境空间构建、科学表演、特效影院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多种科学传播活动中。科学传播特别是科学展示的传统方式包括实物展示、图文版展示、视频展示、模型展示等,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展示方式,既具有与传统方式无差别的展示特征,也具有相对于传统方式的展示优势及局限性。以科技馆展示为例,互动性和娱乐性是新媒体艺术展示与科学传播可以融合的无差别特征,只能说不同展示手段的互动方式不同,而不能单纯对比哪一种展示的互动和娱乐功能更强。新媒体艺术展示与传统展示有各自适合的传播内容,只是传播途径不同,效果可谓殊途同归。从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展示来说,从传播的内容建构上具有一定的展示优势。一是可以扩大科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实体空间及成本;二是虚拟效果及情景可以展示更多抽象的或者无法用模型、实物完整展示的内容,包括数字模型的创作和历史场景的再现。同时,新媒体艺术在科学传播中的引入与运用,能够带给受众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相较于绘画、造型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单一式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使参观者由原来的一种知觉感受变为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同时互动。多元的知觉体验根据参观者自身变量的不同互相作用产生综合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又与展示环境交互,创造出属于参观者的唯一“展示内容”,于是一种“传播内容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单向传递过程转化为一种交互型接受过程,传播者和观者间的情感交流和传递过程变得清晰起来。与展示优势相对,新媒体艺术用于科学传播也存在着一些“不耐受”的局限性。首先,是科学传播内容上的不耐受,新媒体艺术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内容的展示,虽然有利于信息量大、抽象、情景再现类内容的传播,但在某些基础研究领域,传统展示方式更能进行直观展示与有效传播。其次是展示形式上的不耐受,新媒体艺术作为展示方式,具有较高的互动参与性及计算机设计基础,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容易出现工作障碍。同时,新媒体艺术展示装置大多操作界面较为复杂,对于第一次参观的观众,特别是儿童及老年观众来说,容易产生无法正确参观展品甚至中途放弃的现象。最后,是传播效果上的不耐受,“沉浸式”体验固然有强大的传播效果,但也正因为新媒体艺术展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及互动操作感较为突出,有时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形式上体验等于内容体验的错觉,从而忽视了传播主体所传达的科学内容及理念。
2科学传播中的新媒体艺术
媒体艺术中商业空间设计的运用
一、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及特征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传播学下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浅谈
摘要:艺术的发展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各个时代都有着对艺术的不同表述,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由于生产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保障基础的生活之后对艺术的探索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当前技术的急速发展,艺术领域开始与科学技术进行融合,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拓宽未来艺术的发展思路,为了促使科技和艺术领域建立更加深入的融合,新媒体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播学;表意;艺术符号
以艺术传播的方向针对当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行全面性解析会发现,当前新媒体在传播中对于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科学视角分析艺术传播的发展方向,就无法避免当前新媒体对于艺术符号的展示。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就是未来艺术领域优化的方向之一,也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一、新媒体艺术中的符号化艺术类型
(一)新媒体艺术存在的符号化特征
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符号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体系,是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媒介中流行的主要助推力,同时艺术符号本身也是艺术品上的基本单位之一,艺术符号本身就是比较直观化的内容,在展示过程中,要与数字化的技术相互联系,在保障推广意义的前提下,实现更强大的艺术可塑性。科技正在逐步改变当前艺术展示的模式,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是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基石,能够采用数字化的编码装置以及解码装置进行艺术的拓展,以独有的介质展示出艺术符号本身的核心内容。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较为明确的数字性以及传播能力,因此,新媒体艺术也具备了更强的可塑性,在传播当中文化形式可以更加简单轻便的进行,同时能够较为轻易地完成后续的复制、修改以及最终成型的工作,这也就促使新媒体艺术具备更强的延展性以及可塑性。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媒体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整体艺术修改成本的降低促使人们更加专注于独特的艺术创造,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可能[1]。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直接改变了整体的艺术符号性质,因此,反馈机制也提升了速度,伴随着符号交互性的增加,也就提升了艺术本身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性,对于艺术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馈速度的提升使得交互更加及时有效,从侧面实现了艺术的升级优化。
(二)影响新媒体艺术的表意性要素
新媒体艺术下博物馆空间设计
摘要:博物馆作为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精神文化场所,其展陈方式和空间设计也应当与时俱进。近年来,新媒体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互动式的特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渗入各种展陈空间。本文以博物馆展陈空间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艺术在改善博物馆展陈空间方面发挥的作用,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优化当前博物馆空间展陈设计,为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博物馆展陈空间;体验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其他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博物馆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博物馆”热成为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股新风向。博物馆作为一个人类艺术品搜集和收藏历史回忆的高贵殿堂,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由于博物馆在其征集、保护、研究、展示、传播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文化学习的“城市客厅”。然而,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趋同化,使其艺术文化的精神性难以充分凸显,参观者缺少感受体验的乐趣。因此,博物馆需要探索创新性的展陈方式。当新媒体艺术进入博物馆语境中,增强参观者与展览环境、展品间的互动性和参观过程中的沉浸感,改善当前文化创意不足,展陈形式过于单一、文化传播缺乏趣味等问题。博物馆展陈空间的未来需要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断深入。
二、博物馆展陈空间
博物馆蕴含着历史演变和时展所沉淀的深刻内涵,承载着文物保存、文化传播、公共教育等功能。然而,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难以摆脱以呈现展品为重点的传统展陈方式,对观众游览体验的关注较少,缺乏环境、展品、观众三者互动关系的探究,使观众成为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博物馆诞生之初是为特定阶层服务的。长期以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保存珍贵的物品,并为贵族,专家和学者提供研究,展示和教育服务。直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大英博物馆正式建成,成为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新博物馆学的思潮,开始更多地关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学家EileanHooper-Greenhill提出“后博物馆时代”的概念,认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将更加开放、多元、以人为本。[1]在中国《博物馆条例》的最新修订中,博物馆的具体定义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其界定为:博物馆,是一种泛指以接受教育、研究和欣赏等活动为主要目的,收藏、保护并向社会公众展示有关人类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构依法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博物馆展陈空间是博物馆中展示和陈列展品的空间,是信息表达的重要场所。随着博物馆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其他辅助功能空间,经过展示主题设计及展品布置,向参观者普及教育和传递信息的空间也可称之为展陈空间。[2]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从“以展品为本”到“以观者为本”的转变。
三、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和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运用
摘要:面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层次,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开展更加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设计,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数字媒体艺术在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基于此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当中的应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方向,可以使不同的传播形式融入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领域当中,提高现代展示设计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虚拟现实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之下,展示设计的目的已经超出了对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更需要直达内心,唤起人们情感上面的认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丰富和多彩,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结合互动体验和虚拟现实,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脉络和特点,通过网络与艺术展示设计的融合,形成一个科学的研究领域与课题,提高整体发展的科学性。
一、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概述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现代展示设计
现代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是一个渐进且不断演变的过程,最初期的展示设计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它伴随着多种艺术的萌芽,例如祭坛,图腾洞穴,神庙,都是早期展示艺术的一种体现,人类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艺术设计的领域不断的拓展,人们对于展示其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商家为了能够招揽更多的顾客,拓展了展示设计的面积,而展示方式与技术的融合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成立,为现代展示设计艺术道路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展示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人们在展示设计的过程当中,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事物,而技术正推动着这种进步,也实现了人们的需求。
(二)现代展示设计的特征